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说点我知到的蓄洪区的情况吧 -- 钢铁雄心

共:💬227 🌺1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说点我知到的蓄洪区的情况吧

    看到有人担心淮河蓄洪区的人的生活,就像说两句

    蒙洼蓄洪区就属于我们地区,我家也有亲戚家在那一片,有一次我们吃饭的时候我说那儿的人生活应该挺苦的,隔几年就要被水淹一次,结果我亲戚跟我说:

    “那儿的人,几年不发水就急得直叫唤”

    惊讶吧,我当时也是惊讶的说不出话来,亲戚解释道,一般发水的时候,夏粮已经收过了,秋粮还没种或者种的不多,被水淹了损失不大,同时,蓄洪还有补贴和政策优惠,比种一季粮食来的多得多。只要不是突然炸坝蓄洪,也基本没有危险。

    而且,蓄洪可以使地力更肥,有人可能怀疑这一点,我觉得,如果水流很大,那么是有可能带走肥土。但是蓄洪过程就是一个缓慢沉积的过程,所以水里面的肥料就能沉积下来吧。呵呵

    关键词(Tags): #蓄洪区(landlord)
    • 家园 作为蓄洪区,经济发展收到限制是必然的~

      但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 家园 闲看蚂蚁打架。
    • 家园 怪不得海霞说。灾区人民向过年一样,可见所言非虚。
    • 家园 洪水使地力更肥这是有道理的,以前也有过相关的试验
      • 家园 前几天看报道说蓄洪会使地变贫。

        困惑中。

        • 家园 一般来说河流的入海口附近的三角洲是肥沃的

          例如黄河把所经的沿岸地区的表土层都搬运到黄河入海口那里沉积下来,黄河瘦了黄土高原及其沿岸的土地,唯独肥了入海口附近的三角洲平原。

          洪水和一般也有类似的功能。

          当然不排除洪水有时会把大量石质砂质土覆盖到原本肥沃疏松的良田上,导致良田被破坏。

        • 家园 我们当然不能美化洪水,但是需要认识到的

          历史上著名的粮食产区都在各大河的两岸,比如千里黄河河套地区、尼罗河口,历史上富饶的国度都在洪水泛滥的区域内诞生、发展。

          洪水可以一次性为洪泛区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并有丰富足够的水量作补充,这是农作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现代水利的优点和缺点就是割裂了洪水和土壤的直接联系,这使稳定的农业生产成为可能,但也使地力衰竭过速,必须不断添加各种肥料以追肥补充地力。

          当然我们现在所指的洪水决不是要毫无目的计划的任河流泛滥成灾,而是指控制、利用洪水进行放淤,历史洪水的发生起和夏秋农作物种植的间歇期,进行有计划的引水漫灌,使土壤产生新的肥力。这一点,黄河岸边的原阳大米可资例证。历史上是没有什么原阳大米的,这是建国后引蓄黄河水灌溉而种植的。而历史上,袁世凯也在小站种过大米,效果也是良好的。山东半岛凡是遭洪灾的地方过后必定是一个丰收年。

          林老:后来的历代,咱们搞水利的人,没人深入地研究和总结,停滞了。实际上在我们的历史上有一些分散的科学知识,但没有人去总结和系统化。例如,刚才说过,黄河沿岸,哪儿泛滥,哪儿有饭吃。抗战时,我们从胶东去延安,要经过黄河流域,走的是南、北四湖。我们经过当时的东平州,就在梁山这个地方。本地有句话,叫"东平州十年九不收,一旦收一秋,能吃四海九洲"。这里就是靠泛滥,它这个地方一发水时,黄河就倒灌。那里,北边是汉武帝修的遥堤,一决堤就放淤了,有饭吃了。这就是一麦一水。但这个经验从前没人系统地总结。另外,在那次治黄会上,总理同意我的意见。以后,有个水利史专家叫姚汉源,他研究出一个结果,以前他不敢发表。这说的是中国二十四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泛滥,很多书上写的是"暴民决堤",决口以后,地方上没钱修堤,于是奏本皇上拨款复堤。他研究的结果是:不是暴民决堤,而是当时的清官带领老百姓扒口子淤地,这样可以丰收好几年,但是他们不敢让皇帝知道真相,只好说是"暴民决堤"。姚汉源这个结果以往不敢发表,怕人家说是否定历史。总理主持的这次治黄会,让我做报告,我讲了以后,总理很称赞。姚汉源知道了这个调子就敢公开说他的成果了,既历史上就是如此。

          我主张放淤稻改,放淤是说:黄河两岸盐碱滩多,洼地的碱厉害,把黄河水引到这儿来,把碱压下去了,泥沙把洼地又填起来。稻改是说:改种水田。我当时在会上说:黄河两岸没饭吃,为什么不种水稻?我建议黄委拿出200亩地种水稻搞试验。周总理说:那还用试,袁世凯在小站种大米,那不很好么!不用在200亩上搞什么实验,可以大干!姚汉源听到这些,就说那些暴民决堤是有道理的。

          对于遥堤,大家都很称赞。解放以后,治黄的功绩之一是没决口。但是没决口这不一定全是好事,此其一。其二临黄堤原来三年两次决,现在把临黄堤修高了,因此,临、遥堤之间的泛滥区不泛滥了。结果使老百姓吃苦了,这是黄委的一个错误,但大家还称赞它。我当时去看过,当地老百姓对我说:过去我们这个地方对政府和国家有贡献;现在全国解放了,我们不行了,你要来得晚一点(我是国庆节后去的),我们都去逃荒了,现在我们对不起国家,要吃国家救济粮。而在过去,我们给国家交公粮。我说:你们这个地方欢迎决口,现在决一下,行不行?解放后,群众受了教育,有了集体观念,他们说:是呀,决口对我们有好处,但哪个地方决口,哪个村子一堆沙子,那个村就不好了。我说:那咱们修个闸,有放水就放,不用时关死,也不冲沙子了。他们说:这样,好是好,下面没沙子了,都是清水,也有不好处。我说:这样吧,咱们种水稻。他们说:那不是南方种的么,这儿行吗?我说:东北的水稻比南方的还好!他们说:真是这样吗?我说:是。

          实际上,在抗战期间,根据地有黄泛区的县,县长的腰杆都硬。为什么?根据地要征粮,粮食老征不够,最后,那些黄泛区的县长:你们拿不出,我们出!黄泛区的县产粮多。解放后,这些地方不行了,因为不决口了。可是黄委认为不决口好,他修的那个临黄堤叫生产堤,过去三年两决,现在不决了。叫生产堤,实际上应叫它灾荒堤。所以说,咱们国家历史上,治黄不是没有经验,是没有人系统地加以总结。

          这样,我就在这次会议上提出要在黄河上搞放淤稻改,也可看为以农治黄。后来,不少搞了放淤稻改的地方,当年亩产就上了千斤。老百姓高兴得不得了,5至6年的光景,就搞了四、五千万亩。

          • 家园 你这个引用本身就有矛盾。

              北方的水稻是比南方的好吃,为什么?生长期长。南方的粳稻就比秈稻好吃,粳稻的生长期就比秈稻长。

              北方种水稻只能种一季,从初夏到秋天,黄河沿岸地区就基本上要种水稻就无法轮作小麦,因为等收了小麦再种水稻就来不及了。

              黄河水大时是夏天七、八月份(现在抽的多,大概这个时候要防断流了),这时候决堤放水这一年的收成就没了,等水下去也就只能种荞麦这种生长期可长可短的救灾作物了。当然也可能等秋后再种小麦,但这收成是明年的了,而且也影响了明年种水稻。

              除了发大水的季节,黄河水只有河槽中间一点点,所谓:

            后来,不少搞了放淤稻改的地方,当年亩产就上了千斤。

            也只能是第二年的当年,发洪水的同一个年份内再种水稻无论如何也来不及。

      • 家园 这也要看上游的土壤情况

        长江上游流域冲下来的很多是石头

          • 家园 【注意】西西河不接受全文文摘

            【公告】talkcc.net 及文摘:西西河将不接受【全文网摘】

            引用他人文章。请以链接+标题的方式,也就是 [url=网络地址]文章标题[/url] 的形式。

            用【文摘】贴来进行讨论并不可取,事实上也不会有多少人愿意仔细阅读整个文摘。建议可以给出文摘链接,并“引用”相关的几句话来进行讨论。这样不但节省了参与讨论者和旁观者的时间和精力,也节省了西西河的系统资源!

            此系列下的全文文摘贴将全部删除,如果再犯将予以处罚!希望得到众位河友的理解和合作。

            关键词(Tags): #全文文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