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们的领袖,我们的军队 -- 晨枫

共:💬132 🌺27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我们的领袖,我们的军队

    在所有自然灾害中,地震恐怕是破坏最大的,但也是最难预测的。512地震后,很快就有三峡大坝引发地震的传言,也很快就有专家指出其中的不确。这个地区处于地震带上,远在三峡大坝建成之前在历史上就发生过地震,如果要把三峡大坝和这次地震联系起来,恐怕需要的不只是大胆假设,而是更需要小心求证。至于为什么海城地震能够预测,而512地震就没有预测到,地震预测本来就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大气中可以观测到的现象都无法准确预测,以至于今年初被大范围的冻雨弄了一个措手不及,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发生的事情就更难预测了。这个不幸的事实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恐怕还会继续存在,在没有办法准确预报地震之前,人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对抗震做好准备。

    地震之后,温家宝立刻登上飞机,飞往灾区。对于此举,大多数人叫好,显示了政府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切;少数人质疑,或者认为这是体制缺陷,只好用行政命令来指挥。中国的灾害应变机制在近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次救灾行动就是极好的证明。在几小时内动员其几万大军,并及时启动民间救援机制,这绝对不是一个温家宝几句命令就能办到的。再大的权威,再先进的通信机制,如果没有一定的预案,那么多人员的召集、机动、补给都是不可思议的。不说别的,一家人出远郊野餐,如果不是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也不是说走就走的,如果临时决定,拖拖拉拉没有几个小时根本出不了门,何况几万大军呢。那么温家宝的作用是什么呢?再好的计划也跟不上变化,这就是领导作用的机会了。高级领导亲自指挥,有助于协调有关部门解决预见不到的问题。如果计划能解决所有问题,那只要参谋部就够了,要司令干什么?温家宝亲临现场,一可以直接掌握情况,避免上传下达的低效和失真;二可以鼓舞民心、军心。救灾是依靠集体的事,但要是说哪一个个人在这次救灾中起到最大的作用,那一定是温家宝。这就是领袖的力量。不一定由于温家宝的身先士卒,但无可置疑的是,参加救援的解放军部队很多都是高级军官亲自带队,冒险抢先进入灾区组织救援指挥。这不是简单的做秀,而是在灾情不明的情况下,避免指挥环节过多、最快地调集资源的有效手段。各级地方领导的作用也是可圈可点。

    地震之后,解放军的反应之快,令人惊叹!在两小时内出动师级单位,这对于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美军处于最高等级战备的第82空降师只有一个旅能在接到命令后18小时内出动。解放军的第一波救灾部队是轻装出动,不用考虑太多的补给和作战部署,但远不是登高一呼、蜂拥而出就可以的,还是要收拢人员,集结车辆,规划路线和行进序列,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行动起来,依然是惊人的。对比美军和国民警卫队在新奥尔良飓风中的反应速度来,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就近的陆军可以登上卡车就走的话,那空降兵的出动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但解放军的空降兵依然以惊人的速度行动了起来。由于特别恶劣的地形和天气,第一波只有最精锐的小分队跳了下去,这在空降作战中相当于先导侦察(pathfinder)的作用。但条件实在太恶劣,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伞兵主力没有跟着跳下去,被迫返航,一天后才进入震中救灾。在地震发生的时刻,解放军的所有部队肯定都处于平日的和平时期状态,除了没有特指的一般性预案外,对即将到来的紧急出动毫无思想准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状态转换,这样的能力在突发战争时也是同样重要的,在交通和地形有利得多的东南沿海实施这样的紧急机动,只可能更快。解放军还表现出的优异的身体素质,一部在不到25小时内强行军90公里,这还是在震后余震不断、道路断绝和风雨交加的恶劣情况下做到的,这种素质在机械化的现代已经很罕见了。相信各国军界会对解放军在这次救灾中的反应速度、组织、保障和有效性具有极大的兴趣。

    要说不足,解放军救援部队开进灾区的时候,没有携带工兵锹、野战镐之类的轻型工具,对地震救灾的思想准备还是不足。这些步兵常用装备应该还是有的。另外,官兵不戴钢盔,或许是为了轻装快进的缘故,但救灾首先要能够自保,否则自己也成了被援救的对象,承受不必要的伤亡不说,还会碍事。灾区余震不断,在进入危险房屋的时候,也会有东西掉下来,必要的防护是……必要的。钢盔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作为工具,用来挖或者临时支撑都可以。很多官兵没有手套,手容易受伤。这个时候,作战靴也比解放鞋强,保护脚。不怕牺牲是一回事,影响效率是另一回事。要是能配发一些千斤顶就更好了,在汽车已经相对普及的今天,轻巧的千斤顶不是什么稀罕物资,但在救援压在混凝土结构底下的人非常有用。这些简易有效的防护用品和救灾工具应该带上。电钻、汽枪之类的轻型建筑工具更加有用,但这些工具的使用需要一定的训练,否则伤人伤己。而且灾区不一定有电源和空气压缩机,这些东西要等大部队上来之后才实用一点。

    有建议说解放军应该有一定的救灾训练,这动机是好的,但不一定现实。救灾的范围太广了,专业救灾人员的训练是专业化的,解放军的救灾是就近出动,从地震、水灾、火灾、风灾、瘟疫到种种可能的大规模灾情都加以训练,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解放军毕竟是军队,是以保家卫国为基本使命的,那么多救灾训练,还有什么时间做军事训练呢?如果能阻止起一支全国性的民防部队,专职救灾和民防,这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解放军工兵没有能够在24小时内打通通往灾区的公路,这是情有可原的。在战时,公路可能被炸段,但被破坏的路段和完好的路段相比,还是完好的路段多,只是少数弹坑、塌方阻碍了交通。地震就不一样了,几十公里的路段完全被毁,有的地方路面高差可以多达几米,有的地方山体滑坡,大段公路被埋在几十米深的土石之下,这比重建一条公路的工作量都小不了多少,地形又非常狭窄,有重型机械都不一定施展得开,何况时间紧急,不一定能及时调集起合适的足够的装备和器材,工兵能在48小时内打通公路已经很了不起了。现在的聚光灯都集中在灾区直接救灾的部队,相信以后这些工兵的死命抢修的故事也会流传出来的。

    这次救灾的一个亮点是伞兵空降救援。伞兵从天而降,对于率先进入道路阻绝的灾区有天然的优势。但灾区处在高山环抱之中,地面在地震之后异常崎岖,加上大雨和大风,伞降条件十分恶劣。在精锐先导跳下去后,不盲目跟进是对的。直升机也给人们带来一些困惑,为什么不能早一点进去,多一点进去?直升机可以在任何空地起降,但直升机在这样的情况下飞行安全其实挑战更大。直升机在不平的地面上起降是很不简单的一回事,取决于重心和升力轴线的相对位置,和在上坡一侧的机轮还是下坡一侧的机轮首先离地,一不小心,很容易在一侧机轮离地而重心移动的时候引起摆动,导致突然失稳而失事。着陆则是相反的过程。要是这时有风,挑战更大。英国精锐的特种空勤团在马岛战争期间首先登陆南乔治亚岛,行动本身没有伤亡,但在冰川上起飞的时候,突然翻转失事,造成特种空勤团在这次战争中最大的伤亡。这些都是精锐中的精锐,还是栽了。这次地震灾区地处高山之中,直升机的理论升限高与这些山峰,但理论升限是在静止空气中,高山中乱流严重,给直升机在高空本来已经大大减弱的控制能力带来更大的挑战,震后的风雨使飞行安全得不到起码的保证,盲目飞进去,只会徒然增加损失。当然,对于都江堰这样的低地,直升机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解放军直升机数量不足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了。实际上,除非成都军区本身就有足够数量的直升机,从外地调集,没有一点时间也是飞不过来的。直升机的航程不长,几千公里的转场飞行不容易,这不像固定翼飞机。

    中国的震后第一时间谢绝了外国救援队的参加,这是有道理的。震后初期,地面交通断绝,空中也进不去。在空降兵特种大队都跳不进去的时候,外国救援队未必能能进得去。救援队的特种装备对救人无疑有很大的作用,但怎么运进去呢?忘了是台湾救援队还是日本救援队,随队携带3000公斤的救援装备。这些装备不可能靠这几十人自己背进去,需要车辆或者直升机,而中国无法在不占用太大的资源的情况下提供。虽然救出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但在震后初期,重点是救出尽可能多容易救的人,要救的不是几十人,而是几万人,若干个几十人的精锐救援队显然比不上几千、几万普通救援人员,这时还真是人海战术管用。难以救援而需要特种装备的,只能按轻重缓急,以救出最多的人为原则。还有一个问题是语言和协调问题,救援不是单枪匹马的事,也不是单方面的事,需要和被救者交流,和其他救援人员交流,外国救援队需要配备专门的人员当翻译,这个时候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选。这不光是语言问题,还有救援专业知识和自身救援训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使得在震后第一时间不宜邀请外国救援队参加。但救援队的特种装备在第一波救援之后寻找残余生存者的时候十分有用,他们的专业技能就不是人海战术能够替代的了。

    这次地震最惨痛的一章就是太多的学校被震塌,太多的孩子丧生。很多老旧的民房倒塌,这当然是巨大的损失,但这些老旧民房大多是缺乏科学设计的传统建筑,在地震中倒塌情有可原。新建的学校大量倒塌,这是否是由于豆腐渣工程现在不能过早下结论,但这牵涉到建筑标准和标准的执行。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对于不同的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不同地区应该有不同的标准,有了标准就应该执行,否则在最需要庇护的时候,反而成了死亡陷阱,512地震用孩子们的鲜血换来的教训,再也不能忽视了。

    关键词(Tags): #信口开河#汶川地震(喜欢)元宝推荐:老马丁,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是正确的这是情有可原的

      这是可以理解的......

    • 家园 质疑是有必要的

      大家都是为了能救出更多的人。只不过有些质疑是没有道理或者缺乏常识,比如地震预报、空降兵降落等。楼主说的很有道理,政府和军队的行动是非常迅速的。

      这么少见和紧急的大的抗震救灾行动,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存在有些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有些问题是需要事后来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面对下一次灾难的时候,能够做的更完美。从这方面来讲,质疑是有必要的。

      这些质疑包括,军队应该带一些救灾器材(如千斤顶等),第一时间动员国内的消防部队和同意国际救援队(有一份力量也是好的),早点调用直升机。还有救灾的管理混乱问题,后勤保障、物资发放、捐助问题等等。这些是与救灾应急反应有关系的,还有一些需要追究责任的,比如教学楼的倒塌等。

      我觉得应该欢迎质疑,尽管有些质疑可能没有道理,但是能让我们把我们的问题和缺点看的更清楚,能完善我们的应急反应机制,甚至是完善社会监督等

    • 家园 我原帖没说清楚,挨砖怨不得别人,我判断的前提在下面,大家看看

      如果是路不好我就不说了,我看新闻画面判断,就是在[风雷动 于:2008-05-22 01:35:22

      刚上(下)火车或者飞机的阶段。而且现在已经转到灾后重建了,我才把憋了许久的话说出来。没有问题最好,有问题也不能讳疾忌医。

      这里分两部分说,上飞机(火车)的阶段,就算需要听从调度,不是上去就走,也应该抓紧时间做好出发准备。二是下飞机(火车)阶段,如果进市区救援,就不存在长途跋涉的问题,如果去山区,我认为会再坐汽车,直到汽车无法通行为止,那么在这个下飞机(火车)上汽车的阶段也不存在体力问题。说到底走还跑是表象,我是担心军队的意志,那种我们赖以生存的英勇顽强的钢铁般意志。以后辩论欢迎,砸花亦欢迎,砸砖.....除非是金砖

      • 家园 我也不怕挨砖,对风雷老兄说一句:
      • 家园 心情能理解, 但实在没有必要看了几个图片就开批

        再说您根据什么就能下这样的结论是总理催促后解放军、武警才开始跑呢?

        http://user.qzone.qq.com/78958/blog/1211172953

        顶]汶川地震的救灾 我战友的日记 1

        5月13日6:30出操我带着几个连长正准备去训练场看看这段时间的训练成果,刚走到大门

        口,紧急集合号突然响起!我说不对出事了,我对四个连长说训练场上的部队马上带回,快

        点跑步.我一个人跑回了营部,营部电话正好响起,我一听是参谋长打来的,参谋长说“四

        川汶川发生了地震上级命令马上出发,前去救援,每个人带。。。。。。”连队很快被

        带回了单位,命令很快传达到了各连队,汽车连很快把我们送到了机场,几个小时后我

        们在另一个机场降落,然后成都军区的卡车早早就在机场等候,部队在机场集合,政委

        做了简单的动员。“我们现在要到达的目的地是重灾区汶川”这时二连找轻轻的啊了一

        声,眼泪冒了出来!我才想起二连长正是汶川人。本来部队是要伞降的,可是天气根本

        无空降。我们坐着成都军区的卡车,车行几个小时后,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到处

        是让人无法相信的事实。车行到离汶川还有一百三十公里时,因为前面的路以不在是路

        了。别说是车人都很难走过。时间以是下午5:30大队长命令部队发干粮轻装跑步前进

        ,明天早上6点前一定要到达汶川。这时下起了大雨,部队开始跑步前进本来是小跑可

        是越跑越快。路上看到了武警兄弟部队也在冒雨行进他们可能是一个支队也在往汶川方

        向前进,看到我们在跑步先进。一个武警的大校说“战友们空军老大哥以经跑步行进了

        我们也不能落后,命令前面部队也跑步前进”。一个多小时后我们远远的把他们拉在了

        后面。可是我看到他们也在努力一点也没放弃。我心里在暗暗的说武警兄弟以后我不在

        叫你们保安团了,汶川见!

        四川茂县两河口遇险记-亲历5.12四川大地震

        外链出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5月14日上午九点左右,大军陆续路过两河口

        这是一名勇敢的志愿者第一时间随部队推进的见闻

        铁血小九亲历进山首搜

        外链出处

        一些照片 - 徒步进入映秀过程

        外链出处

        这又不是简单的拉练,光比速度就行。而对解放军等救援人员来说,到达灾区才任务刚刚开始

      • 家园 你对军人的要求也太高了吧

        先说长途跋涉。人坐在车上也是要消耗体力的。特别是那些军人坐的不是豪华旅游车,而是普通的军用卡车。不知道你有多少旅行的经验,不过有经验的人都会告诉你,说是颠的骨头都要散了是有点夸张,可那确实是对当时感觉的一个非常接近于现实的描述。不过这不是我要写的要点。你的帖子里说你感觉不舒服才是。在看到那么多军人在集结,在奔赴别人正在逃离的灾区时,你想到的不是这些人正在走向危险,而是评价他们的速度。先不说你评价的标准对不对,能够在那时做出这种评价使我非常寒心。也许我是错误的理解了你的意思,可这种评价的行为在我的感觉是一种高高在上无视别人生命价值的结果。先不要急着反驳我。想想看,要是你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在那些奔赴灾区的人里面,你会想什么?我会为他们担忧,我会想能帮他们做什么,而不会为什么这些人不跑步而不舒服。多为别人想一想,也许你就不会不舒服了。

      • 家园 兄弟可曾徒步走过远一点的地方?

        俺走过。

        一天步行一百五十华里,走了大约十二个小时,累得趴下了。

        那是走,不是跑。跑不了那么远。

        其实,150华里,真的没多远。

        脚上的水泡都磨破,变成血泡了。

        记者说,为救灾当兵的脚板都走烂了,俺是相信的。

        您要是真的走过相当的路程,估计不会说这样的话。

        • 家园 您走的真快

          我一天走过大约110华里山路,耗时11小时,从海拔3100米回到800多,山顶上还下着漫天大雪,要穿羽绒服,山脚下,一件外套都多余.

          走的最累的一次搞不清走了多少里,地图上的直线距离也就15,6公里吧,早上5时半出发,从海拔1500处下到800米处,11点半到达海拔2250米的地点,过了山垭口基本就没路了,沿着一条小溪的两边向上,有几段干脆就是在溪流中淌,那水真叫冷.

          下午两点半从地点往回赶,除了装备还有约5KG的标本,晚上十点回到驻地,人都散架了.

          • 家园 您是搞地质的?

            俺可不敢和您比啊。

            您走的山路和俺走的平路,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呢。

        • 家园 比我速度快呀

          从上海走到苏州,好象是八十多公里吧,足足走了十六个小时,晚上十二点走到第二天下午四点,累惨了,走到最后是一步一步挪过去的

          • 家园 上海到苏州?

            应该有的是交通工具吧?

            您干嘛要用脚呢?

            俺那是红卫兵长征串联,自找苦吃。走过了接待站,半夜三更的,找不到歇脚的地方了只好一直走下去。累得半死也创下了那次旅行的最高纪录。

      • 家园 风雷动是个善良的行动派。不过凡事莫急。

        还是要注重方法。讲求实效。追求证据。

        有的时候即使是火烧眉毛了越要沉着冷静。一匹千里马他的冲刺能力也是有限的。除了阵前冲锋,平常绝大部分时间也是缓步走的。

        军队也是这样。面对这样重的灾情,如果从一开始就一味猛打猛冲,估计3天以后这些部队就不可能有战斗力了。这个时候越发要控制节奏,合理使用兵力和体力。控制预备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