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中国现在离这些技术有多远? -- karman

共:💬261 🌺20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国内缺少对于小软件的定制,

              以及软件维护和二次开发的市场需求。

              从您所讲的案例,我个人感觉,第一是软件后续的维护不清楚,第二是基于本次基本功能开发后的二次开发,也就是对于螺旋式开发的上升渠道,是不清楚的。

              不过也可以理解,软件市场本身不太成熟,因此对于该类市场的默契尚未形成的,你的这种软件,就只能作为一种定制处理,而定制软件由于其本身的限制,比如说只能适用于单一客户,比如维护的高成本,比如经验的不可重复利用,必然会导致其价格的高昂的。

              个人的一点观点

        • 家园 显然群众对我的意见非常不满
      • 家园 不觉得从模块开始是好主意

        单独的建筑软件已有很多成熟的了。重新从零开始做是不现实的。想了想,最好的办法大概就是仿制了。先把人家的程序拿来,看看有什么了,再看自己想要什么。先把大架子搭起来,然后再往里填模块才是。于山某看来,现在建筑上怎么画已经不重要了。那么多画的程序用那个都差不了太多,最多就是做一个转换程序,可以把各种不同的结果拼在一起就是了。要做的可能是一个集成的程序。本身是一个数据库,里面分上若干个子库,象地基,梁柱,隔墙,给排水,电器,内装,外装。。。每个子库再分为标准件和非标准件。每件都有附加的供贷商的单价,安装工时等等。设计人员要做的就是各自搭自己的模块,有标准件就用标准件,没标准件就做在非标准件库里。程序中再加上施工的次序,做完设计,估价,工期就都有了。这么一个程序做好了,不单可以用上所有已有的程序,而且还有自己发展的余地。从这个角度着眼,可以让别人都为你的程序服务。也就是说,在别人分工做的基础上,你做一个可以把别人包容进来的程序才是聪明的做法。否则,一个个模块做过来,跟在人家后面实在是很难做的比别人好。

      • 家园 用开中餐馆衣厂的思路来做软件是中国软件业的致命伤

        不是什么商业模式都能靠低价低成本就能做的起来的。青菜罗卜的价自然种出来的就是青菜罗卜,那些看软件业就是初中生蓝领编程这么三板斧的人,把个能在美国带领经济转型高科技的电脑业,南橘北枳的在中国转化为车衣业的水平。不呈想,人为生存是可以很灵活的,有人出青菜罗卜的价,自然就能做出与青菜罗卜辟美的软件,只是妄想拿这样的软件去与世界顶尖产平相提并论,就有指鹿为马之嫌了。如果一定要找差距的话,差距就在每个人的头脑里。

        软件业是高强度智力活动,类似于电影制作业,高投资不单是高回报的前提,而且也是降低失败风险的不二法则。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后,中国软件业还是要走上这条高投入高回报的,在其他国家印证过的老路。打个不非常恰当的比方,拿中国的软件业产品去与那些领先的产品比较,就如同拿香港这个旺产电影的地方出产的电影与好莱坞的电影做比较。香港做电影业时间不算短了,其出产量也不算少,但仍然是青菜罗卜的水准,所谓的几位天王一哥一姐,仍然要封年过节四处走穴的挣外快。 这种差距是商业思路上的,是原创力上的,是智力活动水平上,更是文化上的。

        现在中国四处都在喊面临转型的十字路口,希望转型为高投入高回报型的产业,问题是,有这个国民基础么?

        • 家园 中餐馆思路是在残酷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你做一次投资人就知道

          感谢你的信息,让我知道国内软件公司现在的思路。但是我要说,任何软件,包括商业项目在初期的成本控制是最最重要的,除非那个钱不是你自己的。不信你问问任何在中国公司生存超过10年的老板,哪一个不精通初始成本控制之道?我非常确定你没有长期做过投资人!

          有一个事情我不得不提醒你,您的字里行间,充斥着对传统行业的轻视。但是根据我有限的经验,国内搞软件的那些人比起搞传统行业的人,在商业水平,个人素质上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否则为何现在中国制造贴满全世界而软件一般般?

          随便举一个例子,像我们合作伙伴的工厂,三个人合伙在2000年的时候3000万开始起家,05年的时候销售额就超过5亿,而且到现在势头还不减。货物涨价同时供不应求。他们整个工厂几年以前我去看的时候就一台奔腾三管帐。不到10个管理人员,加上老板自己6-7个销售人员。

          他们投入和产出,软件行业那是没法比。而且操作方法之巧妙,单位人均产出之高,智力活动水平一点都不比软件行业差。这方面别瞧不起人。行业经常有农民兄弟把钱一年周转5-6次,不信你自己做试试看。

          我的看法就是,中国软件,缺的就是那些像开餐馆那样勤勤恳恳,长期专注于一个项目又懂得基本成本控制的专业人员。而充斥着一群成天想做一个软件爆发的投机者。所以大多数软件的生命周期都长不了。现在国内有些在线服务类的软件做的不错。可惜和传统行业的成功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我看还是缺基本商业常识导致的。

          • 家园 软件业也要赚钱才能生存下去。

            确实如你所说,中国的软件行业还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

            金山那样的技术主导型,有与微软对抗的伟大梦想,就是不赚钱。上次看波士堂采访他们的CEO,看他也没有太找着怎么赚钱的方法。薄弱的资金显然斗不过大财团的。

            倒是金碟不错,看老板也活的挺滋润的。

          • 家园 本想悄悄走过!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老铁的奥运大放粮是不是已经结束了!从一天几个通宝下降到几天一个通宝了!

          • 家园 花,支持你对成本控制的看法,也希望你坚持自己的路走下去

            顺便感谢一下通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问题就是在于中餐馆可以那么搞,软件业就是不能那样做

            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内传统制造业可以搞得红红火火,

            软件业却没有起色的原因。

            其实这个行业搞久了你就会明白,无论软件工程说的多么好听,软件业和传统行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过程控制能做到的细致程度和传统行业差得太远,软件创作过程是工程和艺术创作的结合,作品好坏,取决于创作人的程度也远大于传统行业,要出好的作品,非有大的成本投入不行。

            • 家园 呵呵,问题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好的作品的么

              比如你毛笔字写的再难看,乡下挂个小牌子,还是可以自己糊弄的么,把什么都和艺术挂钩有点扯了。

              所以软件怎么做,如何发展,本来就应该有不同的模式,很难一概定论。现在一般看来有三种比较固定的模式

              1. 小作坊模式 找到了市场和需求,招一堆低成本的菜鸟来解决问题

              优点是成本非常低,非常低。不过对于大点的项目,基本上是开始就注定失败了,也不可能弄出什么高质量的产品。 国内大部分是这样子滴,包括那些动不动就几百上千人的公司,而且目前的趋势是,公司规模越大,越倾向这么搞,因为成本容易控制。

              如果是牛人自己出来搞的小型创业公司,这种模式还是可以保证一定的技术质量的,问题是很多牛人市场概念都是白痴,所以成功的机会很小。

              没开过中餐馆,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就是中餐馆的经营模式?不过据我的经验,这种模式大部分超过10个人的项目都是失败的,管理成本上升以后人员的成本优势就消失了,而且很多技术问题因为人员素质根本无法解决,几个小菜鸟为了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折腾几个月的事情很普遍,不过现在开源软件的发展倒是为这种模式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很多类似的应用,一般的技术问题不再需要自己琢磨了。

              2. 黑客模式 由一堆牛人,也就是所谓的把软件当作艺术生命的人构成

              缺点是成本非常高,非常高,但是如果成功利润也很高,可以做出高质量的软件,根据情况,这种模式运作的公司可大可小,1-2个人有之,成千上万人有之。

              这种模式经营者关心的是好的商业模式和快速的实现以期盼获取足够的利润,对员工不太关心成本,更强调的是员工素质。

              3. 工厂模式 一套管理制度和过程 加一堆金字塔类型的员工。

              强调的是各种资源的平衡,不需要所有程序员都拔尖的做艺术家。

              这种模式在国内很难做的原因有2, 一是管理成本过高,二是很难构建文档的金字塔式的开发团队。

              国内nb一些的程序员多半愿意自己开小作坊或者去牛人扎堆的公司。

              印度人普遍这么玩,且能成功的原因有3, 1.印度人在语言和文化上和西方接轨,有市场方面的绝对优势,又没有高额的沟通成本 2. 印度国内市场不发达,软件业成为一般受教育技术人员少数的可以获得高收入的金矿行业。而中国不同,有能力,聪明的人,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很少有人愿意进入软件行业。现在国内市场上很难招到有经验的开发人员,所以越是大公司,越是以刚毕业的菜鸟为主,这些人工作2,3年以后大部分人员都会转换不会再继续做技术工作。 3. 印度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制度,容易建立这种强调服从和执行能力的金字塔模式的人员架构,管理成本要低的多。而中国高等教育产出物普遍缺乏团队精神,技术人员热衷内耗和争斗,管理成本高昂。

              不过不管采取那种模式,目前解决不了的一个问题都是随着团队规模的>, 管理成本<<和生产效率的<问题。

              就算是各种agile模型也只是试图通过提高生产效率, 来回避管理成本的问题。

              软件行业不是制造业,更应该理解为传统行业的设计和研发部门,试图拿传统行业的工程控制模式来解决软件行业的问题,好像只有学院派的能这么忽悠。

              传统行业,比如汽车,是怎么做r&d 有人能讲讲么?

              • 家园 软件行业的发展方向就只能是工厂模式

                软件业的核心是为市场提供可接受成本下的软件解决方案。这跟餐馆做饭,车厂做车没本质区别。

                由于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已经很少有人能够精通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一人包打天下。就算有这样的牛人,这样做经济上也是不合算的。所以软件作坊难以壮大。

                软件也必须也只能通过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提高效率获得发展。从功能上看,掌握用户需求,设计解决方案,建模,切块,编程,测试,文档管理,用户反馈和服务,最困难的地方在哪儿?我认为是第一和第二步,就是了解用户需求,并设计解决方案。我很同意晨枫的观点:

                但更重要的是软件所包括的domain expertise。

                饭菜可以做得不好吃,但要能吃而且能卖出去;软件可以做得不漂亮,只要能用而且有人花钱来用就行,不足的地方可以在下一般改进么?微软的软件不就是这样的么?真正需要的精英是那些懂得软件开发又精通domain knowledge的人,有这样的天才吗?这就是为什么管理咨询公司大行其道的原因(当然骗子不少)。

                其余的职能不过就是流水线上的不同工序罢了,只要按照严格的规划和流程配置资源并执行,生产合格产品就是了。说句得罪人的话,干这些工作不就是蓝领吗?哪里要用软件天才?

          • 家园 完全没有对传统行业轻视的意思

            是你带有视角的去读我的回帖造成的这种印象。

            我的意思是国内做传统行业的与做软件的商业水平是在一个层次上,没有摆脱以薄利多销的来应对残酷竞争这一最容易也是最传统的商业思路。当然,站着说话不腰痛,我自己做也没有把握做的更好。但旁观者清还是有可能的。中国制造能做到这个水平当然是有中国史以来的最高境界,这是值得自豪的,我没有否定这一点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因为楼主有那样的一问,比如拿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德国制造去比,拿中国软件业去与印度软件业去比,哪一个更受到世界上欢迎,哪一个在市场上的附加值更高,我希望回答的是这样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如果中国在传统制造业依赖低成本还有一席之地的话,那么在软件业,电影业这些商业模式不同的行业,以同样的思路靠低成本低价格,想达到中国在制造业上的成就是不可能的。

            这里没有看不看的起哪一个行业的意思,完全是就事论事。所以不需要你的提醒,我本来的意思就是不看好国内做软件业的商业水平与素质。至于农民老大哥做商业的水平,不在我的讨论范围内,但农民老板们争先恐后的买奔驰应该足以说明中国制造业的在他们自己心目中的地位了吧,如果要说轻视的话,枉自诽薄还比较恰当。

            • 家园 没经验了,但是也送朵花

              这篇帖子我看了很久。正反两方的争辩都很激烈、很精彩。我自己也是搞软件业的,所以忍不住也想发发贴。我是个软件自由人,到处接项目或者自主开发产品。软件业做产品的风险还是很大的,但是如果自己有住的地方,每天能保证三餐,我觉得还是应该主动去尝试那些风险的。因为软件业的风险没有传统行业那么致命,多尝试一下没有坏处。对于搞个软件公司你只需要找个十来平米的地方(甚至不找地方),买几台笔记本就可以开搞了。如果经过分析研究,发现得某个行业产品未来的预期很好的话,你可以下海体验一把。但是一旦开始做就要对项目的管理以及客户的体验模块下大功夫去研究,这才是保证你产品和项目成功的关键。承如上面许多朋友留言的那样,项目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很高。客户的需求变更也很快。这都是耗费精力耗费钱的事情。对于员工上,我找的都是有相同志向的,都对该产品和项目预期很好,同时敢于忍受这一两年只能温饱的朋友。对于开发管理上,我自己的办法就是除了需求文档别的文档精良简化,但是一定要做记录。然后以测试为主导。对于客户的变化,我有自己的代码生成器,可以应对客户的需求变化。在国内(国外我不知道)开发项目和产品对客户需求变更要平常心对待。看到底是自己初期疏忽了,还是客户没有提出来的新需求,然后尽快去做一个demo(可以是只有界面虚拟后台的程序)去给客户确认,不要急于将需求实现出来。同时,将这个新的需求记录下来,如果不是影响整个逻辑的重大变更,那么只需要将加入该需求的部分留个口,不要影响整个的进度,将该需求列入后期开发,或者下一个版本。这种方式国内的客户一般都能接受。

              瞎扯了这么多,也就是想谈谈自己的读后感,或许偏题了,望各位见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