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三国都督制度札记──将军制度下的副产品 -- 凌云雕龙
(下)
以都督之名影响政局,不如说政局后兼都督,这有点倒果为因,以副代正。
比方以下魏晋各例中,都督之职发生于「大事已成」之后:
(一)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发动高平陵政变后,得拜卫将军,然后才「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都督之职在其后。
(二)司马昭进「位安西将军、持节,屯关中,为诸军节度」后来「转安东将军、持节」再因讨王凌,而「督淮北诸军事」。平定淮南三叛后,身兼中领军,后拜卫将军,最后进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事前并未有都督之职。
(三)司马懿虽拥有「大司马、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但是对手曹爽当时是「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司马懿后来被曹爽逼成明升太傅,暗夺兵权,还被迫裁彻禁军中垒营司马师的兵权。若不是发动高平陵政变反扑,司马懿也不能占曹爽便宜,因兵权在曹爽手中,司马懿空有虚衔于事无补。两个人都是「都督」,两个人都能「都督中外诸军」,一开始却是一面倒(曹爽对司马懿),后来也是一面倒(司马懿对曹爽),都督不都督好像没用。
(四)赵王司马伦率兵入朝,赐死贾后「自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同称八王的其它各王,也只有:成都王司马颖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长沙王司马乂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河间王司马颙以太宰都督中外诸军事,而且这四王都是兵变占尽上风后始加「都督中外诸军事」。并非有了「都督中外诸军事」后才开始动手。
(五)齐王司马冏虽然兵变掌权,但是未加「都督中外诸军事」,还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及东海王司马越,皆未加「都督中外诸军事」,因此不必太高估「都督中外诸军事」在八王之乱的贡献。从司马懿到司马越的发动政变而争夺兵权,重点在于讨伐对手或杀或囚,而不是得到「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加职。
督原为汉制,各州郡县常设督邮,专督文书往来。汉官除督邮外,还有骑督及水军督等,吕布就是陈郡所属的骑督(其下设有都督高顺,关系则是「骑督」吕布下设「都督」高顺,骑督还管辖都督,这又是一个都督地位不高的史实。),董卓麾下也有都督华雄,袁谭当初也只是青州都督(后经曹操承认才拜为青州刺史),都督皆非独当一面的主角,而是受制于人的配角。胡质当荆州刺史时,帐下都督居然不认识胡质的儿子胡威,此都督后来贪渎被胡威举发,荆州刺史胡质气得杖打都督一百,堂堂都督被刺史打板子。还有黄祖的手下都督苏飞,推荐甘宁而不被重用,甘宁只好改投孙权,当时黄祖为江夏太守,都督在其下。最后是张飞被刺,营中都督越级向刘备陈表张飞死讯,刘备立知张飞已死,张飞为车骑将军,都督尚在其下,可见都督在汉朝官制的地位不高,远低于州牧刺史及各位将军。
东吴很早设督,如周瑜与程普同为左右部督,周瑜在屠城江夏一役还当过前部大督,至于长江流域各督,如西陵督、公安督、巴丘督、信陵督、夏口督、江陵督、都下督及京下督等,相当于各要点驻兵。尤其是重要的地方如南郡及西陵,就设有西陵督及江陵督,京城附近也有都下督及京下督,基本上各督就是地方军头,拥兵驻守的地方将领,皆受将军指挥。否则孙策就不是讨逆将军,孙权就不是讨虏将军,周瑜及甘宁在其下也不是只领前部大督及升城督,此乃将军统治都督的惯例,所以将军高高在上,手下都督俯首听命。
曹魏都督或兼政事,特别是兼任刺史,而刺史不带都督也能掌管军事。而且都督并不掌有军事大权,即使魏晋以来,鸟瞰来说:在中央仍有大将军及大司马,地方仍有州牧及刺史,甚至中央与地方屡次发兵作战,以大将军及州牧刺史发兵,并无都督带头出现,如魏廷以将军领中央军二十六万讨伐淮南三叛,或兖州刺史谢玄帅众万余以救彭城,至于有无加职都督反倒是其次,地位不比正职的将军或刺史。所以有的州剧才会设都督都兼领刺史,其实应反过来说刺史兼都督,不只州牧刺史可兼都督,有的郡守也可兼都督,所以就有青州刺史不服青州都督之事,矛盾严重到刺史与都督「军事之际,多相违错。」然后还青州刺史密告朝廷造谣中伤青州都督,结果反而使青州都督的战功「由是功不见列。」
至于中央与地方之间,魏晋应是中央强大而地方弱小:曹魏时的淮南三叛,都挡不住朝廷的镇压,西晋更是州郡兵权旁落,集中在中央与诸王手上,以致于产生八王先后向中央发动兵变,东汉三国时的州郡起兵消失无踪,除非把举兵向阙的诸王都当成是地方势力。但这些与皇室有血统关系的司马诸王,比起贵族士家更远离州郡地方,后来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地方却无抵抗之地,除非此时的诸王又不算地方势力。
都督制度影响有多深呢?不过是副职加给,真正动摇大局的还是兵权所属的将军及刺史等。至于都督制度的负面影响,三国时反无举足轻重,曹魏为了防范孔明北伐,虽于州郡广设诸督军事,但是应战时还是需要大将军曹真或左将军张合,真正举事兵变或叛乱,魏蜀吴三国光凭「都督中外诸军事」而成功,可谓少之又少。而所谓影响深远,倒不如九品官人法或屯田制等。
自《三国演义》的渲染,许多人仍沈醉于小说情结的美梦,误以为从三国开始组织「都督制」,甚至比美「世兵制」能影响到后世。其实从周朝开始,穿越两汉魏一直到明清及现在,军事制度普遍盛行「将军制」,两汉将军原意本属临时编制,有事时奉命出征,率领武装部队进行战争后,战后解甲归田,兵还幕府。自汉末战乱起,将军才逐渐由临时兼任转变为固定职称,春秋原意诸侯以卿统军,故称之「将军」,若把都督看成是将军的分支,所谓名称都督制,其实本为将军制也。
周瑜只有在《三国演义》中当过“大都督”率领各位将军,但是在正史上却是以“前部大督”或“左右部督”被将军所指挥。
其实比较汉末魏蜀吴诸将各事后,就会发觉三国都督其实并不比南北朝时都督还嚣张,而民初的都督军阀也是有心人的宣传,以为富有历史的传统,事实上撇开小说及文宣后,综合历史各种史料后就可知晓,都督制度并非传说中撑起历史的掌权兵制,亦非在决策上举足轻重。攻皖城的升城督及赤壁之战的左右部督,虽屡建其功,实质上这些都督只是将军指挥下的马前卒。曹魏幅员广大,各地设督,结果淮南就发生三次叛变,这些都督地方的叛将,终究不敌中央的将军。
将军下的都督,会有凌驾将军的错觉,乃因魏晋南北朝乱世,盛行以下克上,故错认都督统治将军,也许此为原因之一。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5
🙂【原创】三国都督制度札记──将军制度下的副产品 22 凌云雕龙 字4882 2006-06-05 11:04:56
🙂不错,三国魏晋时,都督本身并不是有品级的职位,应该视为加官 电子赵括 字32 2006-06-05 23:46:05
🙂(下)
🙂考据工夫细!花 第二基地 字0 2006-06-05 11:17:43
😉还是沙发,花 第二基地 字0 2006-06-05 1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