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愚叨]坚定不移地反对坚定不移地跟随后现代主义的光辉旗帜 -- 瘦形胖子

共:💬18 🌺1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外一篇之孔子与老子的双簧戏

标题党标题党,列位莫怪,眼球经济,呵呵。

实话说,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平衡的说法总会有些遥不可以的感觉。随着胖子开始了坚定不移的反对的开始,这些个说法也就开始整整齐齐的码在了脑后,爱怎怎地去了。反倒是故纸堆里翻出了个新鲜,在下自以为是地看出来了孔老爷子和老老爷子的一出双簧戏,是以为外一了篇,以示有别于前文。

正文开始。

先说儒家的孔老爷子。

孔老爷子的通篇思想,总结下来就是一个“仁”。当然的,后来的说法越来越多,又有闲人们加上了“义礼智信”给凑成了五字真言,不过也就总会有感觉是堆砌的意思。不过单单针对这“仁”字,孔子就有了大队大堆的说法,什么当仁不让,什么仁者爱人,总之的在孔子看来,只要是有了一颗仁慈的心,那就不再是凡人,而是圣人了。

老子对仁字却别有一番见解,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基本上,在老子看来,仁义差不多就是万恶之源了,哦,不对,应该说,老子认为,仁义是万恶的体现。这点上孔子比较受伤。

接着说回孔子。“子曰:「有教无类。」”,孔老爷子这是想来者不拒。当然,孔先生也有自己的法宝可以凭持因而有恃无恐,因为孔老爷子有“礼”。什么是“礼”?胖子这里自以为是的类比一下,“礼”就是《小学生守则》。就是说,儒家的“礼”是儒家确定下来的行为规则,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不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该怎么做。《论语》里有词为证:“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对于规则上的东西,老子就又有另外一份见解了:“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认为,规则的确定就是民心纷乱的开始。这点上孔子还是比较受伤。

还有,孔老爷子喜欢个艺术什么的: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还有什么三月不知肉味的说法。哦对了,孔老爷子还有嘴刁且嘴馋的毛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孔老爷子似乎还好色,有一回因为南子的什么原因,不得不在他学生面前发下了毒誓。

这点上老子就又该瞧之不起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所以的在老子的观点看来,孔老爷子压根就没资格评上圣人的职称,呵呵。

儒家和道家的争执从来就有,一方说另一方呆板迂腐,另一放就反过来说对面的陈意甚高,一面说另一面妖道,另一面鄙视对方酸儒,这两家简直就是天生的冤家,胎里带来的仇。不过从历史上总体看来,甭管道家怎么瞧不起,儒家是大体上一直把握着大政方针的,而且时不时的暴力一下道家,这时候就是老子比较受伤了。

只是,如果仔细对比一下《论语》和《道德经》的内容,大家就又可以看出些旁的东西。还是先从孔子先说起。

孔子的思想,通篇就是一个“仁” 可是什么是“仁”?孔老爷子自己却从来没有说出来个所以然来。的确,《论语》里说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这时“仁”者的表现,不是“仁”的内涵。还有孔老爷子的最爱,颜回同学时期的产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这个“仁”也是,是达到“仁”的方式和据有“仁”的作用,却不是“仁”的本身。实际上《论语》的《颜渊第十二》很大部分都是看孔先生针对不同的学生讲出来的各种不同的“仁”的表现,但是什么是“仁”,孔老爷子还就是不说。反倒是在《论语》里胖子又翻出来了这么一句:“子曰:「刚、毅、木讷,近仁。」”感情是坚定着的傻子,也就近了“仁”了。

“大智若愚”?呵呵。不过对于儒家“仁”字无解的现象,《道德经》里似乎倒是给出了理由:“道可道非常道”么。实际上,在《道德经》里老子也面临着孔子类似的尴尬,因为老子似乎也说不明白什么是“道”,虽然通篇《道德经》下来老子又是比喻,又是陈述的,出来的却总是些虚无缥缈的效果,搞得看客们也一个个晕忽忽的。

还有,老子虽然对儒家的规则上的东西颇为不屑,但是同样的,老子给出了自己的规则:“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还有,孔子和老子的虽然观点的针锋相对,可是颇有些见解出奇的一致。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

矣!子还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老子就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孔子抱怨着: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老子也念叨: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哦,孔子还有一句类似的话: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言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还有,《论语》里的一些个说法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子曰:「君子不器。」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还有《大学》里的说法: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明显就是老子的无欲则刚,见素抱朴,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辄重,以及清静天下正 的儒家版么。

《论语》里孔子倒也真有些相关的说法: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综上。

上面罗列了的一大堆的东西,实在是因为在下尽可能的用故纸堆里的事实来说明,孔子和老子,或者说儒家和道家,根本上是基于一个同样的道理。渊源上似乎也可以证明这个说法,儒道都是上承于《易经》的学说。不过就是孔老爷子的选择是积极劝世,老子的选择是冷眼讽世,在这样的一正一反之下,用道家的超然中和儒家的酸气,用儒家的厚重稳定道家的轻浮,这样的一儒一道之下,才可以更好的维持中华文明的延续,才可以维持好这个圆圈的整体平衡。

推论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西方文明下的过圆心直线交圆上的两点。儒家和道家是传统东方文明下的过圆心直线交圆上的两点。

推论一点一:后现代主义和道家的类似,与其说是内容上的类似,不如说是作用上的类似,都是通过解构作用来维护自身文明体系的整体的平衡。

推论一点二:有人说现在道家的没落令人惋惜,需要加以拯救。其实,看看道家的对立面儒家的现状就知道,道家的没落几乎是历史的必然。就仿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明的复兴是整体文化的复兴,不可能是单单的某一个学说的复兴。

ps:无论儒家还是道家,本身的体系的庞大压根就不可能是胖子这里能够论证得了的,胖子自己还没自大到这样的地步。这里,在下只是在尽可能的说明一下自己的观点,然后,选择一点相关的原文加以对比用以证明,不管怎样,俺尽力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