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请指正】小岗村与三农问题 -- 多余6569

共:💬39 🌺105 🌵2新 💬39 🌺4 待认可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推荐去看看忙总的《农村改革的几个瞬间》系列

90年代的三农问题就是解散农民公社导致的。

85年不得不成立的乡镇政府的行政成本可比人民公社要高太多太多了。90年代人头费都要五六百。种地一年才几个钱?

至于工农业相互成就,留到现在没分地的集体经济哪个不是工农业相互成就了?杨易辰这个“乱邦”嘴里的“顶门杠”在回忆录里面痛心疾首地说顶包产顶得不够,要是多保留下来一些“兴十四村”不分地就好了。

看看被评为联合国农村发展典范的兴十四村,再看看年年要饭的小岗村,哪个才是农村更好的发展路线呢?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体制的根基。人民公社体制的消亡正是从生产队的瓦解开始的。

包产到户导致生产队的基础:农民生产瓦解,也导致原有生产队内部有很多干​部和组织瓦解,人民公社的其它制度就失去了联系和控制生产者的能力。

人民公社瓦解完全是一种政治操作,例如从是供销合作体制瓦解过程就可以看出来。

生产队是人民公社制度功能体系的“脚”,没有脚的组织连站立都成问题。如果说人民公社体制是副多米诺骨牌,生产队就是这第一张牌。而且,人民公社仅有最基层组织或者说“脚​”是不够的,还要有头,也就是对农产品市场的控制,没有了供销社,人民公社的头就被砍掉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农民增收的问题根本不可能在农业范围内解决,更不可能依靠农业增产来实现(其实往往会出现谷贱伤农,丰收伤农的事情)。而且农业是一种无法彻底市场化的产​业,

农产品的流通也必须进行适当的管制。

所以特定历史阶段的局中人,是不可能有清醒的超前认识的。

人民公社功能的被乡镇政府替代

人民公社完蛋后,必须有一个新的组织体系来代替其基层政权功能,乡镇政府就应运而生了。

乡镇政府以形式上的党政架构,履行实质上的政经合一的功能。

因为人民公社解体后,基层组织必须承担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并没有消失。

因为导致成立人民公社体制的小农经济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小农在面对自然界、政府、市场时,必须组织起​来,这个基本的需求并没有因为人民公社的制度解体而降低,所以乡镇一级政府仍然不得不“千方百计”地承担原人民公社功能的主要部分,结果使得基层政府在制度上实行政社分开​后,在功能上仍然是政经合一的。

这样事实上乡镇政府不过是人民公社换个马甲又回来了。

但是在人民公社时期,经济发展的功能是通过人民公社体制来完成的,能够集中资源和有足够权力,所以基本上是有序的。但是乡镇政府在执行相同任务时,尤其涉及到农田基本建设:如兴修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农业技术进步:如进行种植结构的调整,新型作物和技术的推广;乃至于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促进劳动力转移以实现农民增收等任务时,并没有相应资源和手段,必然增加农民负担,激化矛盾,导致现在难以为继。

计划色彩本应该是农业经济的内在特点,即便是最发达的美国对农业生产也有很多的计划调控。问题是,我们的农业调控从计划体制极快地变成了不承认计划的体制,带来了严重的不​稳定和波动。

事实上人民公社制度使文革时期的中国农村保持了相对稳定;保持了粮食产量略快于全国人口的增长;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主要的资金来源;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提供​了虽然是低水平的但却是相对稳定的诸如农村合作医疗、儿童基本免费上学、农村“五保户”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 所以今天有的人一概抹杀人民公社有忘恩负义的味道。

因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的粮食产量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改革开放之初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其原因不仅仅是广大农民劳动投入的增加,

更主要的是由于国家对乡镇企业的政策倾斜、国内化肥生产的增加和大量进口、粮食进口政策对于城乡​粮食供应的改善和支持高成本蔬菜生产模式的巨额财政转移等因素促成的。

其实对农发组当年为了在全国推行包产到户,提供的理论基础:人民公社劳动效率低,阻碍了农村生产潜力的发挥的结论,国内一直就有不同意见,例如张江华通过分析1973--1978年广西百色地区一个生产队的会计资料,为人民公社集体劳动效率低提供了一个反证,认为至少在中国某些地区集体时期的工分制是一种相当有效的劳动激励制度。

现在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当年瓦解人民公社,实际上还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治操作,

并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经济学判断。这种急功近利的政治操作留下的后遗症将需要我们​后代用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来买单,并承担相应的粮食安全风险。这个代价是否合适呢?由历史来回答吧。时间就是一个照妖镜,不管曾经包装多么好的,终将原形毕露。

通宝推:自由呼吸F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