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内家拳骨架定位的机理和效果分析 -- 飞龙在天

共:💬31 🌺1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内家拳骨架定位的机理和效果分析

话题很大,立此存照,每天多添加一部分。

中国北方太原有一座与黄鹤楼齐名的飞云楼,相传为唐朝大将尉迟恭所建,总高23米,纯木质结构。该楼有三绝:明三层暗五层,另外一绝,就是全楼没有用一颗铁钉。笔者为啥要提这个呢,因为这根我论述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传统的内家拳讲究用意不用力,那力从何来?这直接涉及到传统修炼中的一个关键的东西,接骨斗榫。

关于这方面研究,我跟许多老师朋友结出探讨过,以下将综合来说明。其实,很多的前辈对此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深入地研究,比较著名者:如宋式形意一脉,(当然包含卢氏结构及其他分支),台湾的潘岳先生先天劲一脉,以及其他一些具备科学事实,但没有总结发表的一些武林同道。笔者认为,在技术上,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有类似的发现是非常正常的,在过去那种信息隔绝的时代,这样的例子很多,这并不涉及到谁抄谁的问题。但在近代来说,各种来源都是有据可查的,如果欺瞒后人,那就缺乏学术道德了。另外一点,笔者认为任何东西不会是空穴来风,发明发现必定来源于长期对一些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因此一个武术家把自己定位在整理总结升华上,远比定义在一个原创的角度上更理性。牛顿曾说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作为当代人,我们不能片面的夸大自己的学术地位,抹煞前人的功绩.

了解过中国传统建筑的人,对于榫接嵌套都有一定的认识,典型的建筑如赵州桥等,利用器材自然的形状受力,堆砌到一起,并不需要特殊的材料来粘合加固。烟台的牟先生教育弟子说,桩架如同小板凳一样,一摆就能坐,并不需要特别的东西。

中国很多古代的建筑,刀砍不开,插不进去,毁不了,同样利用的是榫接,只要找到穴口,才能拆掉那些老房子。

接骨斗榫的说法和练法见于多个领域,略举几例:已故太极拳鸣家兰仲明先生在太极拳相对论中提到“..起承转合,接骨斗榫,莫不以内三合为依据”。此书写于1983年,因此谈不上参考后来的学说。卢正文先生所代表的一脉对此有着精深的论述,我就不多描述了。台湾的潘岳先生也提到过这个接骨斗榫的说法,我在游学的过程中曾经接触过几家的朋友,大多有着类似的描述和看法,以下就稍微介绍一下:

陈太平老师所教授的陈氏太极拳第一个层次训练八面支撑力,式子摆好,架子一调,自然而然具备几个方向的张力,外力压到习者的胳膊上,他能感觉到这个力量自然传到脚底。这其中涉及到一个人体坐标的调整的问题,差之毫厘,力量立刻就散了,再次就不多描述了。

某次我曾经跟汪永泉先生一脉的朋友推过手,也深入交谈过,他也曾经提到类似的练法,把来力通过间架的传递卸掉,而自身并不用力。当时跟他聊得比较投机,彼此都喜欢用现代化的语言来讨论,他说要打人靠的肯定是自身的物理的身体,内气等用于滋润骨膜,筋脉等。。。

在京华游学期间,有幸跟王培生先生的两三个弟子接触过,当时跟他们讨教推手,他们的练法中有一套各部分身体如何调整,定位的东西,简单的说,就是那里找那里,看哪等,养生效果也不错。

笔者学形意的时间有一些,当时老师给我调桩,当时也提到,老形意的特点架子一摆自然就有力,几个面的支撑力,前后的力怎么找,横向的力怎么找,对方一压你的胳膊,自然而然就有那种弹性。

近一两年以来,阅读过一些比较好的作品,如潘岳老师的先天劲中提到,骨骼是用来定位的,关节是用来转换劲力的,筋健和肌肉是用来产生力量的,我个人觉得说得非常的精辟。另外还有一个台湾朋友的帖子,提到这个问题是,说了一句话,一线以贯之。

从一些前人的典籍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类似的观点和体会,因此笔者以为原创或者独创之类的话还是慎重一些好,科学历史上,不同的地区作出相同类似发现的并不在少数,如达尔文的进化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都曾经引起专利权的争论。那都是题外话了,先摘录内功四经的序言中精华的一部分供同道参考:

何谓劲之纲领?曰头也。头为诸阳之会,一身之纲领也,譬如物之有柄,事之有始。柄之不正,事之不裹,专望后之等哉?故头之为用也,欲向上提起,不欲向下堆积,欲生旺有神,不宜颓靡无气,一身之

元宝推荐:老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