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 淮海战役前陈毅为何被调离华野? -- 风水先生

共:💬81 🌺26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 淮海战役前陈毅为何被调离华野?

    看到佛门孤雪兄对此事的分析,本人很赞同他的分析。陈总大战前去中野,就是为了让华野 中野两路大军能够更好的配合,经略中原,在江北打大仗。这是中央在听取了502的‘暂不带3个纵队过江’的意见后,做出的决定。因为当时的背景是,中央决定让东野急下锦州, 101不应;中央让华野带3个纵队过江,502不应。一时间,弄得中央很恼火,大有诸侯尾大不掉之论。因此,陈总和502急赴西柏坡主动陈述战役构想,取得和中央的沟通和谅解。由此有了淮海战役的产生。

    根据当时情况分析,502的想法是成熟正确的,并且事实上,中央总是偏爱让一支部队跑到‘党国’核心部位捣乱的决策已不符合大兵团决战和当时的军事政治形势的要求了。因为这个时候的情况已不同于中野的大别山之行了。当初,刘邓将兵强马壮的晋冀鲁豫解放放军(即中野)来个千里跃进大别山, 是以自身的极大的消耗,换来了中央昆仑纵队在陕北的脱险的机会,陈谢兵团在鲁豫陕从容转进,并给当时形势很不利处于分散状态华野以战略转机。这个行动是不得已的。而淮海前的状况则实在没必要将502的叶王陶三支虎贲之旅拿去做这等消耗了。因为淮海是要双方拉开了要‘梭哈’了,筹码岂可轻动?因此,502 提议在江北打大仗,并最终说服了中央。可是,改变了中央的部署,总要有个交待。502同时也不得不向中央保证在4到8个月的时间内把蒋在徐州的防御体系打烂。这是个军令状。502的一些回忆中,表明了自己的心态。在向中央阐述之前,很紧张,因为担心中央不批准他的计划;中央批准之后,还很紧张,担心完不成军令状。好在中央非常了解当时的战局,知道以502自身的家底,恐怕很难完成这样的战略构想。因此,中央决定让中野和华野两支大军协同作战。华野为主,中野为辅。想想看,当时中央都还是以‘小淮海’为目标的,根本就没料到502 最后弄出了个60对80的‘大淮海’!这就是‘将知兵’啊, 中央可没有因为502的构想很美好,就完全放手,忽略了实际问题,将所有担子压给502 一人。对比蒋先生被部下一段高论就弄晕,高下立见。可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华野和中野如何协调作战?中野那可是正经的老字号,不消说刘邓,就是帐下大将,杨勇,陈锡联,陈再道的资历也非华野大多数将领可比。华野是解放战争中的后起之秀,可论起来,一直是以偏师的形象存在。新四本就是老八路眼中的小兄弟,502的本钱部队还是在陈总在皖南事变之后新四重组后才展露头脚的。这等资历的新部队加上502这样谦恭有嘉,资历不足的带头大哥,怎么说,中央也很难大张旗鼓的让502全盘指挥。因此,中央的决策真的是很高明,将陈总调离华野来中野,成立所谓的中原局,这样,以陈总的资历,和这样一个身份,加上和刘邓熟稔的老乡关系,在中野说的话是有分量的;以老首长的身份和陈不离粟的关系,华野中也不会有刺头。‘战役指挥交粟负责’这可是中央很早就明确的了。这样一安排,502可以放手军事指挥,人事后勤协调,陈总负责,关系理顺了,这仗才有的打。插曲是,中央本意直接提502为华野的no.1。但502的谦让将陈总名义上留在了华野。(题外话,也正因此,陈总多了一个授予元帅的砝码,而502最终与元帅失之交臂。)济南战役后,502建议中央打‘大淮海’,为了协调战役指挥,电告中央请‘刘陈邓统一指挥’。这个电报事实上是想让中野完全纳入‘大淮海’的战略决策中来。名义上,‘刘陈邓统一指挥’,但是,中野大别山一趟,已经瘦的不行了,战役构想由华野502提出,战役核心部分要由华野主力来完成,刘陈邓岂能指挥得了?这就是,传言中野曾对此不满的起因。站在中野的立场上,的确,本身实在缺乏打硬仗的条件和士气。豫东战役,中野的几个纵队表现并不理想。谁不想喘口气?因此,一个重量级的 调解人是十分必需的。放眼当时的中原,舍陈总何人堪当此任?此外,传言中野的一号二号首长因对大别山一行的得失看法不同,二人中也需要调解人,因此陈总调离华野来中野是必然的。

    另外,在谈谈陈在华野中的分量问题。陈在淮海之前这个敏感时刻,被调离华野,这个事件,曾让很多热血的粟迷作为陈粟关系不和,陈妨碍502指挥最终被调离的一个证据。我则深不以为然。脱离当时历史背景的推测最终都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说,中央调离陈总,是为了让502放手指挥的话,显然都是忽略了,黄桥,孟良崮这些惊险的战役中,陈和502是如何珠联璧合的了。少林寺的将军可以摔502的电话,但战役胜利后总结时,陈替502发火出头的时候,此将军可是没敢露面的。还有,孟良崮战役命令下达后,山东解放军(华野一部)有人讨价还价的时候,陈总不都挺身而出?502有时候涵养太好,一开始真的镇不住那些八路系统出来的。此粟不离陈。 陈离粟又怎样呢?502在苏中七战七捷的时候,陈总带着叶上将在山东一平五负。陈出题,粟做文章。此陈不离粟。从后来华野众将的回忆录来看,陈老总的威望,即便不在其位,仍足以镇住华野诸将。淮海前,陈可调离的一个客观条件是,502当时的声望已经可以完全压得住华野了,华野的一号给502已经没人敢出声了。济南之役,少林寺将军以主席厚爱要求指挥,502给他,但战役最难的时候,他向502诉苦,这个时候的502怎么回答的?‘好打要你干什么?’这就是‘一个胜利接一个胜利’带来的底气。

    从战役的过程来看,陈总也的确发挥了很大作用。仅以华野骄兵悍将配合中野打黄维为例。当时的情况是,华野以3, 7,11,特纵等部队来配合中野全伙聚歼黄维,中野没有部队愿意给华野部队让开一个战场,因为打了这么久,虽然骨头硬,可还是愿意自己啃。心高气傲的华野陈参谋长摔下‘没有人愿意让,我带部队打阻击去’的气话拔腿就走。陈总不得不生生把他这些桀骜不驯的部下给拢回来。本来,来之前,502和钟政委都说了,此役结束后,所有缴获归中野,华野的将领本来就有点不顺气。呛岔,还不炸?

    因此,无论从当时的背景还是后来的战局,以及一些突发情况来看,陈毅被调离华野到中野,实乃中央一招高棋。战役中,各部关系理顺,调节得当,指挥统一,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对比,张灵甫在孟良崮,如果,蒋能在当时选一位足以协调张与李黄各部,令各部统一行动的人,502恐怕很难留下这个千古名局了吧?

    本人凭记忆涂鸦,不确之处请河里高人斧正。

    元宝推荐:宁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家父曾在“陈老总”“粟司令”手下

      与无数的三野旧部一样,家父对于陈粟分别景仰敬重有加。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提到胖帅的用词总是“陈老总”,而粟大将则总是“粟司令”,而绝不会混用“粟老总”,“陈司令”。胖帅做了很久很久,约定俗成的“老总”了,而粟将则自然而然的就是“司令”(顾名思义,就是发号施令的CO,Commanding Officer)。而粟将对于胖帅一直称呼“陈军长”,不管以后军政职位怎么变迁。

      我觉得关注一下老人们习惯使用的称呼,大概会对此话题有些意义。

      此外,我以为陈粟虽然性格不同,功业各异,但是从我们后辈看去都堪做人生楷模。陈老总的豁达,粟司令的算无遗策,俩人所共同创下的不世战功,虽然我们多半没有复制其事功的机会,但是可以学习他俩做人做事,以之为典范。这个应该是我们缅怀他们的意义所在吧。

      通宝推:赵括他弟弟,
      • 家园 这两个人

        指挥了TG排名第二的华东野战军。解放后都相对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陈虽然做过外交部长,但是文革中受冲相对少。主席知道他是好同志,总理保他。

        粟司令排了大将也不埋怨。

        虽然都挨了整,但是都落得善终。人品好是原因。

        • 家园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陈老总可没有远离政治旋涡,他跟红卫兵放的那通炮很有名。在小娃子们要斗他时,他老祭出语录“陈毅是个好同志”作保护:-)

          他这首<<青松>>,在当年传诵一时,陈毅诗抄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他是个光明磊落的人,即使在那些严酷的政治斗争时代。

          粟司令则始终保持职业军人本色,一心一意为国防建设殚精竭虑。一般认为他的政治敏感不如别人,是因为他从来就没有一点儿办公室政治的心思,百分之百的投身在专业业务上。

      • 家园 连得两宝

        两花得两宝,赚反了。陈总和粟司令的人品果然不是一般,老铁都感动。

    • 家园 问题在于陈毅调到中原局不是在淮海战役前

      所以,整篇文章的立论恐怕都是错的

      陈毅到中原,其实还是和饶漱石等人有关,华东局内斗太厉害了

      而且,从战略上讲,两大野战军的联合作战,需要有一个权威来协调

    • 家园 比较客观

      关于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成立过程,许多人做了不同的解读,其中不乏阴谋论,我觉得这篇文章还是比较客观的。也许有些说法能够佐证粟裕建国后在政治上一直不显眼的原因。

    • 家园 有空问问

      反正大伙儿都是闲聊,不急,我有空去问问我太爷,他是陈毅的部下

      • 家园 敬请快去速回。
        • 家园 记着

          我只有记着 ,他在上海安享晚年,我在南京正当体验百味人生之时,拜访他是个大事...我突然想说说这个一生也颇具传奇的老人,借贵宝地吐一下泡

          我知道的一小部分里印象比较深的是在他的两个职位:一个是他当年是新4军的政委,在那一片很有名,到现在去问起人们还都知道,他的名声和功绩也泽被了他的后代(我们);还有一个是他官至上海市区委书记时,不幸丧子,后来基本就退了。关于他打仗时期的故事听到的不多,老人们讲烂了不大常提。反正有一点,他的家人吃了苦头,一个小故事,我爷爷和老太曾被日本鬼子当共党家属捉去,关起来不给吃饭,<神奇的是当时给日本人做饭的是我奶奶的舅舅>家里人请那个舅舅偷偷给点吃的,他胆小死活不肯...最后我太爷手上也有抓来的鬼子,用两个鬼子跟鬼子交换,把爷爷他们救了出来..

          听着这些事总让我感觉不到那个红色年代的遥远,其实也不是很远呢!就在几十年前,爷爷他们从小就跟着大人逃命,说到这里我开始很难过,我的爷爷是我在这个世上最亲最敬的人,他曾经有一次主动跟我们讲起战争年代怎么过的日子,我那会儿不懂事,没有认真听他讲述,而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开始愿意回顾这段历史,不想做平庸没出息的和平一代,觉得祖孙可以促膝交流时,已经听不到了...

          扯远了再说两句赶快结题,我想说战争年代 英雄不是太多,汉奸也不是太多,最多的是只想糊个日子的小老百姓,被逼急了要么去卖自己,要么去卖国.

          • 记着
            家园 多多吐泡

            你太爷是新4军的政委,指的是新4军里某个政委,比如师政委或团政委,不是整个新4军的政委吧。你上面的说法容易有歧义。

            • 家园 呵呵当然,您说的对

              其实我太爷不是最厉害的,还有比他更能耐的,那一片故事太多了光听到的排兵布阵以外的花絮似的小故事就足以喂饱我们,在我看来它们也更生动反映革命先辈的血肉情感,..而这些故事都被忽视了书上都没有的,比如还有一个国民党的将领跟我太爷是老乡,打仗神勇善用兵术,令我军折服啊!但是书上不会写,这个后来归顺我朝政治军事都一流的将领竟是“枕边风”之类的情种,女人一句话,他杀了一个排长..最后死于非命..(不然早进中央当大官儿了)。我非常想什么时候主客观时机都成熟了把这些珍贵轶事用文字保留下来..说的多了请见谅(大家好像不感兴趣你觉得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