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张献忠屠蜀” -读江上苇《锦城破》有感 -- 萨苏

共:💬47 🌺3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关于“张献忠屠蜀” -读江上苇《锦城破》有感

张献忠屠蜀,一向是历史学方面一个争论的焦点。其主要争议有二,第一,从当时的人口变化和文献纪录,认为清军和明军在四川可能也有屠杀现象;第二,张献忠屠蜀的纪录文献虽然内容丰富,但主要依据是《蜀碧》和《明史.流寇志》。这里面前者是乾隆朝进士彭遵泗的作品,彭作为清朝的官员,有为清朝统治者混淆是非,隐瞒清军的屠杀而嫁祸张献忠的可能,后者更是清朝的官修史书,对张献忠这样的农民起义领袖自然不会有好口碑。

个人看法第一条并不足训,并不能因为布痕瓦尔德死亡集中营的存在就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罪恶,清军有屠杀行为,不能因此张献忠的屠杀就可以被选择性遗忘。第二条就值得作进一步的讨论了。

对于张献忠屠蜀,我曾经也对《蜀碧》的说法不以为然,认为其描述超出了理性的范围,在彭的笔下,张献忠与其象一个暴君,不如说更象一个精神病患者。如某些历史学者所说,或许是出于阶级立场的造谣。

然而后来看其他一些当时的文献,却发现记录张献忠屠川的远非《蜀碧》一书。在当时的各种书籍,特别是一些笔记体文献,对张献忠的行事记载都间错其间。

比如曾经看到某笔记(好像是《墨堂丛语》)中有对一个四川人的记载就令人慨叹。

此人本为农民,在家中耕作,忽闻张献忠军屠戮而来,大恐而逃,连妻子都不及顾。幸好跑得快才躲过劫难。这一逃就逃到了广东,慢慢作了生意,几十年后才敢回乡。回来看时,田庐都成丘墟荒无人烟,为草莽覆盖。人伴一同劈开荆棘,进到原来村中,竟然发现自己的房子还没有倒。

这时,有人用十分生涩的话问道:是谁到我家来?看时却是一个老妪,衣服是树皮所串,粗糙不堪,大约多年不与人说话,言语都不灵便。细看之下,却原来是他的妻子。于是悲喜交集上前相认。几天以后其妻才能顺畅说话。原来那天他跑后,其妻无力跟随,只好在勉强爬上屋顶躲避,张军官兵杀绝村人,却没有发现她,匆匆而去。

这一次屠杀之后,周围都没有了人烟,这女子脚小,无力出门,也不知道逃难可以逃到哪里,无法,只好自己种地,并用树的纤维作衣服,居然活了几十年等到自己的丈夫回来,可称奇迹。

这些零星的记载,或有意或无意,都指向了同样的结论。合在一起,就只能说要么是这些作者都在说谎,要么就是张献忠真的在四川有过这样的恶行。类似的纪录,在《蜀警录》,《蜀难叙略》等书中也可看到。

至于张献忠如果有这样的杀戮狂征兆如何还能成为农民起义军领袖,我的看法除了他可能在其他方面如军事韬略上有出色表现以外,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大约也是一个原因。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中有一大陋习就是不尚合作,所谓“一个人干,八个人拆”是也,谁也不服谁,容易一盘散沙。因为这个原因,开国君主好一点儿的演出杯酒释兵权,坏一点儿的那么就要火烧庆功楼了。原因是一同起兵的老伙计很难保证对自己的忠诚。这种文化特色下要成为领袖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不再是一个人。无论“造神”还是“造鬼”,只有当这个领袖在部下心中不再是一个“人”,才没有人敢于反抗他。

从这个角度,如果张献忠确有历史记载中那种喜怒无常,也许还是他成为领袖的一大条件呢。

也许,为张献忠辩护的历史学家,也是放不下自己的那一份阶级立场吧。其实,放下也就放下吧,从这些记载来看,在那个时代死在刀下,根本无论贫富,这已经不是一个阶级问题了。学者能够这样为张献忠辩护,或许心中至少明白自己是无需去面对张献忠的大军的,正如给岳飞“重新定位”的人物是无需岳家军保护他的天灵盖一般。

呜呼,乱世之民。

[完]

关键词(Tags): #张献忠#蜀碧#明史#锦城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