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狼兄说的有理--也劝萨苏不要讨论这个话题 -- 瀚海拾贝

共:💬193 🌺31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太扯了吧

          打基础是在文革前,文革厉害的时候学校停学,工厂停工,有威望有经验的老师,技术官僚被打成右派,走资派的不知凡几,破坏作用算都算不过来,哪里来的培育基础。

          • 家园 建议你看看起于青萍之末的帖子。

            链接出处

            文革初期,大学招生停了,但像母亲这样的大学毕业生老师大规模都去了乡下。

            文革碎了很多有志青年的大学梦,但据统计,中国普通民众识字率在文革结束时已经远远超过的印度,我想,这里面一定有母亲的辛劳。我想,以后乡村中小学恐怕很难听到像母亲她们这一代的老师讲课了。

            因为文革,父辈们才有了真正的农民朋友,因为,他们是农民中的一员,虽然干的农活是很少的,但是,农民叔叔们不用仰视他们。我不会有真正的农民朋友了,我的孩子也不会有了,这是好是坏,谁知道呢?

            而没有文革,小末的父母也很难有更大的成就,他们在退休的时候也就是一群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员,只不过在城里呆得时间更长一些,更安逸些罢了。

            • 家园 完全是两回事

              文革中教育受到冲击的决不只是大学。清萍的帖子说的是她父母毕业后下乡的事,可是文革对教育的破坏远超过大学生下乡带来的那一些些好处。文革厉害的时候,武斗盛行,学生带头冲击学校,学校被迫停课,而且那种情况谁有心思学习?逍遥派也只能窝在家里。清萍的父母当时是大学毕业生,下放当老师了。我的父母当时还在念初中,高中。我母亲初三没有念完学校就停课了,我父亲当时高一没念完。直到前几年还能听见事业心强好胜的他们叨唠:“当时没赶上好时候,文化课没有念完,现在工作了觉得差好多阿...评职称的时候差好多阿...和现在的年轻人比差好多阿...”。甚至我现在还记得我读初中时问父亲数学题父亲咳嗦两声把题拿走说想想的眼神。直到这两年快退休了才不见唠叨。母亲可是常在我小时候唠叨说父亲一直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啊。他们下乡到了农场干什么呢?母亲先是酿酒,后是喂猪。父亲还好,先是开拖拉机,后来笔头子不错,当了个干事。他们没有为“普及农村教育”做过什么,自己却是那时候被破坏的基础教育的受害者。他们对那时候的农场生活有感情,对当时和他们共同劳动的知青,农民,指导员有感情,还领着我去他们劳动过的农场作过客,带回了一只野山鸡和野猪腿。不过,很清楚地,不光是他们,包括那些一同下乡的叔叔伯伯阿姨们,绝对的对自己在文革中被耽误的文化教育抱憾终生。说什么十年文革为教育打基础,对我来说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 家园 说一下。

                你提到的情况确实存在。我母亲姐弟俩就是老三届一员,我舅舅属于下乡最长的一批人。不过,中国农民多还是城里人多?清萍只是说明了一个现实,就是知识分子下乡和知青下乡,客观上对相当多的偏僻山村的扫盲起到积极作用。

                文革时,一代下乡的城里人是被牺牲了,但如果客观上他们的下乡使更多的农民扫盲,对国家政权来说,还是值得的。这是现实,很冷酷。

                你父母不代表所有中国人,当年的下乡知青(包括我母亲姐弟俩)也代表不了所有中国人。

                • 家园 据我的了解,知青下乡确实跟扫盲无关

                  当然客观上确实会影响一点周围的民众,但是考虑到微小的效果和巨大的代价,恕我不能因此把这件事正义化

                  我有好几个父辈的亲属下乡,他们对下乡的评价是负面的,不多引申,他们不代表也不能被代表

                  我父亲有幸没有下成乡,当时他抱着红宝书满怀激情的要响应主席号召的,但是被班主任和我的爷爷联手拦下了——事情的结果是我的姑姑作为我家庭的代表去了100多公里外的山区;事情的结果是姑姑直到我爷爷去世都没有原谅他。我爸爸事后自然感到侥幸,又多少有对自己妹妹的愧疚,但C'est la vie, 事已至此,从此我姑姑没有继续再上学,从此我姑姑回城后进了工厂做了普通工人,然后下岗,然后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保险代理人——她仍然是那个坚强的热情的女人,但是她已经粗俗,野蛮,浅薄,跟后来进了大学并从事教育的父亲已经不是一路人了——别误会,我深爱自己的姑姑,但是我们很难互相理解。

                  但其实单就文革那段时期来讲,我父亲是快乐的,一则学校大乱套根本不上课,二则他思想先进当上了武斗小队的队长,每天负责枪支的管理和分配,学生武斗在我们那个城市也很不激烈,没出什么人命,因此他就常常带着大队人马到野外打鸟去,有次还劫了老乡的拖拉机去给姑姑送粮食和衣服——他在说这些的时候眼睛在闪光,回忆里没有太多不好的事情,只有次淡淡的说他们斗得最凶的一个老师,后来神志一直都没有太恢复,一直窝在家里写色情小说,90年代中期被捕了,就没了下文。

                  我不敢多问,但是问过他,文革怎么评价?他说很复杂。那是好是坏?回答说:总之还是坏的,那个时候人很坏,我也很坏。

                  我爸爸可以说无论是好是坏,那是我们的文革。我没有这个立场,我唯一的道路是追索。

                  • 家园 知青下乡跟农村扫盲绝对有关。

                      一般来说,知青下乡一年后当地小学老师的位置基本上都被知青所占。

                      就拿我插队的大队(人数相当于内地的一个小队)来说,我们去时,大队小学有两位老师。一位教蒙文(这个位置我们当然没法“抢”),教汉文的是初小毕业生,也就是只上到小学四年级。

                      这位汉文教师还兼队上的柴油机手,大约我们去半年后(第一次开春),柴油机房的钥匙就到了知青手里,不到一年他小学教师也当不成了。

                      不过这位也算“知识分子”了,所以大面上他也没表现出什么。

                      还有一个被知青所占的位置是会计。另外知青干的较多的是民兵连长,因为这个“职位”往往还要管治安,会得罪人,当地人往往不愿干。

                  • 家园 你家真便宜。

                    我外婆的两个孩子全下乡了。宝贝儿子呆的时间最长(从头到尾)。

                    不过我母亲确实曾经带过课,做过一些类似民办教师的工作。后来抽调回城作老师。回复高考时,她是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参加高考的。

                    • 家园 我爸爸后来是工农兵大学生

                      因为没有下过乡,所以当时思想也相当"先进"的我的妈妈,他的对象,一直不肯投他一票,即使我爸爸以婚约告吹来威胁都不行

                      但是终于我爸爸还是靠个人能力和影响力拉到了足够的票数,进了大学

                      我跟父亲在思想倾向政治观点兴趣爱好上几乎完全不同,大概也就只继承了他Manipulating People的能力和一点运气吧。

                    • 家园 又发错了
                • 家园 知青下乡不是去扫盲的

                  青萍的父母是被“下放”当老师,即使不下放,他的父母也是在城里当老师。你的父母下乡给农民扫盲么?我的父母从没说过,和他们一起下乡的也从没说过。而且,有多少知青下乡去了没有学校的“偏僻山村”。别的地方我不敢说,东北的知青大部分去了农场,那里本来就有学校,农场本来也有扫盲班,不用知青们插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