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争与不争:思想与现实。 -- 慧诚

共:💬17 🌺6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争与不争:思想与现实。

昨天的读书会,讲到《老子》的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为。

1,关于贤的解释。有人认为指的是“财富”,这是贤的词源意义,后来才转变为今天的贤能之义。就如同,才原本也是财富,今天指人才,加上贝的偏旁,表达财富的意义。但是我个人还是赞成一般的通解。因为在老子那个年代,贤已经有现代的字义。另外,如果作财富讲,尚贤的意思其实有点奇怪,而且与后句有重复。

2,这一句的意思不难解释。我真正想说的是,与今天的现实参照。中国今天这个时代恰恰是老子所说的反面:极端尚贤而争;贵难得之货,为盗甚众(小偷虽然不多,但是腐败很严重)。因为见可欲,导致民心不安。实际上,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在最近二十年改善非常明显,可能是全世界生活水平上升最快的国家。但是民众的精神并没有因此而欢欣鼓舞,反而陷入很强的怨气之中。原因就是竞争的剧烈,导致人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容易滋生不满。

我记得小时候,相比今天是很贫穷的,但是保证温饱。周边的人生活水平都差不太多,大家都一样穷,是一种温饱而贫穷的社会主义。大家都乐呵呵的,邻里关系也不错。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安。今天的中国,可能是主要国家中,工资收入差别最大的国家之一(这里先排除企业主的情况)。中国的高收入打工人的定价是全球定价的,他们的收入比西欧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同样的岗位收入更高,仅次于美国,然而低端工作的收入则远远不如西欧和日本这类国家。这种收入结构很容易让人陷入焦虑之中,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心理,努力竞争成为社会的主旋律。这种紧张的状态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中国从一个平均主义的国家转向一个极端尚贤而争的国家,只用了40多年,两代人的时间。这个变动幅度,让社会中的人适应起来非常困难。

3,形成这个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解释说是鼓励奋斗的传统文化,但是我们的传统中既有鼓励奋斗的,也有鼓励躺平的道家,儒家中也有平均主义的思想。为什么就转向如此极端的竞争主义呢?我感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外部刺激。从1840到1900年以后的战败屈辱之后,中国的核心理念就是救亡图存,追赶先进。这就把世界领域的外部竞争关系内化为内部的竞争关系,从内部竞争中获得力量参与外部竞争。1980年以前,中国是通过压制或者剥削农业和轻工业的方式(平均主义的贫穷生活水平),全力投入重工业,建设全面的工业体系。这种经济模式排斥内部竞争,全力合作对外竞争,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重工业,但是内部竞争的缺失使经济缺乏活力。

1980年以后,则转向以内部竞争的手段来追赶。最典型的口号就是八十年代末流行的一句话: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例如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国追赶的手段,就是把“尚贤”推到极致,各种评奖和激励机制,从人才帽子到非升即走,博士生毕业要求发表的论文要求也越来越高,先把成果数量堆上去再说。效果当然很明显,自然指数已经是世界第一。弊病也很大,有很多文章谈这个问题。

本来在2010年以后,关于效率和公平的争论,逐渐有倾向公平的趋势。劳动保护相比过去也好一些。但是中美贸易战和科技战打响之后,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导致效率的优先级再次提升。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还是要从内部竞争中获得力量增长的源头。劳动保护的声音弱了下去,公平的音量又低于效率了。除非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否则这个状况很难得到扭转。

通宝推:普鲁托,秦波仁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