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即使没有文革,中国经济也不会提前进入第二世界 -- 葡萄

共:💬1730 🌺11319 🌵6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叫得响了,叫得多了,难免一时被认为是主流
        • 家园 1952年和1978年中印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印度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210,193,422人

          2011年,印度识字人口数778454120人,其中男性444203762人,女性334250358人;识字率为74.04%,其中男性82.14%,女性65.46%。以世界人口70亿计算绝对到不了22%。

          粮食产量:1952年,中国16391.5万吨,印度6475万吨。1978年,中国30476.5万吨,印度15584万吨。

          棉花产量:1952年,中国130.4万吨,印度54.2万吨。1978年,中国216.7万吨,印度125.0万吨。

          粗钢产量:1952年,中国135万吨,印度160万吨。1978年,中国3178万吨,印度995万吨。

          生铁产量:1952年,中国193万吨,印度189万吨。1978年,中国3479万吨,印度972万吨。

          焦炭产量:1952年,中国289万吨,印度212万吨。1978年,中国4690万吨,印度1210万吨。

          煤炭产量:1952年,中国6600万吨,印度3689万吨。1978年,中国6.18亿吨,印度1.05亿吨。

          原油产量:1952年,中国44万吨,印度26万吨。1978年,中国10405万吨,印度1127万吨。

          天然气产量:1952年,中国0.08亿立方米,印度无。1978年,中国137.3亿立方米,印度16亿立方米。

          发 电 量:1952年,中国73亿度,印度61亿度。1978年,中国2566亿度,印度1010亿度。

          水泥产量:1952年,中国286万吨,印度359万吨。1978年,中国6524万吨,印度1962万吨。

          汽车产量:1955年,中国0.01万辆,印度2.3万辆。1978年,中国14.91万辆,印度9.4万辆。

          载重汽车:1955年,中国0.01万辆,印度0.9万辆。1978年,中国9.61万辆,印度4.9万辆。

          • 家园 我的印度文盲数字来自《南亚研究》2011年第二期的文章

            印度的初等教育

            因为《南亚研究》是季刊,所以也是最新一期。

            另外补充一组数字:

            1949年中印经济数字比较

            中国 印度 (单位:万吨)

            原煤 3200 3200

            原油 12 25

            发电 43亿千瓦时 46亿千瓦时

            钢 15.7 137

            生铁 25 164

            水泥 66 186

            平板玻璃 83.7 ——————————

            纯碱 8.8 1.8

            纱 32.7 61.5

            糖 20 118

            油料 297.2 498

            粮食 11318 5501

            汽车 0 1.6

            铁路 2.1万公里 5.3万公里

            产业工人 120万 600万

            人均GDP 70美圆 150美圆

            在校小学生 5110 万人 1915 万人

            在校初中生 223 万人 312 万人

            在校高中生 26 万人 122 万人

            在校大学生 19.1 万人 36 人万

            上面的数字除了产业工人数字,其他均来自:

            《龙与象:中国,印度崛起的全球冲击》

            是上海情报研究所出版的论文。

            这里有个我自己写的链接提到识字率话题

            http://www.here4news.com/article/3486499

            这里另外补充一个关于1947年印度钢铁生产的数字,印度钢年产97.7万吨生铁产量157万吨。数字来自《印度之路-印度工业化之路》学林出版社。

            1952年,是印度工业化的第二年。也是从印度政府颁布印度第一部许可证法的《工业发展与管理法》的第一年。从该年起,印度政府对印度私营公司开始严格的管理。在印度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1955-1956印度财政年度,印度获得的美国贷款相当于印度该年度货币发行总量的50%,为该年印度获得全部援助的71%。也就是说,印度在1955-1956财政年度获得的援助总数相当于印度该财政年度全年货币发行总量的70%。也在该年2月,苏联对印度启动了比莱钢铁厂援助当时生产设计为年产百万吨。一年以后,东欧各国联合援助,和西欧各国联合援助各自对印度启动了年产百万吨钢铁的援助计划。

            印度外交官值得为自己自豪。

            • 家园 葡大,看来当时两个阵营都对印度进行了援助啊,具体援助

              的规模和效果如何?和156项目比如何?弄清楚这些,想弄明白建国那些选择是否真的有意义,是否中国也可以左右逢源像印度一样得到援助。

              • 家园 我是这么理解的

                印度左右逢源的得到援助,仅仅从效果上看,不能不说使得印度的危机的到缓解,同时印度在不放弃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在自身的工业基础上也是自身有了相对良好的发展。 但是印度的问题在于印度自己本身,

                可能有些笼统,就是印度在独立自主的愿望下,民族本身的文化惯性和复杂的宗教传统使它本身产生不了一种生产关系能适应生产力的坚实基础。所以它只能采用撑杆跳。即放弃工业化,直接进入信息化。

                中国可以说从捡破烂开始一步步走到世界工厂这个地位,

                假设当时中国和印度一样,能够左右逢源得到援助,那么中国一定是,放弃了独立自主,文革甚至不用发生。

                但是结果可能比东南亚危机,苏东坡 拉美更大的 悲剧,而文革不用发生的一个原因就是,可能没等到那个时间,中国已经悲剧了。

              • 家园 给你看个帖子,你看完后

                我想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http://www.here4news.com/article/3504240

                你的问题很好,算是第一个切近我们小圈子里那些讨论的实际关心问题了。而这个问题我不妨你扩张下,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当魏源那一代知识份子开始呼喊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那是我眼睛中的第一次文革。而后实际从五四运动爆发开始一直到文革结束,乃至到今天。我们依旧没有摆脱一个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与法律乃至文明全面落后于西方的态势,这个就是我说的我们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其实在西西河这里很多人其实对此不以为然。而连接中,那个长者在文革话题前后,都重复过两个观点。

                1.历史上的成功的帝国,能够在世界上崛起都不可以避免对人类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不然任何崛起都是昙花一现。中国即使经济总量在世界第一了,但是不能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自己独立的贡献,我们的崛起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2.现在的中国如果继续德国和日本在一战二战那种依托民族主义的道路,实际就是和全世界作对。这个必亡之路。绝对不可能成功。

                那么我们从我连接的话题里,我们不妨思考下。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我们当时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先后秩序是什么。这样你问我的话你自己就会有个计较。而后,用同样的问题,我们回到1959年,1965年,1979年,1989年,1993年,2003年,2008年,乃至今年与明年。我相信,这样一路问下来的自问自答,从历史中你会得到很多。我多少次问自己,当时没有更好的选择么。

                在这里实际考校的是你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你可以看到,西西河论坛今天的众生相,挂着左右旗帜下的芸芸以及以酱油派为自诩的种种人群。我想,那不是我们今天社会的缩影与写照。从某种程度也说明了,自五四以来,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寻找一条民族自信自强与自立之路到底实际走了多远的真实写照。

                然后,按照前面提的年份。你自己重新再一次自问自答。这个过程不断的重复过程中,你会很痛苦,但是你迟早有你自己的不会被人左右的观形成。这样的观点形成后,你不会被他人的观点轻易忽悠,你也不会被自己利益取舍的冲动而动摇,你更不会在后面的所谓历史时刻中困惑。

                呵呵,都不过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尔。

                你自己理一遍开国六十年后,我想我们会有更多话题可以继续的。:)

                通宝推:龙战于野,范进中举,舞动人生,观风望月,踏翅,
                • 家园 是这几件事情吗

                  1959 中苏绝交

                  1965 建设三线,批海瑞罢官

                  1979,1989都知道吧

                  1993 修宪,市场经济,分税制,提出战略机遇期之说

                  2003 修宪,三个代表

                  2008 4000000000000

                • 家园 葡大抱歉,个人历史知识贫乏,对你说的时间点发生了些什么

                  基本上没啥印象,90年代的事情也只是依稀有点记忆,这些以后丰富了这些知识再深入思考。说说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1、关于能不能左右逢源。根本的看法是对自立的追求的执着程度,中国和印度是有很大差别的。第一对于西方来说,中国是一个曾经领先西方千年的文明体,西方对中国的戒心远远比对印度强。特别是建国后的那场战争。一个曾经强大的文明又一次重新组织起来,其杀伤力是巨大的。主席说过,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民是不好惹的。西方经过那场战争进一步加深了对这种感觉。自近代以来,西方在中国的种种作为,说明对西方来说,中国对于他们,七块论是最好的状态。其次,对中国来说,西方的这种设想和中国的利益是根本矛盾的。以前看过一些论文,有个观点:中国的大一统是有其地理、气候原因的,结论是在中国这种大江大河的地理和季候风的气候条件下,多灾多难,要维持生存,中国必然是会大一统的,要全盘去考虑问题,才能维持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了这点。举个俺那地方的小例子,某年俺们那里有个水库出了问题,当时的泄洪方案有两个,1是放主闸,淹几个市,2是放副闸,淹1个市。中国人用脚指头都知道怎么选择。所以西方人对中国的那种设计,在中国人看来就是毒药。特别是对于在血海里滚打出来的第一代领导人,对自主的执着之强烈和敏感,不是西方人可以理解的。有人在网上对主席对“电波台”和“联合舰队”的敏感颇有微词。在我看来,那种反应以其说是一种判断还不如说是一种本鞥。 这种对自主的强烈愿望,必然导致对前途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强烈诉求。那么回到援助,援助必然会导致交易和某些地方的被控制,这在第一代领导人看来应该是无法接受的。总结就是,中国的实力决定了西方对中国的援助必然不是真心诚意的,中国的现实决定了领导人不会交易一些底线的东西去换取援助。生而为龙,龙游浅水的时候,就要承受苦难,而且必须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爬起来。没有人愿意帮龙疗伤,但恐龙会考虑一下帮大象补补身子。对中国来说,要么就遨游九天,要么就灰飞烟灭,没有中间路线。

                  2、关于你说的时间点,知识贫乏。我简单说说对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的看法。前三十年,依靠建国那一代人的热情和主席的力量,拼了老命的打基础,打造了一个大国基本的框架,功劳是决定性的。后三十年,拼了老命的发展。本质上来说就是把人性的自私和贪婪发挥到极致,去推动社会整体财富的积累。看了忙总都有参与的那个《生存与发展》,感觉是tg认为战略上的和平时间窗口不会太长,先发展了再说,先解决上车的问题,以前也看过西西河有篇文章,说中国工业化的最后机会,认为中国不尽快完成工业化以后就没有机会了,现在想想,地球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或许支持不了所有的国家都实现工业化,那么十三亿中国人工业化就是末班车。那么从这个角度看,把行李扔掉,先赶上车,是中国最迫切的问题,简单说就是夺命狂奔。至于有没有更好的赶上车的办法,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不做阐述,不过我觉得在执行层面,只能选择最可能去执行的方案,而不是选择最完美的理想方案。俺这地方有句俗话:鬼不知道阿妈是女人。

                  至于你说的开除球籍。我认为我们创造了农耕社会最完美的文明体系。在工业社会,我们也能创造最适合工业社会的文明体系。有人批评儒家如何如何,个人不以为然。儒家是为了农耕社会而设计出来的文明体系,在两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文明的辉煌已足够证明儒家的伟大。现在从工业社会的角度去批判儒家如何如何的落后,我认为是后代子孙的不争气、无能。老祖宗的东西用了2千年,也不会去发展完善一下,我们应该批判的是自己。在继承过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先进经验,构架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依归的现代工业文明体系,我们就无惧任何挑战。

                  通宝推:唵啊吽,云淡风轻,dkeocjdfhj,
                  • 家园 我的认识和你非常类似

                    故宝推之。

                    不论是批毛的还是批邓的,抑或批儒家的我一概认为是不入流的做法。

                    不是说没有错误,也不是说没有指出这种错误的权利,而是绝大部分的批评都是苍白可笑,不考虑背景,甚或是睁眼说瞎话,完全没有全局观、历史观和任何可行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