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经典训诂中的语法分析---以鄘风-载驰为例(上) -- 丁坎

共:💬22 🌺1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经典训诂中的语法分析---以鄘风-载驰为例(上)

    语法分析在经典训诂中的应用---以诗经-鄘风-载驰为例

    我曾经提过,前代经师解经的一个重大缺陷在于他们缺乏语法观念。其具体表现,就在于无视经文所遵循的语法基本规律,而一味从自己先入为主的经义出发,对经文词句进行任意解释,以迁就自己所理解的经义。

    语法分析在经典训诂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我们打算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析一下。

    诗经-鄘风-载驰是一首很有意思的诗,它包含的一些元素,如爱国主义,第一位女诗人,春秋礼法等等,为古往今来不同时期的研究者都能提供兴奋点,从而始终保持着被关注的状态。然而,另一方面,这首诗又是众说纷纭歧义纷出而让人无所适从的典型,且不说诗中一些词汇的解释,单是该篇分为四章还是五章,如何分法,都存在好几种高下难以相较的说法。

    这里,我打算通过语法分析来揭示一些前人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关于这首诗的历史背景,研究者没有异议,大家手里主要就这两条资料:

    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文公为卫之多患也,先适齐。及败,宋桓公逆诸河,宵济。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立戴公以庐于曹。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

    ----左传-闵公二年

    许穆夫人者,卫懿公之女,许穆公之夫人也。初许求之,齐亦求之,懿公将与,许女因其傅母而言曰:“古者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苴玩弄,系援于大国也。言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维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今舍近而就远,离大而附小,一旦有车驰之难,孰可与虑社稷?”卫侯不听,而嫁之于许。其后翟人攻卫,大破之,而许不能救,卫侯遂奔走涉河,而南至楚丘。齐桓往而存之,遂城楚丘以居。卫侯于是悔不用其言。当败之时,许夫人驰驱而吊唁,卫侯因疾之,而作诗云:“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君子善其慈惠而远识也。

    ----列女传

    将历史事实按时间顺序简单梳理一下,这些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随后的讨论非常重要:

    1 许穆夫人待嫁之时,齐国和许国同来求亲,她自己偏向于齐,而卫懿公选择了许国。(其生父是昭伯,而卫懿公是握有婚姻决定权的君父。)

    2 几年后,许穆夫人的兄弟,即卫国复国后的卫文公因为卫国局势的不稳定先来到齐国。

    3 狄人攻卫,卫国破灭。

    4 卫国破灭时,宋国接纳卫国遗民,并添上共、滕之民,在漕邑安顿下来。

    5 许穆夫人赋《载驰》之后,齐国出兵,帮助卫国复国。

    前人在这首诗的内容上,争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许穆夫人到底成行没有(全诗都是想象之辞),如果成行,是只到了漕,还是也到了齐国。

    2 诗中可看出,许穆夫人在与人争执,是只与许人争执还是也在与卫人争执。

    3 许穆夫人违礼到底是违的什么礼,是婦人父母既沒,不得甯兄弟,还是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

    现在我们暂时抛开这些争议不谈,来看看素来没有争议的一句话: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这句话,历来都把怀解释成思念故土,行解释为道也,把整句解释为:

    女子思念故土,自有她的道理。

    其实,这里的怀和行都解释错了。

    怀,怀字在国风里,如果与女子连用,则几乎可以全部判别为怀人之怀,怀春之怀。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而行,不应与有分开解释,有行一词在诗经里,除此处外,全部都是如下句式: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女子有行而远父母兄弟,是什么意思?

    左传中说:

    凡诸侯之女行,唯王后书。

    《文选》李善注中引文有:

    赤帝女曰姚姬,未行而卒。

    有行,就是出嫁,这一点没有争议的余地。

    其实这一点,前人不应该没有看到,那为什么没有提出呢?

    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一点在上下文中有什么意义,许穆夫人怎么会在救亡的危急关头说起女子婚嫁来了呢?

    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倚仗的仍然是语法。

    关键词(Tags): #诗经(东学西读岛主)#训诂(东学西读岛主)元宝推荐:铁手,非,上古神兵, 通宝推:明心灵竹,玉垒关2,铁手,牛栏山二锅头,
    • 家园 丁大人哪里去了

      吾生也晚, 不曾得见.

      受教受教.

    • 家园 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 家园 答疑

      一 先说载驰的归属问题。

      张剑先生有《诗经· 载驰-体式考辨》一文专门进行讨论,他的主要结论载驰本该归属卫风,因为错简而导致归属鄘风。

      其论据主要有:

      1 诗经多有错简,而载驰的位置恰好在鄘风之末,卫风首篇之前,容易发生装订错误。

      2 《载驰》诗的用韵特征和复沓特色近于卫风各篇而与鄘风迥异。

      3 采用前人关于卫风中《河广》和《竹竿》的说法,前者是宋恒夫人因卫国破灭而作,后者是许穆夫人所作。

      我的看法是,第1点说服力较强,第2点因为涉及到分章问题,而这个问题本身也没有统一认识,所以说服力不是太强。第3点比较勉强,《河广》一诗与宋恒夫人的关系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而从诗意来看,用语相当轻快(一苇杭之),不大象是谈及亡国之祸的口气。而《竹竿》一诗的说法,且不说这也是缺乏直接证据的猜测,这种猜测向来是把《邶风-泉水》一起划在许穆夫人名下的,这样一来,反而把第一条证据的有效性打了个折扣-《泉水》并不在邶风的篇末--当然,篇末也无济于事了,同属一人的三篇诗歌分别划归三方,这是错简很难解释的。

      暂时抛开这三首诗的归属问题,邶风,鄘风,卫风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大问题。

      旧说以《汉书.地理志》为详:

      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庸、卫国是也。鄁,以封纣子武庚;庸,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临殷民,谓之三监。故《书序》曰“武王崩,三监畔”,周公诛之,尽以其地封弟康叔,号曰孟侯,以夹辅周室;迁邶、庸之民于洛邑,故邶、庸、卫三国之诗相与同风。《邶诗》曰“在浚之下”;《庸》曰“在浚之郊”;《邶》又曰“亦流于淇”,“河水洋洋”,《庸》曰:“送我淇上”,“在彼中河”。《卫》曰:“瞻彼其奥”,“河水洋洋”。故吴公子札聘鲁观周乐,闻《邶》、《庸》、《卫》之歌,曰:“美哉渊乎!吾闻康叔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

      本来,这个说法很简明有力,一向没有什么异议。

      谁知道王国维先生突然根据河北出土的铜器北伯鼎提出一个很新奇的观点,认为邶即燕,鄘即鲁,这两个国家的国风有目无诗,而卫国的诗很多,所以劫富济贫,一分为三以达成平衡。

      这个说法虽然因王先生的崇高学术声望而影响颇大,但到底有很多地方难以自圆其说,现在基本上被主流学界否定了。

      回过头来看,确凿不可动摇的还是这条资料:

      吴公子札来聘,见叔孙穆子,说之。谓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好善而不能择人。吾闻‘君子务在择人’。吾子为鲁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祸必及子!”

      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从这段记载来看,吴公子的音乐素养相当高,听一段音乐,就能由其风格判断出其原产地。

      值得注意的是,他是将《邶》、《鄘》、《卫》统称为《卫风》的。

      这样看来,三合一的卫风与其他国风的区分,行政涵义是第一位的。

      而卫风内部一分为三这三部份,没有行政涵义,只有地理涵义。(因为周公平叛后原来的三个行政区域合并为了一个卫国。),

      ----我的意思是说,秦人和卫人之间有行政障碍,而卫国原邶鄘卫三地的人彼此之间没有行政障碍,彼此交流要多得多。

      所以,秦人可能无法歌卫风,卫人可能无法歌秦风,但卫人歌《邶》、《鄘》、《卫》三种风都很自然的,因为卫人可以同时熟悉这三种曲调。

      许穆夫人也许是用鄘风的调子唱出的载驰,所以被归入鄘风。

      二 文公与戴公的问题

      我确定戴公,主要是因为左传和史记的记载:

      立戴公以庐于曹。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

      ----左传-闵公二年

      戴公申元年卒。齐桓公以卫数乱,乃率诸侯伐翟,为卫筑楚丘,立戴公弟燬为卫君,是为文公。

      ---史记-卫康叔世家

      如果归公的公是文公的话,则戴公必在此前已经过世,那么左传立戴公以庐于曹...归公乘马,没有任何交代,就把戴公换成文公,让人觉得难以思议。

      从两处叙述的重大政治事件来看,戍曹在筑楚丘之前是无疑的。

      所以,戍曹当戴公之时,而戴公去世后,才有筑楚丘,立文公一事。从以上两种记载来看,没有任何证据把筑楚丘与许穆夫人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许穆夫人促成的只是齐师戍曹,与她同时接受齐侯厚赠的只能是戴公,因为此时楚丘未筑,文公尚未成为卫国的领导人,轮不到他接收物资。

    • 家园 经典训诂中的语法分析---以鄘风-载驰为例(下)

      现在来通释一下全诗,首先又得对几个地方进行辨析: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既不我嘉,不能旋

      此处的济,毛传解释为

      济,止也。

      这也是一个没有根据的说法。

      事实上,在先秦文献里找不到济用作止的用例。

      其实,济就是普通的渡河之意,那么毛公和后来的信从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强济为止呢?

      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与反和济关联的是许穆夫人,而与既不我嘉关联的阻挠夫人的许人,整个段落理解为:即使(尽管)你们不赞同我,也不能让我回去,也不能阻止我。(即使,尽管来自训既为即或依本字)

      这个解释貌似有理,但由于释济为止到底缺乏根据而难以让人信服,朱熹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在《诗集传》把济解释为渡,但为了坚持原有的解释框架,又辩解说:

      自许归卫,必有所渡之水也。

      这个解释不可不谓用心良苦,可惜忘了本诗的题目---载驰。

      许穆夫人至漕是车驰而去的: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没有理由来的时候凭车马,而回的时候就变成坐舟船。

      所以,以上的解释框架是不成立的。

      合理的解释还得从这里来:

      宋桓公逆诸河,宵济。

      卫国国都在黄河以北,因狄人入侵才在宋桓公的接应下渡过黄河,在黄河以南暂时安顿。

      也就是说,这里和许穆夫人争执的,根本就不是许人,而是卫人。所谓反和济,都是指卫国渡河复国,打回老家去。

      他们争执的内容是,如何救国,而许穆夫人的意见受到否定,所以她愤慨的说:你们不赞同我的意见,又无法迅速渡河返回故土。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这里解释起来很麻烦,因为在诗经里,不字既可以作否定词,也可以有肯定义,而远和閟呢,也是既可以解释成贬义的藐远不切实际和闭塞,也可以解释成褒义的深远和缜密,这里就不去区分了,反正,否定+贬义,肯定+褒义这样的组合都可以说得通。

      实际上,卫人与许穆夫人争执的内容还是许穆夫人亲赴齐国求助的事情,一方面,既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另一方面,许人对此有闲话,所以卫人顾虑重重,不赞同许穆夫人的想法。

      这里和下文的 ,实际都是指卫国大夫,用的是第二人称,而许人用的是第三人称,这也可以看作区分二者的一个证据:一般来说,很难对同一对象同时使用这两种人称。

      总的说来,全诗所涉及的事情可分为两段:

      1 许穆夫人抵达曹邑,与卫国的大夫们会合,商讨局势和对策。

      2 许穆夫人提出亲赴齐国遭到反对,心情愤懑而怒斥卫国大夫(兼及许人)并自辨,最后下了决心: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此处也可以证明,尔当指卫人,他们才会为卫的复国想尽办法。

      赋完此诗之后,许穆夫人就毅然奔赴齐国,请来了救兵。

      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

      左传里没有明说许穆夫人到了齐国,但是

      归公乘马...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

      这个归字很耐人寻味。

      暂时没有能力对左传中所有归的用例进行统计,但可以明确的是,归+人+物的用法是很罕见的。这里比较自然而合理的解释是:

      归公乘马...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

      也就是说,许穆夫人是同戴公一同前往齐国求救,齐国在送他们回去的时候,分别赠以厚礼。

      从道理上讲,如果许穆夫人本人未到齐国,齐国听说了载驰一诗,为她的爱国情感所感动,而发兵助卫,是可以讲得通的。但还赠以鱼轩重锦就有点缺乏名义了,而如果她到了齐国,送这些东西就顺理成章。

      说不定,这鱼轩就是为让夫人风风光光回许国而打造的。

      通宝推:铁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