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 知鱼乐 I -- aokrayd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 知鱼乐 I

    这是大学时看过的一篇散文。全集好象是叫世界散文精选?给我印象最好的是英法德三卷,尤其是萨特的被占领下的巴黎和德黑塞的童年记事,兰姆的伊利亚随笔和伍尔夫的普通读者也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但印象最糟的就是日本卷,不过其中也有几篇读来很不错,其是一篇就是这知鱼乐。不过非常有趣的是他的作者汤川秀树却是一位物理学NOBEL奖得主。

    知鱼乐应该是一很熟悉的故事了。略重复一下,是说庄子和惠子在河边,庄子说你看这鱼多快乐呀。惠子说你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如何知道,但你也不是鱼,你又如何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则说,我是刚才在桥上知道的。

    汤川以此将物理学家分为两类,他认为自己是属于庄子一类,重直觉讲类比。但由此却让我想起一个很有趣的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问题。那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直觉讲感悟,讲类比。天人合一,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类比加直觉。

    撇开道家不说,单就儒家论语来讲,讲道,仁,义的少说也有几十处,但几乎没有对这些概念的直接定义,这就和印度与希腊构成了极明显的区别。这里不仅仅在于这些概念精确定义的困难性,更在于这种拒绝定义本身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不可说不可说,而是更深刻地强调了对这些概念通过实践而加以直觉地把握较之于概念本身的定义更为重要。李泽厚强调指出,当需要解释仁义这些概念时,孔子总是讲如何做,而不是讲是什么。我对这点非常同意。所谓立功立言立德,重心就是落在实践上,那就是个人的道德修养,政治生活的实践,和对自然地体悟。这并非是儒家所独有,诸子百家,都有这种行而论道而非坐而论道的特点。我以为这正是中国古老智慧中的独特和深刻点。所谓中国文化中的实用主义色彩,只是重实践,尤其是政治实践的一个自然延伸,如果说这是中华文化的弊端,那么我们只能说天下没有完美无缺的文化,佛教之概念严谨,而在印度早以灭亡千年,希腊之注重抽象,今日希腊又在何处呢?

    这种避开对概念的定义而强调在实践中体会和把握此一概念,恰恰表明我们的先祖们准确地认识到了政治和伦理的本质特征。即使到今天,所谓政治学伦理学,有博士有教授,但其精髓仍在于实践中的发挥和体验。

    事实上中国文化对于严密的逻辑并不排斥,而且相当乐于接受。佛教一传入中国就不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而且由其严谨的认识论激发了中国自身文化的重塑。两晋之际对于道的广泛讨论,就于佛教的传入有密切关系。而理学更是通过吸纳了佛教的认识论思想而将儒学演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尽管我个人对此是大不以为然。就近代而言,尽管对政治上争论极多,但对科学之重要性却几乎毫无异议,不能不说是其严密之逻辑性实令国人心服而向往之。

    这里忍不住又要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特色辩护两句,王晓明曾感慨中国的先哲们从一开始就把道路开辟到了政治和伦理上,从而后人也在这条路上走到黑。我个人觉得这更是一种宿命。春秋战国,即是一个时代的开创,也是一个时代的总结,我决不以为中国先哲之托古只是为找一个借口,托古,实际上便是对以有的几千年无大量文字记载的文明总结和追忆,而在这几千年间,中国从一个多文明的松散集合体逐渐凝聚成为了一个总体性的文明和国家,其依托点便是在政治和伦理的把握上,而春秋战国时期最迫切的问题也仍然是道德的重建和国家地统一,所以毫不奇怪地,先哲们的眼光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此点上来。而事实上先人们并不是对生产科技无兴趣,这一点看看中国科技史就能发现,历代书籍中对生产工艺地改进,矿产的发掘等都给于了充分的总结和重视,事实上中国在这些方面明清之前一直都领先于世界。真正的问题在于自明清以来统治者有意识地将全民的精力和创造性于以扼制而迫使其集中到了一条道路上,从而最终使中国远远地落到了后面,这却只能说是后人的错,而不是先哲们的过错了。

    所以我觉得中国人实在是没有什么必要悲观的,西方严谨的逻辑和实证加上我们传统的直觉和实践意识必可创造出一个新的可观的文明出来。夏到周几千年的积累,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动荡,最终才孕出了两千年文明的根基,从鸦片战争到今日不过是两百余年,诚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现在恐怕以经是离题万里了,再重新回到汤川的这篇文章上来说,我觉得还涉及到另一个大问题,可惜现在以经太晚,以后再接着聊吧。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