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汉文化扫盲】(13):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 语迟
研究古文,本是个人爱好。有兴趣探讨和研究古人的想法,本是很有价值的工作。但是,如果利用个人对古文的理解,牵强附会地做个头套,妄想套住今日社会,即使古人自己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奢望。
如果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对思考的问题以及思维的方式还有些许影响,古为今用时,是否应该理解了古人的想法以后,专心于新发展新发现?也就是说,一个有点现代气息的人,是否应该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表述发展后的认识和观点?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到底是讲国家和社会,还是讲个人权术,似乎应该说明。如果讲的是国家和社会形态(就象你理解的),那时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那时的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那时的“民”又有什么样的要求?
把封闭环境中的文化,用于开放环境中的国家,大清国的统治者没少花工夫。那时的“读书人”对那种文化的理解要比今日的“读书人”,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强很多,管理结果不就是一次次的变革吗?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就是在这一次次追求变革的过场中乘虚而入,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吗?
这样的文章能够加精,足见西西河的“百花齐放”政策确实落到了实处。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佩服!诸位莫错过此回帖。 语迟 字0 2005-10-17 04:43:00
苏曼殊(或是别人?)说过梵文和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两种语言 衲子 字406 2005-10-17 00:25:02
用《论语》中的原话解释更好,以经解经。 1 语迟 字206 2005-10-15 14:17:02
☹️古为今用吗?
🙂误解孔子了 4 间谍 字618 2005-10-14 11:25:32
😄呵呵 2 水风 字688 2005-10-16 19:43:42
这个解释也很高。赞一个。 铁手 字0 2005-10-16 23:14:37
😄花,还是请老兄给大家扫盲吧 scorpioking 字0 2005-10-15 14: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