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 “民众”这个词什么时候这么普及了?“人民”哪去了? -- 一足无间

共:💬23 🌺1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 “民众”这个词什么时候这么普及了?“人民”哪去了?

    显然,该词是台湾文化对大陆的影响的一个典型。几年前也只会听到台湾从政者经常以有些奇怪的发音提及这个词。

    但近年来,这个词已经在媒体和学者中流行开了。至于官方,很明显的,对内可能还会使用人民或老百姓,群众等词,涉及外国的报道,已经一律“当地民众”了。现在我有时努力回想以前的类似报道用词是怎么样的,都已经没有印象了。是不是都用“人民”一词呢?大概得去查5,6年前的报纸了。要是有朋友知道的话请告知一下。

    老百姓、群众等词语,大概被认为不够平等,不够正式。不过我奇怪人民这个词,怎么也被弃置不用了呢?后来看到有人争论,才知道有部分人认为人民这个词在建国初是有特殊含义的,显然,按他们说法,他们祖辈大概不是“人民”了。更有甚者,主张把人民法院等等国家机关中的“人民”两字去掉,因为有“歧视”嫌疑,又不符合“专制国家”的实际。

    现在又有大批的民主宪政支持者,提倡“公民”的叫法。又有学西方,主张纳税人的叫法。当然,这些主张未必就是错的。

    也许某一天,国号得改掉了。

    这么多人孜孜以求地关注这名号(突然发现我也是其中之一哈),以求改变它们(这我倒没有)。名字究竟只是个代号,还是真的“名正则言顺”呢?

    • 家园 民众一词的一个运用

      刚刚回人的贴,来这么句实例

      "春运期间,普通民众可以将他手中的车票以他想要的价格出售而不必理会公证的价格"

      换成群众不适合,民众,可以是一民,也可以是大众.群众,那只能是一群了.

      换成普通人?没有民众上口,距离感太强.

      至于人民---呵呵,显然这里不能换.

      国号里的人民,大抵同理.

    • 家园 嗯,两个词给人的感觉不太一样

      人民有无产阶级和农民那种劳苦大众的的感觉。民众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城市的小资或中产阶级

    • 家园 我看啊,民众是人民群众的简称!

      民众看似政治色彩很淡,可是再一想,发现这不就是民群众的简称吗?

    • 家园 百度百科

      一、释义:

      [编辑本段]

      ◆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是无性别区别的政治语汇 。

      人民: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有着不同的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在民主制或共和制的国家里,“人民”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几乎所有的阶层,都属于“人民”的范畴。

      ◆在我国古代,“人”和“民”不是一个概念。“人”就是指人的生物个体和思想、文化、教育个体;而“民”则是指社会的最底层。与“民”相类似的还有“众”、“庶”、“黎”等概念。它们都是指最底层的大众百姓。

      其实,“人民”的本意就是普通百姓,即过去我们常说的“人民群众”,这个阶层是永远也超出不了“人民”概念的外延界定范围的。至于“人民”里面是否还能够包含比百姓更高的阶层或阶级,那得看那个阶层或阶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

      ◆一种在需要的时候就掏出来, 不需要的时候就捂住工具 或借口。

      二、人民与公民区别:

      [编辑本段]

      公民:按照商务印书馆07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公民的定义是:具有一定国家的国籍,依据法律规定享有政治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1、范畴不同:公民是与外国人相对应的法律概念,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范围不同:我国公民范围比人民范围更广一些。

      3、后果不同: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公民权利并履行全部义务;公民中的敌人则不能享有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某些义务。

      4、所指概念不同:公民一般表示个体的概念,人民所表达的是群体的概念。公民是指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人民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

      三、公民和人民在我国的区别:

      [编辑本段]

      主要有以下方面不同:

      第一: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

      第二:公民比人民范围大,公民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人民不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依法被剥削政治权利的人和敌对分子不属于人民。

      四、我国宪法规定:

      [编辑本段]

      宪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事件典故】

      1958年10月23日,瑞典皇家文学院“鉴于在当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传统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授予《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孰料苏联政府却将此视为对社会主义苏联的进攻和污蔑。他们立即把帕斯捷尔纳克开除出作家协会;并威胁说,如果他要出国领奖就不要再回来了。为此,作家不得不宣布放弃领奖,并写信给赫鲁晓夫,恳求他不要采取驱逐出境的“极端措施”。

      两小时后,文化部长波里卡尔波夫代表赫鲁晓夫,向帕斯捷尔纳克正式作出答复。他庄严地站了起来,以广场广播员的腔调宣布:同意帕斯捷尔纳克留居祖国。“不过人民的激愤,我们实在难靠自己的力量来加以制止,”波里卡尔波夫表示。这时,作家的厌恶已达到极点,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说:“人民!人民!您好像是从自己裤子里掏出来的。”

      在这儿,“人民”这个词是被随意使用的。谁有权力,谁就代表“人民”;谁是权力的中心,谁就是最大的“人民”;而且真正严重的是,像词语这种东西,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作为一个系统的有机部件,你改了一个,其他的就得跟着改变。因而,我们看到,在极权主义泛滥的地方,遭到歪曲和篡改的词是成批量的,是呈团状粘连的。它几乎涉及了,在过去的年代里一直被正确使用的一切关于道德和政治方面的词。如人性、人道主义、正义、真理、自由、平等、民主、解放、教育、改造、下基层、锻炼、表扬、批判、进步、落后、主流、大局、全面、片面、奉献、牺牲、组织、作风、做工作、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封建主义……只要是在过去的经典著作中有明确外延和内涵的词,无一例外都遭到了篡改。这种有意的篡改是由政治上的崇尚暴力导致的对汉语文化的全面伤害。它们或者被添加了新的意义,或者被抽去了旧有的美好含义,有的甚至干脆拧到了意思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去。

      当然,更多的是与“人民”一样,它们的意义变得十分模糊,在何种意义下使用,全看有权使用它的人当时的需要。有时一个词既可以指事物的正面,又可以指事物的反面,而它们之所以还被继续使用仅仅是因为极权主义领袖和他的宣传家不能另造一套字。

      • 家园 你那个所谓的辞眼,没有意义

        事实上每个自外于国家、社会的人都可以这么说。比如他还可以说“法律”、“国家”、“公民”等等。

        只不过这个作家目前处于一个“天使”的地位,于是他就可以代表“天堂”向那些“地狱”中的人这样训斥,他代表的是一个“绝对的善、正义”的一面。而事实上谁是上帝谁是魔鬼又有谁知道?

        另外你那句话从理论上讲没有问题,因为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所以谁有权力肯定就可以部分代表人民,而权力最大的人肯定人民最信任的人,他也最能代表。

        这在外国难道不是这样吗?议员不就能代表他的选区吗?

        也许在中国这样的“极权”社会,权力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吧。

      • 家园 本辞条的"辞眼"

        谁有权力,谁就代表“人民”;谁是权力的中心,谁就是最大的“人民”

        林总英明指出,主席一票顶一万票,一句顶一万句.

      • 家园 【不仅人民 所有被需要的】都可以从裤子掏出来
      • 家园 这个解释实在太精辟了!建议收入<魔鬼词典>

        ◆一种在需要的时候就掏出来, 不需要的时候就捂住工具 或借口。

    • 家园 人民这个词当然是有特定含义的

      简单的说,某些“民众”是不被包括在“人民”的范畴内的,比如地, 富,反分子 :)

      要“三个代表”,要和谐了,有划线嫌疑的“人民”一词当然不用为好。

      • 家园 确实,主贴中说了,我看某些人的解释跟你一样

        他们认为人民在建国初是有一定专指的,也就是部分被专政的人不属于“人民”。当然我对这个说法是很有怀疑的,一方面即使是那些战犯,通过改造,不也都“回到人民中来了”吗?换而言之,并不是说他们天生就不具备“人民”的属性。

        其实也不过像是对待一般的犯罪分子一样。当然,程度上不一样,而且后来出现的那种祸及子女的出生论血统论显然是错误的。不过这部分也是由于人之常情,一般服刑犯人的子女也常遭歧视。

        但不论如何,难道现在阶段人民的意思仍是建国初的吗?显然不是。另外那个代表所有人,比如什么恐怖分子、分裂分子也要代表,河里持该观点的似乎也不少,但我个人觉得是非常愚蠢的,即使三个代表也只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

        如果人民不足以代表,那是否人民公安、人民子弟兵、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政府、人民代表大会、人民共和国,都应该改个名字呢?

        事实上民众一词,之所以说是跟风,体现在其的使用场所,开始还是对台使用,后来普及到了外事方面。对台显然是因为故意使用对方的用词以求贴近人心。对外就很奇怪了,因为报道显然是给国人自己看的。这种改变,如果不是种跟风,那就是有意要逐步进行替代,君不见现在一般报纸上撰文,也有人喜欢用“民众”了吗?不过最正式的官媒还暂时没有改变。

        • 家园 我觉得还是带有那个意思的

          以前在特定语境下用得太多,痕迹太重, 现在的人在为了表示区别的时候,自然就会有意避免.

          总之人民的意思就是在民众中有些阶层是不属于人民的, 比如原来意义上的剥削阶级 :), 现在原来意义上剥削阶级又合法的回来了, 为了代表, 包括他们,当然就会有益无意地避免使用这个词.

      • 家园 真是奇谈怪论

        自己去看看最喜欢用"民众"一词的是哪省的人民.

        话说人民一词也不是TG的发明,为什么某省人民要改用民众呢?

        今天民众一词广泛运用,不过是跟风罢了.比如在下,不过看了湾区中文台几年,民众这词,倒是真的深入脑海,下笔有即来了.

        • 家园 已经不只是某省的民众了吧

          我觉得现在大家也都习惯用这个词了

          语言这种东西的流行么, 当然都是跟风的结果

          有生命力的东西就留下来,没有生命力的自然就慢慢消失.

    • 家园 人民被代表了嘛

      只好用民众了。

      这算不算“去政治化”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