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从张苍水墓说开去(3-1) -- 抱朴仙人

共:💬99 🌺13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从张苍水墓说开去(3-1)

杭州西湖的南侧,苏堤尽头,绿荫深处,有一个小小的名人纪念馆。走进去,正面是私家花园格局的章太炎纪念馆。侧面,有一个小小院落,便是张苍水祠。

点看全图

祠堂正面

点看全图

祠堂后面是墓道,墓道尽头是三座墓,葬了四个人。

墓道的两侧,有石狗、石羊、石虎、石马,这是象征着“忠孝节义”。马忠、羊孝、虎有节、狗重义。扯开一句,羊为什么代表孝呢?因为动物之中,只有小羊吃奶的时候是跪着吃的,所以孝。呵呵。

张苍水,名煌言,明末清初抗清英雄,宁波鄞县人。从26岁起兵,到45岁被清廷杀害,几乎有20年历尽艰辛,战斗不止。“三度闽关,四入长江”,威名遍及东南半壁,特别是海上。被清廷抓获在象山南田岛,(这个有问题,后面再说。)被杀在杭州弼教坊,葬于西湖,与岳飞、于谦并称为西湖三杰。朋友们对他大约都很熟悉了。关于他,有很多吹捧的文字,把他描写成今古完人。

但是,改朝换代之际,风云诡谲,众说纷纭,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的?怎样从那些有意无意被歪曲的史料中找到真相?历史中的英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呢?

今天不写论文,不作认真考据,只是和大家一起来读一块碑。

就是祠堂大门右侧的那一块,《杭州张忠烈公祠堂碑铭》,光绪甲午年十二月,张苍水的宁波鄞县同乡,江西建昌知县董沛撰文。

点看全图

先抄一段碑文:

“前明张忠烈公正命于杭州,实我圣祖皇帝康熙三年九月七日。越二百十二载为今天子光绪元年同郡诸君始建祠于仁和众安桥之侧,与岳忠武庙毗近。又十七年八月,沛以事赴省垣,拜公于祠。诸君请为记。

公以胜国遗臣,漂泊海上几二十年。亦尝深入长江,震动半壁。世祖幸南苑,将议亲征。而以延平金陵之挫,列城崩溃,仓促扬帆。公亦流离转徙,一蹶而不可复振。呜呼!岂非天也?永历主殉于滇,鲁监国殂于金门(《明史》本杨陆荣之说,谓鲁王为成功所沉,全氏引公神道碑则云“薨于台湾”,皆误。时成功已先卒,王亦未尝入台也。)延平王子郑经偷息于台湾,公始无望,散军居南田。逾月被执,又两月被难,完名一死,以作三百年来忠臣之殿。公之有光于明,何其伟欤?方公之逮杭也,总督赵公廷臣延入宾座,与之抗礼。(忠烈年谱注:总督不见公。误也。)盛设供张,处公于旧府。(神道碑云:“寄公狱中”。亦误。公与总督书,书云:“羁留旅邸”。其非狱舍明甚。陈景钟《清波小志补》则云:“送居萧寺”。亦非狱也。)司、道、守、令以次入谒。公终日南面,拱手不起。旧部归命者皆来慰问,杭人争赂隶卒,以一见为荣。或出缣素求书,公亦应之。总督有意生公,而疏入于朝,刑部议不可,公遂就市,挺立受刑。故御史纪五昌捐金购公首,杭人张文嘉,鄞人万斯大等收瘞于南屏山荔子峰下。乾隆四十一年,高宗皇帝予公谥忠烈。杭人陈鳣,鄞人万福等始书故官,立石于墓门,议为公设田以供祀事而逡巡未就。及是祠成,桐城吴大令廷康与鄞人范教授樾倡其议,按察使蒯公贺荪主其事。鄞人钱理问,鄷包同知傅来襄其议。集资于众,而镇海方君义路复出白金千六百饼佐之……”后边讲祠堂历代重修的记录,没有意思,就不抄了。

碑文里有什么“诸君请为记”之类的话,是不是觉得这位撰文的县太爷架子摆了个十足,自我感觉太好?

不要小看这位只当过处级干部的小小县令。董沛是“六一山房”的主人,自己家里就有五万卷书,据说读完了文渊阁四库全书和天一阁藏书,是赫赫有名的文献学者。

下边开始边抄边扯。

“公以胜国遗臣,漂泊海上几二十年。亦尝深入长江,震动半壁。世祖幸南苑,将议亲征。而以延平金陵之挫,列城崩溃,仓促扬帆。公亦流离转徙,一蹶而不可复振。”

张煌言并不是什么武官出身,年轻的时候倒有些败家子作风。喜欢写诗,喜欢交朋友,斗鸡走马,也练练武艺什么的,好像都不精。年轻时候比较出名的事情,倒是赌博输了一大笔钱,偷偷地变卖家产去还赌债,差点被老子祭起家法干掉。这个时候的张煌言,形象大致上跟青年时代的邱吉尔差不多,是个不大有责任心的聪明家伙和惹祸胚而已。

人人都在等待历史的大机会,为此做了许多梦,做了许多准备,然后默默无闻地死去。奇怪的是,有准备的人多数郁郁不得志,那些不成器的人却能得到时代的召唤,走到舞台的中央。

26岁那一年,清兵南下,张煌言如剑出鞘,开始了二十年的反清斗争,此后屡败屡起,艰苦卓绝,到45岁绝命,演的都是堂堂正正的正剧,再没有一点可挑剔之处。

“深入长江,震动半壁。”说的是反清复明活动中一段回光返照一样的大事件。在这个事件中,参与各方都来了个真实面目大暴露。今天看相关资料,简直是一场闹剧,可在当时,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大悲剧。

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会同张煌言溯长江而上,先占领瓜州,再夺取镇江,直逼南京城下。

当时苏皖一带清军兵力不怎么样,听说郑成功大举来侵,多数张皇失措,收缩兵力,跑进了南京城。张煌言作为先锋,兵不满千,船未过百,占领南京对岸的浦口城,竟然只用了七个人。

与郑成功这个海盗头子相比,张煌言有文化,有见识,忠君报国立场无比坚定。进抵南京后,郑成功负责围攻南京,张煌言继续溯流而上,发动政治攻势,要求上游各地投降:“报仇雪耻,岂待异时;归正反邪,端在今日。则张良报韩,先挥博浪之椎;朱序归晋,遂成淮淝之捷。或先机革面,或临敌改图。以全省全部来归者,不吝分茅裂土;以一邑一镇来归者,定与度地纪勋。或率兵而至,则论其众寡而照数授职;或洁身而来,则就其职掌而量材超擢。若蒙古、女真,世受国家抚赏之恩,原非一类,共在天地覆载之内,亦有同仇,无怀二心,视之一体。先机者有不次之赏,后至者有不测之诛。”

注意啊,这里他不但策反汉人,而且连蒙古人、女真人都要争取,算是统一战线的老前辈了。拿什么引诱老百姓的呢?报仇雪耻,升官发财,空头支票开得不亦乐乎。

这一番忽悠,转眼之间,收复了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张煌言的军队,也从不满千人,变成了过万人的大部队。靠空头支票忽悠起来的军队质量如何?马上就要见分晓了。

北京得到这个消息,极为震恐,有谣言甚至说皇帝准备逃回东北。“世祖幸南苑,将议亲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清朝因为郑成功打南京就会吓回关东,当然是胡说八道,知识分子往自己喜欢的老乡脸上贴金,拐着弯骂人,也是很会夸大事实的,董沛的这个描述,就算一个例子。

张煌言在上游志得意满,围着南京的郑成功在干什么呢?原来此公自以为必胜,坐在南京城下等着对手投降,一直干等了二十多天。张煌言劝他主动攻城,郑大王爷就是不肯。

要说那时候的清兵,可不是后来的旗下大爷,都是能征惯战的亡命之徒。尽管兵力不足,还是勇气十足。他们先诈降谈判,让郑成功放松警惕,七月二十四日夜间,乘夜组织兵力出城偷袭,猛攻郑成功大营。

郑成功是海盗集团,这海盗嘛,是典型的流寇,能攻不善守,习惯思维是捞一把就溜,一遇猛攻,就纷纷跑回船上去了,于是大败。大败之后,连忙赶路,跑回福建老家。一边跑路,郑成功还捎带着干了两件缺德事。一件是派人去和清廷谈判,清朝自己还不知道已经打了胜仗,倒让他的谈判代表先通知了;另一件是故意不通知张煌言自己要溜,自己往下游这么一跑,清兵可逮着机会了,把南京江面一拦,张煌言顺长江出海的后路就全断了。

要说郑成功跟张煌言应该没有仇吧,干嘛这么不顾民族恨、战友情,做出这么不仗义的事来呢?其实这两个人的关系有点复杂。后边再详细说。

张煌言这时候正在安徽江西一带的长江上和巢湖里转悠,听说南京那边郑成功大败,连忙派人化装为和尚,送信提醒他:尽管陆战失败,水上还是有绝对优势的,只要坚持一下,保住下游的局面,支持一下长江上游发展,局势并不太坏。可怜那个假和尚拼命找啊找啊,根本就找不到郑成功的部队,信也送不到地头了。

下游的路断了,张煌言就只好往上游跑,想进入鄱阳湖打游击,不料这时候清军的荆州水师顺江而下,救援南京,正好在八月初七打了个碰头仗。

荆州水师接到的命令是救援南京,这时还不知道南京已经不需要救援了,一心东下,不愿意纠缠。张煌言知道郑成功已经溜号,自己落到上下游两面受敌的地步,心里也是发虚得要命。两军虽然对垒,却奇怪地都没有什么战意,所谓“麻杆打狼两头怕”是也。

最先放弃对战的是清军。八月初七晚上,清军趁夜起航,直驶下游。夜间起航,自然要放号炮。一声炮响,清军拔锚,不料却收到奇效。

张煌言的队伍早就知道后路已断,军心浮动,此时充分显示出乌合之众的狗熊本色。听得一声炮响,以为是清军进攻,于是一哄而散,回流沙河的回流沙河,回高老庄的回高老庄去也。到得天亮,真的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清军固然早赴南京,不见踪影,起义军也只剩了几个孤苦伶仃的老兄弟。王霸雄图,转眼成空,真的是有一口血好吐。

此后这位落难英雄只好焚舟登陆,在清军追击之下,一路逃亡。大致上沿着新安江水,向东南跋涉,逃往老家宁波。用了半年时间,逃了两千余里,等到到家,身边只剩了一个十来岁的书童,叫做杨冠玉。这人年纪虽小,却是张煌言身边的有名之辈。

关键词(Tags): #光荣的荆棘路元宝推荐:雪个,铁手,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