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中国饭碗,华国锋,袁隆平,李振声和中科院院士 -- 海纳

共:💬241 🌺42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正对楼主的文章有疑问呢,就看到内行人的澄清事实。

        整个七十年代本人都在农村转悠,既没听说过袁隆平教授的大名,也没见过他的杂交水稻,倒是抗倒的矮秆稻已经大面积推广。我并没有贬低袁隆平教授的意思,只是说明当时农村的情况。

        我是在七十年代末听到“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这句话的。实际上在此之前,包产到户已经在农村悄悄地推广开来。万里,赵紫阳,以及中央所做的不过是给它正了名而已。

        我亲眼看到农民在获得了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后产生的强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 家园 70年代我已经吃过了杂交米饭,同时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

          你可以吃过炒鸡蛋,不一定知道是哪知母鸡下的蛋。

          70年代信息不畅通,也不时兴宣传科学家,我吃了杂交米,不知道谁发明的,没什么奇怪。

          就像你在农村转悠,不认识袁隆平一样。

          • 家园 矮秆稻好象也是杂交成的吧,不是专家,不懂。
            • 家园 此杂交非彼杂交。

                水稻杂交育种很早就在搞,应该还在袁隆平之前。但那时是为了育出新的水稻品种,而不是袁隆平搞的只用一代的杂交稻种。

                水稻是自花授粉,在袁隆平的学生发现野败之前,只能在水稻刚开花时靠人工用小摄子把还未成熟的雄蕊去掉,套上纸袋,等雌蕊成熟后再给授其他稻种的花粉。这样无法得到大批量的杂交稻种,只能从后代中选出性状优良的再试种。

            • 家园 你不知道很能简单,当时你知道邓嫁先吗?

              1、这都是集体努力,80年代不太宣传个人,也没有科学领头人的说法。

              2、袁隆平只是找到了一种方法和母本,能有效提高的水稻的产量。具体的水稻种类,袁隆平只负责湖南的,后来东南亚的他也负责了。

              中国这么大,各地环境和条件都不一样,没有一种水稻品种能包打天下。比如在防风这个特性上,东北就和湖南的不一样,一个倒伏,一个挺拔。

              其他省市、地区的农研所学习了袁隆平的方法,引进母本,作适合本地环境的杂交水稻。当时的品牌意识不强,杂交水稻的名称五花八门,但只要是量产的杂交稻,必是袁隆平的学生。

              • 家园 哥们这句话又值得斟酌

                但只要是量产的杂交稻,必是袁隆平的学生。

                70年代袁先生的学生李必湖在海南发现野败后,由此在全国大协作的基础上形成了三系配套的杂交稻并在生产上推广。

                但是几乎与其同时(落后一年),四川的周开达就利用本校老师从冈比亚带回的非洲稻种与本地种进行远缘杂交,从中选出了雄性不育的植株并进而培育出了不育系,并也组配出所谓量产的杂交稻,例如冈型系列杂交稻。

                所以您这句话是不确的。

                袁先生想到了野生稻中可能存在雄性不育的植株,但要找到它却无异于大海捞针,但关键是居然就捞到了,这运气就不是一般的好。

                周是按远缘杂交可能产生不育后代的理论,然后通过定向培养得到雄性不育株,这在育种上指导意义更大,遗憾的就是周晚了一年,加上外语不行,所以在外界知名度就不大。但是育种界却是公认的,所以后来也评上了工程院士,可惜的是,周先生在参加第一次院士大会的时候,就脑溢血病到,至今未起。

              • 家园 请参考njyd的答复。

                水稻杂交育种很早就在搞,应该还在袁隆平之前。但那时是为了育出新的水稻品种,而不是袁隆平搞的只用一代的杂交稻种

                所以,你的这句话

                但只要是杂交稻,必是袁隆平的学生
                不对。

                在七十年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并不是袁隆平教授的杂交稻让农民吃饱。

                • 家园 用词问题

                  在七十年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并不是袁隆平教授的杂交稻让农民吃饱。

                  你无法得出这个结论,只能归结于用词不当。

                  你最多只能说让农民吃饱不全是袁隆平一人的成果。

                • 家园 njyd的杂交稻,是实验室杂交稻,即不易推广,

                  也没有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

                  • 家园 关于杂交稻的定义

                    柳叶刀和njyd两位兄弟可能不是学农的,他们对杂交稻的理解从常识出发,可以理解,但是njyd兄倒是说的非常准确。

                    现在一般说杂交稻,一般都限定指利用三系法或两系法组配出来的一代杂交种,生产中只能利用一代种才能取得高产(如果农民自己留种,那么第二年一定会出现所谓分离现象,就是植株高矮不齐,花期不一,熟期不一、籽粒大小不一等现象。不说产量高低,就是如何收割都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

                    常规稻则是指通过各种选育手段培育出来的性状稳定的水稻,农民可以自己留种。现在大多数的常规稻其实都是通过杂交育种方式培育出来的,广义地说,也应该是杂交稻。

                    是不是杂交稻就一定比常规稻高产,现在在生产上看好像如此,将来是不是这样,还很难说。

                    现在是小麦、油菜等都在向水稻学习,搞杂交优势利用。专家们都这样说,于是全国人民似乎都认为杂交种比常规种好。

                    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杂交优势放一边另说,关键是使用杂交种以后,农民就无法自己留种了,这样种子公司和搞育种的人才有更多的钱可赚不是。

                    嘿嘿,后面的几句话乱说,不当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