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上)文人与行·梁实秋和郁达夫 -- 陈郢客

共:💬312 🌺1362 🌵3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也许关于梁实秋的系列放在人文茶社更合适

      虽然放在文化百家也无不可。

    • 家园 一句话读后感:更喜欢看陈MM谈政治

      陈MM的才华给我的感觉是惊艳,陈MM的立场给我的感觉是幸运。

    • 家园 对比一下朱自清是怎样看闻一多的:

      对比一下朱自清是怎样看闻一多的:

      你是一团火,

      照彻了深渊;

      指示着青年,

      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

      照明了古代;

      歌舞和竞赛,

      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

      照亮了魔鬼;

      烧毁了自己!

      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再来看梁实秋分析鲁迅闻一多的刻薄文字,不得不让人想到那句“狗眼看人低”。他的文字有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冷漠和恶毒。

      “我已有言在前,闻一多在昆明那一段,应该留给别人写,因为我于抗战期间在重庆,对于一多的情形不大熟悉。不过每次杨金甫到重庆参加国民资政会的时候,他总是告诉我一些有关一多的事情,主要的是说他生活困苦。抗战期间除了那些有办法的人之外谁又不穷苦?一般的公教人员谁不是按月领取那两斗平价米?不过一多好像是比别人更穷苦些,因为他家里人口多,他共有八个孩子……刻印是他的老手艺。不过到了昆明正式挂牌,技艺大进罢了。听说盟军人士出于好奇,也往往订刻图章,比较可得美价,故亦来者不拒。文人不得已鬻印,亦可慨已!然而一多的脊背弯了,手指破了,内心闷积一股怨气,再加上各种各样的环境的因素,以至于成了‘千古文章未尽才’,这怪谁?”

      “闻一多短短的一生,除了一死轰动中外.大抵是平静安定的,他过的是诗人与学者的生活,但是对日抗战的爆发对于他是一个转折点,他到了昆明之后似乎是变了一个人,于诗人学者之外,又成了当时一般时髦人士所谓的“斗士”。抗战军兴之后,一多一直在昆明,我一直在四川,不但未能有一次晤面,即往返书信也只有一次,那是他写信给我要我为他的弟弟家驷谋一教法文的职位。所以,闻一多如何成为“斗士”,如何斗,和谁斗,斗到何种程度,斗出什么名堂,我一概不知。我所知道的闻一多是抗战前的闻一多,亦即是诗人学者之闻一多。我现在所要谈的亦以此为限。‘闻一多在昆明’那精彩的一段,应该有更有资格的人来写。”

      “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

      • 家园 我怎么看不出梁实秋写闻一多这些话哪里刻薄了?

        麻烦您引文的时候先弄清楚梁实秋写这篇文章的时间再说,具体的讨论以前河里有过,我就不多说了

        • 家园 仅举一二例。

          "...谁又不穷苦?"——语气上暗含一多不能忍受穷苦。

          “然而一多的脊背弯了,手指破了,内心闷积一股怨气,再加上各种各样的环境的因素,以至于成了‘千古文章未尽才’,这怪谁?”

          以上暗示一多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满是出于对个人境遇的不满。这就是把人看小了,十足的“狗眼看人低”。最后还来个“这怪谁?”这种口气说话,真TMD让人愤怒。

          以上引文都是在闻一多死后梁实秋的手笔,其它地方我就不提了,仅仅说一点两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