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下里巴人也贪吃——上不了台盘的“美食”系列 -- dreamflyer
多远听到棒棒(儿)响,
一个锅盔有二两。
——四川民谣
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稻米产地,面食很难在川西平原找到落脚之地。不过成功的例子也有:一是操手,北方人叫馄饨,广东人叫云吞。四川人生得奸,一看做法是抓住面皮的两边往里一合——样子不就像人把双手操在一起吗?于是图省事干脆叫“操手”!走遍川西平原的任何一个小镇,你都会看到“红油操手”的招牌。我家附近的小店还有另外一种做法,叫“豆瓣操手”,调料是炼过油的豆瓣酱,味道别具一格。
另一个成功的例子就要数“锅盔”了。一种类似陕西的“馍”的烤饼,做法也差不多,都是用根小棒棒,碾成盘子大的圆形后,放到炭火炉里去烤。成都一带的锅盔师傅还要多一个花样:他们一边做,一边用小棒棒飞快的敲打着案板,发出“哒哒-哒,哒哒-哒”的声响,利害的还能敲出各种花式节奏,自娱自乐的同时,客观上也起了广告的效果。因为这些锅盔摊摊大多摆菜市场的中央,人潮如涌。喝完早茶的老人,挑菜来卖的农民,听到棒棒清脆的敲击声,往往就挤过来,“老板,来个混糖锅盔!”然后递上5角钱,站在一旁,操着手等待热腾腾的锅盔出炉。
我爷爷买锅盔之前肯定是要先拿起一只来掂量一下的,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估按了一下,差不多有二两多,划得来!”于是才掏出那宝贵的5角钱。这样做是有历史教训的,抗战后期,物价飞涨,卖锅盔的人直犯愁:总共才值几文钱,涨价了哪个来买?权衡之后的妥协是:锅盔还是那个锅盔,大小还是那个大小——只是在厚度上做了些技术加工。人买来一掂量,怎么轻飘飘的?如果是北方人也许就当面吵了起来,还要把锅盔扔到老板的脸上,但成都人不,他们只是编了个绘声绘色的笑话:说某年某月某日,谁谁谁在皇城坝亲眼看到,一阵大风吹来,把路边锅盔摊摊上的锅盔都吹得飘到地上!
笑够之后,也许是想起自己还空荡荡的肚子,成都人才又编了以上那个民谣:多远听到棒棒(儿)响,一个锅盔有二两。以之来提醒自己和他人,一只锅盔应有的法定重量该是多少。这类糅合生活经验的民谣在当地还有很多,如:“亲家母,慢慢(儿)走;菜籽开花有疯狗!”等等。
除了以上的民谣外,锅盔还多次打入了川西平原的歇后语。说到歇后语应该提一提我去世的奶奶,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她记忆力惊人,那些土得掉渣的歇后语,在她的嘴里可以像鱼吐水泡一样冒个不停!我这里川西歇后语都是从她那里批发的。其中一个和锅盔有关的是:吃混糖锅盔——顾前不顾后!
这句歇后语的来源是:有一个人吃混糖锅盔居然把自己的背烫伤了!
先不要急着问为什么,等我告诉你什么是混糖锅盔先。最便宜的锅盔自然是白锅盔,后来就慢慢卖出了花样:芝麻锅盔、卤肉锅盔、大头菜锅盔……你要的品种由你的荷包决定。比白锅盔“高级”一点点的就是混糖锅盔——锅盔里面夹上红糖,放进炉子里一烤,红糖融化,成为糖稀,混着锅盔一起嚼,故而叫混糖锅盔。
却说吃混糖锅盔的人是个急性子。一口下去咬大了,糖稀渗了一点出来粘在右手的手肘上,那人一看舍不得,于是高举右手,试图去舔那点红糖,这时就听到“啊——”的一声惨叫,他的背被烫伤了:滚烫的红糖汁从他高举的右手里的锅盔中滴下来,正中他的裸背!
成都人都喜欢看热闹,更喜欢骂别人“瓜娃子”!听到有这样的好机会如何肯错过?于是这句歇后语随着锅盔的棒棒声迅速传遍了川西平原的各个角落。
(待续)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三)一个锅盔有二两(下) 13 dreamflyer 字2328 2006-04-14 01:15:42
😁其实我最喜欢那个梁朝伟 1 海天 字316 2008-11-09 21:36:47
献花,再顶个真 毛锥子 字321 2006-04-11 11:26:43
【原创】(二)一个锅盔有二两(上)
🙂馄饨现在很少找到原先的味道了 4 羽羊 字1044 2008-11-11 01:52:20
🙂这个歇后语好像北方也有 cdcdcdd 字62 2006-04-13 17:21:13
应该是“抄手” 风吹雪 字68 2006-04-11 11:00:33
同意。我犯了个低级错误!谢谢纠正。 dreamflyer 字0 2006-04-11 11: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