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请指正】小岗村与三农问题 -- 多余6688

共:💬212 🌺549 🌵13新 💬172 🌺1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饶平县的历史完全不支持你的说法

1,吃饭

饶平县山多地少,境内旱、风、涝等自然灾害频繁,解放前粮食产量很低,是潮汕缺粮县之一。从清光绪到解放前,大多数年份粮食都不够吃,需要从外地购入粮食,1949年,饶平需要粮食不到10万吨,缺口就高达2.2万多吨。

先定一个基点:

1949年,饶平人口约35万人,耕地42万亩,人均耕地1.21亩;

1980年,饶平人口约72万人,人口翻一倍,耕地39.8万亩,人均耕地0.55亩。

1949年,粮食亩产107公斤,总产7.49万吨;

建国后,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1953年,粮食亩产161.5公斤,总产11.77万吨;全县实现粮食自给;

1956年,粮食亩产182公斤,总产13.76万吨,全县实现粮食自给有余,甩掉缺粮县帽子;

1956年后,全县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改良土壤,扩大耕地面积,推广粮食良种,增加化肥供应,粮食生产继续逐年提高。

1980年,粮食亩产319公斤,总产24.35万吨。

1956-1980年,是饶平县粮食生产的高峰期,全县粮食调入调出相抵后,纯调出贸易粮(大米)13.61万吨,平均每年纯调出5442吨,年均调出占粮食总产比率23.44%,即这25年间,饶平生产粮食总量的约1/4上调给了国家,这是饶平对国家的贡献之一,不仅支持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人口,也养活了右派们最欣赏的像小岗村那样的农村懒汉。

”堵欸堵,食政府“,”堵欸堵“是应付应付的意思,"食政府“意思是吃由政府提供。

显然,以饶平县为一个整体,饶平并没有“食政府”,将历史上的缺粮县建设成了粮食净输出县,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当然,不排除饶平县内部有农民自己不够吃要吃返销粮的情况,比如有些山区土地太少太贫瘠,或者遭受灾害减产绝产,不过这时能“食政府”,不正好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化的兜底作用吗?

(包产到户后,农民转向种植经济作物,饶平重新成为粮食净输入县,这时的粮食产量已不可比较了。)

2,番薯与大米

1949年,饶平县水稻产量5.95万吨,番薯产量1.4万吨,

1980年,饶平县水稻产量19.6万吨,番薯产量4万吨,分别增长2.29倍和增长1.85倍,都远远超过了人口的增速。

3,偷奸耍滑的懒惰农民?!

粮食产量上面已经说了,不再赘述。

就说一下有详尽数据的水利,饶平有4个大中型水库,110多个小型水库,以及配套的渠系灌溉工程,几乎全部在人民公社期间建成,其中99%在1980年以前建成。

能不能解释一下,

为什么干活偷奸耍滑,出工不出力的农民能在前30年建这么多的水利工程;

而干活热情高涨的同样的农民却在集体化解散以后一个小型水库都不修?

通宝推:审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