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今夜无人入睡 -- 月树

共:💬34 🌺16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今夜无人入睡

    8月8日的晚上8点,我准时坐在电视机旁,在这之前,我刚好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看完一部日漫的剧场版,时间掐得实在是太准了。

    说实在的,和大家的心情不一样,我是抱着一种旁观者好奇的心理在期待老张能捣鼓出什么东东。在经过英雄无极夜宴黄甲赤壁连同脑白金恒源祥毁人不倦的轮番教育后,我想就是再雷的场景也不会让我外焦里嫩吧:)

    午夜十二点,我全程一段不落的看完了央视版直播,期间没有喝水嚼食更衣记录,然后坐回笔记本前,用手指说出了自己的第一感觉:

    这是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开幕式。

    说这话的意思是,之前不可能会有导演运用这些元素包装奥运会开幕式,之后也不会有导演运用这些元素包装奥运会开幕式,除非奥运会重回中国,再由中国导演操刀。

    太多意外了。

    老张和他的同伴通过这样一场开幕式,完成了对传统的双重否定。第一重,否定了用西方式传统文化元素表现奥林匹克的习惯,整场开幕式,除了五环和和平鸽,就没有西方人熟悉的场景;第二重,否定了用西方人熟悉的习惯性文化元素表现中国的传统,整场开幕式,声威用缶不用鼓,色彩用绿不用红,戏剧用偶不用角,戏曲用昆不用京,武术取太极而舍拳脚,音乐奏春江花月夜而避茉莉花,服饰走隋唐而弃明清,至于手卷、竹简、山水、活字(有人说那是麻将,呵呵,中国传统的麻将是“板”不是“块”,不知道了吧)、船桨那就更不用说了,纯粹就是“中国”,但对外从没有宣传成“中国”,如今如数登场,眼花缭乱之际,估计惊倒一片人。

    国人被惊,多半是疑惑如此种种和“美丽的奥林匹克”有何关联?至于洋人,满脑子都是水了。看看西媒的事后评价吧,撇开有关衙门(冰大用语)的涂脂抹粉,那赞美的言语背后,其实只有四个字:“空话连篇”,有的,干脆避而不谈,又捡起了诸如人权、西藏、民主之类的抹布塞自己的嘴了。为什么?不理解呗,连借题发挥都不知如何下注,干脆不看见。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主题表达,那就是:

    我的地盘我作主!!!

    这是一口气。

    在这口气的帮助下,老张们终于把“中国”从红灯笼美人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体现出了一把有内涵的大气,同时小小诠释了一把没有西方天使翱翔的奥林匹克世界。

    是啊,谁说上帝不能是个中国人呢?

    所以,要给奥运会开幕式一个不及格,不可能!!!

    呜呜,好不容易重新入河,新帖又要土鳖杠铁牛,泪奔啊……

    元宝推荐:landlord,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终于结束了;)

      奥运会就快结束了,还在说开幕式,想想真是汗,今年家事国事天下事都不太平,“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迎来今天的解放”。回想一下这句话,很多话就不用说了。

      开幕式的全过程以及运动员入场式已经有很多文字了,我也不想打太多文字。最近这几届开幕式文艺表演都说是奥林匹克主题,还不是到谁的地盘唱谁的歌,何况都是同一个承包商:)既然别人都不把文艺表演主题叫美丽的西班牙,美丽的美国,美丽的澳大利亚,美丽的希腊;我们干嘛要叫美丽的中国。至于含义嘛,表现中国文化,难道不是人文奥运吗?表现和平鸽鸟巢蓝天蒲公英,难道不是绿色奥运吗?至于贯穿全场的声光电,不就是科技奥运?理不理解是他们的事,怎么解释是我们的事,反正明白人都是你们。轮到下一届,依然是这个逻辑。就这个样子吧。

      不过还是要问大家一句,整台文艺表演,有没有贯穿始终的东东?

      有,那幅画。

      起初舞者勾勒的水墨是那幅画,圣唐时间描绘的山水是那幅画,孩子们笔下的水彩是那幅画,运动员进场集体涂鸦的是那幅画,最后当罗格致辞时脚下的那块地板还是那幅画。一场开幕式,留给观众一个记忆,留给历史一件证物。

      真是草蛇灰线的细致心思。

      至于运动员入场式,掌声的故事实在是意味深长的。所谓大国的国民素质,没必要让那些老师们在报纸上教导了。这年头买大力丸的很多,这一点我们越来越明白。

      我只是想说说音乐,开幕式运动员入场式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父辈国人迷惑运动员进行曲怎么没有了?青年国人觉得杂乱,外族人觉得怎么这样没主题,总之四六不靠。

      其实这是设计者刻意为之。运动员入场式的音乐演奏由五支乐队组成。中国的中央民族乐团代表亚洲,澳大利亚土著乐团代表大洋洲,美国某某女子管乐团代表美洲,英国皇家风笛乐团代表欧洲,还有一支忘了名称的打击乐团代表非洲。总之五大洲全齐了。曲调不和谐是吧,这就是文明的差异,204个国家站在一个体育场,是统一在一个旋律下还是把各自的旋律全部展现出来?报纸上有老师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有普世旋律,并且是神圣的。不过老张们还是选择了一个地球,各自表述的方式。实际效果,很不协调,但是想想一个场合下的五种旋律,终于明白什么叫“和而不同”:)

      还是很和谐的。

      这里说说开幕式的点火仪式。

      看过一些奥运会的资料,其实开始的时候奥运会的点火仪式并没有什么花样,火炬手伸手点燃主火炬,就没了。但是随着二战后各个大国在综合实力上的陆续崛起,比拼成了国与国之间不动声色的主旋律,动刀枪是粗人活,没有技术含量,能让小弟干就不要自己动手。面对面比的都是文戏。于是,规模巨大国家众多的奥运会有了更多的政治含义。有了更多的国家意志,创意花样自然千变万化,烧钱无止境了。

      都是撑的:)

      老实说,没有今年的这么多事,我会坚持这个观点。但现在不同了,不蒸馒头挣口气,没什么好说的。我只是保留我对于点火仪式的观念,再好的创意,能够比得了巴塞罗那的那惊鸿一射吗?我至今也认为,巴塞罗那的那一时刻是不可取代,无法复制的,是真正的古典式奥林匹亚风格,在如今动辄“科技”的今天,这意境弥足珍贵。

      正因为如此,我向李宁大哥致以崇高敬意,这么多年了,李宁依然是李宁,是祖父父亲和和我都崇拜的英雄。

      再好的科技,也是要人完成的。但李宁大哥在长镜头前随着手卷的展开疾步奔跑,那手中的火炬熊熊燃烧,映衬着他疾跑的身影,在投影的配合下,美得让我心驰神往,浮想联翩,连油和米都被连带得优美。

      如果要评比奥运会最佳点火方式,我个人认为,巴塞罗那第一,那是“人”的创意,不可复制;雅典第二,胜在精巧构思;北京第三,有创意,但不够精巧,有“人”的含义,但终究不是绝对主角。其他的,我没有印象了。

      最后的评分,开幕式的现场评个85分没有问题,保守一点,80分吧。毕竟视觉第一,就意味着其他元素的不足,完美是谈不上的。电视转播完全是败笔,这样的视觉盛宴,电视直播就应该是全力以赴的拉长镜头,结果一地特写,除了削弱现场效果,一无是处,打个65分一点都不过分,想到转播人员的辛苦,厚道一点,70分吧。两项加以结合,我眼中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后得分:

      [SIZE=3]75[/SIZE]

      不少了,当年俺考上大学时,数学和英语也就是60分的水平:)

      (完)

      • 家园 谢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巴塞罗那的那惊鸿一射与今日小女孩配唱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支箭其实并没有落入主火炬,而是从主火炬旁边飞过去了,主火炬是里面的电子打火装置点燃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巴塞罗那主火炬实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赝品,造假成分绝对高过这次的配唱。

      • 家园 本想溜过,可捡个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原创】再继续

      是啊,真的很不简单,一场原本有缺陷的安排挖掘成了证明邪恶的罪证,真是无比美妙的广告文案,在此向那些幕后人士致以同行的敬意。大家一定要记住,在和平年代,最危险的良民就是广告人。她(他)们以工具的形态存在于世,她(他)们在幕后发力,她(他)们做了很多事但归根结底只有四个字:无事生非,她(他)们的行为总结起来就两个字:心战。

      此为题外话。

      前面说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是一场公共视觉艺术行为,视觉第一是贯穿开幕式始终的最高原则,在此之下,要想在声音方面出彩是很难的事情,声音在其中必须中规中矩,它的作用是最大程度烘托场景视觉对心理的冲击,恰到好处是对它的最高要求,差了一点不是大问题,但不能过,过,就是喧宾夺主。开幕式的舞台配角有很多,但主角只有一个。确定了是整体视觉,别的就插不进去了。从这个意义来讲,我敢下这样的结论:此次开幕式的音乐设置是成功的,即便“油和米”,也是如此。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智慧,无过就是功

      但只有一处是例外,就是“歌唱祖国”的场景,这是整个开幕式中唯一一处以声音为主角的场景。清澈的童声吸尽一切嘈杂,配合简单的国旗传送过程象征意味十足,我看了很多相关评论,都没有说在点子上,这一片段中的最高潮不在升旗时,而是在国旗班士兵一个整齐划一的步伐从孩子们手中接过国旗的那一刹那,意境庄严得无以伦比,正气在瞬间压倒了一切鬼魅,所谓神圣,便是如此。

      冰大曾经说过,世界上的国歌上百首,总统起来就两种类型,颂歌与战歌,颂歌是绝大多数,战歌也有影响力甚大的例子。都是抒情,但表达的意境不一样,通常,战歌型国歌是喷出来的,舌头要伸直,而颂歌型国歌是呵出来的,舌头多半要卷起来。不过音乐的魔力在于音阶,既然都是抒情,总会有内在的规律。追悼会里必奏的那首哀乐谁都知道吧,它的前身却是一段喜庆主题的唢呐独奏,没什么,放缓了节奏而已。配音师和美容师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发现对象的内在美并把它表现出来,文革时倒是有人想把“义勇军进行曲”由战歌变颂歌,可惜改词不改调,不伦不类,几年时间就被抛弃了。而“歌唱祖国”不同,它的歌词原本就是颂歌,曲调略加修改,便多了不少韵味。更准确的展现了抒情与歌颂两个主题,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时间背景下,听觉冲击强烈,虽然场景简单,震撼决不亚于任何其他开幕式部分。

      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小妙妙的出现是一个败笔。当她现场演唱时,因为工作经验原因,我就感觉这声音过于完美,不像是现场发挥,但没有想更多,事后才了解到是配唱。深深为这一完美场景出现不完美感到惋惜。

      要知道,这是一个声音唱主角的场景,场景视觉在其中是起配角作用,说实在的,56个传送国旗的孩子连同国旗班的八名战士足以完成这样的任务。一位清新可爱的小姑娘在舞台现场的独唱在设计中的确是视觉与听觉的绝佳结合,但在实际中最大的缺陷就是人,想象一下,在一个超过十万人的环状半封闭室外环境下,将自己的声音放大到极致,自己听得到,并且知道这声音在场的十万余人同样听得到,这真是对人心智稳定的大考验。这种考验体现在过程中,第一个音节唱起来没问题,要在数分钟内保证从头到尾的稳定,就不应该是一个九岁小女孩能够坚持的事情了,而一旦发生差错,本段的第一要求:完美的声音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其实是一种取舍,小妙妙的形象的确可以锦上添花,但不要忘了,这一时刻的神圣性仅次于点火仪式,以一种并不严肃的做法使用到这样一个场合,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这一刻的神圣是刻在人心中的,人心的神圣容不得半点不严肃的干扰。从这个意义来讲,使用小妙妙的形象实在是画蛇添足,是张导们在开幕式整体视觉第一原则惯性驱使下干的蠢事。

      就因为,这不是演唱会!!!

      还要连夜赶文案,今晚又只能写这么多了,铁牛继续扛,谢谢大家的花。

      • 家园 我觉得,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演唱分离到底是谁的决定

        先看陈其钢的说法:

        我们听过一次林妙可的录音,在现场放的,是在联排的时候。然后有各方面的人,尤其是中央政治局的领导,在听的时候,给我们提出了意见,说必须要改变。这是没有办法的。

        如果按照陈其钢的说法,采用这种演唱分离的表演方式是高层领导的政治决定,导演组只能无条件服从。但问题是,这种说法与张艺谋的说法矛盾。

        请看张艺谋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的话:

        但是我告诉你,这是真心话,每次审查完了之后,最后最高领导人告诉我们的永远有一句话,“艺谋,众口难调,你们导演组整合大家的意见,但是你们要符合艺术规律,怎么取舍都是你们定。”真的是很进步的观点,“怎么取舍都是你们定”,不要求你们照搬,而且有很多意见是不一样的,都很体谅,很懂艺术基本规律。

        如果按照张艺谋的说法,“最高领导人”亲口告诉他“怎么取舍都是你们定”,那么陈其钢所说的“中央政治局的领导说必须要改变”就不可能发生。也就是说,陈其钢的话和张艺谋的话在这里有明显的冲突。这就意味着:陈张二人至少有一人在说谎。那么,到底是谁在说谎呢?

      • 家园 好文!花~~
    • 家园 好一个“我的地盘我做主”
    • 家园 凑个趣儿

      >老张们终于把“中国”从红灯笼美人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

      这个,原来也是老张放进去的。老张的历史地位可见一斑.

    • 家园 好久不见,问好。花。
    • 家园 送花得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原创】继续

      前篇里说洋人满脑子都是水,这不客观,明白人还是有的,特别是东瀛人,喝汉风唐韵的奶长大,又是喜欢琢磨细节的性子,明白人就更多些。当然,不明白的还是一贯信口雌黄。回头来看,外族人士到底了解多少“中国”,一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能见分晓。建议明年汉语托福考试出题以此为参考,绝对是杆尺。

      开幕式刚开始时的,我感觉有点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的影子,无论是开幕时放的那圈焰火,日晷还是指向场地的烟火,都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之后就不一样了。

      千人击缶是一个极大的亮点,亮在用缶不用鼓,鼓的声响洪亮,相比而言缶要低沉很多,而张导在此弃鼓用缶,是因为在这场表演中敲击乐器发出的声响完全不是效果重点。前段的荧光倒计时,效果重点在于黑暗中荧光闪烁下的方阵阵势;后段的击演,效果重点在于方阵表演群整齐划一的肢体动作和呼喊,说白了还是方阵阵势,只不过改在光明中。这两点都不涉及敲击的声响,如果用鼓反而有点喧宾夺主,夺了“阵”与“人”的风采。何况比起用滥的中国鼓元素,秦汉风韵的缶既新奇(对外人而言)又贴切(对国人而言)。

      事实上,当我在屏幕前看到庞大的方阵以极其整齐的肢体动作高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时,我的血液瞬间凝固。

      动人心魄的视觉效果。

      为什么此次开幕式被骂得最惨的是直播编导?因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张导们的指导理念就是将要表达的意念设想成若干个符号,再用尽可能发挥到极致的视觉效果将这些符号表现出来,视觉是开幕式的一切。或者说开幕式就是一场重要而庞大的即时视觉行为艺术。在这样的情况下,直播编导每多用一个不适合的镜头,就减弱了一分开幕式的艺术魅力,焉能不被亿万观众臭骂。要知道,艺术到了极致,观赏者与艺术本身形成了共鸣,观赏者亦成为艺术的一部分,两者构成一个整体,是为完美的艺术。此时在两者之间制造障碍,那是典型的破坏者。

      此为个人观点(吐舌ing)

      此外,我还觉得,弃鼓用缶的主意张导不一定想的出来,这风格有谭盾先生的影子,要说打击乐里的中国风,无论是“卧虎藏龙”还是97回归时的“天地人”,我都是深有感触的。

      我有些想不起从哪年起焰火礼花成为奥运会开闭幕式不可或缺的元素,这几年的奥运会开闭幕式说起来是不同国家举行,其实幕后都是同一帮人折腾。也许正是这个原因,焰火礼花俨然届届传承,作用嘛,有道是“气氛不够焰火凑”,表演不能搅动气氛,干脆一圈又一圈的喷放焰火,就如同迪厅里的闪光灯,让人的情绪嗨到极点,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就是个登峰造极的典型,每个过场都要来几分钟。这次开幕式虽说礼花用量超过上届,但燃放时间绝对没有上届多,至少给人感觉如此,因为每个过场礼花的用时都是昔时如金,一瞬即逝。在我看来,此前的礼花焰火燃放得再好,也只是气氛的烘托,而此次开幕式张导们在设计配合整体视觉效果的同时,赋予了焰火燃放单独的意境表现,这是奥运会礼花燃放设计的突破。所以,我对那29个脚印印象深刻,虽然为了视觉效果这个目的,它在电视中被PS了。

      礼花,毕竟不是迪厅的闪光灯,它还可以做更重要的事:)

      星光五环就不想多说了,它很美,但也仅仅如此了。不过故园JJ文中的深海鱼我可不赞同,那怎么是深海鱼哩,明明是桃花水母嘛:)

      其后的“歌唱祖国”就很不简单了。

      还是要扛铁牛,无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