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说说曹叡不为曹丕送葬这件事 -- gb2312

共:💬19 🌺190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说说曹叡不为曹丕送葬这件事

《三国志》记载曹丕之死:

丁巳,帝崩于嘉福殿,时年四十。六月戊寅,葬首阳陵。自殡及葬,皆以终制从事。

也就是说,曹丕是黄初七年五月死的,六月安葬在首阳陵。

重点是下面这句:

魏氏春秋曰:明帝将送葬,曹真、陈群、王朗等以暑热固谏,乃止。

魏明帝曹叡要给曹丕送葬,但是因为天气热,在大臣的建议下,就没去。

这也太离谱了。阴历六月份是有点热,但是也没听说过就因为天气热,大臣就劝国君不要给亲爹送葬的事。

以至于孙胜忍不住评论说:

魏氏之德,仍世不基矣。昔华元厚葬,君子以为弃君於恶,群等之谏,弃孰甚焉!

大意是:以前华元厚葬自己的君主,是“弃君於恶”,是一种恶行。现在陈群等人劝曹叡不为曹丕送葬,是更严重的一种恶行。难怪曹魏的国祚不长久。

仔细想一想,陈群等人的做法很可疑。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陈群等人并没有主动劝说曹叡不为曹丕送葬的理由,他们这种“劝说”很可能是被动的。

《魏氏春秋》这个记载很可能是倒因为果。

也就是:因为曹叡坚决不肯为曹丕送葬,陈群等人才不得不为曹叡找个“暑热”的理由,这个“固谏,乃止”不过是曹叡不肯为曹丕送葬的一个遮羞布。

这种“劝谏”既不合礼法,也不合孝道。曹真、陈群、王朗这三个人就是群臣推举出来背锅的。

那为什么是这三个人背锅?

夏五月丙辰,帝疾笃,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嗣主。

曹丕死之前,一共指派了四位辅政大臣: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

排在前面的曹真代表宗室,陈群代表重臣,而王朗名望既高,又有灵活的道德底线,所以说没有比这三个人更适合背锅的了。

那曹叡又为什么不愿意为曹丕送葬呢?

据《三国志》记载:

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鄴。

最主要的原因是曹丕在称帝后的第二年,就处死了曹叡的生母甄皇后。

曹叡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据《魏末传》记载:

帝常从文帝猎,见子母鹿。文帝射杀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从,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因涕泣。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树立之意定。

文中曹叡所说:“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是曹丕和曹叡父子之间的隔阂的既生动又深刻的写照。

至于文中说曹丕“以此深奇之,而树立之意定。”,也就是通过这件事,决定立曹叡为储君,则不符合事实。实际上,曹丕一直到病危,才决定立曹叡为皇太子的,这也可能是宗室和重臣一起争取的结果。

而曹叡没有为曹丕送葬这件事,也说明了他最终也没有原谅曹丕。

最后值得一说是曹丕在称帝第三年所作的《终制》,也就是自己死后的安排,这个文章很多段落都很有意思: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

“未有不亡之国”的说法古已有之,“亦无不掘之墓也”的说法则是曹丕原创。

这句是真理,几千年来,你即便逃得过私人盗墓,也逃不过官方考古。

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

曹丕能认识到这个真理,大概和曹魏政权的盗墓行为有关。陈琳在《讨曹操檄》中说,曹操专门设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务,用盗墓所得的财物来解决军费问题,曹丕亲眼所见的实例大概不少。

所以曹丕不主张厚葬,不在坟墓中放任何财宝,不在墓葬上面立标志物,甚至不让后人到墓地祭祀,主要也是怕被后人挖出来。

史书说曹丕死后,“自殡及葬,皆以终制从事”,也就是确实是按照他写的《终制》来办理殡葬事宜的,这也算是如其所愿。不过亲儿子曹叡没为他送葬这件事,他自己大概也没想到吧。

唯一值得安慰的,大概是一直被他严密防备和打压的亲弟弟曹植,在他死后倒是很难过,还为他写了一篇华丽的祭文:

鄄城侯植为诔曰:“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崩山陨霜,阳精薄景,五纬错行,百姓呼嗟,万国悲伤,若丧考妣……

这也算是世事难料吧。

通宝推:onlookor,桥上,张新泉,铁手,回车,大眼,不远攸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