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淺談美國金融危機引爆經濟危機的途徑 -- 燕青

共:💬26 🌺3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蹦了咱好从新再来一次改革,

          中国有的是本钱,人力,资源,生产力都有怕什么?

        • 家园 我看美國和中國不會談崩的,我估計

          美國經過前段時間和中國在政治經濟層面上、甚至局部軍事領域中的較量和斗爭,現在的主要打擊目標已經轉向歐盟等其他國家。

          當然了,中國替美國老大部分買單也是跑不掉的,老大有事兒,小弟總免不了要扛一下的,更何況,中國也愿意有條件的扛,畢竟,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現在已經越來越大于歐美或中歐利益了。中國希望的是和美國和平交接權力,美國則越來越需要中國這個跟班的力挺他一把。

          • 家园 同意

            俺同意这个判断:

            1.中国会出资支持美国。

            2.美国要拿战略利益交换。

            3.欧洲成了美国打击的重点,靶子就是欧元和欧洲银行信贷系统。

          • 家园 另,新的土地改革釋放出來的財富效應估計讓中國

            再維持四十年的經濟增長沒有問題。

            那么,中國就會出現建國后百年上升,然后進入百年停滯和下降,再進入幾十年暴力革命的景象。(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我相信,儒家文化下的中國王朝更替大周期依然在發揮著頑強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在執政精英統治集團手中,變成了當代的新儒家,外儒內法依然是我們的治國鐵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大概也就这样吧,

              儒家的天下都这样,利用法家的手段来忽悠百姓去为个别人谋福利.经过一个时候后改革吏治.成功了的中兴,不成功就灭亡.清是这样,明也是这样.宋就更彻底.王安石一失败就完了.

              其实经济问题在中国还是其次,中国的问题死结就是儒家.儒家在中国这一千年了让中华民族历近了苦难!

              • 家园 是啊,呵呵,唉,给观望兄送花

                在一个全球化时代,中国美国与其说是代表了两种消费模式,不如说共同促成了一个模式——就是说,美国的过度消费,以中国的过度生产为支撑;中国的内需不足,以美国的超前消费来补充。所以中国人省吃俭用攒的外汇都投进了美国国债。中国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应该学习的经验,除了避免金融风险的无监管外,还需要从刺激内需做起。否则,生产过剩带来的危险,也不亚于消费过度。

                • 家园

                  当然,美国人之所以敢于超前消费,一是有其发达的社会保障系统作后盾,二是有世界各国做垫底,万一出问题,美国可以凭借它的超强地位,尤其是美元的特殊地位,向世界各国转嫁危机。但是,这一模式有其内在的风险,当消费超出收入太多,导致资金链条断裂,尤其被金融衍生工具所放大后,危机会以成倍的规模爆发,超出了金融系统本身所能抵挡的范围。本次由房贷危机所引起的金融危机就源于此。

                  中国人的消费观一度被作为保守、落后的代表。过去,限制消费并没有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财富,反而限制了创造财富的动力。大陆个人消费贷款推出之初,就曾引发很多争议,“借钱过日子”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而美国式过度消费引发的危机,印证了中国量入为出的理财观的价值。

      • 家园 【文摘】金融危机:美国的赤字是全世界的毒品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消费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近几年,随着美国信用的过度扩张,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大幅增加,依靠赤字的美国消费需求也带动全球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如今,随着次贷危机的暴发和蔓延,美国出现信用危机,以信用为基础的美国消费能力受到直接打击。一旦美国的消费需求大幅度减弱,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全球性的生产过剩。按照马克思经济理论,生产过剩将导致经济危机。

        从表象上看,这场次贷危机发生在华尔街,是由一些疯狂的经济学家和银行家设计出的风险巨大的杠杆产品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到目前为止,危机所造成的巨大损失还主要体现在国际金融领域,因此许多人仍在天真地幻想这场金融风暴不会影响实体经济。可在21世纪的今天,当全球化让世界变平,跨国公司和超过全球GDP 规模几十倍的国际金融资本把触角伸向世界的每个角落时,几乎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已经被整合进全球化大生产的链条之中。当处于这一链条核心位置的华尔街出现严重危机时,参与全球化大生产的每个部分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同时,次贷危机虽然发生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但它却是实体经济变化发展的结果,正是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下跌,大量低资质抵押贷款者无力还贷,才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发生。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资本追逐利润的天性决定了资本家总是追求不断扩大生产力,而分配的不公平,导致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长总是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就会造成消费不足,生产过剩。马克思认为,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顽疾,资本主义的货币制度、银行制度、汇兑制度、信用制度等,又为这种矛盾的激化提供了制度结构条件,因此,资本主义总是会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历史也一次次证明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正确性。

        为了克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出现了福利国家,凯恩斯主义盛行,再后来货币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又帮助英美治好了“英国病(滞胀)”,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几十年中多次出现黄金发展周期,再加上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特别是马克思所描述的生产过剩性危机基本被熨平,许多人甚至认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式的危机再也不会发生了。可事实上,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过剩始终存在,从未消失过。只不过,由美国领导建立的国际经济秩序,掩盖了这一事实。

        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能够保持繁荣发展与美国的作用密不可分。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让千疮百孔的欧洲经济重获新生。布雷顿森林体系又确立了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美元成为全球贸易和商品市场的主要结算货币,极大地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资源在全球得到优化配置,全球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和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赋予了美国强大的消费特权,而美国的消费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消化了全球性生产过剩,延缓了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危机的出现。

        可以说,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美国人消费是全世界的福分。马克思和凯恩斯都认为,消费需求不足是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可是对美国以外的经济体来说,过剩的生产能力都可以通过对美出口来消化,从而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那么美国又是靠什么来消费全世界生产的资源和产品呢?一是债权。二战刚结束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欠美国的钱,在这一时期,美国人消费不过是别人还美国债。二是实力。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实力无与伦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有所降低,但美国至今仍是世界上的第一经济强国。同时,美国还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军事实力强大,因此,对世界其它主要经济体来说,美国成为资源和产品的主要买主是顺理成章的事。三是美元。美元是全球储备货币和最主要的贸易结算货币,只要美国愿意,美国可以通过印刷美元在国际市场购买任何需要的资源和产品。

        因此,美国人消费,其它经济体生产,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只要美国的信用不崩溃,大家都从这种模式中受益。时间长了,包括美国在内,全世界都对这种由美国消费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模式产生了严重依赖,就像吸食毒品一样不能自拔。

        在欧洲,虽然对世界其它地区存在巨额贸易逆差,但通过对美顺差,欧元区国家甚至能实现顺差;在亚洲,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东亚和出口能源的西亚更是对美国需求严重依赖;在美洲、非洲和大洋洲,情况也大体如此。

        但吸食毒品是不可持续的,当美国的实力和信用再也无法支持消费的增长时,问题就出现了。几十年来,全世界都热衷于向美国出口,出口换回的大量美元再以投资或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借给美国,美国再拿这笔钱消费,购买更多的外国产品和资源,美国需求增长,又刺激全世界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生产能力提高又促进对美出口。这种经济循环的结果就是,美国外债越积越多,全世界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大,当美国的债务彻底将美国压垮时,全世界将出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产过剩。

        次贷危机的爆发正是美国无法承受债务的一个信号。由于美国过度滥用美元信用,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美国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这就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在几十年里,美国一遇到经济问题,往往就先想到通过借债或发行更多的美元来实行财政扩张政策,用赤字化解危机。这种做法虽然能够有效缓解经济危机,但却造成了美元的泛滥,直接导致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但美国并未因此吸取教训,继续滥用美元信用,大量进口资源和产品用于消费,这种政策导向使美国制造业大量外迁,泛滥的美元反倒刺激金融业飞速发展。为了给泛滥的美元寻找出路,金融衍生品获得了空前大发展。金融衍生品出现的初衷是为了生产者进行套期保值,但它买空卖空的特性,使它的货币容量可以达到无限大。众多衍生品交易参与者完全可以以投机为目的,在衍生品市场进行对赌,而无须进行实物交割。这就造成无论石油、还是次级抵押贷款等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额都远远超过实物交易,再加上期货的杠杆效应,使衍生品市场成为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暴富机会,当然,其中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由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贪婪天性,加上要为泛滥的美元找寻出路,美国金融市场开始向高风险领域进军,为还债能力很差的中低收入者发放住房贷款,这就是现在闻名全世界的次级贷。大量中低收入者有了贷款,开始涌入房地产市场,美国的自有住房率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由61%上升到69%左右,美国房价也开始飞涨。房价上涨等于是做大了房地产市场的蛋糕,反过来又刺激次级贷的发放量。由于次级贷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产品,于是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将次级贷打包出售,又据此设计出各式各样的金融衍生品,卖给全世界的投资者。当美国房价下降时,危机出现了,购房者还不起贷款,出现坏账,进而导致由此设计的一系列金融衍生品出现巨额亏损,这就是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是美国长期滥用美元信用、盲目消费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的本质是美国的信用危机。由于它的爆发,全世界开始正视早就存在的美国赤字过高的问题。

        那么,这场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会不会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呢?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打击了以信用为基础的美国消费能力。一旦美国的消费需求大幅度减弱,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全球性的生产过剩。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生产过剩将导致经济危机。

        目前,美国出台了高达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走的仍是借债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老路。世界上的其它经济体也不会希望美国垮掉,美国垮了,世界经济也会垮掉,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因此,全世界多数经济体还会继续向美国输血,帮助美国撑住。现在,美国能不能撑过这场危机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秩序必须重组,否则即使挺过了次贷危机,美国也早晚有破产的那一天,到那时,将是全球经济的灾难。

        上文摘錄于:

        http://www.hangzhou.com.cn/20080923/ca1577064.htm

        • 家园 【文摘】金融危机开始波及美国实体经济

          就在布什政府的金融救援方案等待众议院再次投票表决的同时,流动性短缺危机席卷了美国的主要金融机构,并开始波及实体经济。

            所谓流动性短缺危机是指金融机构因信贷紧缩导致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金融机构之间互不信任,都不愿借钱给对方。流动性短缺的后果是直接导致金融企业之间借贷成本提高,信贷数量和规模的萎缩。

            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是反映流动性的重要指标。本月2日,伦敦银行的三个月期美元同业拆借利率攀升至4.21%,创出今年1月以来最高水平。

          目前,流动性短缺危机已经波及到了金融体系之外,首当其冲的则是美国的中小企业。在加利福尼亚州经营果园的农场主凯瑟琳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由于信贷紧缩,她扩大生意的计划一再搁浅。她抱怨说,三年前开始创业时,她很轻松地借到了50万美元的贷款,“如今当自己的产品已经小有名气之后,却没有一家银行愿意回她的电话”。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教育领域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据《纽约时报》2日报道,在信贷危机中破产的美联银行9月29日宣布冻结近1000所美国高校总额达93亿美元的短期投资基金。由于高校通常将学费等收入存入各自账户,并从中提取资金发放员工工资、学校日常维护等,美联银行的决定意味着一些校长将不得不面对发不出工资的窘境。

            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9月19日在宣布政府大规模救援方案时曾指出,流动性不足的后果是,普通美国人的个人储蓄受到威胁,消费者和企业借贷、支出、投资以及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都会被削弱。如今,救援方案仍待最终批准,而保尔森的预言正不幸一一成为现实。

          上文摘錄于: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127486.html

          • 家园 【文摘】实体经济未摆脱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唯一亮点是中国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从日本、整个欧洲地区到美国,制造业调查结果均较为黯淡,读数显示产出在不断下降;而唯一的亮点是中国,中国的相应调查显示,在经历了8月份的疲软之后,9月份制造业活动出现了反弹。

            在受到市场密切关注的日本央行短观调查(Tankan survey)中,大型制造商信心转为负面,这是2003年6月以来的第一次。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延续了(制造业)信心不断下滑的趋势,过去一年这一趋势有所提速。

            在欧元区,9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确认为45,低于1年前的53.2。读数在50以上,表明大部分被调查者的产出有所上升,反之则表明产出萎缩。

            在英国,相应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从8月份的45.3降至上月的41,创历史最低水平。这突显出经济前景的暗淡和英国制造商在全球性事件面前的脆弱——尽管过去一年英镑贬值了15%。

            上文摘錄于:

            http://news.ifeng.com/world/2/200810/1003_2591_814799.shtml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