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查令十字街84号》 -- 邝言

共:💬17 🌺1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查令十字街84号》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查令十字街84号》

有人对我说,如今文字也进入了消费时代,一种更新的需求会取代旧有的需求,书店架子上的经典也因此和其他消费品一样定期更换。如此说来,即便读书速度疯狂如我,也一样赶不上时代的节奏,正如我永远不可能赶上手机的更新换代。

然后我便在当当网上书店看到了关于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的声势不小的宣传。正当我为自己究竟需要不需要赶这个潮流而犹豫的时刻,我看到一句非常特别的介绍,说这本书是爱书人的暗号。爱书人的暗号我竟然不知?再一翻,发现书中主人公海莲跟自己一样是个嗜爱读书的人,于是不惜越洋邮购,并且到手即迫不及待开始阅读。很快,我便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发现了令我觉得值回票价的一段话:“全体人类就是一本书。当一个人死亡,这并非有一章被从书中撕去,而是被翻译成一种更好的语言。我想,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位,名叫怀恋。”

终卷埋头沉思,觉得故事其实很平淡。1949年一个居住在美国的穷作家海莲偶然在杂志上看到位于英国查令十字街84号二手书店的广告,便写信询问订阅书籍,书店答复了她。没想到一来一往,从这一年的10月到1969年10月,她与书店之间竟然持续了20年的越洋书信往来。 这20年他们都没有见过面,直到书商弗兰克去世。后他们来往的书信被海莲汇集成书,这本书接而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成为一个传奇。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查令十字街84号》渐渐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更故事性的是,这本书的中译本,也是台湾的一个古旧书店的工作人员,他在未购买书的版权前就凭着自己对这本书的热爱开始翻译了。

必须说明的是,这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也许正是因为那份真实,即便海莲的文字率真而不乏风趣,尽管字里行间蕴含着许多爱书人的不言自明的默契,我还是会觉得它稍显平淡。今天的我们,已经读过了太多的美轮美奂和曲折离奇,那样的故事本身也许显得过于老旧而缺乏悬念。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同那些多少是在作秀的文字不同,他们,海莲与弗兰克,他们的文字却只是写给彼此看的,这完全符合书信这样一种在如今几乎绝迹的交流方式的传统定义——落款人是唯一的作者,收信人是唯一的读者。那些当下的幽默体贴,当下的唠唠叨叨,惟其平淡,更显可贵。真实的笔迹透露的是他们真实的人生,我们一眼可以辨认出那个有些大大咧咧、爱书成癖的美国小姐,和那个知书达理、甚至稍显拘谨的英国绅士。有人说,他们之间一定是互相深爱的,一定有爱情的成分,然而我却相信世间远不止爱情这一种珍贵而久远的情感,对于这个故事来说,有书,有信,它还需要别的传奇吗?

我想,比附会的爱情更打动人的是他们对书共同的痴迷,和由此而生的对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的信任。书不仅仅是一种默契的象征,更确切地说,书对他们而言已经成为一种共同的信仰。其实,书籍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序言中说:“海莲把这一场写成了书,这一切便不容易再失去,甚至自此比她自身的生命有了更坚强抵御时间冲刷的力量。人类发明了文字,懂得写成并印刷成书籍,我们便不再徒然地只受时间的摆弄宰制,我们甚至可以局部地,甚富意义地击败时间。书,确实是人类所成功拥有最好记忆存留形式,记忆从此可以置放于我们的身体之外,不随我们的肉身朽坏……”

如果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是不会过期的,那么,我希望文字可以成为一种例外,因为在贫瘠的今天,我们至少可以通过它来领会真正的传奇。海莲在信中曾说:“……你们送我的礼物(书),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她还说:你们若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实在良多。如果如此爱书的海莲仍觉得有所亏欠的话,那么那些文字消费品的制造者们恐怕更应该去朝圣一番了。

元宝推荐:履虎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