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即使没有文革,中国经济也不会提前进入第二世界 -- 葡萄

共:💬1730 🌺11319 🌵6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国缺乏技术精英-细致的技术积累导致技术革命的

        精英一层的好些徒有虚名。工业界我不是特别熟悉。我从自己家老大的经历看出,他原来的国营工厂里的技术干部们的独立判断能力,自我教育发展能力极其弱。其他能力就实在不感恭维。而他自己从一个低级技术人员出到港资工厂的技术中坚,他的教育背景是中专。因为会日文而且有技术积累,他跳到相应的日资企业,成为日资企业的技术中坚。需要说明的是他们接触的机器都是日本产的。也就是说,其实很多是从头干起来的。中国人很多很忽视细节技术。

        大学和科技届,我知道的就比较细致了。很多人其实就是混饭吃的,实在是该从位置上下来的。那种分析能力和自己的业务能力都不符合哪个位置的要求。

      • 家园 我的一点看法

        工作条件对于工人的生产效率, 基本假设是:

        - 工作稳定, 收入稳定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按, 劳动力再生产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 工作不是铁饭碗, 有竞争, 生活艰难, 有利于促进努力工作, 提高生产效率.

        究竟边际情况如何, 是个劳动经济学的实证问题. 似乎假设条件本身的演绎和推理, 并非那么复杂

        改革最初只是单纯打破铁饭碗, 但根本的好处体现在可以自由选择金饭碗, 还是铁饭碗, 还是低薪酬外带工作朝不保夕. 理论上, (劳动力)市场参与方会作出最优选择. 对于具体的行业, 所有制, 具体的公司答案并不唯一. 有选择权, 人们就未必会做出明智选择; 但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中, 可以逐渐靠拢. 文革中实际上企业或工人的自主余地非常小. 工厂和工人很难做出哪怕是双赢的改变. 无论如何这不是一个优良的进化环境.

        如果说文革或社会主义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的话, 那就是生产关系的选择不能几乎由资方决定(国家也是资方), 劳方也要有话语权, 这样才能迎来人的普遍发展. 如果劳动人民无法很好的教育下一代, 成为精英, 那么精英本身也就失去了活力. -- 这正是我们今天观察到的.

        • 家园 你的假设忽略了现实中的一个问题

          现有的技术,实际之需要人口中很小的一部分就可以满足整体人群的生产与生活基本需要。我曾经多次想过一个问题,所谓冗余人口怎么处理。

          曾经有什么试图用电视与廉价大众娱乐(过去的廉价妓女现在的免费网络游戏)以及危机起码温饱基本福利把这部分人口稳定在他们一个假想的自洽空间之间,如果还有其他选择的话毒品、麻醉品也是维持这样自洽的必要手段。毕竟那在现在为止还相当行之有效。

          但是,如果把这样的自洽假设为一种常态。那这样自洽的逻辑后面,会产生很不一样的结论。这样的结论,迟早会影响多数人。

          • 家园 让闲人们去做理论物理和数学

            呵呵,便宜而有意义的工作。做研究实际也似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

          • 家园 计划生育算不算一种

            计划生育算不算一种

          • 家园 网游

            网游,在我看来也是这样,而且是从小孩开始的

          • 家园 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多出来的人口就向社会提供个性化服务.从吃的菜,听的音乐,订做的服装....

          • 家园 农业从业人口比例是个关键

            现有的技术,实际之需要人口中很小的一部分就可以满足整体人群的生产与生活基本需要。我曾经多次想过一个问题,

            农业这个人类最关键的决定人类生存的行业的从业人口,以及支持这个行业所必需的人口。

            工业革命后,技术进步造成农业产业人口下降进而导致支持这个行业所必需的人口也应该作出相应下降。由于农业人口下降过快使得总人口调整跟不上,我们观察到人口过剩(就业困难),而这些过剩人口在消失之前又出现低出生率和老龄化现象。

            在老龄化全面到来之时和出生率重新加速时,冗余人口问题也就解决了。

            人类总人口最终达到稳态,地球总人口将达到平衡不再增长。

          • 家园 古时用控制教育来愚民,今天就是靠引诱人们自甘堕落了

            要说现代社会比古代人性化的地方,可能就在于此.民智的开与不开就这么在历史中徘徊,如何保证有效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同时,又要避免整个人类社会的沉沦造成智力人群的退化,这向来是个难于控制的难题.整体资源的匮乏,尚不足让人类为所欲为,只是即使在将来,星际科技的垄断会不会或有无必要让人类的繁衍弱于物质的进化.不过那毕竟是太久远的事,而在今天,既然中国的民智已早一步开了,那么对西方来说,战与和都是一念之间了.

          • 家园 冗余人的觉醒几乎是不可容忍的

            事实上也不太可能发生,冗余人自己也未必愿意“觉醒”,宁可沉溺在现实或者虚幻的游戏当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晶宫的最后几块砖很快就要砌好并且堆上了。

          • 家园 我倒没有忽略

            这个问题就是资本和人的矛盾体现, 前者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力.

            影响已经不小, 随着新人的涌入, 我觉得西河的时事版已经开始往买卖提方向发展了...

          • 家园 所谓冗余人口怎么处理。

            1。做研究。让他们去开发创新。

            2。第三产业服务。

    • 家园 【文摘】“黄金10年”的民族工业

      “黄金10年”的民族工业

      http://media.news.hexun.com/807_1816722A.shtml

       无论是对于国家综合实力还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工业和自主创新,都是根基。"黄金10年"的民族产业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

        民族经济曾经的"黄金10年"

        在新中国建立前,那个全国各地内忧外患此起彼伏的战乱时期,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特殊发展阶段,其特征是依赖地域辽阔而巨大的农业基础,拉动少数中心城市的畸形繁荣,以及建立若干并不与之配套的零星工业,同时造就若干发达的资源产业(矿石、猪鬃、桐油等)廉价的面向国际输出。

        在1926年-1937 年,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被后世学者称之为"黄金10年"的"现代化现象",中国的工业年增长率达8%以上,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一个号称"东方巴黎"的大都市上海出现在亚洲。到1936 年,中国工农业产值达到了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黄金10年的标志--东方巴黎上海

        在21世纪的中国,中央政府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回顾这段抗日战争前期"现代化进程"的工业史,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反思?究竟是"黄金10年的真现代化",还是腐败亡国的"现代化假象"?

        拨开历史的云雾,或许能发现一些真实的历史脉落。本文所指的民族资本仅指国内私人资本家的资本,但民族产业既包括私人资本家的产业,也包括当时国民政府出资兴办的国家资本产业。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1928 年,北京北洋政府倒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1928-1931年间的实业部长孔祥熙提出了以重化学工业为主导的国营企业发展计划,以国家的国防为目标。但孔祥熙的计划没有资金支持,没有进展就结束了。

        1931 年末,孔祥熙的后任陈公博提出了以民间轻工业为主体,"输出志向工业化"的战略,提出了"保税工厂"等措施,陈公博的经济政策是战后一些国家共通的策略。陈公博如此解释:作为国家的根本大计来说,毫无疑问应该发展重工业。但为什么着重发展轻工业呢?首先中国缺乏重工业的熟练劳动力;其次重工业需要大量投资和相关产业配合,民间资本很难投资;第三外国政府对本国的重工业有大量的援助金,中国政府没有这个财力。

        同一时期,宋子文的主导思想是:

        1、活用民间资本;

        2、抑制政府财政支出;

        3、国际分工协力。

        1928-1933任财政部长的宋子文积极推进民间轻工业的发展,反对发展国营企业,反对强化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反对建立重化学工业。

        民国期间以民间轻工业为主,采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抗战后才向计划统治经济倾斜。有意思的是,积极推进民间企业的张謇、宋子文、陈公博等都拥有自己经营的民营企业。

        由于采用民营资本为主体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工业增长率在 1912-1920年间高达 13.4%, 1921-1922年有一短暂萧条,1923-1936年为8.7% ,1912-1942,平均增长率为8.4%。而在二战前民国时期,尽管战争连绵,工业增长率仍高达 8-9%。

        产业政策的影响

        1927年,全国钢产量是3 万吨,到1935年才达到5万吨,在"黄金十年"中的八年,钢产量只增加了2万吨。从1927年到1948年,在中国的土地上共生产了760多万吨钢,而这760多万吨钢,有600多万吨钢是日本在鞍山、本溪、唐山、大连和上海建立的工厂生产的。

        1935年以后,日本在鞍山等地建设的钢铁厂陆续投入生产,中国名义钢产量(因为实际上掌握在日本手里)才逐渐提高。

        "黄金10年"光知道从外国买钢铁,经手人得百分之二三十的回扣,皆大欢喜,而不发展自己的钢铁工业。结果1937 年抗战爆发,北洋军阀时期能造的炮钢、枪管钢,到了民国时期经过"黄金10年"的发展,却反而不能造了。

        汉阳钢铁厂在北洋军阀时期年钢产量就达到5万吨,于 1925年停止炼钢,十多年竟然没有恢复炼钢。到1938年10月21日武汉失守前夕,只将汉阳钢铁厂30吨马丁炉2座,35吨及50吨高架起重机2部及铸锭用模等附属品拆走,运入四川。

        不但如此,中国的钢铁工业资源还大量"对敌输出"。汉冶萍自己不产钢,但挖出的铁沙,炼出的生铁居然大部运往日本八藩钢铁厂,铸成武器,用在中国人的身上。

        1931年"918"之后,国民政府继续为日本资本在中国的扩张提供方便,七七事变前关内 29%的煤炭产量(英资为23%),90%的铁矿沙,95%的现代化炼铁是在日本资本控制下的。战争爆发,日本资本一撤,1938年中国的钢产量就一下降到了不足1000吨。所谓GDP增长,其实是国外的经济在中国的增长!

        1928 年,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想制造汽车,招来工业巨头和汽车专家商量有关事宜。一年后,取名为"民生"牌的第一辆国产汽车在沈阳迫击炮厂诞生,不久被送往上海展览。这台民生牌汽车是采用进口的零部件组装的,在上海正式展出仅仅六天,"九·一八"事件爆发,东北工厂全被日军占领,张学良初创的东北汽车工业戛然而止。

        中国造的第一辆汽车"民生"牌(图)

        "黄金10年"中发展较快的三大产业:面粉业,纺织业,火柴业,三大产业都是民生产业,而不是钢铁、汽车、兵器、造船等战略产业。而在同一时期,日本采用重工业优先的统制经济模式,效益低,增长率低。一战期间(1915-1918)工业增长率为13.4%,而战前工业增长率仅3.8%,20年代的增长率又退回到了3.8%。 1932-1936由于向战争突入,工业生产又加速,工业增长率达到 11.1%。(《工业化的轨迹》P109-110)

        民国时期中国GDP飞速发展,增长率远远高于日本,中国9%左右,日本3%左右,但是抗战前期中国工业不能为前线提供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门重炮。而日本却可以建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大和",生产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零式"战斗机。

        虽然经过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的工业实力却远远落后于日本。

        中国所谓的工业增长实质上是把自己的资源加工好后送到国外,挣来的钱用于少数人、少数中心城市的奢侈消费,而没有用来提高民族的知识和技术水准。

        从上述史料来看,"黄金十年"的经济增长对于中国工业的整体实力而言,是价值不大的,上海的局部繁荣对于全中国的救亡图存几乎没有任何好处。

        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体系的产业结构,处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阶段,零星的前沿成就,比如东北制造的中国第一辆汽车,江南造船厂的第一辆万吨轮船,由于没有政府政策的扶持,以及社会经济体系的配套支撑,而仅是昙花一现。

        资源委员会和民族产业

        1931年冬,钱昌照向蒋正式提出创办一个国防设计机构的构想。并随后拟定了一份45人名单主持,以知名学者为主。11月1日,国防设计委员会在南京正式成立,直接隶属于国民政府参谋本部。

        1935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机构进行大改组,国防设计委员会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并更名为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以便于统筹运用,并赋予开发全国资源,经办国防工矿事业之任务,以建立腹地国防经济为工作重心。"同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表谈话,提出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同年12月,国民党中央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经济建设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谋国民生活的安定与抵御外侮的国防能力的充实"。

        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首先拟定了一个《国防工业初步计划》。该计划的中心内容是:在江西、湖南一带建立一个国有化的重工业区,并开发西南各省的矿产资源。计划所包括的行业有冶金工业(钢铁、铜、铅、锌、钨、铝等)、电力工业、电力应用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等。资源委员会的工作也由国情调查转入兴办工矿企业。

        关于发展经济,翁文灏和钱昌照都认为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中国经济建设,必须以工业化为中心;

        2.工业化必须以重工业建设为中心;

        3.重工业建设必须以国营事业为中心。

        为了尽量避免在发展国营工业的同时影响民营工业的发展,资源委员会制定了几条原则,其基本要义是:必须由国家经营、以及无利可图的事业才由国家经营;对于私人经营的企业,国家给与协助。

        在建设程序上,提出的产业先后顺序是:钢铁、铜、石油及汽油代用品、炸药、无烟药、子弹、炮弹、汽车、通讯器材、望远镜、光学用品等。

        抗战前夕,在中国工业的部门中,重工业占工厂总数的16%,占资本总额的4.4%,占工人总数的7.3%。其中机器工业的工厂数虽然占全国工厂总数的8.6%,但资本额不到全国工厂1%。与此相反,轻工业的比重相当大,仅纺织与食品工业企业的数量就占全国工厂总数的60%以上。

        而资源委员会作为国家资本的代表,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着眼于民族工业的未来,主要经营重工业。抗战爆发后,由于沿海地区相继被日军占领,中国对外经济联系被切断,迫使中国在抗战后方主要依靠本国力量重新建立工业体系。这一时期,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军事工业到民用工业,"举凡国防民生之物,无不具备"。

        在资源委员会推动下,中国第一次建立了钢铁、特殊合金、电解铜、精炼锌、精炼铅、发电机等电器制造、煤气机等精密机床制造、电工器材、无线电设备、酒精提炼、石油冶炼、石油化工、植物油炼制轻油、化肥、新式制碱、硫酸、煤炭炼焦等新型工业,形成了一个基本能够自给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

      .......................

       "黄金10年"的上海非常繁荣,有"东方巴黎"之称。据史料记载,当时东京不如上海繁荣,丰田汽车的祖师爷丰田英二,就是在上海第一次看见了汽车后,而创建了丰田汽车公司。

        民国时期中国GDP飞速发展,增长率远远高于日本,中国9%左右,日本3%左右,但是抗战前期中国工业不能为前线提供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门重炮。而日本却可以建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大和",生产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零式"战斗机。

        虽然经过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的工业实力却远远落后于日本。

      另:抗战时后方历年钢铁产量合计(单位:吨)

      生铁

      412980

      4526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