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中国人吃西餐 -- 燕人

共:💬457 🌺1764 🌵6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向百度和谷歌大仙问了马王堆竹简菜谱

        没有找到说法说马王堆菜谱里有“煎炒烹炸、醋溜红烧,山珍海味”

        古代人无论烹饪方式和口味都和现代有很大不同。梦溪笔谈说“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 现在中国人没几个吃海鲜加糖蜜的吧,呵呵。唐朝长安的居民也没有排斥外来的胡食。

        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不错,但是没有必要贬低其他地方的饮食。八大菜系其实真正成型也就在清朝。

        饮食文化永远是在变化的,就算是中餐,也是在不断变化改良中。兼容并包,心态开放一些,能享受到更多的乐趣。

        • 家园 是的,送花赞!

          ”兼容并包,心态开放一些,能享受到更多的乐趣。“,燕人兄写这个帖子,借着吃西餐,讲的是开阔眼界和胸怀,欣赏更幸福和美好的世界。

        • 家园 从马王堆出土的竹简看汉代湖南人的烹调手法已经有10几种了

          我们今天的烹调技术实际上都是当年玩剩下的 。呵呵。

          • 家园 羹、炙、煎、熬、蒸、濯、脍、脯、腊、炮、醢、苴

            没有

            盐、酱、豉、曲、糖、蜜、韭、梅、桂皮、花椒、茱萸

            没有酱油

            炒菜是划时代的发明,事实上,西方的炒菜到现在都不怎么发达。这可以看做中华民族对世界饮食的独特贡献。

            而配合炒菜出现的酱油(而不是粘糊糊的酱)更是极大的方便了调味。

            至少从您给出的链接,看不出汉朝已经发明了炒菜

            • 家园 您是认真的人,赞一个。
            • 家园 汉朝就已经有了酱油,至于到底什么叫“炒”也是仁者见仁

              其做法是用水浸泡豆豉,然后将滗出的豉汁用以调色、调味。这个效果与今天的酱油大至相同。至于炒菜,有人说没有铁锅哪来炒菜(总不能用铜鼎炒菜吧?)?实际上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炼出了铁、掌握了铁的使用,而恰恰长沙又是出土铁器最多的地方。这样看来,铁镬的产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既然已经有铁镬了,那现在意义上的所谓“炒”,不也是顺理成章了吗?总之作为炎黄子孙,抚今追昔,我们一定要怀着最大的敬意去看待古人。一句话:就日常生活而言,2000多年前的老祖宗绝不会比我们差。想想:3000多年前的商朝老祖宗就已经吃上冰淇淋了,这是怎样的聪明智慧!每当我走在国内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凝视着穿越几千年的各种精美的器物,我想到最多的是一句话是:应该汗颜的不是我们的老祖宗,而是我们这些并不杰出的后人。

              • 家园 可能出现,不代表已经出现。

                事实上,在技术已经很发达的今天,西方还是没有普遍掌握“炒”这一先进烹调技术。

                这就好比哥伦布的鸡蛋,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在没有确切文献支持的情况下,还是谨慎些好,否则平白无故给别人抓住漏洞多不好。

                • 家园 谈不上什么漏洞

                  只能说是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罢了。你比如当年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与作为农耕民族的华夏民族的关系还不密切吗?介壁邻居住了上千年,华夏民族那点事他能不懂、“不掌握”?可是他们做饭就不吃炒菜,只会煮和烧烤,那又怎么解释呢?生活方式不同嘛!

              • 家园 老兄还要多学习

                看了您在西西河的几个帖子。您的拳拳报国之心完全可以理解。但是空洞无物的表述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 家园 我不吃狗粮,真正的自干五一个,您呢?

                  至于我的表述到底空洞不空洞,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你只能代表自己,不能代表别人。

              • 家园 哈哈,这就是自称崇敬古人者的嘴脸

                炒是中餐特有的烹调方法之一,运用之广泛,花样之繁多是其他饮食文化里所没有.这么国粹的东西到您嘴里仁者见仁了,什么乱七八糟的做菜方法您说算炒它就是炒了?还有什么是仁者见仁,儒家学说?汉语?古董?都可以说它是它就是?

                还铁多就自然而然做铁锅炒菜了,您当您祖宗跟您一个德行整天想着吃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