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河北人的一个采访 –兼推介王外马甲的作品《中国骑兵》 -- 萨苏

共:💬50 🌺21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关于河北人的一个采访 –兼推介王外马甲的作品《中国骑兵》

    [这是准备放在我的博客中的,是过年时候一个采访基本真实的记录,顺便给国内不很熟悉王员外这部作品的朋友做个推介,河里的弟兄对王员外的作品熟悉,我写的,就显得多余和繁琐了 --- 萨苏]

    因为老家是河北的,于是有一家当地的媒体找到萨想作个采访。

    采访的题目呢,是希望萨讲讲抗战中的河北人。

    这个题目可是让我为难呢,萨出生在一九七零年,离抗战胜利已经过去了二十五年。萨基本生活在北京,所知的一点点材料,都是到北京的乡亲所云,对故乡的印象,也只有小店里掌柜抑扬顿挫的乡谈和废砖窑里面隐现的野兔獾子了。抗战,对我是个很遥远的话题。

    但是记者朋友极力鼓励 – 所谓时穷节乃现,在这种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是最能够体现某种地域精神的时刻。

    这话在理,萨这个人别的没有,恋旧,乡党,对自己的故乡多少有一份偏爱,对八年血战中在河北平原上始终坚强不屈的先人,也有一丝自豪。

    于是,就试着讲了,打光了再来的李运昌司令,敌后游击的真假张熙,土喀秋莎,武工队,支前和参军等等,多少,这些事情我还知道一点。

    而这位记者朋友还不是很满意,说你说的这些,倒是很有历史价值的,但是。。。

    没关系,您有话直说。

    但是,您讲的这些咱河北人,都是英雄好汉。

    当然,哦,您的意思是需要坏人的情况?咱河北汉奸也有的是,孟克臣,先做土匪后当汉奸。。。

    不是,我不是说那个意思,我说的是您讲的这些都和我知道的大同小异,全国当时的中国人都有这样的好汉和汉奸,有没有比较特别的?有河北特色的?比如咱河北人都恋乡恋土,有没有河北籍的八路军恋家当了逃兵?-- 嗨,您别在意啊,就是一个比方,我这是让稿子挤兑糊涂了,什么话都说。

    这位朋友满可爱的,电话采访的气氛就变成了一个炕桌两锺酒,很兄弟的那种。

    愣一下,想了想,对他说,你等等,还真有,不过,不是我写的,我给你推荐本书,你回头买了看看,王外马甲的《中国骑兵》,我是他的粉丝,里面的燕赵汉子,特别典型。而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在于真实,刘大爷虽然也是河北人,但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刚毅英勇的事情我讲,丢人现眼的事儿,我也不回避 -- 可就是丢人现眼的事儿,河北人干得都特别。

    点看全图

    王外马甲的《中国骑兵》,江西出版集团出版

    记者老哥出去转了一圈又打电话来,才知道,王员外这本书,当地还没卖的呢。

    那我只好讲吧,就举了王员外书中的两个例子。

    王员外写这本书,契机是遇到了原八路军一二九师骑兵团的老兵刘大爷(刘春雷),才根据他的回忆写起了这支“冀鲁豫战场上的哥萨克”。 现代战场上,面对机枪坦克,骑兵是牺牲最大的兵种之一。一二九师骑兵团在抗战中阵亡的名单中几乎包括了所有高层干部 – 团长,政委,副团长,参谋长,政治部主任… 看这个长长的名单,当年战争的残酷就可见一斑。

    刘大爷是河北南宫县人,骑兵团的高层多是老红军,但基层指战员,多来自冀南,冀中。八年血战,骑兵团动辄一仗下来一个战士要牵几匹战马,炊事班打得剩下的人不够给全团人做晚饭,可是这些中国汉子到底拼得日本骑兵看着骑兵团的马刀掉头跑。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想起的是祖父在世时讲老家的传奇,总是会和马有关系,猎手进山是骑马的,走商出门是骑马的,土匪抢劫,还是骑马的。看来,河北这个地方,天生是出优秀骑兵的地方。

    您说的那个八路军恋家当逃兵虽然是开玩笑,但老刘本人说,他自己就差一点有这样的经历。

    也没什么特别的,刚参军没多久,“有一天在村口站岗,看见个六岁的孩子哭哭啼啼地回家。那孩子大概是到哪里捉鱼,掉到水里了,衣服破了个口子、浑身满是泥汤,他妈妈拎着个小棍跟在后头,走几步敲一下,那孩子咧着嘴大哭,被敲一下走几步,再敲一下又走几步……刘大爷开始的时候看着笑,可看着看着就突然想起自己妈妈了,想家得不行,于是把步枪挂在了树上,准备开溜走,可最后,还是没有动身。”

    刘大爷是怎样的人呢?王行仗突围血战的时候,战马重伤垂死的时刻还一刀卸了日本兵一条膀子下来。这样的硬汉子,竟然因为如此一件小事差点儿当了逃兵。

    想了想,觉得不合理,又觉得正常得很,再想,忽然一丝心酸。

    不过,我提到的两个例子,并不是刘大爷或者其他八路军的,而是两个河北老汉的事情。而且,说起来这两个老汉都给自家军队带来了相当的损失。

    第一个,是南李庄之战中的一个堡垒户。

    南李庄之战,是1942年冀南八路军陈再道部为了拔掉这根日军试图分割整个冀南根据地的钉子据点,打的一场硬仗。战前,为了侦察敌情和里应外合,八路军的五个侦察员,冒死进入南李庄活动,就住在这个堡垒户的家里。

    如果没有读这部书,听说堡垒户,大概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敌后武工队》中的赵河套大爷,对自己的子弟兵用命来保护的人。这样耿直血性的老百姓在《中国骑兵》里面同样被记录下来,也是在南李庄之战,有两个担架员在抬运伤员的途中遇到奔逃出来的伪军,敌人进行报复,担架员就用身体护住八路军伤员,结果一个受伤,一个被刺刀捅死。

    然而这位堡垒户却是不一样的,做了什么让我们觉得不一样呢?

    出卖侦察员?报告日军去领赏?

    他真没干出这样的事情来,藏八路军侦察员一旦被查出来是个死罪,国家大节上,老头没含糊。

    事情出在“里应外合”上,南李庄是敌军重点设防的据点,而且对八路军的袭击有所准备,八路军方面计划由镇内的侦察员预先放火,引发敌人的混乱。于是,到了夜间,队员们在屋子里堆柴草,准备拂晓时放火,结果遭到堡垒户的坚决反对。要用强的时候,房东老汉哭着说“好汉啊,你们都是好汉啊!你们要军粮,我从嘴里省下来给你们送去;你们要打仗,我把儿子送到你们队伍当兵,可你们为啥还要烧我的房子?”

    这话从老百姓嘴里说给八路军,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在理不在?在理,可是。。。

    结果,是八路也觉得在理,心软了,没烧。

    那一仗,从奇袭打成了强攻,战斗之激烈出乎意料,骑兵团在硬碰硬的死战中不愧“冀鲁豫战场上的哥萨克”之名,以全团伤亡过半,老红军底子基本打光的代价,最终全歼守敌,连刘伯承师长亲自炒鸡蛋慰劳的一级战斗英雄“韩猛子”韩永正连长都战死沙场。

    摘一段其中的战斗记录吧:

    “四连的战士,在西门与皇协军肉搏,六十多把马刀对一百三十多把刺刀,死战不退。

    关键时刻敢不敢刺刀见红?肉搏场上最能体现部队的战斗精神。四连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一切。连长韩永正牺牲之后,战士们就没有从他的遗体旁后退一步。副连长李树茂四处受伤,浑身是血,依然刀劈了皇协军的副大队长(教育班长),皇协军‘教育班’的军官全部被砍死,敌人最终丢下五十多具尸体逃回了碉堡,而四连能够坚持战斗的战士也只剩下了三十一人。

    刘大爷说,这伙皇协军“教育班”的军官全是朝鲜人。”

    “况政委(骑兵团政委况玉纯)在带头冲锋时,被墙角暗堡火力击中腿部和腹部,负了重伤。刘大爷看见两个战士把他抬下来,浑身是血,可政委仍然努力地支撑起身体,向周围的战士们说‘同志们赶快消灭敌人!敌人已经动摇了。是共产党员,是好战士,就要勇敢冲锋’。”

    八路军遭受这么大的损失,这位堡垒户老乡的责任,可真是不小。忘了是我还是记者老哥说。

    可是,他不让烧房子在不在理呢。。。 也忘了是谁问的,半天,谁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忽然醒悟到为什么八路军在河北怎么打都打不光,为什么五一大扫荡的时候还有那么多老百姓跟着八路军跑。

    你们要军粮,我从嘴里省下来给你们送去;你们要打仗,我把儿子送到你们队伍当兵。

    冒着生命危险藏八路军的侦察员。可是他舍命不舍财,你要烧我的房子,哪怕你手里拿着枪我也得跟你理论。

    八路军讲理,可日本人会讲理么?

    三光,扫荡,多少河北老乡的房子被烧了,多少河北老乡的家人被杀了,这个仇,那就绝不是理论理论能够算完的。

    张了张嘴,对这个混有理堡垒户老乡的评价最终转了个弯 – 这河北人里面,有人真有股子混劲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况玉纯,接替在武邑与日军作战时阵亡的邓永耀担任一二九师骑兵团政委,可能是骑兵团中仅有的活着看到开国大典的高级军官(原参谋长何正文也幸存下来,但是他1939年就已经调离骑兵团)

    顺便说一下,南李庄之战打得极为惨烈,刘大爷身边的卫生员李丹阳在冲锋中战死,临死用刺刀插在土中死而不倒,敌军中的特等射手竟然专门对着他的尸体射击炫耀枪法,直到将他的遗体打成两截倒下。战后,在李丹阳的遗体上检出了三十多发弹头;外围失守,就展开巷战,肉搏,和八路军从房上打到房下,总指挥官被俘后竟然大骂八路军后当晚自杀,而。。。这支守敌的主力,竟然是伪军!

    这支伪军表现奇怪,“这伙人每天洗澡。他们在军营里,露天支一口大锅烧热水,大家排队跳到桶里洗澡,当官的先洗、当兵的后洗,洗澡之前咿哩哇啦喊口号,洗完之后唱歌吃饭。”

    日军的表现也很奇怪,不但在战斗中拼尽全力从大名派军试图救援(被八路军冀南基干团和骑兵团一连阻击),而且战后对这些伪军也很看重。南李庄被八路军攻克第二天,赶来的日军不但将死了的鬼子拉走,而且将所有伪军的尸体也运回大名,从邯郸派人来火化,开追悼会,搞得很隆重。

    怎么会有这样顽强,而且战斗素养极强的伪军呢?估计王员外写的时候也在疑惑。

    直到王外马甲写完这段文字,并发表在网上,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揭开了这支伪军的真容。原来,这支伪军除了一部分华北的治安军以外,主力是日军以伪满新京(长春)陆军军官学校的毕业生为主体组建的皇协军“种子部队”,含一个团部又一个营,其军官和骨干虽然来自伪满军校,却多是朝鲜人。这个种子部队是准备用作未来伪军部队样板的,不料刚刚入关就被陈再道消灭在了南李庄,对日军的以华制华战略,实在是当头一棒。

    此战,这支部队被八路军全歼,除26名重伤员被当场释放外,击毙三百余人,俘虏二百八十六人,缴枪四百余支(包括六挺重机枪)。此后,八路军还有多次和这种铁杆伪军交战的经历,并总结了一定的经验,比如专门瞄着带指挥刀的打(这种种子部队,是伪军中唯一佩戴军刀的),1943年,骑兵团曾大杀伪满“教育班”的士官生。由于“种子部队”损失太大无法发芽,日军最终只好利用投降的若干国军和保安队充当伪军主力了,战斗力,自然无法期待。

    这支部队被打死的“教育班”军官们有一个同学很幸运地没有参加这次战斗,他就是二十年后的南朝鲜总统朴正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南朝鲜总统朴正熙,1940届伪满军校毕业,也被派入关参加对八路军的战斗,只是因故入关稍晚,才没赶上南李庄之战。

    要把他击毙,那可就赚大发了。记者老哥说。

    是。。。可是要把他毙在南李庄,谁知道他将来会当南朝鲜总统阿?萨想想觉得不对。-- 也许,本来是别的某个家伙该当总统的,让八路军克死在南李庄了才便宜了朴正熙?

    “有理阿,”电话那头记者老哥的声音有点儿醺醺的,怀疑他一边听一边不定在干什么。“那第二个老汉呢?”

    这个老汉,还真不好说,我临时在网上找了一下王员外的文章,没有找到这一段文字,但我记得以前看过他的文字中有这一段,所以只能尽量地根据记忆描述了。

    那是在反扫荡中的事情,大致情节好像是这样的。

    八路军一部,和日军独立混成第一旅团激战一天一夜,在“铁壁合围”的封锁线上且战且走,几经激战,最后一个连长(也可能是指导员,姓孔)身边只剩下了五六个战士。

    他们撤到一个路口的时候,遇到一个河北老汉。

    虽然打得人困马乏,八路还是有老传统的,连长告诉老汉 – 老乡,快走吧,赶紧撤,我们后面鬼子上来了。

    没想到老头的回答却很是出乎意料,指着几个八路的鼻子骂起来 –

    平时供你们粮食,供你们棉花,现在鬼子来了,可好,你们倒要跑了!还指着路口工事里日军的尸体寒碜八路 -- “看看日本小鬼子,个个死在阵地上。那些龟孙能做到,你们为啥就做不到?”

    这听起来很象是骂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调子。

    如果是现在的电视,估计就该连长给老乡讲论持久战做思想工作了,如果是文革时候的电影,就该发现老头是一反动地主了。

    真实的历史是 –

    苦战了几天几夜的八路军连长给骂得抬不起头,看看追来的敌军黄尘滚滚一咬牙,惨然一笑,说骂得好,今天不死在这里说不过去了。老人家记着明天来给我们收尸吧。

    看到此处,我心中的感触,无法言喻。

    谁知,那个老汉却说:这个你托付不着我。我不管给你们埋,有人管就埋,没人管就拉倒。

    连长叫了一个战士,把部队转战的经历交给他,让他去报告上级,这个是公事。

    这个路口旁边有个过去留下的破碉堡,连长和他的部下们都战死在了这个破碉堡里,他们战死的经过无人知道。

    在他们的尸首中,还有一具没有穿军服的尸体,就是那个河北老汉。

    我不管给你们收尸,我和你们一起打,一起死。

    这个姓孔的连长或指导员是孔夫子后人,大学生,一手毛笔字极漂亮。

    这河北人,有的也真混呢。萨说。

    沉默良久,记者老哥的声音仿佛从水中传来的一般 – 这个王外马甲,也是咱们老乡吧?他现在在哪儿?

    我说,他可不是,那地道的一个南蛮子。

    电话那头的记者老哥似乎一愣,忽然冒出来一句 – 怎么不是咱们河北人呢?真他X的可惜了的。

    哦,河北人,看来不但混得不同凡响,护短和小气狭隘起来,也一样的不同凡响呢。

    [完]

    元宝推荐:MacArthur,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