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拜山贴:也谈评书-和萨苏(上) -- 冷原子

共:💬103 🌺17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也谈评书-和萨苏(续完)

很多听众都把单老的《隋唐演义》奉为经典。但是我感觉,单老的这部评书,比较集中的体现了他的一个弱点,就是情节的粗糙。这里面多说几句隋唐。个人的感觉隋唐恐怕是传统袍带书里面情节最复杂,版本也最多的一部作品。单单一个十三杰(一说十八条好汉)的排名顺序,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说法。要想说好隋唐,必须有能够驾驭大场面河复杂结构的能力。我感觉单老的隋唐,删除和简化了很多情节,使的整个故事减色不少。

我曾经在11年前在中央电视台《电视书场》栏目里面听过已故的评书表演艺术家马增琨(我怀疑是唱西河打鼓“玲珑塔,塔玲珑”的那个马增芬的哥哥或者弟弟)说的《罗家将》,就是把隋唐里面关于罗成父子的故事拿出来说。当时的感觉,真实惊为天人。马增琨把隋唐里面复杂的人物关系驾驭的游刃有余,丝毫不乱。里面有很多单老版本中没有的情节,比如接龙岭罗成收降老虎兵,破一字长蛇阵罗成装哑巴,杨林十三太保中除了罗方薛亮秦琼之外其他人的事迹,双抢大将丁雁平兵败出家等等。另外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比单老丰富,比如瓦冈山迎接罗成的时候每个人的门旗上的诗句的含义,罗士信和丁雁平的甥舅关系,还有程咬金从年轻到年老的变化:年轻的时候不识字,年老时已经可以作半篇文章了,因为有夫人裴彩霞的辅佐。在单老的版本中,程咬金从年轻到年老都不认识字。当时我的感觉是,马增琨的隋唐,在表演的细腻,人物性格的完整,情节的合理性以及丰富程度等方面,都超过了单田芳,而且肯定也超过了袁阔成,如果袁老说过隋唐的话。多年来十分想听马增琨的全本隋唐,可惜这么多年也未能如愿。

我们还接着说单田芳。单老作品的第二大类是所谓短打书,就是讲侠义故事和公案故事。单老这类作品很多,包括三侠五义系列的《五鼠闹东京》,《七杰小五义》,《白眉大侠》,以及《童林转》,《三侠剑》,《宏碧缘》(讲武则天时代的故事,跟京剧中《龙潭鲍骆》情节相同),《铁伞怪侠》,《风尘三侠》以及宫白羽原作的《十二金钱镖》等等。个人感觉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是《白眉大侠》。当年我曾经同时听四个广播电台播放《白眉大侠》。这部评书中的人物塑造比较成功,徐凉,蒋平,房书安,卧佛昆仑僧,还有通天教主式的武圣人于合,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呼之欲出。而且这些人物普遍具有比较强的喜剧色彩,经常让听众发出会心的一笑。其中,尤以“书筋”房书安最为出彩。事实上,单老的众多作品中,常茂和房书安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人物。值得一提的是,在白眉大侠中,单老始终给主人公徐凉配以山西方言的念白,喜剧效果浓厚,令人听来忍俊不禁。这个处理似乎是沿袭了老一辈评书艺人的做法。在京剧《徐凉出世》中,徐凉从始至终念山西白,从而使该剧成为京剧中为数不多的丑行担任主角,还念方言白的作品。我估计京剧中的这个处理,很可能是受了评书的影响。

《白眉大侠》的另一个特点是书中的人物经常会有一些爆长无比的绰号,比如书中的第一高手“东海小蓬莱,横推八百无对手,轩辕重出(!)武圣人于合于九莲”,还有两个人打包出现的:“河南登封嵩山少林总院,扭转乾坤目览十方欧阳中惠,铜金刚铁罗汉摩成大力佛欧阳璞中”。个人的感觉,武侠小说的绰号,要么短小精悍一针见血,比如东邪西毒;要么就要有足够气势,朗朗上口(这很重要,平仄的安排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又与众不同。《白眉大侠》就是第二种风格的典范。除了白眉大侠之外,单老的三侠剑也是不错的,尽管我只看过他的书稿,而没能亲耳聆听。

三侠五义系列和三侠剑系列,是传统短打评书中最丰富的两个系列故事。单老的三侠五

义,比较完整。而三侠剑系列则仅仅说了胜英时代的故事。黄三太时代的故事,则只有一个以窦尔敦为主角的长篇《连环套》。而且在这个长篇里面很多情节的处理根传统的做法也很不一样,基本上是一个颠覆版的《三侠剑》。原先的正面人物全都成了反面。而很多艺人都常讲的黄天霸时代的系列故事(即施公案),单老似乎说得不多。至少我没听到过。事实上传统评书中的黄天霸系列有很多很精彩的情节,比如“八大拿”,玉泉山百鸟朝凤,麒麟谷百兽朝麒麟等等。田连元,连丽如都曾经说过施公案。不过麒麟谷百兽朝麒麟以及这以后的情节,似乎现在鲜有人说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三侠剑系列跟通常的公案小说有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三侠剑里面主人公的结局大多不好。胜英,黄天霸和施公都是被仇人暗杀而死。前辈的艺人想通过这种安排的原因说明什么,我不是十分清楚。不知河里的高人有什么看法。

单老的短打书作品,尤其是公案故事,情节大多重复雷同,人物普遍脸谱化。这是他的另一个大缺陷。这些作品中,都有一个武功高强的年轻的主人公,一个房书安式的喜剧人物,一个喜欢穿白衣服的骄傲的年轻英雄,一个傻英雄;故事一般也都是这些人保着一个清官到处抄山灭寨,清剿各门户的江洋大盗,海洋飞贼,杀人的凶犯,滚马的强盗。这些匪徒们被逼急了,往往会进皇宫盗取国宝,还会留字陷害好人,于是英雄们往往要在一百天之内寻回国宝等等等等。我感觉,单老的短打书,听一部《白眉大侠》就足够了。

单老的第三类作品是历史类评书,包括《百年风云》,《民国风云》,描写张作霖的《乱世枭雄》等等。应该说这些作品对我影响还是蛮大的。我听百年风云的时候,还在上小学。这部评书给了我很多近代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发了我对于历史的兴趣。听《乱世枭雄》的时候我上高中,从这个评书里面知道了很多东北的人和事。汤玉麟,孙列臣,张作相,郭松龄,张景惠这些历史人物的名字,我都是从单老的评书里第一次听到的。郭松龄反奉的故事,也是从这个评书里听说的。我记得后来看央视的连续剧《远东阴谋》,里面开篇就讲郭松龄反奉,当时觉得这些故事不都是单老书里说的吗?枪毙江登选,巨流河之战,炮兵之父邹作华倒戈,张作霖义释众叛将,都是单老说过的情节。当时我真怀疑编剧是不是就是听着单老的评书写的剧本。

播讲历史题材的评书,对在青少年中普及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帮助。这方面的尝试者,除了单老之外还有一位善说清宫史的田占义。必须看到,历史类的评书,受众多是年纪不大的少年儿童,很容易将评书中的故事当成史实。这类作品在创作上应该尽可能与史实吻合。个人的感觉,在这方面单老还有改进的余地。

除了上述三类作品之外,单老还表演过一些不太好归类的作品。比如前面提到过的《滦蒲包和丰泽园》和一个中篇《洛阳豪客》。《洛阳豪客》是一个有反武侠意味的作品。尽管其情节荒诞,但是立意上还是有很独特的地方。《滦蒲包和丰泽园》讲述北京民国年间著名饭庄丰泽园和他的创始人滦蒲包的人生经历。我对北京的餐饮历史曾经有过一些涉猎,因而对这部评书曾经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听过之后,感觉很失望。这部作品和前面提到的袁老的《水泊梁山》一样,存在着大量情节缺乏逻辑,人物行为缺乏合理性的问题,很难称得上是一部高水准的作品。

总而言之,我个人认为单老的评书艺术,其优点和缺点都是十分明显的。优点在于表演上的生动,而缺点则在于底本创作上的粗糙,单调和不严谨。萨苏兄说单老是评书艺术上无法逾越的高峰,我个人的感觉,在表演上,语言的运用上,可能确实如此。但是在底本的创作上,后辈演员必须突破单老的水准,否则的话,评书艺术是很难有更大的发展的。

什么是一部好的评书作品?个人感觉,一部好的评书作品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生动传神的表演,恰到好处的评论,形象鲜明的人物,以及一个优秀的底本。现下的艺术家们,通常能满足第一个条件,特别优秀的,比如袁阔成,单田芳以及马增琨等等,可以满足第二个条件。而底本的问题,却往往构成很多作品的致命伤。底本不好,形象鲜明的人物也就无从谈起。

事实上,评书底本的创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和京剧一样,评书的底本,也有文人本和艺人本的分别。文人本就是由文学家完成首度创作,再由艺人们进行二度创作的作品,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榜等等。艺人本,则指的是完全或者大部分由艺人创作的底本。短打书似乎大多为艺人本。事实上,我前面多次提到的,逻辑不清,人物行为缺乏合理性,情节重复雷同等等问题,大多数出现在艺人本里面。这是可以理解的,由于时代的原因,旧时的评书艺人往往不具备文人本作者的学养。故而艺人们善于讲故事却不善于编故事。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浩如烟海的评书作品中,那些历经时代考验而最终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往往也是艺人本而非文人本。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事实上,评书艺术有它自身的特色和规律。并不是随便拿一本优秀的小说给评书演员,就能变成优秀的评书作品的。一部评书作品的情节,应该有着适度的传奇色彩,所谓“无巧不成书”,还应该有充分的喜剧的元素。这些特点,是由评书在社会生活中的定位造成的。毕竟评书的重要功能,在于让人们在忙碌之余获得休息和放松,故而过于严肃的故事,并不适合作为评述的题材。由于评书的这些特点,一个好的评书底本的创作,最好还是有评书演员自己来完成。时代在进步,评书演员自身的素质也在提高。我们有理由期望,未来的评书演员能够拿出更加优秀的底本来。这样的底本,应该具备严谨而符合逻辑的情节,鲜明但真实多样的人物性格,如果是历史题材,尤其是近代史题材,还应该在哪怕是细节上都没有史实上的硬伤。我认为,对于一个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来说,上述要求并不过分。对于一个有足够文化功底的评书演员而言,仔细推敲一部作品,其实比将自己的表演水准提高到袁老,单老的水平,还是容易很多的。关键是要有一个严谨的态度。我们提倡,今后的评书演员在表演近现代史题材的作品是,应该用斯皮尔伯格拍摄《兄弟连》的态度来要求自己。

除了前面提到过得几位评书表演艺术家之外,我还听过其他一些评书艺人的作品。比如连丽如,前面提到过一些,这里补充几句。连丽如是一个比较有闯劲的评书艺人。她曾经尝试说过金庸的《鹿鼎记》。去年听说还在后海创办了月明楼书场,不过现已中断。此外还有擅长说聊斋的刘立福,擅长说曹家将的陈丽君等等。可以说各有特色。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在评书的书目上,除了我们回顾过的作品之外,还有一些没有提到的优秀作品。大家可以在这两个网址查到它们的介绍:

http://www.xiangsheng.org/asp/html/2003/12/20031217134100-1.htm

http://cache.baidu.com/c?word=%D7%EE%3B%D6%B5%B5%C3%3B%CA%D5%B2%D8%3B%B5%C4%3B%CA%AE%3B%B2%BF%3B%B4%AB%CD%B3%3B%B9%AB%B0%B8%2C%CF%C0%D2%E5%2C%C6%C0%CA%E9&url=http%3A//ilovemp3%2Eorg/viewthread%2Ephp%3Ftid%3D570&b=65&a=17&user=baidu

或者用百度搜索“最值得收藏的十部传统公案(侠义)类书目”和“最值得收藏的十部传统讲史(袍带)类书目“两篇文章。最后说一句,在袍带书中,似乎残唐五代的故事现在很少有人说(除了刘兰芳的赵匡胤演义之外)。事实上关于这段历史,有很多民间传说,比如白马银枪高四季,十三太保李存效等等。京剧《珠帘寨》,评剧《井台会》讲的都是这个时候的故事。我相信一定有评书底本流传。如果哪位演员有心,将之整理出来,一定是很值得期待的。

写这篇文章,只是因为萨苏的帖子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绪。没想到陆陆续续写了这么长,占用大家的时间阅读,很是不好意思。这个文章与其说是谈评书,不如说是对年轻时一些生活片段的回忆。其中不揣冒昧,对前辈艺术家的表演提出很多意见,实在是自不量力,贻笑大方。相信大家都能理解笔者的初衷,那就是希望我们的传统评书艺术,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元宝推荐:水风,铁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