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重庆大旱。 -- 我不知道

共:💬76 🌺5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三峡水库导致重庆高温?错怪了科学家

三峡水库导致重庆高温?错怪了科学家

陶世龙

四川出现罕见特大旱情,8月16日,重庆市的綦江以44.5℃成为全国最热的地方。

同时也打破了由彭水在1953年8月19日(最高气温44.1℃)一直保持至今的历史纪

录。在温度创纪录的两天中,重庆已有两万人中暑。

一篇2002年的旧闻《中科院专家称三峡水库形成后将使重庆冬暖夏凉》在网上流

传,只因重庆酷热的现实已使它成为嘲讽对象,这篇三年多前的报道说:

中新网重庆6月25日消息:据重庆晚报报道,三峡水库蓄水后,这个世界上

最大的人工湖将成为“空调”,使山城气候冬暖夏凉。这是中科院三峡水库形成

监测研究项目历时5年的论证结果之一。

该项目属中科院重点科研项目,并于日前通过评审。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南

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虞孝感昨日说,1997年项目启动后,中科院便派出6个学科

的专家,对三峡库区的气象、地理、地质、生物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范围上至

重庆,下到湖北宜昌。

研究表明,三峡水库将淹没632平方公里陆地,库容393亿立方米,成为世界

上最大的人工湖。库区原有河流的水文特性、水化学性质、沉积物类型等都将发

生变化。届时,三峡水库好比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内陆海”,周围的空气湿度明

显增加,库区形成湿润多雨的气候,水生动植物、鸟类亦会增加。他举例说,以

前,由于长江三峡水流较急,生活在湖泊地区的鸟类几乎无立足之地,水库形成

后,宽阔的湖面和温暖的气候将成为鸟儿们生活的“天堂”。同时,水库的建立

把各条河流的食物“拦截”,使库里的鱼儿们生活得更富足。

“其实受益最大的是重庆市民。”参与该项目的专家说,理论研究表明,三

峡水库形成后, 393 亿立方米的水,就好比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盛夏,

它能帮火炉山城降温;冬天则会因这个大“空调”升温。据估计,夏天气温可能

会因此下降5摄氏度,冬天气温可能会上升3到4摄氏度。

在重新发出的这些报道之后,可以看到网民愤怒的批评:“所谓中科院专家说话

象放屁一样” “现在他们是没话说了。哪个还敢说三峡会使重庆冬暖夏凉。把

他拖来丢在大街上站3个小时,让他体会下44.5度下的所谓冬暖夏凉”

然而人们错怪了科学家,因为三峡水库不可能使重庆冬暖夏凉,这是记者不实的

报道。主持三峡工程的科学家在看到后,当即做了纠正。 记录在《中国三峡工

程报》记者陈宗清所写的《世界最大的人工湖? 》一文中,发表的时间是2002

年7月22日。

但一直在网上流传的,是重庆晚报记者岳志明写的《中科院专家称三峡水库形成

后将使重庆冬暖夏凉》,一直收存在中国科学院的网站中,无疑增加了它的影响

力,被许多网站转发,或据以报道,而广为流传。其中《中新网》发出的《三峡

水库蓄水后将成为全球最大天然“空调”》 更是引人注目。

而陈宗清纠正错误的《世界最大的人工湖?》则受到冷遇,除中国三峡工程报自

身的网站外,仅《三峡探索》和《国际河网》(繁体) 上有,而这两个网很可

能国内看不见,另有新华网的《 改地不换天截流不截雨三峡工程对气候影响极

小》比较简略,也未引起注意。

我在海外,很容易地在《三峡探索》中找到陈宗清的这篇文章,现将其有关内容

摘录如下:

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郭涛教授读了《冬暖夏凉》一文之后,当即向本报

明确指出,三峡水库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内陆海”;三峡水库对

重庆库区的气候会有一些影响,但影响的范围、幅度并不很大。郭涛同时还出示

了相关数据。三峡总公司科技管理部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史振寰随后也向记

者提供了三峡工程生态影响及世界大坝库容方面的权威研究资料。”

资料表明“1992年,由中科院环境评价部与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共同

完成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经国家环保局审查通过的权威文

件。《报告书》采用多种方法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温进行了测算,其基本结论

是: “三峡水库建库后对气温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范围不大,垂直方向不超

过400米,两岸水平方向不超过2公里,大气稳定层结构更接近中性,逆温天

气将减少。年平均气温变化很小,不超过0.2摄氏度;日较差平均缩小1摄氏

度左右,年较差缩小0.6至1.0摄氏度。夏季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至1.

2摄氏度。如考虑到夏季水库在低水位下运行时,水面展宽较高水位少,月平均

气温也可降低0.7至1.0摄氏度。”

7月5日上午,为了求证中科院是否立项了关于三峡水库对库区气候影响方

面的新的研究项目,记者电话采访了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虞孝感

先生。

虞孝感先生听到记者的查询后,先是吃惊,后是气愤。虞先生告诉记者,6

月24日,他本人正在南京参加博士生论文答辩会,既没有到过重庆,也没有接

受过任何记者的采访(包括电话采访)。据他所知,中科院并没有“三峡水库形

成监测研究”项目,他本人根本不知道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效应是多少,也没

有从事过此方面的专门研究。

虞孝感先生随后立即向《重庆晚报》和三峡总公司发出书面声明。声明称:

《冬暖夏凉》这篇报道,严重影响到他本人的声誉,不少单位直接来电责问,也

严重损害了中科院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可靠性。虞先生还要求《重庆晚报》采取

措施及时予以更正,澄清事实、以正视听,消除不良影响。

为了查清这一消息的来源,7月6日11时,记者分别与重庆晚报社会部主

任黄小平(音)、《冬暖夏凉》一文作者岳先生取得了联系。岳先生告诉记者,

前几天,他与另一位记者在采访三峡文物考古时,听别人谈起,三峡水库形成后,

重庆的气温可能会变得冬暖夏凉。于是电话采访了有关专家,但专家没说那么细。

夏季气温降低5摄氏度、冬天气温会上升3到4摄氏度也是他本人估计的,并没

有原始依据。至于三峡水库是世界最大“人工湖”、“内陆海”等说法,他表示,

由于自己手头资料有限,并未认真查考。

《重庆晚报》社会部黄小平主任在向记者核实有关情况后表示,重庆晚报社

愿意配合中国三峡总公司有关部门作好工作,采取适当措施,消除该报道产生的

不利影响。

《中国三峡工程报》编辑部认为,作为三峡工程的权威媒体,对这样的稿件

没有核实而盲目转发,也应吸取教训。

所以有关的科学家早已把事情讲清楚了,应该受到批评的不是这些科学家,而是

《中科的院专家称三峡水库形成后将使重庆冬暖夏凉》炮制者和传播者。《重庆

晚报》曾表示“采取适当措施,消除该报道产生的不利影响。”不知作了没有?

而从网上的状况来看,如前所述,错误的报道一直在广为传播,纠正错误的文章

难以看到。犹如人咬狗的消息,转发很快,而证实是狗咬人的消息,则没有发表

的积极性了。对待所谓“地外文明光临泰山”就是如此。

这位作者是重庆晚报的记者,从他炮制这条新闻的过程可以看到,确如竺可桢所

言,中国的诗人与文豪为了自己的方便,如何不顾事实,虽然记者未必是诗人或

文豪,但有些记者缺乏或者没有经过的基本的科学训练,思维习惯是一样的。岳

志明当时也许是为了宣传三峡工程而写出,但管理三峡工程的科学家是老实人,

没有因这条新闻可以使人们增加对自己所主持的工程的好感而欣然接受或打马虎

眼,而是按科学的态度及时于以纠正。应该突出宣传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事情,他是要受到实践的检验的,任何文人的秒笔生花,在实

践的检验下都无济于事。遗憾的是现在有些人缺少这样认真的态度。

读者也要注意,不要因为我是拥护建三峡工程的,只要这个说法对建水库有利就

相信;也不能因为我是反对建三峡工程的,只要这个说法对建水库不利就相信。

归根到底还得根据客观事实,用科学来判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