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秦的困境及其他――《荆轲刺秦王》观感 -- 大漠月如钩

共:💬77 🌺6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秦的困境及其他――《荆轲刺秦王》观感

    1998年,不知道在以后的人看来,会用怎样的笔法,来渲染和描绘这一年发生的事情。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时刻都穿行在曾经发生的历史片段里。象我十六岁时,把暑假最好的光阴交付在图书馆里:那时我和馆长的女儿是好朋友,几乎每天,我都在藏书室里高耸的书架之间渡过。

    那种老式的藏书架,下面是上锁的柜子,这柜子往往会比上面的书架多出一块来,大约30—40公分,却刚刚可以让削瘦的我,在走得累的时候平躺在上面。   

    拣几本厚砖一样的外文词典枕在脑下,借着高高的玻璃窗上投射下的日光,把儒勒.凡尔纳的小开本举在头上,经常就这样迷蒙睡去。一觉醒来,无数微尘正在金色的光线里飞舞,被窗檩隔住的光线形成了阴影,把整个窗户的形状放大成一个梯形依次投印在书架上、我身上、还有地上。

    那些微尘,一点声音也没有,却喧闹得不亚于任何一个繁忙的都市。我是这样温柔地被它们包裹着,包裹得我头昏目眩;那种感觉,就象达利画里软绵绵的时钟——我总觉得他肯定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人在太阳所营造出的时空留下轨迹,可以抽象成为一级级台阶般上升的折线,也可以是一张软塌塌如和得太稀的时间馅饼,里面装满了欲望和由这欲望带来的恐惧——归根结底,这欲望,还是来自于太阳,又要归还给它。

    我站立在这无数微尘轻舞的光线里,似乎是在图书馆,又似乎刚刚从尼摩船长的潜水艇上归来。

    1998年,象倒退的录影带,从2008的胶片上回放,隔着十年的光阴看这部片子,让我回到了16岁的暑假,在图书馆里站立在浮想联翩的窗格下,淡淡的阴影带着微黄,无端在水泥地上印出一片大西洋海面才会有的鳞鳞波光。

    关于这片子的版本,通行的有两种,一是日本版的《始皇帝暗杀》,一是国内版的《荆轲刺秦王》,我先看的是前者。也正因为看完前者,奇怪为何当初它会受到如此一边倒,甚至可以说是口诛笔伐的如潮批评,便又找了国内版的来看。通常为发行计,同一部电影有不同版本,可以理解,但是被剪得如此面目全非,甚至完全可以说是两部电影的,到目前为止,我只见过这一部。

    看完了,也就释然。

    《刺秦》也好,《英雄》也罢,十年来没有走出的困境,是从秦时就种下的根苗。

    所以阮籍遇穷途然后痛哭,而鲁迅,费了许多唇舌,讲文艺与政治的歧途。这两种,倒分别为这片子的两个版本而印证。而前者印证的,正是歧途。

    试比较两个版本中,除吕不韦的处理不同之外,国内版里另外独有的一些特色情节。

    其一,秦灭赵时,赵国的孩子们在邯郸城破之际,纷纷从城墙上往下跳,以示不降。有一个镜头更是重点描述了一个赵国的兵士在秦兵的围攻之下,抱着孩子从城墙上跳下去,喊到:“赵国永远不降。”

    其二,对赵女的刻画。灭赵前一天她与秦王政在邯郸城外的一段台词,当嬴政说明天就要攻城时,赵女说:“我真傻。我以为有了你,百姓就可以不用再流血。可我一路上看见,是你的军队,把人吊在房梁上绞死,绑在柱子上射死。把村庄夷为平地,城池烧成废墟。这些都是你干的,你跟那些王有什么不同?”嬴政说:“可这是赵国,赵国不同。”赵女:“你答应过我,要救助天下的百姓。看看我的脸,你现在记起来了吧?”在嬴政大吼出“赵国不同。”并陈述以前在赵做人质所受的屈辱时,赵女说:“可你的母亲是赵人,赵国,有人在你受难的时候帮助过你。你过去的名字,叫赵政。陛下,只要你心里还有怨恨,你就成不了天下的王。天下的王,要爱天下的人。天下的人,不管从哪个国家来,都是你的臣民。赵王已经下令,要杀死赵国的孩子,如果你去解救他们,不再滥杀无辜。你就还会得到赵国人的爱,天下人的爱。”言毕赵女向嬴政揖跪,问:“你答应我吗?”嬴政扶起她,说:“我答应你。”

    其三,邯郸城破,秦王手持一小孩拔浪鼓,走向未来得及跳城的孩子们,让手下的王简放他们走,然后屈身于一赵国小孩面前,要把拔浪鼓给他,结果被这孩子唾面。嬴政起身,笑,出门,叫:“王简。当年我随先王回秦的时候,赵王曾派兵车追赶,他是怕我会报仇。”低头摇动拔浪鼓,仍笑,说:“现在,我也害怕。”于是剩余的孩子全被坑杀。前一天的承诺,被其亲手打破,直接导出了赵女口中,也是全片中被反复强调的一句台词:“天杀的嬴政”。而这句台词,已经暗示了荆轲必败。

    其四,嬴政伏跪在其将死的母亲跟前,说:“儿从赵国回来了,儿把咱们的仇人都杀了。把仇报了。”其母亦唾其面,也说:“你这个天杀的。”然后咽气。

    其五,镜头闪回到赵女与荆轲,赵女对荆的一段道白:“找刺客去咸阳,这一切都是我和嬴政安排的。我已经告诉你了,那时候,我是他的女人。我们小的时候,爹爹常常喝醉了酒,躺在雪地上,都是嬴政把他背回家。他那时才十几岁,怎么背得动啊?他很孝顺,对母后也好。周围的孩子都喜欢他,他那时候好,他那时候不一样。嬴政什么都知道,你去了……”话未必,荆轲说:“可我不能再让他杀燕国的孩子,杀天下的孩子。”于是赵女动情,仆入其怀,二人拥抱。

    其六,后续的情节中,除了大殿刺杀一节,两个版本基本相同外,国内版多出的情节有:

    1、太子丹、荆轲、赵女、秦舞阳四人对刺杀进行操演,成功后荆轲一人回到房中,镜头描绘揭示其决心刺杀前的内心活动:除有周迅扮演的盲女自杀场景外,更多的是赵国城破时,百姓四处奔散的乱象与赵国孩子们静默肃立的场景;

    2、秦王在宫中,坐于江山一统图上,叫跪着的卫兵:“过来,陪寡人坐一坐。”卫兵头仆于地向前,然后抬头,不敢于秦王对视。嬴政问其中一人年纪,得知其十五岁后,说:“成人了,可以做大事了。寡人在赵国,可比你小。那时候好,吃也不饱,穿也不暖,一心就想做王。那小女子,我那小女子说我,可以做王。”停顿,喃喃自语曰:“那时候好……”此时一长者说燕国使者到,问其见还是不见。嬴政说见,得知这名为荆轲的使者会剑术时,又说:“剑是要他带的,但是你要预备。”

    至此,两版本的主旨已各自分明。

    日映版,是以荆轲从杀盲女失落自我而决定不再杀人,然后又为赵女所感,决定助燕杀人的心路过程,嬴政在其中,更象莎翁笔下刻画的君主,被野心驱使杀伐屠城并神经质。国内版,从老少两代史吏不断提醒秦王“君王嬴政,你忘了秦王历代先君,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秦王答:“嬴政一刻也不敢忘啊!”开始,其中反复借“天杀”来强调王权的不可颠覆性。叙述角度的完全不同,导致赵女的形象,虽然同样是平民视角的代言人,天真纯朴并被王权所欺骗,在日版里,成为合理的存在;在国内版的叙事语境下,却完全多余而笨拙。不入穷途,又做何解呢?

    但刺秦的故事还没完,其后又有《英雄》,看了让人无言而又无言。原来在王的眼里,生的所有意义,全在于你如何去死。而陈凯歌,是为刺秦所分裂了。一面是有如莎翁戏剧笔法和黑泽明镜像的气韵,一面是努力安排了好多的镜头来修修补补、自圆其说。可怜,看得大家这么累,终于有如胡戈者用一个馒头,解构了刺秦这场血案。

    回过头来再看赵女(日版中的),应该是比《鬼子来了》里面纯朴到可笑甚至可悲的村民更早被愚弄平民的代表。区别只是,赵女被王愚弄,村民们被更多的王愚弄。如果赵女的那些台词(国内版)大家都知道不是真的,那这些到底是说给谁听的?我不知道,我只看到深深的鸿沟,横亘在一出大戏的舞台中间,让人失语。

    而演员的表演,精彩得足以用哀叹来形容。李雪健不必说了,王志文根本是个天才,陈凯歌自己,也演得如此的好,至于周迅的那场戏,有兴趣的话,请一定看日版。那是真正的点睛之笔。几句台词,便胜巩俐无数。而十年后,这些人,也再不可能再聚在一起了。下一次的刺秦,会是何时?这一群英雄般的人物,要多少年以后才会重现?这确实是一出太长久的悲剧,沉重得讲叙者都站在了被唾弃与被批判的边缘。

    合上《海底两万里》,关闭荧光闪烁的屏幕,说一句深深的感叹,落到16岁的图书馆里。时间总是这样,淡忘一些,又想起一些。想起的缘由,其实也都为一些极微小的事物,比如:昨日昨时,看的这场电影;某时某地,偶遇的一个故人。身处于这场巨大的困境里,且荷杖而歌,且从容徐行,且沉吟,且思量。虽然日版不错,但最后让赵女怀着荆轲的娃儿,挺着大肚子微笑离去又还是落了俗套。放在夏瑜坟上的花圈,只是一个安慰内心不平的假设。天真轻信如赵女者,最终,是免不了要为秦而殉葬的。

    关键词(Tags): #荆轲 刺秦 影评
    • 家园 喜欢这样的文字

      可惜写下这样文字的人很久没来了。。。

    • 家园 爱书者

      拣几本厚砖一样的外文词典枕在脑下,借着高高的玻璃窗上投射下的日光,把儒勒.凡尔纳的小开本举在头上,经常就这样迷蒙睡去。一觉醒来,无数微尘正在金色的光线里飞舞,被窗檩隔住的光线形成了阴影,把整个窗户的形状放大成一个梯形依次投印在书架上、我身上、还有地上。

      • 家园 呵呵,

        图书馆里的灰尘吸多了,想不爱书也难了。

    • 家园 我喜欢这样的文字

      16岁的时候,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啊。

      那个时候,正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整个人都如同海绵一样,想孜孜不倦的吸收一切可以得到的知识养分。那个时候,是高一,还没有高考的压力,学校还敞开了图书馆,让我们去借阅。图书馆的门口,是月季的花坛,不知道有多少次,就坐在花坛上,想急切的把手中的书给读完,直到不经意间一抬头,看到月上枝头。才大叫一声坏了,拔腿往家里跑。

      只可惜,那个时候,流行的是所谓的疤痕文学,充斥了市面上,和诸人手头的是上山下乡的知青们那青葱岁月的无情流失。

      好了,回到正题。

      我很希望下一个荆轲刺秦,能够把一个军事化的庞大帝国的威严和压迫感给表现出来。多谢商鞅,这个成功的变革者。让秦国从一个尚武的无序部族,成长成了一个铁血帝国。整个社会,成了一部孜孜不倦的机器,源源不断的把兵器,粮食,衣物,以及所有的战争所需要的一切给生产出来,然后传递到前线。而每一个战士,也是这部机器的一个小小的触手般的存在,可以替换的,不知疲倦的,勇往直前的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面对这样一个存在,即使是生活在高度组织化,纪律化的现代社会的我们,也要惊叹一声“奥”,更何况是当时鸡犬相望的阡陌居民们。

      这种望尘莫及的感觉,所直接带来的,就是一种挫败感。一种我们不可能用人力去阻挡,这是天命的挫败感。但天命真的是如此的无情么?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在普通人的理想生活还仅仅是自己目光所及的那些三十亩地一头牛的这种视野中,绝大多数人能够看到的,不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所爆发出来的,原本应该有的那种超级的活力和动力,而是一个冥冥中为一只天命的大手所左右的秦国。

      如果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淳朴的话,那么请回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尔虞我诈,永远是远离了平民生活的食肉者的弊端。正因为淳朴,所以大家简单,或者是因为大家简单,所以淳朴。

      所以,大众所可见的,不是一个超级军事化的秦国,而是一个狂暴的亲王。大家都以为,只要刺杀了亲王,那么大家会可以回归到以前那种彬彬有礼的君子战争去,那个时候,我们有退避三舍,我们有联纵,我们有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

      孰不知,要解开一个结,几双虚弱的手,只能一点点的去抽丝辨缕;而一双强壮的手,可以直接的扯开,扯不开,那么就砍断。

      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以前的时代。

      无论谁是秦王,无论谁当了其它七国的王,当商鞅因为自己的法律而被车裂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秦国最终胜利的结果,唯一所不为人知的,是这个过程要多长,最终完成的那个人,那个幸运者,究竟是谁?

      所以,我把荆轲刺秦,更看作是如同唐吉珂德一般的行为,因为,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这种,那种的原因而停顿。当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当历史的方向开始转变的时候,任何试图阻拦的,他们的最终的下场,只有一个,就是悲壮的去殉自己的已经随风逝去的理想。

      所以太子丹交接游侠,希望自己可以凭借他们来拯救天下,却最终失望;

      所以荆轲踏上了不归路,希望自己能够为天下做点什么,却只留下一段憾事;

      所以当年渐离高歌,风潇潇易水寒,在刺秦不久之后,追随了荆轲的旧路,殉了自己的道。

      我可以理解,我可以欣赏,我可以感叹,但我知道,这一切,改变不了那个曾经在邯郸被人羞辱的质子,最终成为九州的王。

      ——————————————————————————————————————————

      中国人喜欢说果报。秦王之所以在灭七国的时候,大肆杀戮了几十万,几百万的人,我想,应该与幼年时代被人白眼相向,被人耻笑,被人捉弄,被人鄙视的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我想,这也许就是赵国的果报,虽然,因,是在一个最不起眼的角落里,施加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色身上。却没料到,这双手,最终掌握了九州的性命。

      一叹。

      • 家园 花上,

        如果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淳朴的话,那么请回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尔虞我诈,永远是远离了平民生活的食肉者的弊端。正因为淳朴,所以大家简单,或者是因为大家简单,所以淳朴。

        ,但是也常常觉得,机巧其实是没用的。如果这个世界有最锋利的武器一说的话,应该是“善”了。

      • 家园 恩,

        静待兄台下文~~~~~

        • 恩,
          家园 多谢提醒

          我完全忘记了,这以后喝水不能多啊。

    • 家园 图书馆那段写得真不错,花
    • 家园 呵呵,以前学荆轲刺秦的课文时,就把老师搞得很尴尬

      虽然老师在讲这段课文的时候,极力想给我们定下荆轲的勇士形象和秦始皇的暴君基调,但是总是被我们的问题搞得不知所措。

      首先,荆轲的同行者,那个15岁的叫秦什么的小孩就是一个搞笑的角色。荆轲看上他,仅仅是因为这个孩子12岁就杀过人。结果这个小流氓一上殿见到了真章,就筛糠一样抖成了一堆。俗话说物以类聚啊,荆轲的形象顿时被连累了不少。

      另外,荆轲号称是当时的第一剑客。就算不是真的天下第一,起码也得是那种“万人敌”吧?结果倒好,图穷匕现的时候,对于毫无防备的秦始皇一刀偷袭,居然会没有扎上!之后追着可说是赤手空拳的秦始皇在大殿之上跑开了马拉松,居然没有追上!后来不行了就来了个小李飞刀,居然还是没有命中!等到秦始皇好不容易拔出了佩剑,第一剑客居然在第一个照面就被秦始皇把腿给废了!剩下的时间里荆轲除了能用暴露某个部位来侮辱秦始皇(完全是yy),就只能是等死了。

      可怜了献头的樊大侠啊!唉。

      就荆轲这种认识水平,这种武功水平,也敢称“壮士”,可见秦始皇和刺秦者,到底是个什么关系了。连带着我们对六国的水平同样产生了怀疑。

      • 家园 深有同感。

        顺便说一下始皇帝的佩剑。虽然兵马俑出土的几乎都是青铜剑,但始皇帝使用的不一定是青铜剑。秦军之所以在铁剑逐渐普及的时代仍使用青铜兵器应该是跟他们的兵工厂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制度有关。青铜兵器的制作流程非常成熟,我想当时青铜兵器和铁兵器的差距应该并不太大,否则秦人不会一直坚持使用青铜兵器。

        兵工厂标准化集成生产是针对军队,始皇帝应该有特别待遇。

        事实上秦人并不抗拒使用铁器,相反,他们是率先使用铁器耕作的国家之一,并且是以法律的形式由官府力推民众使用这些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工具。

        • 家园 不错,秦在青铜剑的铸造上有很大的突破

          如果青铜剑能有铁剑相近的性能,那么当然是青铜剑在生产和维护上要占很大优势了。秦国500万人口,要供应100万军队的装备,工艺简单和性能优越缺一不可啊。

          • 家园 各国铜矿铁矿的勘测分布储量质量也是一个因素。

            《复活的军团》“血色青铜”一节里就是专门说秦军的青铜兵器,质量确实是非常高的,他们甚至可以制造超长的青铜剑,零件可以相互替换。考虑到那是个铁器逐渐普及的时代,铁器的生产还不是非常成熟,如果兵器的质量并非决定性因素,那么数量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秦军使用青铜兵器应该是一个综合考虑下的结果。

            湖南等地的楚墓和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铁剑,接近1米或超过1米的不少,最长的铁剑长度已达1.4米,尤其楚国以“铁剑利”而驰名天下。

            秦始皇为什么一定要背的是青铜剑呢?

      • 家园 怎么觉得这两个观点好眼熟啊

        似乎是古人之见, 和您莫不是英雄所见略同?

        • 家园 呵呵,leqian兄这个“英雄所见”

          简直就是明摆着讽刺我啊。不过我不在乎这个。老兄能不能告诉我这个古人之见的出处?

          我还以为古人都是战战兢兢跟在太史公屁股后面,对秦始皇一口一个“暴政”,对荆轲一口一个“壮士”呢。如果有别样观点的,我很有兴趣看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