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如果没有156项工程,建立独立工业体系有可能比真实历史更快。 -- 乾道学派

共:💬294 🌺691 🌵26新 💬30 🌺6 🌵1 待认可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内循环的三种规模是三个层次;高消费-高积累的阶段交替

战时经济的说法特别准确,比我准备说的“国防资本主义”更准确。第一段的比较和论述,我看了几十分钟,生产迭代速度、技术进步速度、科学进步速度确实是比较不同模式正确与否优劣的关键。

@wild007 老哥 对于工业体系的理解比我深。对我来说,所有AI技术、绝大多数算法、大多数互联网产业才是我了解的,我对工业体系的理解其实特别浅,但连我都不比不上的那些人,没有参与这个讨论的资格。

这个可以通过对“内循环”做进一步分析,结合:

https://www.cchere.net/article/4993209

@乾道学派 老哥说的【高积累也是可以内循环的。】展开说一下。

内循环严格来说,可以按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模——“大规模的内循环”、“中等规模内循环”、“小规模内循环”三种下面按照逆序说明。

--

小规模的内循环就是债务经济,也就是金融、房地产、消费端的内循环。以上内循环涉及的所有产业包括零售业都属于第三产业,这是只在第三产业内部的内循环。资本主义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消费买单的是底层,通过底层借债的方式产生的内循环。在中国,最典型的时间点是2016~2019这三年。如果真的有社会主义的话,这种内循环叫做“分配”,第三产业本质就是分配,所以第三产业的内循环本质是分配,但很显然直到今天依然没有任何分配,只有把你钱的极少部分反转给你的债务经济。

中等规模的内循环就是计划式指令式的腾笼换鸟、产业升级,也就是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成环的内循环。在中国,最典型的时间的是2020~2024年这四年,之前的智能机大战时代也算,但更早期的腾笼换鸟、产业升级之类大多数都失败了。 @乾道学派 老哥在帖子中说的那种内循环只在第二产业内部的内循环,算是中等规模内循环向一个奇怪的方向塌缩形成的小规模内循环,也就是不要任何消费的纯计划经济性质的工业,所以,乾道学派在帖子中所说的就是今天所谓产业升级的迷你版本、降维版本,在这种奇怪的塌缩湮灭需求之后,就成了国防需求等高大上口号下的政治任务,这些任务本质是“主人的任务”罢了。

大规模的内循环就是横跨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内循环,也就是我们平常不加定语说“内循环”的真正含义。这其中区别最大的就是农业,内循环第一步当然以建立现代农业为最高目的和最大需求,因而这一阶段建立的工业是偏门的剑走偏锋的工业,第二步才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逐渐建立全面的工业体系。通过压迫传统农业,一步到位地建设和建成全门类工业体系,这叫大社化、浮夸风和大跃进,这就是那些目光短浅的土财主们搞出来的绝世好活,这些绝世好活只是表面上找了个背锅的,流毒依然到了今天的各种建政论坛。

以上三种规模的内循环本来都是需要以需求启动的,没有需求只有计划式的指令,就成了“主人的任务”了,这极为依赖计划者的“能力”和“操守”,但历史的答案是建国初的那批土财主们,在这两方面都特别有限。

--

先说“五年计划”这种战时经济模式的弊端,这是比一切资本主义都更加纯粹的高积累低消费,非战时执行这种战时经济模式只能作为杀手锏,最多连续执行两个,绝对不要超过三个,连续执行三个五年计划之后国家的性质必然会彻底资本化。

斯大林执行“五年计划”这种战时经济确实有远见和必须性,因为【从1928年10月开始执行第1个五年计划,到1990年止,除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第3个五年计划被中断外】其中到【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公然扩军备战】为止仅仅执行了一个五年计划而已。

苏修和前三十年的连续执行五年计划(从1928年到1990年,苏联完整地执行了12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2021年3月11日第14个五年规划)则没有任何远见和必须性,我对他们的定性是“国防资本主义”,连续执行必然会导致变质。

从“国防资本主义”必然会向“权贵资本主义”过渡,苏联在1990年失败了,我国在1978年成功了。从“权贵资本主义”必然会向“金融权贵资本主义”过渡,这就是2016~2024年现阶段的这次产业升级和法币绑定国债,第12~14个五年计划基本上就是最后阶段了,所以这次总路线之争,(权贵)成功则换皮,失败则回退。

--

然后,一个正确的发展路线应该是“5年高消费-5年高积累-5年高消费”这样的阶段交替。

重要的事说三遍:

“5年高消费-5年高积累-5年高消费”+“5年高消费-5年高积累-5年高消费”……

“5年高消费-5年高积累-5年高消费”+“5年高消费-5年高积累-5年高消费”……

“5年高消费-5年高积累-5年高消费”+“5年高消费-5年高积累-5年高消费”……

五年计划这种高积累的害处太大了,最好连连续执行都禁掉,最好在前后都增加一个“5年高消费”的周期。注意,前后两个“5年高消费”的周期是不同的,分属于两个“五年计划”的周期,不能笼统地归为“10年高消费”。因为,在五年计划之后是要处理五年计划期间积攒的消费需求,在五年计划之前的是要收集五年计划必须解决的生产需求。

纯粹的高积累和纯粹的高消费都是有问题的,阶段性交替可以阶段性地更新消费的优化目标和积累的优化目标。这样既不会彻底滑入只高积累的陷阱,也不会彻底滑入只高消费的陷阱。

而且可以以每15年为周期更新国防装备,这样的更新周期,更符合生产迭代、技术进步、科学进步的周期。

阶段交替最大的好处是,积累和消费都不会彻底萎缩,积累阶段的问题去消费阶段解决,消费阶段的问题去积累阶段解决。

阶段交替在算法上属于“交替优化”,有的有严格的算法证明,有的只是启发式算法,大家这么用只是因为这么用有效,理论问题大家不在意。

--

事实上,在工业化这个问题毛也做得也不好,任何一个现代人谈工业化如果连毛也超不过的话,那么他不过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原始人。

【谈论上世纪的中国工业化进程,请一定先隔绝毛公的光芒】

不仅是解放后,解放前的土地革命时期更是如此,没毛的话,中共中央连一盘散沙国民党左派都不如。最近网上正在扒一大至六大的真实性,大家开始觉得是中央那帮挟洋自重的摘桃派弄了个山寨牌子硬往上凑,而国民党一直是共产国际、苏共(布)指定的加盟店。上面唯一例外是毛,毛继承的则是孙中山等所有中国本土派的遗志,承担起底层所有人的希望,所以毛和上面加盟店、挟洋自重的山寨牌都不是一回事,毛说谁是正统谁才是正统,这里的正统是中国的正统,而共产国际、苏共(布)对中国的投资没在毛身上,对中国土地革命的影响甚至是负面的,所以新中国对于苏联和共产国际没有任何亏欠。

建国后,毛不仅被中央摘桃派逼得退居二线,而且以刘为代表的一线还频繁以中央甚至军委名义发没经过讨论、毛没看过的文件,所以才有了戚引用的、毛选五卷收录的1953年那篇对于刘、杨的批评《对刘少奇、杨尚昆破坏纪律擅自以中央名义发出文件的批评》:

【(一九五三年五月十九日)嗣后,凡用中央名义发出的文件、电报,均须经我看过方能发出,否则无效。请注意。

(一)请负责检查自去年八月一日(八一以前的有过检查)至今年五月五日用中央和军委名义发出的电报和文件,是否有及有多少未经我看过的(我出巡及患病请假时间内者不算在内)以其结果告我;

(二)过去中央会议决议不经我看,擅自发出,是错误的,是破坏纪律的。】

然后这帮以刘、周为代表的土财主们,在抄袭苏联模式之前,已经把第一套人民币的币值干到了五万(1948年12月1日发行,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第一套人民币通胀情况比较严重,因此从1948年12月起,到1950年1月,仅仅过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最大面额就从50元猛涨到10000元,之后在1953年底又发行了50000元。】。

这帮土财主在延安时期更是厉害,批评货币路线不讲政治,然后掀起路线斗争,结果陕甘宁苏区的货币崩了只能靠特货续命,这可是超越武汉F4的伟大成就。

这帮土财主是可以和四大家族相提并论的人间之屑,没啥可说的。真正懂经济的是毛的二弟毛泽民,毛泽民牺牲在新疆才是真正的遗憾。

--

最后,说一下毛的“调查研究”为何pk不过笔杆子“挟洋自重”的苏联模式,这里面有特别深刻的内涵。

在权力斗争里面,短期利益永远大于中长期利益,攫取短期利益的政策永远比考虑中长期利益的政策更有效。

在底层内卷的时候,短期利益的重要性就已经远远大于中长期利益,何况权力斗争这种。这种情况下,唱高调永远优于“调查研究”等客观理性的方法,对于权贵来说,权力才是最要的,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重要的事说三遍:

对于权贵来说,权力才是最要的,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对于权贵来说,权力才是最要的,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对于权贵来说,权力才是最要的,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通宝推:拉拉的拉拉,ccceee,wild00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