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经天纬地的沈括----引子 -- 黄河故人

共:💬54 🌺28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花等下文
      • 家园 这句话要花:可是问题是碰上了一个不世出的奇才

        负责接待的人员都要戴着这些外交使团大兜圈子,全国旅游,怎么绕怎么走。这可不是和出租车司机似的为了挣点钱,这是怕那些出使的人找到直捣国都的捷径。契丹想得到是挺好,可是问题是碰上了一个不世出的奇才。回来以后沈括就画了一幅地图:《使契丹图钞》给皇帝,于是龙颜大悦。

        经典、解气、乐死我了!

      • 家园 太有才了

      • 家园 厉害,,,对,老沈同志在俺们沭阳修了沭河!

        沭阳人民没有忘记他呀,在市区修了一座沈括像,谁到沭阳直接打个的说到沈括,就是沭阳商业集中区了。

      • 家园
      • 家园 花马甲好文,写得生动有趋,看了得益匪浅!

        一千年前能有这样的测绘技术,叹!

      • 家园 沙发!
    • 家园 等您关于张衡的文章

      期待...

    • 家园 花等下文——
    • 家园 33岁的进士不晚啊

      33了沈括才拿到进士学位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33岁的进士已经很有才了。

      • 家园 此乃大唐时代名言

        沈括生活在北宋,开科取士的难度低多了.

        即便是在唐朝,54岁已经是老进士了.50岁以上的人占到五分之一已经被认为多了,录取进士还是以青壮年为主.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 家园 宋朝进士的平均年龄

          我没找到

          清朝平均是35岁。宋朝进士虽然比清朝多了不少,想来大约30岁还是要的。何况沈括好像还是进士及第。一科进士虽然有好几百人,进士及第才几个?

          • 家园 沈括是进士出身

            北宋名臣王禹偁、寇准、范仲淹、包拯、韩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章敦、宗泽、李纲,都是进士出身。其中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等出身寒微,完全是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

            关于进士情况

            http://www.historychina.net/cns/WSZL/XLXH/JYKJ/08/23/2006/17913.html

            • 家园 三苏我记得是同科进士及第,轰动一时

              另外王安石也是进士及第(庆历二年进士第四名及第)。沈括,我看到的说法是仁宗嘉佑进士及第。

              貌似我们说的“进士出身”不是一个概念。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不过现在往往都用进士出身通指所有三个等级,很容易混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