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长沙岳麓山禹碑蝌蚪文解读 -- 张新泉

共:💬38 🌺71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六、发现夏禹九鼎与夏代文字

六、浅谈夏禹九鼎与夏代文字

一、源起

《尚书》中的《洪范》《禹贡》等篇目与禹碑蝌蚪文符的关联对应被揭示后,很多涉及华夏文明中华文化及文字汉字起源的根本问题就都被牵引出来。

点看全图

《尚书》《洪范》等,据现代考古战国简牍实证及相关学者对于文史资料的研究,已大体上可以确定为西周时代文献。但现存所有刻录洪范九畴内容的蝌蚪文禹碑实物,最早源头却只能追溯到宋代。

现在国内外所有"禹碑″的来源,都是那块北宋末年朝奉郎刘跂奉命"临大夏玉册符文变大″于衡山上临摹篆刻而成的"母碑"。明代关于这块禹碑的相关文史资料记载,有确定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细节经过,可靠性比较高。

点看全图

宋代以前衡山(汉晋时或在今安徽潜山天柱山)禹碑,虽然历代文史资料记录都有一些相关踪迹信息,但终究已无实物留存。

它的实物或许仍在天柱山、衡山某处,或许已被埋入地下(如潜山市天柱山附近,很可能就有块被埋入中晚唐宰相毕諴祖墓的刻有奇特篆符文字石碑)。

点看全图

文史资料中关于禹碑上蝌蚪文符最早来历记载,也只是东汉时《吴越春秋》、东晋时《湘中记》等文史资料中略有模糊记述的据说是所谓"帝授大禹"的"金册玉牒"。

点看全图

宋代这个"大夏玉册符文",又是从哪里来地?正史资料上为何无记录?

禹碑蝌蚪文字为何会失掉与《尚书》《洪范》关联,以至于近千年乃至几千年一直无人能辩别解读知晓这些符文及其内容?

这里暂且再从重读重译《尚书.洪范》着手,讨论一下金册玉牒、禹碑或相关类似上古器物以及《尚书》乃至《易经》、河图洛书等等的变化史,捋清楚其中的脉络。

三千多年前大约公元前1028年左右,周武王姬发率所谓八百诸候伐纣灭商。

点看全图

纣焚鹿台,大量物品被焚毁。当然,也仍有一些甲骨被秘埋并留存至今。

也许,当时还有一些重要青铜礼器宝物、王室典籍也被掩藏,但也有些不易毁坏掩藏的更重要重宝重器,还是会被周人掠取劫收。

这其中,很可能就包括或许是从伏羲女娲或炎帝黄帝或颛顼帝喾尧舜等等,或至迟是从禹帝夏代传承下来的金册玉牒符文或禹碑或其它类似器物。

当然也有很多重器也很确定是被周武王当时就掠走获得了,其中最重要最有名的,就是夏禹九鼎。

点看全图

二、重读

《洪范》开篇有这么一段序文性质的记录,讲述了这篇文字的背景:

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点看全图

  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后面的文字,主体就是具体讲述洪范九畴的内容了。

在禹碑或金册玉牒蝌蚪文符与《尚书》《洪范》等文本的关联被揭示之前,历代儒家学者和现代史学家、研究人员对于这段序文的译读注解,都是从字面上逐字逐词考据训诂引证。

比如,现代有白话文译文:

周武王十三年,武王询问箕子。武王问道:“箕子,前世历代帝王庇荫安定下民,使他们和睦相处,有治国常理、规定方法。我不是很了解,你能讲讲吗?”

箕子回答道:“我听说过,从前,鲧堵塞洪水,彻底破坏了水、火、木、金、土五种世界本原物质的秩序结构。上帝震怒,不赐给鲧九大规范,治国的常理因此败坏了。

后来,鲧被流放诛杀,禹继承兴起。上帝把九种规范赐给了禹,治国的常理因此定了下来。"

这一类解读让人感觉有点似是而非,似乎缺少了些什么,既不完整也不畅通。

虽然《尚书》里的上古文字大多佶屈聱牙,今人释读,这种感受常见常有。

《洪范》既然已可确定是西周文献,以蝌蚪文符刻录有《洪范》关键内容的禹碑、金册玉牒或其它器物也一直真实存在且传承至今。那么,当年武王与箕子的对话,其实际场景很可能就不是箕子凭借记忆干巴巴地背诵。

当年武王与箕子间的这场对话问答,更大概率乃至现在已完全可以确定,就是针对刻录有传承自夏代乃至上古蝌蚪文符的禹碑或金册玉牒或其它类似器物,从而引发。

现在人们已经知晓了禹碑或金册玉牒上蝌蚪文与《洪范》的关系,可以根据相关史料记载,给予更贴合实际的场景还原,从而重读重译《洪范》,并补全相关残缺信息。

按这种思路,就可尝试将《洪范》这一段讲叙背景由来的序文重新译读,大体如下:

点看全图

周武王十三年,伐纣灭殷后,获得了传国神器(金册玉牒、夏鼎或大禹九鼎)。因为不能识别它们(尤其是九鼎)上面所镌刻的铭文符号,武王就召见了世代为历代商王守护看管神器(夏鼎尤其是大禹九鼎)的箕子家族当时族长箕子,询问神器及铭文的来历与内容。

武王姬发:这些就是(夏商以来)历代帝王的传国神器(大禹九鼎)吗?它们上面这些符文就是历代帝王们代代相传的治国理政大道规范?这上面符号都写的是些什么?我怎么一个符号也看不懂啊?箕子你们家族世代守护掌管它们,可以给我仔细讲讲它们的来历与内容吗?

箕子:这些确实就是禹帝以来夏商历代帝王的传国神器(大禹九鼎夏鼎)。比如请看这一件(元鼎),它上面这五个符号就是水、火、木、金、土。

历代帝王先圣先贤认为它们可以概括表示世界万物,是最常见最普遍最本质最根源的东西,也称作五行。

听说千年之前,还在夏启称王建国之先,夏启王的祖父鲧,当时就有继承帝位的资格。

但他在洪水泛滥期间,出任世袭司空职位承担主持治水责任时,一味采用筑高堤坝堵水办法应对洪水。他没有研究掌握水、火、木、金、土这五种世界本原物质的特性,违背了五行运转规律,治水也因此失败。天下民众因治水失败都损失惨重,鲧也丧失了天下的信任拥护。

尧帝因此震怒,认为鲧有大罪过,已经丧失了继位权利。

尧帝也就没有将历来帝王先圣先贤们所总结、传承帝王位时应告知继位者的九条规范传授给鲧,而是将帝位转授给了更受大家拥戴尽职尽责立有大功的舜帝。

点看全图

舜帝即位后,又追究鲧的罪责诛杀了他。大禹沿袭世职继续主持治水工作后,他就认真研究五行运转规律,因势利导疏通河道平息洪水。舜帝于是秉承上天意志,传授了九条纲要给大禹。禹帝即位后,就把这九大规范镌刻在这些神器(禹铸夏九鼎?)上,它们也就成为了一千多年以来夏代商代帝王们历代传国时最重要的信物、传国神器。

……

这里作出了一个"大胆假设",即禹铸九鼎,上面就是镌刻了蝌蚪文符的《洪范九畴》。

三、推定

这个"大胆假设″,不但直接推断了夏鼎上的铭文内容为《洪范九畴》,也隐藏着另一个推断:夏代已有较成熟较成体系系统的文字,即所谓的蝌蚪符文。

作出这个"大胆假设",只有以下一些并非小心求证后十分可靠、经得起验证的证据:

《尚书洪范》篇虽是西周时的文献,但从书中内容来看,其传承应当更加久远。可初步断定,至少可上推到尧舜禹时期即已有相似内容。至大禹铸夏鼎,更是明确镌刻铭符《洪范》蝌蚪文字、内容。

夏鼎上的《洪范》内容在夏商两代千余年里世代传授时,或许历代传授讲解其内容时又有所增修删改。

点看全图

周代建立以来,直到孔子入洛邑问道学习并"述而不作"编纂这些讲解内容,将之列入《尚书》时,可能又有一些笔则笔削则削的加工。

至于现在的《洪范》文本,更是经历过两汉新莽魏晋古文、今文、伪古文等等几派《尚书》儒家学者们的加工,以及隋唐宋明历代儒家各派学者反复考补修订。

夏鼎及刻录有蝌蚪文符的金册玉牒,和写有更详细内容讲解的早期《洪范》口头传授文本或夏代商代其它常用文字文本,这三者在夏代商代及周代早中期的世卿世禄时代,一直是由世袭职位的祭祀或史官之类王族宗室、贵族,来负责守护保管统一整理传授。

箕子向武王讲解夏鼎及其所镌刻蝌蚪文符来历、内容,经过当时在场的周代史官整理成了内容上类似于现存《洪范》《禹贡》的周代文本。

在商汤灭夏放桀时,类似情形,可能也有商汤或伊尹等人经历过。

周平王东迁洛邑,周室逐渐衰微,楚庄王等称霸诸候甚至敢问鼎之轻重。世代掌管周鼎及周代版本《尚书》《洪范》《禹贡》等典籍的史官老聃,或许是在传授相关知识给来洛邑求问的孔仲尼后,才骑青牛出关。他留下一部《道德经》后,便西入流沙。

至此,周(夏)鼎实物以及复制刻录传世的蝌蚪文符金册玉牒之类器物,与《洪范》《禹贡》讲解文本已经开始逐渐分离。三者之间的联系,大概率仅有李耳及道家、孔子及儒家中极少数最核心人员知晓。

到了战国后期,据史料记载秦武王与人竞力,举龙文赤鼎,折足而死。继位的秦昭王攻灭东周后,迁周鼎入秦。但运鼎船只在河水中失控,或被东方六国及某些殷商后裔等势力中途劫夺,周鼎最终也被辗转流散。据说其最终下落,是被没入淮水泗水河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狩天下时,曾大规模组织人员在彭城泗水(今江苏徐州地区一带)河道中找寻周鼎。汉武帝时,山西汾河入黄河的后土祠一带,有人挖出并献上了无铭文宝鼎。汉武帝还因此改年号、封禅、巡狩天下。

至此,夏鼎与蝌蚪文符金册玉牒、《尚书》《禹贡》《洪范》讲解文本三者已先后彻底分离。

根据现存《尚书》《洪范》文本内容可知,这篇内容丰富意义重大的上古先秦文明文化结晶精华性质文献,历来都被上古三皇五帝尧舜禹历代首领与夏商周三代帝王们所重视,它是一部传承有序的字典、政典、百科全书纲领。具有文明文化传承关键、传国至宝的本质属性。它极可能有对应的金册玉牒或鼎盘盝圭等等一类器物,以便保存传承。

《洪范》与夏鼎,都与治理洪水划定天下九州的华夏文明先祖夏禹帝直接有关。

它们的铸制背景同为上古部落联盟城邦文明向世袭王政时代转化的关键历史节点,都有传承文化担当文明晶华的重任,都有传国至宝的根本属性特征。

洪范九畴与夏九鼎在数目上也一致。在数字性特征出现极罕见,出现往往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上古时期,这种一致本身就值得注意。

四、周延

夏禹鼎(周九鼎)自秦代汉代从史料中被彻底"漂没"后,就再没有踪迹。至今也无考古实物出土,甚至是否真实存在过,也只能存疑。

点看全图

金册玉牒则先后疑似在禹帝天柱山祭天、汉武帝巡狩封禅古南岳天柱山、晋代及南朝文人道士游历衡山发现禹碑、北宋未年摹刻今南岳衡山禹碑等等事件中,有文史、方志、笔记等等资料记录。

禹碑实物则自宋明以来保存至今。其来历,自汉晋隋唐尤其是宋代明代以来,一直都有明确时间、人物、实物、发现经过等等越来越详实可证具体记录。

与《洪范》记录文本有关的几个当事人,传授者箕子及其家族当时就被分封或流放到边远的朝鲜一带。周武王姬发,则在文本记录发生时间的两年后就死了。

点看全图

继位的成王年幼少不更事,摄政之周公东征胜利后进行了制度大改革,制礼作乐,以"其命维新"姿态彻底完成了鼎革。"监于夏商二代"、创建出"郁郁乎文哉"礼乐新文明制度体系的周王朝。

他们对于夏鼎及《洪范》文本,只在乎其传国属性,对"无文少典"的夏商所珍视的文本内涵规范规则,也许其实并不看重。

当年负责记录的史官,世代传袭直至东周春秋中后期老聃。

他再传授给孔子并由后者述而不作笔笔削削成录入儒家经典《尚书》的最重要篇目《洪范》,这即是传世至今的源本。

老聃留下五千言《道德经》成为道家祖典后,西入流沙不知所踪。

孔子编纂的《尚书》在两千几百年传承历程中,又经历各种散失流离增删编纂疏证注解。它自秦始皇焚书以来,就成为]儒家经典中影响极大争议最多,屡掀汉宋明清各种学案、至今仍难彻底厘清定论、仍有诸多纷乱的根源。

夏鼎蝌蚪文符、《尚书洪范》文本及后来诸多版本、章句注疏正义延申文本,其历史流变复杂,随时间推移由简朴而变得愈来愈繁乱。

这种情形类似《易经》。《易经》从伏羲《八卦》,经夏代《连山易》商代《归藏易》至周文王六十四卦《周易》,再到汉宋明清,又发展成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太极图等等诸多推演延展衍生。

点看全图

《洪范》《禹贡》《尚书》、《易经》,以及先前更简洁的河图洛书,在华夏文明文化体系中的神圣地位及离奇遭寄,又颇类似《圣经》之类在犹太文明史上之地位经历。

而夏鼎、金册玉牒、禹碑及蝌蚪文符《洪范九畴》,乜颇类似圣杯、约柜、十诫石碑之类的东西。

也许,蝌蚪文符《洪范九畴》与古犹太文符《十诫》《圣经》一样,除了总结经验制定律法规范,还有制作者先圣先贤先祖们集体精神意志的灌注、寄托、外化。两者也分别成为两大文明各自宗教祭祀体系的重要依归、关键元素。

华夏文明的本土宗教道教,唐宋以来所尊奉的教祖李耳,其家族先祖即大概率与《洪范》相关。也许正是武王与箕子对话时的见证人、记录者,周代最早《洪范》文本的创作者、书写人。

道家内诸多教派的起源,多见"天书"、"神符"之类相关记载。太平道、天师道……,无不托名老子传授天书、神符。

究其根源,大约也与老聃家族世代都是《尚书》《洪范》蝌蚪文字、文本的创作者、记录人、保管人、传道人直接有关。而并非是什么《道德经》五千言才开创了道家,为道教奠下了理论基石。

汉代以来禹碑的历次现世,也大多与突然冒出来的某些道士道家人物相关。

犹太教、基督天主东正教乃至伊斯兰教,与《十诫》《旧约》之类间关联就更不用说了。

一件寻常刀剑,既是普通武器物品,也是制作者构思、心血、意图乃至精神理念意志灌注寄托所在。这种构思意图乃至精神意志往往能被使用者不知觉地体会到、感染上。所谓"手持利器,杀心自起"。

普通刀剑尚且如此具有一点极浅极微精神表达意志感染理念沟通交流功能,干将莫邪欧冶子之类神工巧匠制作的宝剑利刃,自然更甚。

点看全图

至于草薙剑之类的神器,制作者或许就赋予了更多精神意志,成为特定祭祀宗教仪典上有特别功能的器物。

普通人类日常工具用具造物尚且如此,宗教祭祀类器物更甚。

而蝌蚪文符洪范夏鼎金册玉牒禹碑、古犹太文符十诫石碑约柜圣杯,其文符就都更是千百年历代先祖智慧结晶、精神意志集合、理念信仰的集大成。

它们能穿透古今时空、沟通同种族血脉神魂意志理念,不足为奇。甚至荡涤神魂,净化心灵,启智益慧,成为各自文明内原生宗教体系最重要元素、源头,也理所当然。

蝌蚪文符《洪范》不但是华夏文化体系上古至夏商治国理政理念之总结集成,亦是华夏文明本土宗教道教及东北、朝鲜等子文明系统宗教,乃至可能还是文明分支美洲印第安人祭祀宗教体系之源头要素。

点看全图

五、结语

《洪范》文本与禹碑蝌蚪文符之关系被明确揭晓后,重读重译重新审视研究《洪范》当然很有必要。

以上文字仅凭现有残缺相关资料,作了若干″大胆假设",展示了一种重新解读可能性。由于夏鼎(周九鼎)至今并无考古实物,夏代文字亦鲜少体系性质文物实物,蝌蚪文符又与商周以来所有考古文字文物的文字体系差异明显,所以,这个假设的可靠性毫无把握,只是根据现有残缺信息所作的较合理而又最大胆的推断。它需要更多的考古新成果去证实、证伪。

当然,由洪范禹碑之关联揭示,进而重读洪范,进而发现夏鼎、夏代文字。这些可视为洪范禹碑研究可延展范围的上限。作为一种较合理可能性,它也有较大价值意义。

重读《洪范》,还可"发现″洪范禹碑蝌蚪文符与道教之渊源。

但更具体细致的关联揭晓证实或证伪,也需要对蝌蚪文符精神意志理念内涵、道教体系内相关元素有更深入细致地研究乃至体验,更全面详实比较分析后,才可能有更合理更可靠推断乃至结论。此文仅仅是挑出了一个线头而已。

点看全图

老聃李耳作为史书明载的最神秘著名人物,来历神秘,来无明影,去无定踪。这在世卿世禄,文化完全为家世明确贵族阶级掌握的周代,极其罕有。

本文采用了李耳老聃家族世代为周王室史官之说。

至于李耳先祖家族是来自与周族祖先同地域的陇西,故而老聃最后出关西行其实是归乡?

还是李耳先祖家族其实为殷商贵族后裔?

箕子分封朝鲜后,周武王也极大概率会任用一批殷商文化贵族以稳定局势。

世代具体负责守护传承夏鼎的老聃先祖,因为记录武王箕子问答、知悉《洪范》内容而成为周王朝史官并从此世袭职守。

而老聃祖籍,其实为殷商故土淮泗宋楚地域?依现有残缺信息,上述两种情况都可能成立,孰真孰伪难以判定。

点看全图

《道德经》中不少名句、哲思,与《洪范》文本似乎不无关联。

比如,禹碑以蝌蚪文符五行"水"字符始,以"弱″字符终。又有刚、克、柔、强等字符。《洪范》文本中有"刚克、柔克、强克"等字句。

这些字符、文句,人们很容易就能把它们和《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等文句相关联。

因为现存《洪范》文本系孔子晚年整编,而孔子又曾入洛问学于老聃。故而在《洪范》文本与《道德经》关系上,有时不免会给世人留下《道德经》先于《洪范》的错觉。

现今的《洪范》文本,或许甚至就是当年老聃讲解教授给孔子知晓过,才有了仲尼后来的述而不作笔笔削削整编。

但《洪范》文本里的内容,无疑早于《道德经》,甚至它还正是《道德经》诸多理念、思想之先源。

张新泉

2021己丑立冬武林龙湖

2024甲寅立秋龙江虎林

附:

夏禹九鼎今何处?洪范池底有福泉

1,史料中关于九鼎记载,最后踪迹大概就几条。

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迁九鼎入关中。经黄河运九鼎入关中时,发生了意外。一种说法是没入河,一种说法是被劫夺,辗转到彭城泗水殷宋故土后,被沉埋入水。

点看全图

前一种说法,汉武帝时有人在风陵渡后土祠附近,挖出无字鼎。汉武帝因此改元,并巡幸天下封禅四岳。

后一种说法,秦始皇统一后巡行天下时,曾专门组织数千人到彭城泗水一带打捞。

秦皇汉武他们当年巡行天下,甚至很大因素就是为寻找夏禹九鼎。

如果当年九鼎是被劫夺,谁又是幕后主使?

点看全图

秦灭东周时,韩国在洛邑附近尚未灭亡。五世相韩张氏家族作为韩国当政者,有很大概率是劫夺九鼎参与者乃至主持者。

留侯张良生活年代,既有周秦、秦汉鼎革,也有楚汉逐鹿。他既是周代礼制、战国七雄五世相韩贵族世家后裔,也是汉初三杰代表、新贵世家开创者,还是张氏家族、道家、道教创始时期关键人物。

他与金册玉牒、夏周九鼎发生诸多关联,不足为奇,没有联系才奇怪。

点看全图

周鼎入秦中途没入黄河,或被劫盗至淮泗彭城殷商故土。张良就有与博浪沙大铁锥误中副车的大力士游侠们交往记录。博浪沙奋力一击与秦皇在徐州淮泗寻找打捞九鼎,时间、地点上都未必没有关联。这些大力士从何而来?张良家族平常养为门客,所为又何来?

张良长期徘徊于淮泗之地,与道家、兵家隐士黄石公之辈多有交往。

点看全图

刘邦建立汉朝分封功臣功狗时,张良拒绝其他封赏而求封留县,受封地与墓葬地在地域上与微山湖、微山岛、微山、微子陵寝接近。恰是史书记载九鼎最后下落,淮泗区域内中心地带。

张良与周秦时代隐士所谓"商山四皓"关系密切。史记中,他还有往东(或东北)见沧海君(殷商遗国)记录。

这些都是张良生平经历中可摘要出来线索,甚至是独一无二线索。同时代其它历史人物身上,找不出相似关联线索。

关于张良墓,也有几点谜题。

张良墓既有微山岛,留候封地留候世家张氏祖墓、张良祠。还有百里外徐州黄河故道旁、子房山前张良墓道碑。更有千里之外,湖南大庸(今张家界)所谓水绕四门张良墓。

徐州九里山(又名九嶷山!?)下,近黄河故道之名胜除了九里山古战场,还有个白云洞。白云洞如今是佛教庙宇白云寺所在。

洞内九曲九转处,各供有一个佛陀、菩萨、天王、罗汉之类东西。这些佛家石雕前都有一大四方鼎作香炉,各种元素混搭得极其不伦不类。数目倒是刚刚好共有九个。

但这批沦为香炉的九鼎,当然与夏周九鼎无关。周秦汉代,九鼎最后下落据说就在彭城泗水一带。如今彭城徐州,刚刚好有九鼎的却也只有这里。

夏禹九鼎还在这附近,所以留有若干藕断丝续线索。还是在两千多年历次战乱中早已被熔铸了,仅存这一点回想?

点看全图

现在微山湖及整个南四湖,在先秦两汉时代是洼地平原。因为两千年来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夺泗入淮,这一地区到明代中晚期才逐渐从洼地平原积水成湖定型。康熙年间郯城大地震(超8级),也进一步造成大量地陷地裂,最终形成现在地形地貌。现在微山湖,汉代时就是留侯张良封地留县所在地。

古泗水自山东山地丘陵、泉群发源,沿东北西南走向曲折向南流向淮河。沿途也多有小型湖沼,尤其是现今南四湖地区。

可以作一大胆假设,九鼎如果是被劫夺,那么有概率应是被封埋在以微子墓为中心古泗水周边九个小湖、深潭。也就是如今微山湖绕微山岛周围九处较有深度、呈一定几何规则分布小湖盆盆底。

给出这个方向性假设后,这种地质地形状况,现代探测技术不知能否准确侦查定位?

当然,围绕微山岛周边,尤其是南岸,既有一系列小山丘,也有九里山(九嶷山?)这样的名胜,还有子房山一带隔黄河故道散布山丘。这几组小山丘也比较容易各自挑选组合出九个各具几何规则小山峰。是否九鼎被分别埋藏进了这些小山?也难说。从工程量、隐蔽难易程度及当时形势而论,就近入水比进山显然概率更高。

秦始皇出巡天下时,专门组织了大批人力在彭城泗水打捞,其事未必无因。天下一统后,焚书坑儒拷掠之下,获得一些信息线索并不难。

然而毕竟时过境迁数年、数十年,即便是疑似当年劫夺九鼎事件主持者——五世相韩张氏家族,其后来族长张良虽然长期辗转徘徊于此,求封于此,死后亦葬于此地,但他是否找到了埋藏九鼎准确地点呢?

似乎也并没有。

何况是秦始皇?

秦始皇打捞记载、张良长期留连,都指示了九鼎较大概率最后埋藏地。

点看全图

当年劫走九鼎后选择自西向东顺河而下, 但又不能入齐鲁之境。

于是沿自东北向西南的泗水再辗转往南。或埋在微子墓周围,或没入附近河湖,或藏于周边山洞。

张良墓就在微子墓侧,并非没有原由。求封于留,如今就在水下,也不是没有原因地。

徐州雎宁下邳古城一带,近年来多有考古挖掘,也在附近。希望能碰巧挖出九鼎或相关线索。

2,劫夺九鼎大概是东方六国、周室残余、殷商后裔等共同行动。也许是由当时策划合纵燕国姬姓诸侯发起,但极大概率是由六国中势力最弱小而地理位置又最便利韩国来主持。五世相韩张良家族极大概率担当了劫鼎行动总指挥。

点看全图

九鼎劫夺后是集中在一起,还是中间曾有分散流落?从劫夺起点风陵渡到消失地点淮泗,其行程有哪些转折?

风陵渡口也许就有一两件夏鼎没入黄河波涛。因为韩赵魏为主力,劫夺后也许曾欲运往三晋旧地沿汾河口徘徊。但终究因长平之战后三晋形势恶劣,还是顺流而下。

在从黄河转入淮泗大野泽(今东平湖)附近,因为齐楚燕赵魏五国边界交汇于此,于是九鼎被长期停留安置在今天山东洪范池附近。

这里村庄名称,至今都是赵、魏、姜、姬、张等散布聚齐一地。出土有大量东周战国时兵器、墓葬。

战国最后期,因为战局、"国际形势"急剧变化,九鼎也渐次往楚国方向移动。最终下落不明,虽可大体圈划出相关区域,但准确地点线索缺失,难以确定。

劫夺时可能有一两件夏鼎没入黄河风陵渡口一带。也可能决定分散放置后,在汾河口一带埋藏一两件。

六国在洪范池附近因为争执不下九鼎最终去向,最后决定分散安置的概率会升高。

点看全图

洪范池附近可能最终留有一两三件夏鼎。

由于周室余裔、张氏家族都反对九鼎落入楚人之手,剩余九鼎因战局变化不断往东南方向移动安置时,最终也没越过楚国当时这一区域军事重心彭城。

但也不排除有一件夏鼎被周室残余、吴国后裔们辗转带到了江南。

3,埋藏九鼎的几个可能具体地点

泗水源陪尾山泉林泉群地区。尤其是北区九泉一带可以作为重点。这里距离曲阜很近,在金口坝走水路往南行受阻时,从水路转向此处可以直达,这里有康熙、乾隆多次驻跸行宫。

点看全图

古泗水九处大转弯处。

古泗水自东向西自北向南,从曲阜泗水一直到淮阴入淮,长近九百公里。中间当然有多处大转弯,但其中下游河段现在河道已经重大变迁,仅有南四湖以上河段数处曲折地可供参考。

古泗水九大支流入河处。

如沂水、荊河(其入河处现在已没入微山湖)等大支流。也以南四湖以上河段之大支流入河处较具考虑价值。

微山岛微子墓、张良墓周边。

徐州黄河故道九里山至子房山区域。

尤以黄河故道张良墓道碑、白云洞区域值得考虑。九里山的白云洞在秦汉时,可能在古泗水之河滨。当时的位置与现在没入地下情形也不同,毕竟两千年来黄河冲积抬高了九里山下平原。也许,白云洞下还有蹊跷?

点看全图

徐州雎宁张良圯桥遗址至邳州谷山,古泗河两岸区域。

张良与黄石公的往来,剔除其宗教神秘成份后,也似乎有某些特殊指示意义。另外,"商山四皓"之名称,似乎也是地理密码?"东园、甪里、绮里季、夏黄"?

点看全图

此外,古黄河大野泽交汇、转向淮泗东南吴越必经的洪范池周围,也是战国晚期齐楚赵魏燕边界交汇的不管地带。这里应该曾是九鼎长期停留之地。当时五世相韩的张氏家族可能临时担任了保管负责人,九鼎最终走向决策由其主导、参与。

如果九鼎最终是分散安置,洪范这里也可能留有一两仨件夏禹鼎,交由燕齐最后处理。

点看全图

从洪范池经大野泽、淮泗河道、古鸿沟运河向东南转移时,兖州金口坝、古石门是必经之路。这里自古就是军事、交通要害,当时掌握在已灭掉鲁国、迁都寿春后在徐州驻有重兵的楚国手中。九鼎离开六国力量大体平衡的边界交汇不管地带洪范池区域,还能越过这道重要关卡沿水路向东南,却又一路顺利能完全不被楚国掌控,这难度太高,概率极低。

点看全图

也许,"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几乎出现于同时期的政治谣传,所指并非楚国王室三大支系,而意涵有楚国在彭城淮泗一带最终得到三件夏禹鼎——虽然没入了泗水河湖波涛。

综上,风陵渡口、后土祠汾河口秦晋黄河交界区域有一两件,楚国彭城淮泗有三件,洪范池一带有一两仨件,泗水泉林曲阜周边有一件,而吴越遗族也许还带了一件经吴淞口福泉山最后落于周庄,成为沈万三家的所谓聚宝盆。

点看全图

沈万三水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