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奇门兵器之发辫 -- 萨苏
中国人被称作“东亚病夫”的时代,辫子,小脚和鸦片烟,是西方报刊丑化中国人的三个典型特征。从这个角度说,清朝人留的大辫子,可谓国人的一大耻辱。程璧光帅海容号巡洋舰环球航行的时候到英国参加加冕典礼,程治军严谨,风纪严格,唯独清国水兵的大辫子被英国新闻界称为“猪尾巴”,倍受嘲讽。为了此事中方大怒,险些酿成外交问题。
从动武角度,辫子也的确是一大累赘,记得有个电影《火烧圆明园》让僧格林沁和巴夏礼摔跤,僧格林沁先把发辨一甩缠在脖子上然后开练,威武是威武了,看得会武术的兄弟们连连叫苦,要是让人家抓住辫子僧王您老这不是自动上吊么?实际清代人动手之前,都是将辫子盘在头上以免被人抓住。比如甲午海战,美国人马吉芬对北洋水师的水手们是这样形容的 –“头卷辫发,赤裸两臂,肤色淡黑的壮士,一群二群直立于甲板炮旁,等待厮杀。”,海上作战,发辫要是卷进机器里,那损伤可比阿Q被王胡打一顿大多了,可见这玩意儿的麻烦。
但是,也有特别的人物,可以将辫子当兵器使。冯骥才在《神鞭》里面描写过一位卖油炸臭豆腐的傻二爷,就是一条辫子赛过九节鞭,神出鬼没。按照大冯说法这位的祖先是辽东金顶门的传人,就是韦爵爷把辫子练断了的那门功夫,属于铁头功的一种。入清以后男子必须留发辫,这才改了心法,改用辫子当兵器了。可惜,整个大清国,就这么一位傻二爷,还是冯老大小说里的人物,再没听说第二个爷们的辫子练成这一手的。
不过,在萨老家,却有一段比武传奇,和辫子颇有些关系。
萨的老家距沧州不远,此地之人自古有农闲练武的习惯,习拳练气,强体防身,也练习兵器,如护手钩,大枪,齐眉棍等,颇有章法,明清两代,多有侠客豪杰出于乡里。到了萨祖父这一辈儿,还有练拳的风俗,老爷子寿八十四,和一身好筋骨颇分不开。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既然习武的人多了,比试就必不可少。萨老家的乡人带三分狡诈,讲究斗智不斗力,习武是保命的,非要命的关头不愿意露出来,所以输赢上面倒是淡泊得很。
只有一种比试是没办法推搪的。
那就是涉及了地方的名誉,比如山东好汉来挑战河北的好汉,萨这班老乡好像自古对地方观念就重得很,每次都是倾力而为。
专门提到山东,是因为河北山东交界,民风习俗相近。山东拳师不但武艺高强而且源远流长,藏龙卧虎。
话说大清中叶,家乡出了一位文武全才的知县,名叫许子逊,不但中了进士,而且武艺精湛,一对雌雄短剑有出神入化之能,内家拳也极有造诣,退休后弟子众多,隐隐然有河北武林领袖的风范。
名声大了,便有人找上门来,许老的确厉害,最初的几次挑战并不费力,但有道强中自有强中手,便有一位山东老僧前来挑战,一交手许子逊就觉得此人不俗。
先比兵刃,那老僧马上步下都是好手,一杆禅杖如疯魔出世,许子逊连换大枪,短剑,铜锤三样兵器,也只是勉强平手,接着比试箭法,虽未见胜负,那老僧显然未出全力,一付胸有成竹的样子。
在座的山东河北好汉来了不少,到得此处大家都是行家,怎么看不出那老僧的功力?许子逊心中有数,便招呼老僧饮宴,意思双方平局收场最好。无奈那老僧明白说道,前两局敬主人一下,第三局不会客气了,今日只为山东武林争一个彩,定要赢得许老一先方可。不过那老僧说道,第三局题目随许子逊出,无论怎样的功夫,气功暗器,只要许子逊做到自己做不到,这局就算自己输了。
许子逊沉吟片刻,点头。
饭罢,老僧便请许子逊出手,却见许子逊并无动静,只静坐于席上,默然不语。
正奇怪间,只听有客人惊呼,细看,却见许子逊默运玄功,一根发辫忽然慢慢直立起来,冉冉向上,如同长枪,而绑辫子的红头绳则飘浮不定,如同枪缨。
席上人喝彩不已。
那老僧却哭笑不得,论这份气功他倒也不是没有,无奈他是和尚没有发辫,无论如何做不出功夫来,只好认输。
许子逊连忙逊谢,这一次山东好汉虽然输了比试,却没有伤面子,于是就此成了佳话。
这段故事,有好事者记录在《续新齐谐》中,显然是和狐仙鬼怪并列,当作一种妖异了,不知许知县看了会有何想。
[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奇门兵器之发辫
🙂我说这故事咋看着这么眼熟呢...... 1 龙飞雪舞 字113 2006-07-18 23:35:46
🙂咦,没想到许先生这样有名阿 萨苏 字98 2006-07-18 23:46:13
🙂我所述来自民间传说,大抵加上了演义的成分。 1 龙飞雪舞 字337 2006-07-19 01:59:49
😄这个功夫比较无厘头 五度 字30 2006-07-18 08:59:12
🙂星爷演和尚 萨苏 字34 2006-07-18 23:54:30
😄一般像这种角色 五度 字39 2006-07-19 03:32:50
😄参加王子评选,上张照片给我们看看吧 夏雨 字152 2006-07-25 04:4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