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 四十六——七十五章 -- 沉睡的天空
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二章 领袖与下属
(演义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本回演义的前半章说到曹操被诸葛亮的计谋弄的焦头烂额,此事在上一章便已经解释过了,绝无可能,汉中战役中诸葛亮一直在后方负责后勤,根本不可能来到前方指挥战事,这只是演义为了神话诸葛亮的又一做法而已。演义的后半章则有一件事颇引人注目,便是杨修之死。
杨修,汉太尉杨彪之子,以才思敏捷著称,与曹植交好,为其出谋划策以夺取世子之位,不过史书中说起他的功绩则远不如曹魏中的诸多大臣,然而在诸多小说笔记中谈到了他与曹操斗智的诸多事,而他与曹操的关系则颇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有一部京剧《曹操与杨修》便是戏说此事。
演义中在谈到杨修之死提到了两点曹操要置于杨修死地的原因,其一是杨修是曹植心腹,曹操在定下曹丕为世子后,惟恐他日后生事而将其处死,以断绝曹植羽翼;而其二则是杨修才思敏捷,在斗智上屡屡超出曹操,并能猜出其心思,曹操厌恶之,而借机将其处死,这一点也是后人最为关注的,因为这一点关系一个问题,便是领袖与其部属应当如何相处。
杨修的死之所以能引起后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便是因为历史上的诸多文人将自己代入杨修的角色,深哀自己才高八斗,却被君王所忌,这一事例不单只是杨修而已,韩信,文种诸多等人都是如此,那么,领袖是否真的忌惮其部属呢?
说到这点,我们不能不先说一下领袖的能力。在评书中,在演义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君主无善战之本领,无谋划之能力,只靠举着一张“仁义”大旗便引得众人来归,为其所用,其中之典型莫过于三国之刘备,水浒之宋江,说唐之李世民。好似领袖人物只需仁义和会用人便可成就霸业,而无须自己有能力一般。当真如此吗?
“仁义”是历代文人对主公的要求,我们先放在一边不谈,那用人说呢?用人是不是那么神奇,只需要会识人用人,即便自己能力一般也可以成就霸业呢?假如真如此的话,那历代皇帝便肯定多是相士了。
事实上,历代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能从群雄之中脱颖而出,其能力都是首屈一指,乱世之中,以强者为先,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带兵不会打仗的人却能统御远超自己能力之上的人,而那些人都甘愿为其下而不动反心。且不说李世民朱元璋刘裕刘秀这一些用兵如神的开国帝王,我们只说这三国时期,曹操刘备这两人便都是一等一的沙场高手,每奉大战便亲率其部出征。曹操就不说了,自起兵起,可说每年都率领大军出征,可说是无战不欢,而刘备自起兵起,实力从弱到强,所有大战都是自己亲历亲为。(刘备实力比曹操确实是略显不足,但是与曹操和自己的那一干手下相比,就显得高超许多了。)而其他诸侯也都是自己亲征,少有自己不打仗却委任于部下者。(真是委任于部下时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实力已经雄厚无比,剩下的地区只需要一偏师足以,如刘秀讨蜀,朱元璋北伐;还有一种是继承长辈之位,江山不是自己打下来的,没有经历过大战的考验,如孙权,在作战上便明显有缺陷,自己亲征的效果远不如委任于部下。)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依赖别人,所谓只需用人便能成事,那肯定是不现实的。
就说那常被用人说作为一大证据的刘邦吧,刘邦将自己成就天下归咎于自己能用汉初三杰,并盛赞萧何张良韩信,但是这并非是说刘邦便需依赖这三杰了,就以韩信来说,其军事才能确实无人可及,刘邦也认为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可虽不如韩信和项羽,比之他人来说,刘邦之军事才能又远过之了,韩信说刘邦不善将兵,只善将将,可他说的不善只是相对于自己而言,相对他人来说,刘邦之才足以,何况,世间岂有不善将兵却善将将之人,不知兵又何以知将?其他也是如此,对一个行业一窍不通的外行又何以知道选拔和使用内行呢?
归根究底,用人说是建立在领袖本身便拥有一定的能力之上,若是迷信所谓的用人而无视自己的能力,那更大的可能是被人所出卖欺骗。(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历代皇帝多有被大臣所蒙骗者,即便大事也被其推卸过去,非其宠信之,而是能力有限,不明其理,而大臣则有专门的知识来推脱责任。)
而在这个问题上看领袖是否忌惮有能力部属这个问题之上,我们就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
首先:大部分部属往往能力在领袖之下。开国领袖往往能力出类拔萃,绝大部分下属都非其对手而心甘情愿为其驱使,如朱元璋刘秀李世民,他们的能力远超越其下属,从他们个人来说,根本无须畏惧之。(杨修者,才思敏捷和文学才华或许出众,但是军事政治能力都非曹操敌手,这样的能力曹操无须畏惧。)
其次:下属在一些能力之上超越领袖,但是他们无力对领袖产生威胁,或被其遏制,如直接限制其权力,手中无兵,能力再强也无用;或以制度方式分权,这往往是后世皇帝能以远不及开国皇帝能力经验的情况下却能统治的原因;或其能力不能对自己的统治产生威胁,如宋朝文臣大都比武将宠信重用,便是文臣能力再强也不能象武将一样能产生直接的威胁。(这点上杨修自己也不搭边。)
其三:下属能力过之,又有实权,能产生直接威胁;这便是最糟糕的。如韩信最终惨死便是因为这个缘故,其将才远超刘邦,又受封为王,有自己的独立武装,不将其处死如何能安心?(杨修自然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威胁。)
其四:下属对自己的做法不赞同,而且是强烈反对,成了自己前进的绊脚石。假如是如此,则无关能力高低,都需除去之,而且能力越高则越要尽早解决,荀彧为曹操首席谋士,才能卓越,但是在受九锡为公一事上站在了曹操的反面,立刻受到冷遇。(这点上杨修是个问题,他是汉太尉杨彪之子,杨彪与曹操不善,而他又是袁氏之甥,虽然为曹操所用,但是在政治立场上更和被曹操所杀的孔融相近。在这点上,对于杨修被杀有部分关系。)
其五:下属能力对自己毫无威胁,能被自己遏制,但是自己的继承人不能控制这些有能力的下属,所以要除去之。典型例子便是朱元璋,朱元璋晚年之所以杀戮功臣很大程度便是因为自己虽能统御之,但是自己的儿子则未必能,而之后朱标死,皇孙即位,其担心又加上了几分。(杨修的死很大程度便是因为这个缘故,他对于曹操或许影响不大,但是若曹操死后,他支持曹植与曹丕抗之,则麻烦多多,这便是杨修被杀的一大原因。)
其六:下属能知其心思,而领袖又多疑。对于能猜到自己心思的部下,领袖往往是且喜且忧,喜者,能知心思为其解忧,可谓之知音也,忧者,成了自己肚子的蛔虫,对自己的喜怒哀乐知晓的清清楚楚,便可以被之利用了,而多疑的领袖则更倾向于忧了,如勾践杀文种便是这个缘故。(杨修被杀在这方面吃亏很多,他一方面知晓曹操的心思,但是却不用在为其解忧上,总是给曹操难堪,如此一来,曹操不恨才怪呢。)
想来日后大家做领袖者少,做下属者多,那可要注意这么几点,其一:若其能力在领袖之上者,要不乘早回家,要不自立门户,不然被其遏制便麻烦了;其二:若自己的能力对领袖来说只是增添光彩而非威胁者,则可以放心大胆的做下去;其三:若与领袖意见不同,或自立门户,或顺从之,若是不走又不从,那便要被放逐了;其四:能力不在领袖之上,这种情况想来最多,那要在换班的时候注意了,继承人的能力如何,与自己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现在的地位;其五:若是知晓领袖之心思,切不可随意说出,须知:闷声大发财最好了。
领袖与下属之关系,实在太过微妙,又太过复杂,人心的难测又更加剧之,过一分便是不及。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刘关张,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才会被后人如此崇敬甚至神化吧。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嘿嘿,这个属于判例法 肥肥烤猪 字0 2006-07-25 13:06:55
😄俺来也!这样的戏码三国的时候还比较新鲜,后来就演滥了…… 李根 字0 2006-07-25 12:46:24
🙂谢谢大家,继续,最近天气好热,台风要来了,各位东南沿海的朋友小心安全 沉睡的天空 字0 2006-07-25 06:41:52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二章 领袖与下属
🙂是的,田加英就是杨修, 老成都 字107 2006-08-01 20:30:40
🙂最后一句说得好啊 海天 字204 2006-07-22 09:38:27
🙂又是板凳 肥肥烤猪 字0 2006-07-22 07:14:21
🙂再送第一花,呜呼哀哉,何日可得一宝 testjhy 字17 2006-07-22 05: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