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和平友好起于心手相握 – 评汶川大地震后中日关系的缓和 -- 萨苏

共:💬169 🌺4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和平友好起于心手相握 – 评汶川大地震后中日关系的缓和

    [平面媒体用稿]

    点看全图

    中国留学生在神户街头开展为中国四川地震募捐活动,可以看到日本记者在采访.

    5月16日,中国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第四天,日本《读卖新闻》,《每日新闻》,《产经新闻》,《神户新闻》等各大报刊,甚至主营体育八卦的一些小报,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同一条新闻作为头版头条,那就是日本紧急震灾救援队到达中国,开始投入救难工作的消息。与此同时,日本最大的网络媒体日本雅虎,也用“日本(救援)队率先到达!”的大字标题,随时将救援队在中国的活动和照片,用最快的速度传达回日本。

    日本的工薪族有在电车中看报的习惯,看着这些拧眉读报的日本普通人沉重的面孔,仿佛可以感到一双双焦虑的眼睛从这片异域岛国对西方远处地震灾区的凝视。

    应该说,从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瞬间开始,日本媒体对于中国方面的报道或多或少都站在了人道主义的立场,态度比较客观。5月12日晚6时,在地震刚刚发生三个多小时以后,日本NHK国家电视台,即将其作为第一条新闻播出。日本政府迅即拨出五亿日元作为紧急援助。中国政府的救灾活动,也得到了比较正面的报道。此后,对于中国的灾情,日本媒体基本是与中方同步跟进,表现得积极而客观。

    在西方和日本,媒体的态度,常常表现的是一种对于读者的迎合。因此,即便没有政治干预,所谓“新闻自由”之下,作为经济实体的媒体,却并非也无法以完全的客观为基调。然而,从媒体的态度,大体可以看出其民众普遍的心态趋势。这次,日本对于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态度,可以说反映出了日本政坛和民间对中国共同的善意。

    从网上舆论调查来看,大多数日本普通民众对于中国地震的态度,也充满关切和同情。

    应该说,作为中国人,这是一个我们可以预见,又有些惊讶的态度。

    说它可以预见,是因为随着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政府总理温家宝,日本首相福田,安倍的交互访问,中日两国在过去的几年里,从融冰到破冰,双方在小泉时代走到冰点的关系已经在逐渐回暖。

    然而,中日两国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家敢于说两国关系可以在一夜之间获得突破。几十年的对立,沉重的历史问题,东海石油开采等方面现实的矛盾,使双方民间对彼此的态度,笼罩着一层深刻的冷淡和不信任。双方政府在处理两国关系时,始终保持小心翼翼的节奏。

    所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双方的接近和彼此间的善意却超乎了人们的预料。

    日本方面,除了提供赠款外,还积极与中方联络,派出紧急救援队投入救灾,日本的NHK国家电视台在晚间黄金时间播放了中国震灾的募捐新闻。

    而中国方面,对于日本在这次救灾活动中的帮助,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都报以较为正面的评价。而且,日本的救援队,是中国政府第一支批准进入灾区的外国救援队伍。

    更大的变化发生在双方的网络舆论上。日本《产经新闻》报道了素以反日情绪高涨著称的强国网上,中国网民对日本救灾队伍的感谢之词 – “谢谢你们,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而笔者在将日本方面善意报道中国震灾情况的新闻翻译发表在新浪网后,其后的评价出乎意料地全部是非常正面的反响。如“很感动!这几天我们全家一直很关注日本救援队的情况,希望他们能帮我们从死神的手里夺回更多的生命。尽管16小时的努力没有完全成功,但我们也都看在眼里,真的很感谢!希望他们为生命继续努力,也要注意自身的安全!”“我曾经很厌恶杀害了无数中国人的日本人。然而,这毕竟是历史了。救援队的人数虽少,却让我心存感激,愿中日友好关系世代发展下去。日本朋友,谢谢。”“感谢日本人民的支持”,“ 相信下次日本有难,中国也会全力支援”。。。日本方面,由于生活中含蓄的性格特点,网络成为日本人发泄情绪的“垃圾站”,在日本网络上,几乎很难找到对某件事的正面评价。出乎意料的是,在这次的地震灾害面前,日本网络舆论中却充斥对于中国方面的善意,例如日本雅虎网评中,对于今天《时事通讯》上中方感谢日本救援队的报道,最为日本人所认同的网评分别是 – “这是比外务省和政治家更好的‘外交’活动。”(1392个支持),“支持救援队员!让我们和中国人一起努力吧。请接受(日本)随后的救援物资吧,今后的生活恐怕也会有艰难,请振作起来”(969个支持)“全世界都期待着共同的好消息。受灾者和救援者,共同努力啊!”(923个支持)。下面则是 – “实在是艰苦而有价值的工作啊,需要不需要援军?”“同样是消防员,看完所有的评论忍不住流泪不止。。。”“听到这样温暖人心的声音,不愿意再有人提反中的看法。”“瓦砾中的人们,请再坚持一下,救助队员,你们是日本的骄傲。”

    如果翻阅地震几天以前中日双方的网络舆论,双方相互表达的强烈不满会让我们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同一个地球上。

    人们忍不住要问 -- 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五月十六日,日本《J-CAST新闻》用了《派遣救援队和捐款,中国对日情绪骤然变暖》来形容这个奇妙的变化,很快其他各大媒体也出现了类似的评论。日本记者写道:“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牺牲者可能超过五万人的四川大地震中,随着日本的救援队首先进入灾区,中国的网络上充满了‘谢谢,日本!’的声音。”喜悦中带着一种不明其所以然的困惑。

    更令人惊奇的是,如果说最初日本媒体和舆论的善意,来自于人道主义的同情。这种同情却在随后的几天中发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积极和客观的体现,变得越发明显。其中比较典型的变化是报道的态度。最初的媒体报道中,可以明显看出戒备和不信任的痕迹,如时事通信社13日针对《环球时报》对世界各国救灾态度报道的评论,一方面可以看出满意于对日本方面善意的承认,另一方面,又疑虑这篇文章提到西方媒体反华的声音在此时悄然消失属于一种宣传手段。然而,各报的报道迅速变得更加温和,如14日,《每日新闻》驻四川记者铃木玲子用充满感情的笔调描述了绵竹一名幼儿园女教师用生命挽救园儿的情景,在日本引发极大反响。各媒体对中国政府方面救灾活动的态度也从略带非议地强调灾区对救援的急切需要,转到同时更多正面报道各路救灾队伍的努力。在今天出版的《每日新闻》中,甚至帮助中国方面辟谣,用当地日本记者的亲眼所见,称西方某些媒体所谓“中国政府封锁灾区出入”的消息纯属谣言。

    人们恐怕更要问:双方善意的发展,怎么会如此迅速?

    事实上,如果进行一点分析,就会发现,中日双方关系在大地震的面前展现出这种健康发展的势头,实际上是符合逻辑的。应该说,它既体现了中日双方在现实利益中互惠状况的大背景,也是几代中日人士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中日双方在现实利益中互惠的大背景,指的是中日关系通过十几年政冷经热的发展,中日双方,特别是日本,逐渐认识到,双方实际上处于一种“双赢”和互惠的状态,而并没有你死我活的利益冲突。

    提到这个大背景,就不能不提到更早一些的奥运火炬传送及其间所遇到的波折。在奥运火炬传递和西藏骚乱风波中,欧美主流媒体几乎一边倒地指责中国的立场。然而,在这种声音里,日本媒体的反应却温和得多。对比旧金山火炬传送中当地媒体完全忽略华人的声音,日本媒体较为客观地报道了在日华人维护火炬传送活动的规模和影响。

    是日本媒体比欧美媒体更加客观么?这当然不是。这是因为,欧美媒体对中国的攻击,与其说其是针对某件具体事情,不如说是体现了欧美各国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实力增长的紧张和恐慌。担心一个强大,而且价值观上有所差异的中国对其构成威胁的背景,在欧美各国的媒体和民众中引发了连锁反应。而长期在日生活的华人,很容易预料到这种连锁反应在日本不会引起很大反响。

    这是因为,今天欧美各国的反应,正是小泉政府上台时,日本国民中比较典型的对于中国的态度。由于中国的高速发展,当时的日本对于中国有着同样的不安。认为随着中国在亚洲越来越强大的事实,必然对日本构成重大威胁。尤其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倾向,更在日本民间引发某种意识的恐慌。这种恐慌,是此后多年间日本对华态度持续降温的重要原因。当时我在日本的一个研讨会上,听到日本专家这样描述对华看法 – 日本有两种人是对中国最为不满的。一种人是下层蓝领,他们因为中国发展而丧失优越感,并担心中国人抢掉自己的饭碗而愤怒不安,另一种人是受到高等教育的有识之士。他们认为中国和日本同处于东亚的一个空间,中国的强大,必然伴随着对日本利益和地位的挤压,双方的利益冲突不是温情友谊之类的说法可以解决的。

    因此,当时日本民间对华抱有好感的比例,持续下降,反华情绪高涨。

    然而,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今天日本人对中日关系的深层看法,却发生了可以看到的变化。

    中国比十年以前更加强大了,日本却没有如预期的真的受到多少“挤压”。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虽然在舆论上与日本有着激烈冲突,但并没发展到而且看来也没有趋势发展到兵戎相见的地步。相反,中国的利益与在华有着巨大市场和外资规模的日本息息相关,中国的经济发展带动了日本,逐渐成为了日本的“景气杠杆”,双方的GDP增长率对比明显呈正比例,并不是中国发展,就意味着日本吃亏。中国的资源,人力,日本的技术,资金,形成了双方互补互利的格局。即便是中日关系最不好的时候,双方的经济往来依然越来越红火。

    这几年,日本对华的态度在潜移默化地好转,这不是更换一个两个首相的原因,它反映的是日本民间对于中日可以“双赢”的认识。而胡温相继访问日本,中国政府首脑在外交方面积极的态度,也使日本逐步打消政治方面的疑虑。天下之财并非定数,民族主义不是沙文主义,关心自己银行里的存款,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抢劫邻居。日本人发现,中国的发展,也可以是一件有利于邻国的事情。

    事实胜于雄辩,感到所谓中国威胁论,实际上只存在于纸面上,日本民间对于反华的情绪,就越来越难以象十年以前那样高涨了。没有这种情绪,对于西方的“连锁反应”,日本国民的兴趣,也就自然没有那样高。

    有趣的是,当日本反华的声音最为高调的时候,欧美各国,却没有多少应声。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规模还基本限于亚洲,只有日本感受到了中国的“威胁”,其他西方国家没有切身体会,自然不会有多大的关心。而今天随着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影响的扩大,遥远的欧洲和美洲,也终于感到了它的“威胁”,使他们做出了抵触的反应。从日本的角度看,这应该是在步自己的后尘呢 – 日本反华的时候,西方目前对中国攻击的各个问题,当时无疑更为“显著”。

    也许,西方对中国的看法,也不得不经过一个类似日本的过程吧。等到他们看清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到底是威胁还是有利,反华的声音,自然也就没了市场。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虽然从心底不再感到“威胁”的恐慌,但日本右翼政客营造出的反华氛围,却不是可以立即消除的。因此几年来,中日双方的关系,依然在低谷徘徊。以在日本的生活经验感触,日本民间对中国的疑虑主要存在于两点 – 第一点,妖魔化中国的结果,使很多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看法比较消极。多年来,日本右翼媒体在双方矛盾激化的时代,灌输给日本普通人这样的中国人形象 – 没有道德,自我中心,不讲信义,素质低下。在这种惯性思维的影响下,很多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极为扭曲;第二点,由于双方长期的对立和怨恨,很多日本人认为不可能获得中国人的谅解和友谊,中国人天生就会仇恨日本人乃至所有的外国人。因此,他们对于改善中日关系,根本不抱希望。

    然而,这次大地震,却给了日本人一个新的机会,来重新认识中国和中国人。

    事实上,这种机会,此前就有前奏,只是没有这次这样强烈,所以,潜移默化的结果,才带来巨变的感觉。

    第一个前奏,早在去年秋天,我作为嘉宾参加香港凤凰卫视震海听风栏目的一个讨论节目。其内容,是日本女足和德国女足在杭州的比赛,当时,中国观众给了日本女足大量的嘘声,日本女足却在比赛结束时打出了“感谢CHINA”的横幅。。。 我对邱震海先生说,一定还要加上一句话啊, – “当日本女足打开这条横幅的时候,全体中国观众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是当时真实发生的情景。

    中国人并不是一味仇外的民族,在历史上,最难同化的民族,都在中国的土地上能够融合于一体,最难和平相处的宗教,都能在中国的土地上找到共同发展的机会。尽管从一八四零年开始,遭到了一百年列强的蹂躏,在1945年战争结束的时候,中国人依然收养了多达数万人的日本遗孤,历史上没有哪个民族曾用这样的善意对待过刚刚在自己国土上烧杀抢掠过的另一个民族。中国人对于善意,有一种最朴素的投桃报李的精神。所谓“愤青”现象的出现,与其责怪中国人排外,不如仔细想一想是否曾经用善意对待过中国人。

    我想在场上的日本女足队员,一定理解了这一点。

    我对邱震海先生说,这一句话一定要加进去 –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说的就是这种话。

    第二个前奏,今年在日本长野的火炬传递活动,在日华人群起声援。尽管日本的报道对中国方面并不够完全的客观,但一个微妙的细节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 没有一家报道抱怨过在长野中国人表现出的道德素质。事实上,那一天尽管上万的中国人到了长野这个整洁的小城,但当他们离去的时候,长野只有比他们来之前更加清洁美丽。每一支中国人的队伍都有人携带了垃圾袋,准备在回程中带走乱丢的垃圾。然而,那一天大多数中国人的垃圾袋都是空空如也 – 因为根本没有人乱丢垃圾,又上哪里去捡?在火炬传递的终点若里公园有一大片葱绿的草坪。中国留学生们相约不上这块草坪,以免践踏损坏草皮,宁可绕路数百米。在火炬传递到达的时候,为了让后面的日本观众能够看到火炬,等候了几个小时的几百名大阪大学留学生们一齐蹲了下来,放弃了自己看火炬留影的机会。他们蹲着唱国歌的情景,和反华团体动辄发生的暴力行为,不能不让普通日本人产生反思 – 中国人真的是自己认定的素质低下的人么?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汶川大地震发生了。

    最初,日本人同情的表现,应该是出于他们感同身受的惨痛经历。日本是地震多发国,东京大地震,阪神大地震,都给日本人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可能日本人是最能够理解一次7.8级的大地震,对当地的人民,代表着什么。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5月16日,日本文部省召开紧急会议,根据中国四川大地震的结果,初步认定日本有三分之一中小学校舍需要进行防震加固,就体现了日本人这种对于地震的忧惧心态。

    然而,有两件事是普通日本人没有想到的,可以说,这两件事,是促成这次抗震救灾中两国关系改善的重要原因。

    第一件事,是中国舆论对于日本方面同情和支援的回应。如前所述,中国方面对日本方面的努力给与了极高的评价。《产经新闻》以《救援队派遣促成历史改变,反日情绪转为网上如潮感谢》 的标题,报道了中方这种积极的反应。《时事通信》则报道了在青川救灾的日本救援队遇到的感人事情 – 中国的灾民在表达感谢的同时,甚至将仅有的配给食品拿来与日本救灾队员和记者分享。显然,中国方面这样的善意回应,让日本民众始料不及。这种鼓励使日本方面的工作人员群情激奋,纷纷表示将继续全力投入救难。“前几天有降雨,有水分的话,幸存者的搜寻依然是有希望的,我们将继续努力工作!”日本的搜救队员的话引来中国方面更强烈的回应。这种良性的互动,让日本民众对于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产生了更强烈的信心。这次大地震成了一个平台,让中日双方明白在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其实对方都不是洪水猛兽,善意会获得善意的回应。作为邻居当然希望友好相处,双方原来所缺的,只是对于对方的信心。

    “东海(石油)问题依然是存在的,但是两个正常友好的国家之间有矛盾也是正常的,英国和美国之间也一样。从这次地震看,这并不妨碍日本和中国可以友好相处。”在日本雅虎上,一个日本网民的留言获得了几百个支持的意见,可以算是大地震后在日本一种对两国关系比较典型的看法。

    第二件事,是中国人在大地震的背景中表现出的崇高的道德水准。《产经新闻》记者福岛香织在《中国各地空前的大献血与大捐献 – 四川大地震影响下》(5月17日)一文中,带着敬意描述了这样描述灾难中的中国人 – “「どうしても献血したい。予約はできないの?」。年配の女性が献血車の受付に迫っていた。「すみません、午前5時から並んでいる人もいるんです」。係の青年が丁寧に断る。”(“不管怎样,也希望让我献吧。不能给我做个预约么?”有上了年纪的女士急切地对献血车的工作人员问道。“对不起,这些排队的人早晨五点就来排队了。”工作人员温和地拒绝道。)“献血の受付をすませた陳艶さん(21)は午前5時に起きて郊外からバスに乗ってきた。「昨日も来たのだけれど、時間が遅すぎて献血できなかったから、今日は絶対に、と思ってきた。インターネット募金も100元(1元は約15円)したわ」。大学を卒業後も仕事が見つからずに無収入でいる陳さんだが、「私より被災者の方が大変だから」という。”(献血的窗口,陈艳(21岁)是早晨五点就乘公共汽车赶来的,“昨天也来了,时间晚了,所以没能献上,今天是一定要献上了。另外,在Internet上捐了100元钱。”陈在大学毕业后还没有找到工作,没有收入,但是她说:“受灾的人,比我要困难。”而瞿万容老师用身体保护孩子的悲壮,让日本读者悚然动容,感叹道:“若是世界都是这样的人,那世界就只有和平了。”

    这些报道,与新闻图片中,中国人拼力的相互救助,对亲情的真挚表现,乃至温家宝总理灾救灾中的刚毅表现,都大大动摇了对中国妖魔化的宣传,所谓中国人“自我中心”,“道德低下”等说法不攻自破,使普通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好感和认同感大为增强。

    在这样的冲击下,中日关系在这个灾难的时刻,能够获得意料不到的进展,可以算是件不幸中的好事。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日本民间对于救援队在中国的活动十分关注,中国方面对日本救援队的高速高效出动给与了高度评价,这也引发了一种新的思维。

    日本长期以来,一直追求所谓“正常国家”的国际氛围,但这种努力一直没有得到周边各国的认可。这种情况,使日本人对于参与国际行动有着一种强烈而积极的追求。这是这次日本到中国的救援队得到极大关注的原因之一。但是,他们受到的关注,远超过前往伊拉克的日本自卫队,受到的评价也大不相同(前往伊拉克的自卫队在家门口就受到日本人的强烈抗议,被迫悄然出发),其原因又在何处呢?不妨可以看出,在伊拉克,印度洋等国际活动中,日本扮演的始终是给其他国家打下手的角色,而到中国救灾,则是日本自己独立决定,独立执行的行动,获得的荣誉和赞许,也为日本一家独有,其国际影响自然不能与伊拉克等行动相比。

    这次行动尽管还没有结束,国际救援队在中国所收获的赞誉和肯定,却已经让一些日本人开始反思 – 日本走向“正常国家”的道路,是哪种方式更起作用呢?是咬牙切齿地对其他国家发出不满,制造对立来“威压”对方,还是通过这样利人利己的行为“春风化雨”,效果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地震,给了中日,乃至世界一个沟通和友好的机会,这实在是始料不及的事情。

    [完]

    关键词(Tags): #汶川地震(喜欢)元宝推荐:landlord,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就让我来送别萨苏大人的政治方面的最后回贴吧

      萨苏大人是从此不再对自己政治方面文章回贴,我是自己破掉自己定下的不再参与政治话题讨论的规矩,倒是相映成趣——虽然我这样把自己与萨苏大人相提并论有点冒昧。

      河里不少朋友都是追萨苏的文追下河的,我虽然不是其中的一员,但对萨苏的大名也是早有所闻的。不过看萨苏的文章虽然有一定数量了,献花的却不是很多(砸花赚通宝申请认证会员的那几天除外),回复乃至认真回复,到今天之前还是没有过的事情。

      这样的情况固然有可能是因为我对萨苏大人在河里的声望的嫉妒,但我自以为的主要原因还是我对那些文字里所表达的东西没有特别欣赏的感受。我看一篇文字,首先关注的是其所表达的观点,其次是所写的内容,最后才是文笔,所以萨苏的文字虽然已形成自己的风格,但在我眼中看来却并无太多出奇之处:那些将其拥绕的鲜花,即使不是多了,至少也不会差到少我这不是很心甘情愿的一朵的地步。其中的有那么一两篇,还引起了我一些不怎么良好的感受,甚至起了起来一驳的念头。(对于这一点,我私下里对一位朋友曾经有所透露。)

      然而,今天我却十分真诚的献花了,并且十分真诚的在这里写这个回复——对这篇引起不少河里的朋友反感乃至要进行“声讨”的文字。这不是逆反心理在作崇,更不是故意标新立异,引人眼球,而是我的确欣赏这篇文字所指向的方向(观点)。

      我对日本这个国家的了解很肤浅,对和族这个民族的认识更是一知半解。但对这一点我还是很能肯定的:由于核武家族系列为代表的超级武器的出现,日本这个没有战略纵深的国家已经永远失去了像曾经的英国那样的成为世界的霸权乃至主宰的机会。而这,曾是日本这个国家,和族这个民族很长时间里的最大理想(野心)。

      伟大理想在现实面前的破灭,对一个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更是如此。这巨大的心理落差所带来的压力让人难以接受现实,更不用说是直面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该人往往会性情大变,做出一些难以理解的不理智的极端事情出来,对一个民族来说同样如此。

      然而,这个理想破灭了的人若未脆弱到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告别这个世界的程度,又不愿破罐子破摔就此沉沦下去,那他最后是一定能接受并直面这现实的,这一点对一个民族来说也是一样,只不过如同一个民族的生命是个体的人的寿命的若干倍一样,一个民族做出这样的转变,需要个人的若干倍的时间。而日本这个国家与和民族的状况,并不是简单的理想(野心)破灭这么简单,而是生存的空间和把握自己前途的主动权都将从手中失去(这一点对日本的资源自给能力以及当今世界的地缘政治有所了解的人会明白的吧)。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样的落差就更加的巨大,更加的难以接受和面对。

      不过和族这个民族生命力的顽强程度虽然不能与伟大的中华民族相比,但却也没有脆弱到会被这落差压迫得就此沉沦的地步(这一点从她近年来虽然屡有异动,却总是能够控制自己不突破会给自己带来毁灭的可能的底线就可看出),所以,和族这个民族最后还是会从前段时间及眼下的这种种不理智的,把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空间压缩的更加窘迫的不理智的极端行为中走出来。

      而和民族只要能够从这种极端自我的主观状况中走出来(和一个人一样,一个国家和民族也往往会被自己充沛的主观蒙蔽眼睛),稍微冷静和客观的来看待这个现实的世界,她就会发现,自己最好的出路是与将要不可遏制的崛起于世界的中华民族这一自己的民族之母进行合作。这一点她其实是早就知道了的,只是难以接受,不原意面对罢了(如同不能接受和面对前面所说的理想破灭的现实),这从她的最近若干年的充满攻击性的主观主要指向的对象是中国(中华民族)就可以得到证明。

      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崛起从来不是像近代西方的某些国家那样,完全剥夺和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乃至基本的生存空间,而是靠文化优势的吸引和同化(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你也可以说是征服),而这同化,也并非野蛮的,咄咄逼人的进攻性的,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敛型的,是互利的而不是单边掠夺的(这一点,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周边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会同意的吧)。

      在这样的情况下,和族这个民族的用多长时间走上这样的正确的道路,中国(中华民族)的作为就是一个仅次于其自身内在环境的第二重要的决定因素。这里所说的作为,包括中国(中华民族)的崛起的进展,更包括对日本(和民族)采取的措施。而中国(中华民族)要尽快的、更顺利地崛起,就如同萨苏所说的那样“不能同时面对很多敌人”,这一点,不仅是因为我们有历史的经验,还因为当前的形势已经不允许我们采取最近几百年来那些曾经崛起的西方国家(民族)所采取的办法。

      而对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天可汗李世民这个榜样(更早远的我就不说了),近代又有统一战线、毛主席的民族政策等取得了光辉成就的经验的中国(中华民族)来讲,实在是没有理由抛弃自家宝藏,去窃取那已经行不通的,野蛮的,把人性的罪恶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的崛起方法,更何况这样的暴发户是注定富不过三代的呢!

      临屏匆匆,纰漏错误自是在所难免,还请方家多多指教。

      • 家园 有道理,所以要加强年轻一代的交流。
      • 家园 你说的主要是你的思考和判断, 但没有提供事实做证据

        "这一点她其实是早就知道了的,只是难以接受,不原意面对罢了(如同不能接受和面对前面所说的理想破灭的现实),这从她的最近若干年的充满攻击性的主观主要指向的对象是中国(中华民族)就可以得到证明。", 证明不是这么做的, 你至少要排除其他导致"充满攻击性的主观主要指向的对象是中国"的因素吧.

        时移事易, 天可汗的时候, 中国和世界其他大国彼此远离, 互无大的影响; 而今完全不同. 日本至少有三个选择:1). 抱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大腿. 2). 在西方和中国之间骑墙. 3). 靠拢中国. 考虑到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存在, 我认为日本作出前两个选择的可能更大.

        "近代又有统一战线、毛主席的民族政策等取得了光辉成就", 这是中华民族内部事务, 用在中日关系的讨论上, 并不妥当.

      • 家园 嗯,我“文化”这个词可能有点用词不当

        或者需要加上一个说明。

        具体的东西变了,争夺本身并没有变。

        其实里面的每段话,都值得细说写一篇文章,现在都合并到这么短的一篇文字里,自然有很多地方只能给出结论而不能给出论证过程。不过我本来就是打算写给能不要论证就认同这结论的朋友看的,所以就不浪费这力气了(我现在也有点浪费不起)。

        • 家园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对把这个人类文明史上最野蛮凶残邪恶的一个种族安排做俺们的东邻居, 实在是起早床的一杯咖啡, 提神的很。

          幸亏他们没核武器, 如果他们有, 估计比基地组织更敢用,阿弥陀佛。

          顺便再多说一句: 俺也觉得有些人(包括萨大), 简直是太温情了, 建议大伙儿都到他们家去蹭饭, BBQ,借钱,心肠这么好, 肯定不会拒绝俺们的

      • 家园 一点商榷

        历史上的例子是农业文明时期的,我的理解是,那个时候国家之间对资源的争夺还没有今天这样厉害,特别是中国,在农业时代,算是地大物博,周边的地方在中国眼里都是没什么吸引力的,我觉得后来的闭关锁国也和这个有关系。

        在工业文明时代,对于资源和市场的争夺异常激烈,新崛起的国家必然渴求大量的资源(原料和市场),威胁到已经在“发达国家俱乐部”里的成员的利益,这个矛盾比农业时代强太多太多了,冲突也会激烈很多。

        对这些现有发达国家,中国很难用“文化优势”去吸引他们的,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冲突是如此的尖锐。

        • 家园 我“文化”这个词可能有点用词不当

          或者需要加上一个说明。

          具体的东西变了,争夺本身并没有变。

          其实里面的每段话,都值得细说写一篇文章,现在都合并到这么短的一篇文字里,自然有很多地方只能给出结论而不能给出论证过程。不过我本来就是打算写给能不要论证就认同这结论的朋友看的,所以就不浪费这力气了(我现在也有点浪费不起)。

      • 家园 日本是叫“和族”,那个“大”字跟“大马”的大字一样属于自捧

        他们自己说说没问题,别人没必要跟风。

    • 家园 老萨有没有日本救援队回国后的跟踪报道?

      新浪上有一篇,不太详细

      http://news.sina.com.cn/w/2008-05-21/233815589953.shtml

    • 家园 给老萨道个谦,外加和个稀泥,要和谐,要和谐,不要太激动。

      国家如人一样,有多面性,有温情的一面,有铁血的一面,有柴米油盐的一面,有金戈铁马的一面,有声色犬马的一面,有道学哲学的一面。

      老萨呢,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最温情,最善良的一面,即使面对小马对温相的那些脏话,也能够心平气和。

      葡萄和问天、纳米等兄弟呢,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理性,铁血的一面。当然不是这干兄弟不温情,也不是说老萨在民族危急关头不铁血,每人性格不同而已。

      大家都爱这个国家民族,都会为这个国族付出自己的努力,这就够了。求同存异,有不同的声音,才能有思考,有进步,即使谁都不能说服谁,但是我们不会相互割裂,君子和而不同,保持自己,影响他人,这样挺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