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童年纪事——(三)蚕蛹与“哭着喊着去插队” -- 梁东

共:💬5 🌺1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童年纪事——(三)蚕蛹与“哭着喊着去插队”

    梁东:【原创】童年纪事(二)抗大小学生活

    哥哥开始小学一年级了,俺被摁在家里,过起了赋闲生活。

    俺是一个很有追求的人,不希望如此虚度时光,总希望能够在新环境下看到更多新鲜事物,学习到更多的新东西。

    本来姥姥家一直是小时候的天堂,但是哥哥上学后,俺去的次数也少了,主要是怕哥哥学习分神,哥俩儿也没少为这个吵架拌嘴,毕竟,姥姥家的环境更轻松自在,我们都心向往之。

    那时,大舅在辽宁铁岭市的西丰县插队做知青,那里的生活如何俺不知道,但每次见到大舅回来都是红光满面,精气神十足,很是羡慕。

    那个时候生活条件比较困难,不仅是肉禽蛋奶,就连豆腐都是凭票供应。

    大舅每次回来,都会提两个满满的大旅行袋回来,里面装的都是“青年点”带回的当地特产——蚕蛹。

    蚕蛹算是70年代的东北特有美食了,盛传“七个蚕蛹相当于一个鸡蛋”的营养价值还在之后,那个时节,西丰的蚕蛹还不要钱,只要愿意,只要拿得动,你就可以往家背;

    蚕蛹的确好吃,最好吃的是过油炸,临出锅的时候撒些盐。不过那时候油也很紧张,所以经常是在炉子边上煨熟的,不过这个时候多数是当零食吃的,不算正经菜。

    大舅、老舅、姨父和他们的朋友们,经常说起“青年点”的事情,有时也会进行生吃蚕蛹的比赛,不过这个时候多半是大舅胜。

    这不仅是勇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习惯。

    蚕蛹带回来的时候还是活的,外面的蚕茧还在,需要用剪刀剪开才能取出里面的蚕蛹。

    小时候我们经常将蚕蛹拿在手里,尖尖的像尾巴的部分朝上,嘴里大声的说:“东——!西——!南——!北——!”,不知是声音的印象还是手指中传递的压力,蚕蛹的尖尾巴会随着声音四下摆动,好像听得懂口令一样,很有趣,当年我们也管它们叫“东南西北虫”。

    大舅回来的次数多了,带的蚕蛹次数也就多了,蚕蛹的几种不同时段的样子也就都见过了。有些时候,蚕蛹没吃完,或者不大想吃(什么样的好东西也有吃腻的时候),蚕蛹就会化蝶而出,东北话管它们叫“扑楞蛾子”。

    “扑楞蛾子”多半会被针钉在墙上或镜框上,成为了标本,也算是姥姥家里的家居装饰品之一。

    吃桑叶时的蚕的状态也带回来过,就是常说的“大青虫”。这个样子的俺也吃过,就是直接放在炉子边烤,熟了就可以吃了。

    味道想不起了,这样吃的次数并不多,也没有任何不好的感受,毕竟年纪小。

    如果换到现在,估计也很难再尝试一下。

    看大舅来去的次数多了,听他讲起“青年点”的很多趣事,就开始捉摸着要让大舅带去“青年点”,体会一下那里的生活。

    开始大舅没当一回事,虽然很喜欢俺们哥俩,但毕竟是小孩,也就说说而已。不想俺人小志气大,已经动了下乡的念头,就是要去。

    好说歹说,大舅被缠得没办法,终于答应带我去。

    其实算不得答应,只能算是敷衍,考虑小孩子三分钟热情,还不转眼就忘,到时候想抓着去都未必去呢。

    第二天早上四点有车带大舅走。本来大舅是想悄悄的走了就完了,没想到听到他起来,俺也一骨碌就爬起来,一定要跟着去。

    这时大舅才说种种不便之处,那还来得及,这就开始咧嘴大哭起来,一定要跟着去“青年点”,就好像那里就是满天好吃的动物园一样。

    父母都没在这边,姥姥拉着我,一路送大舅出来,从家里(沈阳市沈河区大西边门附近)经过148中学,直到大街(“该”音)上的天光电影院旁边,俺一路走一路哭,咕唧咕唧的一直在努力,争取最后的机会。

    等的车来了,是一辆大拖拉机,只有车头没有车厢的那种。

    俺还坚持要去,说大舅答应的,不能反悔。关键时刻还是姥姥解围,说拖拉机里面太小了,坐不下,等下次有大汽车过来一定带我去。

    含着眼泪送走了大舅。

    那是个冬天。

    那个早晨很冷。

    马路上没有车,也没有人,昏黄的路灯显得很暖和,但依然暖和不了我流泪的脸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