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心里的海峡有多远? -- 北宸

共:💬974 🌺3386 🌵1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也算一个家庭经历文革的真实经验

        我很赞同你说的“文革留给现代阅读者的印象,主要就是由那些官员和知识分子的文字来提供,而恰好,文革期间受到冲击的,主要就是这两类人:官员和知识分子,中国人口中的很小一部分”。

        但是我也想提供另外一些的文革经历,我一个亲戚家,本分的资本家家庭(工厂主),7个孩子整死了3个,其余的发配到边疆。俺村的富农,也没有得罪什么人,苦干。就是因为本来不是本乡人,本村没有关系,被人活活斗死。我对你外公外婆那种“理性的批斗”可以理解,但是相信背后一定有原因。俺家算地主,但是因为是本乡本土人,没有受冲击。但是文革时代真是穷。

        其实听上一辈的故事,最血腥的还是革命和土改,用本乡一个著名的将军的话,他们杀我们,我们也没少杀他们。

      • 家园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对于历史记忆没有传承

        正如你所说,普通人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经历了文革,但是没有发言。兄台觉得是因为他们一没有话语权,二没有能力。个人觉得这种说法即使正确也是片面的。

        首先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的传承不是由个人能力决定的。就文革而言,如果现政府没有那么多研究限制,那么很多研究者或者有兴趣的人完全可以去采访很多很多人,然后写出来让我们了解他们的故事。比如冯骥才就写出来《一百个人的十年》当然可能你觉得这个又是基于知识分子立场了。但是中国这么大这么多人,左派右派都很多,这两派对于文革的兴趣都是相当浓厚的。如果有机会的话,我相信文革中普通人的经历一定会写出很多很多。河里的萨大不是写了很多故事么?其中就有文革时候的小故事,我记得是个飞毛腿采花大盗。现在这种事没有人去做,不能不说现政府责任重大。在一个历史情怀和底层情结都很重的国家,那么重要的历史阶段没有普通人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件难以释怀的事。

        其次在这个网络时代,上一辈的故事本来完全有机会充分表达,因为他们的子女很多都精通网络发文技巧。但是吊诡的是,天朝的父母们都三缄其口,不愿意对后代讲述那个时代的故事。能奈其何。

        还有就是阁下的乐观说法不大让人信服。过日子,简单的幸福总是能找到的。文革也只是十年而已,很多人只当个无奈的特殊经历。比如你的那几个姨妈如果让她们做一辈子农民,她们的态度恐怕就难说的很了。

        通宝推:葡萄,
        • 家园 过去的很多都是被动的接受

          以前的中国社会中坚力量是士族社会,垄断了上达下效的空间,无论是文化还是生产,后来这个阶层没有了,文化出现混乱,中国人开始寻找自强之路,百年来多少灾难。

          至于为什么不讲,我觉得过去很多都是信息不对称,大家都是被动的接受,从小的教育环境就是如此,你也没什么选择。我们必须改革这块,让民众有自我选择的空间,国家设立简单的准入和监督制度,无为而治,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最大的价值。但是国人文化里往往都不愿意提及历史,因为过去都是参与者,虽然只有10年,但是是很怪异和惨痛的10年,这样的经历不值得称道。

        • 家园 “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的传承”是一个伪概念

          不成立。

          历史,不等于史实的集合。

          在少数人那里,更重要的追求是史识,眼光,洞察力,高度,深度。

          在大众,历史命定了是被人使用的工具,你自觉或不自觉,而已。

          参见忙总和我聊的上下这几句话:wxmang:所以我说必须理解毛主席当时的处境,手里一把烂牌,还能

      • 家园 总要苦中做乐吧

        我爸爸的奶奶被评为地主婆。 各种运动一来, 时不时要被游街, 有时还要被关起来。 她老人家很配合批斗, 认罪态度很好。心里也想得开, 和家里人说, 就当做戏了, 而且关起来还管饭,给家里省饭了。

      • 家园 我一直觉得文革有些被夸大的部分

        一些老人说到这个就同仇敌忾……真不明白那个时候他们做什么去了……

      • 家园 同意

        我觉得,历史就是胜利者书写的

      • 家园 兄弟父亲在上海,母亲在小县城,感觉跟你类似。

        兄弟父亲在上海,母亲在小县城,感觉跟你类似。

        上海大工厂设计科里,出身不好的占了四分之三吧,不也太太平平的过了十年。

    • 家园 到大陆的工厂,农村多走走吧-

      看一看,听一听,特别是那些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经历过wg的红卫兵,他们会告诉一个时代他们亲身经历,那才是新中国(中华民国我们叫旧中国)的真实写照。萨子文章和你父亲告诉你的:

      我们不但是读到了、听到了、甚至是...看到了。 那时的电视频道只有叁个,在港剧尚末引进以前,文革、清算鬥争...

      所有能够做文章的负面题材都曾被一一地搬上银幕。 虽然那不是记录片,是演员诠释的历史悲剧。 我们也不知道里头有多少刻意煽情的成份,

      但是,我可以说那种张开嘴却发不出声的恐惧, 我们曾经,感同身受著。

      不记得小时候哪一件事惹了父亲不高兴了, 到现在却

      还记得父亲那时流著泪, 说了句: "妳要像小红卫兵一样不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吗?"

      我说不清是怎麽样的操弄,让这样的对话出现在台湾寻常百姓的家里。希望大陆的朋友读到这ㄦ,能够多少理解多数台湾朋友对中国有著血脉裏的认同,却又对共产政权极度的害怕这样交织的心结。也因此在台湾,不独不统的两岸定位最有市场。 我们所受的教育,让我们认同一个中国, 我们心理却抗拒著统一。

      这些印象可能就会改变,因为这不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真实写照,就向旧中国的雄奇先生的宣传机构说共产党“共产、共妻”那样。关于

      那时的电视频道只有叁个

      不是事情的关键,旧中国整个中国(包括台湾)有几个电视频道?世界又有几个电视频道?历史并不是当权者利用其权力演绎的电视剧,而是真相和那个时代大部分人民的真实感受。

    • 家园 致敬!

      在美华人不纠结于政治话题,才是“大智慧”。

    • 家园 看了主贴和几乎全部回帖

      有几位同学的回帖看似比较强硬很不和谐,但如果这里的原则是坦诚相见的话,倒也不觉得不妥。

      我想楼主和这些位同学分歧的原委其实在这段话

      台湾这十年来的执政, 让我们闭紧了嘴。 不愿意和本土化多作缠鬥,是因为不愿意破坏这片土地上的和谐。

      priority不同,台湾本土和中国前途之间,谁优先。这种选择,不只表现在统独之间。如果中国前途优先,是不该为了“这片土地上的和谐”而“闭紧了嘴”的。但显然北宸的priority是在台湾本土,当然这无可厚非。

      交流很重要,北宸表现了让人尊敬的善意,大陆一边,其实一直把台湾人民真心的当作同胞,如今民间的强硬,其实也是这么十多年来被对岸逼出来的。我们都努力试图用善意化解分歧,但事实很可能不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只希望北宸能理解我们的诚意和善意,但是同时知道,战争,虽然是最最后的最最万不得已的选择,但仍然是选择之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