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明史杂谈(2)--糊涂的崇祯 -- 温相

共:💬453 🌺2240 🌵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 家园 熊和袁的意思显然都是指服从于三方布置策的战略及前线指挥官

                                                      毛的镇江大捷,事先只告诉了巡抚王化贞,却没有告诉经略熊廷弼,因此熊做如是评语,王和熊哪个更有水平呢。实际上,真正有效对毛文龙有过作用的只有登莱巡抚袁可立而已,然而亦不是直接影响。

                                                      当然,出现这个问题也不完全怪毛,明朝前线指挥最大的问题就是双轨制,经略和巡抚相互掣肘,辽东失陷以及熊最后被杀都与此有关系。但双轨制也许也是无奈之策,是吸取了李成梁问题的教训,在这方面明朝又一次的矫枉过正

                                              • 家园 你这是在论证辽西防线毫无必要

                                                反正明朝中后期一直在缩在长城内当乌龟,也没亡国嘛。。。

                                                既然一时半会不会亡,那么一开始明军就将钱用到野战军上,就可以争取胜利了。

                                                • 家园 这个想当然了吧

                                                  蒙古守了那么多年,也没见明军的野战能力有什么提高啊。

                                                  指望一个衰老之人,强化自己的身体来对抗年青人,不现实。

                                                  对当时的明朝,他就是一棵生了顽疾的树,营养再多也加不了抵抗力啊。中国历史那么长,出现个中兴之主那是多难的事情呀。典型就如国民党一样,他建黄浦军校多少人才啊,他的战斗力是相对于孙大炮早期有提高,但打日本还是不行啊。

                                                • 家园 土木堡之后,明朝哪还能建立起什么像样的野战军?

                                                  即使援朝之战,基本也是攻城守城而已。此战的大功臣李如松,居然在剿蒙古一个破部落的时候轻敌冒进而身死。明朝建立野战军,最大的问题恐怕是长年以文制武导致的军事人才匮乏,在此情况下能有什么像样的野战军?

                                                  • 家园 戚家军不是野战军?

                                                    明末只要再出一两只戚家军,只要不是猪队友拖后腿,败后金稀奇么?

                                                  • 家园 明军没有野战能力这话说不过去。

                                                    土木堡之变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瓦剌乘机扩大战果,刚刚遭受重创的明军确实要依赖城防进行紧急防御战。但是明军随后也逐渐恢复了过来。

                                                    简略的说,在土木堡之变以后,明军比较有名的野战行动就有明武宗与鞑靼首领小王子决战的记录,武宗之后的明世宗期间还有马芳这样的名将。明军只是没有类似于明太祖明成祖重兵横扫漠北的超大规模军事行动,而不是没有野战能力。

                                                    包括李成梁父子,他们也不是窝在城防里面建立的功勋。李如松的作战风格比较喜欢冒进突袭。由于情报不可能绝对准确,所以易于为敌所乘。

                                                    然而,李如松这一战术风格不正好说明,明军在野战中具有较大把握、所以养成了轻视风险的坏毛病吗?

                                                    不要只看见不好的一面。这里面透漏出来的信息,其实是明军拥有不错的野战能力。

                                                    首先第一点,我们必须明白,土木堡事件的衰落期过后,明军是有野战能力的。

                                                    虽然如此,我并不是说明军的野战能力在明朝中期以后始终能够应付大规模高烈度战争。我只是想澄清一下所谓明军无野战军的误解。

                                                    明军不是没有野战能力,是野战能力不足。

                                                    一个现实的情况是,需要决定投入。

                                                    平时状态下的军队,训练水平和指挥水平都达不到战时状态下的水准。

                                                    所以,即便拥有野战军,在遇到大战的时候,也要进行临战动员。

                                                    如果情况特殊,所要参与的战争的烈度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那么,旧有的野战军还要进行一定时期的适应性训练,以及小规模战事的锤炼。然后才能适应新的战争。

                                                    在明金战争时期,在天启特别是崇祯时期,辽东战事已经发展到较为激烈的程度。后金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自己比较成熟的人才体系。明军的野战力量已经不适应辽东战事需求,需要强化训练。

                                                    明军的问题是,他们没有投入资源进行强化训练,而是将有限的资源拿走,去做了固定资产投资。

                                                    两家企业拼产品的时候,不投资新项目,不升级生产线,不开发新产品,不打开销路,却去搞楼堂馆所,然后资金链断裂,引发企业员工出走潮,最后企业崩掉。事后解释说,我们失败的原因是没有新产品、产品不给力!

                                                    是,最后失败是因为产品不给力,但是产品为什么不给力?

                                                    明朝是因为野战能力不足失败的,但是为什么没有野战能力?因为天生不能发展野战能力?还是因为后天不发展野战能力?

                                                    明朝是有野战能力的,只是因为投入不足,所以发展也不足,因此无力应对明金战争。

                                                    你提到不建立防御就无法抵御后金的严重破坏。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我不反对建立防御。有力的防御是积累力量的必要手段。然而建立防御是为积累力量服务的。守卫辽西,不但无法积累力量,反而会大幅度消耗力量,此举不可取。

                                                    你反对后退山海关,理由是便于后金推进。你的担心出自于一点:后金以辽西为基地,出击距离更短。

                                                    这个担忧,忽略了一个基本的要素,和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一个基本的要素是,迂回作战的前进基地不可以直接放在敌军主力前面。正面攻击时才可以不顾后方,因为后方已经在攻击线保护下。如果你不打算攻击当面的敌军,那么你就必须留下来保护自己的后方。只要敌军主力还具有一定得野战能力,那么自己就不能空巢而出的迂回,这会对自己的后方造成巨大的威胁。

                                                    还有一个动态变化。弃守辽西,形势会剧变。

                                                    一,明军关内防御力量的密度会大幅度提升,突破难度直线上升。六百万的投资,用于加强而不是新建,堡垒密度会提高到什么程度?如果每年六百万可以使辽西稳固,那么只用一半的资金就可以使关内固若金汤。

                                                    二,后金如果控制辽西。那么,如果后金在辽西投入力量大,则损害后金自己的后方防御,有助于东江扩大攻击规模;如果后金在辽西投入力量小,则山海关明军可以借机以战代练。这是遛狗的两颗树。

                                                    三,如果后金不控制辽西,那么明军就获得了一个数百里的战略缓冲区,正好可以积累力量,从容练兵。而后金的迂回距离会更长、所要面对的防御更严密。毕竟,只花90多万建山海关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山海关内的长城防线,和抽走长城防线的资金花六百万丢去山海关外,防御密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所以,如果要灭后金,那么辽西一地,放弃比不放弃好。在天启崇祯时代,谁拿到辽西,谁就背上了包袱。

                                                    通宝推:笑任平生,
                                                    • 家园 强化边军训练水平,装备水平

                                                      结果只有一个——为他人做嫁衣

                                                      崇祯一代17年,内阁换了50个,平均4个月换一个,训练一只能野战的部队要多久?一年都不够,坐在这个位置上的都是人精,这个利益账要算得,一年甚至两年?到时候自己在哪都不一定呢,还要什么自行车,赶紧搂钱才是正道,国之将亡?那也是皇帝老儿的国,和我有毛关系,迟早是个死,宁愿死做饱死鬼,也不愿效那傻逼海瑞

                                                      另外再补充一个,我大明有没有憨人想训练野战力量呢?有啊,孙元化呀,大力引进西方火炮技术,收拢东江残部(这可都原是彪悍的野战军哦,战绩卓越)加以训练,训练刚有个好苗头,一切都顺利,只要再有一年半载的功夫就能得到一只先进火器装备的强力野战军,啊~此时孙大人心中是多么的期待呀,只要再给我一年的时间!

                                                      幻想破灭了,大凌河之战打响了,大明所有部队都得去送死,啥?你还有1年才能成军?一年后皇帝老儿是谁都不好说呢,你跟我扯一年后?你妈逼的麻溜的,拉起队伍给我去大凌河当炮灰去,不去你试试看?

                                                      孔有德、李九成说:连只鸡都不让老子吃,你妈逼的还想让老子去送死?试试就试试!

                                                      结果嘛……

                                                    • 家园 个人认为,明末明军对付后金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建立一支野战骑兵部队,这支部队不是用来和后金决战,而是以奇袭骚扰为主。

                                                      后金实际上是半农耕社会,他们不可能全年动员庞大的常备军。在后金进攻期,这支骑兵可以断后金粮道,可以偷袭后金后方。在后金守备期,则可以深入敌后破坏后金经济。遇上后金大队,打不过就跑,遇上小队坚决吃下,要休整了回宁远。即使吃几个败仗,只要不是全军覆没,有种子重建就行。这样拖个几年,后金必垮。

                                                      中策,就是堡垒政策。这个政策在宋对付西夏时已经证明有用,对明朝来说实际上也是有用的。但必须依靠强大的财政能力来支撑。明朝的财政不够支撑这个策略是财政的问题,而不是策略的问题,以一个如此庞大的国家,一年只有几百万两财政收入,那完全是个笑话。

                                                      下策,就是退守山海关。只要守好山海关,后金的力量不会一直增强。不管是较早时的金、元,还是后来的清,实际上地盘一大,带来的都是战斗力直线下降,康熙打吴三桂靠的是绿营。但这是比较消极的做法。

                                                      • 家园 实战中主要执行了上中二策

                                                        看了一下你的计划,大体意思应该是这样的:

                                                        一,以宁远为基地袭扰后金。

                                                        二,堡垒线推进。

                                                        三,后退山海关。

                                                        历史上明朝执行了前两个计划。

                                                        第一,以宁远为基地——实际上包括其他辽西城镇——对后金进行袭扰。

                                                        孙承宗时期做过类似的举动,大败。

                                                        第二,堡垒线。

                                                        实践结果是拖垮了财政。不论明朝财力为什么衰弱,总之一句话,堡垒线政策不符合明朝实际。

                                                        第三,后退山海关。

                                                        历史上一开始没做,后来钱花光了,本钱败光了,才开始做。事实证明山海关防线成本极低。因为本钱败光了以后,剩下那点资源都还够用。

                                                        同时,你所说的表面上是三个计划,实际上是一个半。

                                                        先说一个。第一策和第二策是一个计划。只有辽西修筑堡垒线,才可能会有以辽西根据地的出击。而辽西修筑堡垒线,肯定不会光修不用,少量出击肯定是有的。所以这是一个计划。

                                                        第三个是半个。

                                                        退守山海关,其实是一个极具攻击性的举动。

                                                        然而,不光是你,还有一些人,也认为这是消极举动。

                                                        一个企业,将所有的资金都抽走,只在车间保留最低限度的维持经费,一般都是准备进行重大战略行动。

                                                        一支军队,尽可能的缩小自己的防御面,尽可能的减少固定资产所占用的资源,就是要挤出尽可能多的机动力量,用来争取主动。

                                                        这是极具攻击性的举动。

                                                        根据明朝财政的实际情况,王在晋只要用九十多万就可以建成山海关防线,而且不必压缩长城防线的开支,避免后防空虚,避免河北山东遭到后金掳掠,不必加征过多的粮饷削弱国力,可以准备更多资源投入到野战力量准备反击,可以诱使后金拉长防线强化山海关与东江两面袭扰的效果。

                                                        然而明朝却要坚定不移地超出自己的财政极限,坚定不移地延长自己的后勤补给线,坚定不移地缩短后金的后勤补给线,送脸下乡二十年。

                                                        天启崇祯都以幼冲即位,君主幼小,这一时期简直成为文官集团的狂欢节。

                                                        明朝真正灭亡的原因,其实是官僚集团这些雇佣兵们谋夺雇主的财货。

                                                        • 家园 上中二策是不可能同时进行的

                                                          因为财政最多只能支持一策。

                                                          如果按照实际上的走势,那么最好的政策根本不是守山海关,而是尽早去江南,把整个国家的重心放到江南,守住江南财赋要地,让流寇和后金去争夺北方。

                                                          崇祯只要留下一个儿子去南方,明朝也完不了。

                                                          • 家园 所谓上中两策,表面上糅合了筑城与野战

                                                            所谓上中两策,表面上糅合了筑城与野战,其实共同点都是建立在辽西筑垒的基础之上。

                                                            比如第一策,表面上说是野战军团,但是出发地为宁远。宁远就是辽西筑垒啊。

                                                            再比如第二策,表面上说是北宋堡垒线策略。但是筑垒的前提就是必须有野战军控制打算筑垒的地域,然后你才可以去筑垒。而且筑垒之后免不了要对敌军进行小规模的攻击,保持与敌人的接触,了解敌情,接应间谍,沟通情报,避免猝不提防。所以仍然要有军事进攻力量。

                                                            二策的区别仅仅在于野战军的规模略有变化。比如第一策的野战军要稍微大一点,第二策的野战力量较为少一点。不过仔细考量就会知道,二者的规模都不会很大。因为两个原因。第一,频繁袭扰兵力不宜过大,兴师动众就成了袭扰自己(辽西防线的根本问题也就在于袭扰了自己),所以第一策所说的野战力量会很小。二筑垒所需要的野战量也不会太小,二者差不多。第二,要花钱筑垒,然后才会搞野战军。钱都花到了城池上,野战军肯定不会大。二者野战规模的大小,大体在前线指挥官的自由权限之内。所以我认为差别不大,完全可以看做同一个计划的不同玩法。就好像手里只有二十万存款,却要同时买车跑运输,买房子住豪宅。房子大点车就小点,车大点房子就小点。而且钱不够,还要贷款两百万。但是不论怎么买,反正都买不到好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还还不起贷款。最后免不了破产。

                                                            所以第一二策实际上是一回事:

                                                            一,建立辽西筑垒,二,保持军事接触。

                                                            这和退守山海关是不同的。

                                                            对于第三策,我至说是半个,原因在于山海关防线不是你想的那样玩的。

                                                            山海关防线不是简单的卖了辽西的地,然后捏着存款回家锁起来等着别人来抢,不打算再买回辽西和辽东的房子了。不是这样的。

                                                            退守山海关防线的真正玩法应该是这样的:

                                                            1.卖掉一块地,回去接着住老房子;2.拿卖地的钱,整修老房子,让他遮风挡雨,甚至做现代化升级,加防盗窗,安防盗门,装治安监控;3.花点存款,贷点款,要个大货去跑运输;4.挣到钱以后,再去买大房子。

                                                            相比来说,山海关这个投资计划远比辽西筑垒的投资计划靠谱。

                                                            明朝的悲剧就在于一心要控制辽西。

                                                            只从外表上说,这是太贪心了。

                                                            然而深挖其根本,却是“搪塞推诿”。

                                                            为什么这样说呢?以明朝的财政能力,其实是无法支撑辽西筑垒的。一定要支撑辽西筑垒,就要对内刻削人民,对外薄待盟友及可争取的中立方。既然做不到,为什么还要去做?因为没有人愿意承担壮士断腕的责任。熊廷弼做出了放弃辽西的布置,以辽西为陷阱,以蒙古部落、海上力量为左右翼,以山海关为口袋底,形成了一个布局清晰的口袋阵。

                                                            这是一个极其明显的伏击圈……

                                                            然而设置口袋阵就必须空出口袋心。

                                                            辽西就是口袋心。

                                                            口袋阵不能让敌人一眼看出来,要让敌人慢慢钻。

                                                            这需要良好的操作。

                                                            包括熊廷弼在内的许多明朝指挥员都采用了类似的手法:坚壁清野,后撤保民,大踏步后退,放手让后金进攻辽西。

                                                            然而这样做的明朝指挥员很快都被撤换了。

                                                            因为明朝政府的中枢决策机关不肯承担放弃辽西的责任。

                                                            不肯承担责任,也就不能背锅,遇事背锅的只能是一线指挥员。

                                                            所以本质上原因是明朝中枢决策机关“推诿搪塞”。

                                                            至于迁都问题,迁都、移储均不能通过,只不过进一步暴露了当时明朝决策中枢的愚蠢罢了。这种愚蠢还是源自于“搪塞推诿”。

                                                            以当时明朝决策中枢的愚蠢,由于推诿搪塞,他们最终选择了以辽西筑垒为前提的战略,然后事事被动。

                                                            任何以在辽西筑垒为前提的策略,在决策过程中都逃不过“搪塞推诿”的批评。

                                                            很多时候,一个群体开始愚蠢,不是因为他们都愚蠢,二是因为他们不得不愚蠢。

                                                            明朝时有足够的人了解正确的玩法的,然而他们无法形成群体决策,形成群体意志。

                                                            这个关键,还是明朝连续两代幼主造成的。君主弱小,易于哄骗。

                                                            • 家园 明朝的财政自从张居正死后已经完了

                                                              我之所以说要退居江南,不是说后金必胜,而是说明朝在北边必亡。

                                                              不是死于后金就是死于农民起义。

                                                              事实上明朝的财政问题不是说什么党,什么幼子的问题,而是始于朱元璋,也就是朱的宗室政策。

                                                              明朝的商人确实少交税,士绅确实占有大量不交税的土地,然而最大的财政消耗到后期就是宗室。

                                                              宗室不事生产,近支如福王等占有大量土地,远支的到明末据说有50万人之巨,这些人消耗再少,把养宗室的钱养一个士兵肯定要多。

                                                              宗室的政策成为政治正确后,你让东林党等群体怎么为明皇室考虑?收了税去养这帮闲人?

                                                              张居正的改革其实是违背士大夫的阶级利益的,所以死后人亡政息是不可避免的。而财政问题不解决,小冰河期一来,流民的产生是必然的,而对内镇压对外抗金使财政不堪负荷,必然对农民加大税收力度,恶性循环后北方肯定是呆不住的。

                                                              而相对来说,在江南宗室较少,一向又是财赋重地,商业也较发达,退到江南后可以甩掉包袱建新军,说不定还有起生回生的可能。

                                                              • 家园 明末战争失败问题不能归结于宗室问题

                                                                宗室问题一直是黑明的诸多材料之一。

                                                                我对明朝的意见是,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要一味的吹,也不要一味的黑。

                                                                明末战争失败本身是一个大问题,宗室数量是另一个大问题。二者虽然有相关,但是不可相互替代。

                                                                尤为重要的是:

                                                                宗室数量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以所谓朱元璋为理由说宗室问题不可解决,就好像说因为朱允文是朱元璋所选择的继承人所以继承人不可更替一样。不过是又一种搪塞。

                                                                考虑到明史问题的复杂性,将宗室问题引入战争财政问题,有一正一反两种可能,正面的,可能是明朝自身打算以此为契机解决宗室问题,所以提出这一问题。负面的,则是以此为借口推诿解决财政问题,以及刻意往明朝身上泼污水,以造成明朝战争无法挽回的假象。

                                                                无论如何,基本的事实是:

                                                                一,活人不能被尿憋死,宗室问题不是不可解决的死结;

                                                                二,明朝实际采取的修筑辽西防线的战略不切实际,不符合自己实有的财政状况。

                                                                所以,从财政现状出发,辽西筑垒战略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决策脱离实际,显然只能是决策者的责任。

                                                                • 家园 筑垒是有过成功先例的

                                                                  那就是宋对西夏。

                                                                  所以,如果要采取筑垒或者其他更进取的方案,财政问题必须要解决。

                                                                  而崇祯初年一年财政收入据说才400万两,虽然不一定正确,但相差应该不太远。以上亿人口的大国,这点税收就是个笑话。

                                                                  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以百石递减,公主及驸马二千石,郡王及仪宾八百石,县主、郡君及仪宾以二百石递减,县君、乡君及仪宾以百石递减。自后为永制。

                                                                  明制一石米据说成化年间就到了4两的价格了,刚才那个帖说明朝宗室只有10万人,就按10万人算,不算其他人的级别加成,那基本是4000万两!!!!

                                                                  一年收400万两,宗室支出至少4000万两,这不是问题什么是问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