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乙烯产量看中国轻工业的发展 -- wolfgan
严格地说,四三计划是引进“生产能力”,而没有”技术转移“。1978-1982年,四三计划所有项目陆续全部投产,但当时国务院并没有组织对引进技术与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反而又批准引进了一大批石化项目,用汇比四三计划还多出一倍,这就是所谓的“洋跃进”,结果因为财政负担太大,这批项目又陆续停建。洋跃进造成的大缺钱的影响是全国性的,很多项目就此下马。这笔烂账当时是让"十年浩劫“来当了背锅侠,二代领导杰出的政治才能由此可见一斑,事实是主席和总理特别要求四三计划注重量入为出,不给后人留下债务。直到86年开始,这批引进的石化项目才有部分开始陆续建成投产,前后花了十多年。到93年,国务院又批准了第三批的较大规模的引进。一直到98年,中国石化工业的工艺和装备主要都是靠引进。
引进引进再引进,没有消化吸收和国产化,是这个时期各行各业通行的做法,这就是当时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
中国石化工业的自主国产化,起步于1995-2000年,注意这个时间段,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朝野出现了对改开以来一昧依靠引进的反思、民族产业意识、独立自主意识复苏和觉醒的广泛的思潮,一昧引进的做法受到了朝野一致的批判。当时国家计委主任在谈到石化工业时痛心疾首,“当年罗马尼亚引进一套合成氨后就国产化了,现在我们已引进30多套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这样, 我们没法向后人交代“。
1995年开始,政府开始强力推进石化工业国产化。当然,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如同运十遇到了下游用户民航局的强大阻力一样,石化核心装备的国产化也遇到了下游部门的消极抵触,他们继续进口装备,用各种理由拒绝使用国产装备。不过这次主管部门连同相关企业态度很坚决,国产化的进程终于还是启动了。
什么时候有“技术转移”?
五十年代的156工程除了生产能力引进,就有“技术转移”,苏联不仅转移了技术,甚至还帮助中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它的后续影响就是,中国在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内地复制了一套这样的体系。
日本石化工业的发展道路则与中国有着根本不同,日本是有“技术转移”的,1955年日本石化工业一起步,就开始了从美国大规模地引进技术,1957-1970年,日本成规模成体系地引进欧美的技术,他们进口成套设备只占引进的10%,而购买专利和设备图纸则占了引进的80%以上。所以日本的石化工业进步和发展极快,到了70年代,他们已经成为石化工业大国,可以向国外出口设备和承包大型工程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不是就业难,没这个问题,只是暂时需要倾斜其他的领域,或者说 3 真离 字888 2024-09-24 01:31:43
🙂非常好的角度,这也是我一直想在河里写的 76 qq97 字3698 2024-09-22 22:47:29
🙂【讨论】请问四三计划 2 道可道 字96 2024-10-10 00:47:03
🙂四三计划和改开都不算技术转移
🙂还是戴有色眼镜太过 wild007 字3249 2024-09-25 03:10:43
🙂我上了大学后,发现中学学的都什么玩意,不该学 7 东东山 字106 2024-10-01 23:32:01
🙂这个睁眼说盲文了 61 陈王奋起 字631 2024-10-01 07:09:38
🙂补充一点,当时中国能批量生产光刻机 17 diamond 字51 2024-10-05 09: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