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大地英豪——匈奴传奇 -- 龙神将

共:💬119 🌺64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史记和汉书上是如此记载的

          我自己猜测伊稚斜也有可能是军臣的堂兄弟。

          至于将姐姐嫁给赵信,可以参考刘彻将姐姐嫁给卫青,两者都是女比男大,而男方可以拒绝吗?

          • 家园 会不会是义子之类

            也许老上收编了谁的老婆,连儿子也收了。或者像朮赤那样。军臣跟伊稚斜连祖父都不同,那堂兄弟都不可能了,这么远的亲戚怎么能靠其声威余茵当上单于呢?

            • 家园 【讨论】你的猜测也有道理

              因为资料的缺失,使得匈奴历史扑朔迷离

              如果说义子的话,被收集者是没有继承权的

              不过伊稚斜肯定是挛提家族成员,否则他不会拥有左谷蠡王这个尊贵的职位。这个职位只有单于子弟才能担任。

      • 家园 很感动

        一切目标都是出塞,出塞!不但广大热血青年踊跃入伍,内地的很多家庭也在重奖鼓励之下移民边疆,朔方由此成为尚武之地,一代又一代的朔方儿郎在尚武风潮中成长起来,成为天生的军人和无畏的战士。

    • 家园 【原创】第二章 第四节 3 上

      3.出塞曲

      由于长期处于战略进攻态势,所以在宣战初期还是匈奴占了上风。胡骑在呼哨中汹涌而来又狂飙远去,给汉军留下大片的废墟满地的尸首善后。在这期间受害最重是渔阳、上谷两郡,匈奴每次来动辄杀伤汉朝官吏军民成千上万,他们焚烧城镇和庄稼田野,大有将汉朝边地变成撒哈拉大沙漠的气概。一时间汉朝上下满是恐慌,不少人暗自埋怨刘彻一味蛮干破坏邦交招致恶果。而也有些人开始浑水摸鱼——公元前130年江都易王刘非上书自己的同父异母哥哥刘彻,表示愿意率军出击匈奴。此时他哥哥正琢磨用“推恩令”的办法进一步削藩呢,自然不会再给各诸侯接触兵权的机会。不过这件事倒是启发了刘彻,他下诏立法:“雍阏求奋击匈奴者,格明诏,当弃市。”,也就是说谁敢压制属下出击匈奴者,格杀勿论。用这个办法,他进一步从已变成大号地主的各路诸侯手底下拉拢人才。后来淮南王刘安正是因为被属下雷被告发妨碍其奋击匈奴而被惩罚,刘安受罚后干脆打算谋反,结果落得个国除身亡,淮南国也变成了九江郡。相比之下刘非就很幸运,他最后得以善终,他的儿子刘建还生下一位青史留名的公主刘细君,不久我们就会介绍她的故事。

      在匈奴这边,军臣先生是非常悲愤的。他没想到世世代代毁约背盟欺负别人的匈奴竟然遭到了无耻暗算,这对于大单于的自尊心和威望都构成了巨大打击。军臣清楚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冒顿和老上,所以他在自己的统治后期基本上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尤其是在七国之乱的机会丧失之后,他没有再大动过干戈。无奈匈奴的人口基数太少,游牧的生活方式也使得他无法像汉朝那样用数十年时间就能将人口和国力翻上几番,在漫长的生存竞争中匈奴已经不再具有优势,而他们彪悍的民族特性使他们从单于到一般牧民都难以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愿做进攻的强者。中行说先生一直都是清醒的,可是他在军臣时代的影响力已经不能同老上时代相媲美。军臣与刘彻竟然能够出现蜜月期就说明了中行说的政治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不过在战争重启之后他再度得到重用,可是国力的差距已经不是个人所能挽救的了。而习惯了与汉和平所带来优裕生活的匈奴上层贵族也对于重开战端有不同的见解,分裂的种子在匈奴帝国内部萌芽,而这种情况随着军臣的身体状况日益虚弱而愈发明显。

      公元前129年,匈奴再度侵入上谷,杀戮大量军民。刘彻令4位将军各领万骑出塞反击,汉车骑将军卫青同他的义渠人朋友公孙敖、匈奴后裔公孙贺和老将李广一起出塞邀击匈奴。这是汉军在武帝时代的第一次出击,让战火在敌人土地上燃烧!战斗结局如下:世家出身的公孙贺入敌境后没有撞见敌人,无功而返;禁卫军出身的公孙敖遭遇敌军后大败,折损七千人后逃回;而声名最高、资历最深的李广远远超越了大败的境界,他打得全军覆灭自己被俘,如果不是军臣早有活捉他的嘱咐,李广这条老命也就直接交代在草原上了。李广和公孙敖的悲惨结局与马邑之战后王恢被杀有直接联系,因为知道刘彻痛恨畏缩不前的将领,所以这两位明知不敌也只能硬拼到底。李广被俘时身负重伤,匈奴人将他放在两马之间的一张皮革上带往后方。李广趁匈奴士兵放松戒备之际忽然跳上其中一人的马背,夺其弓箭后一路狂奔得脱。只有初出茅庐、出身低贱、名气最小的卫青运气最好,他长途奔袭匈奴圣地龙城,一路没有遇到匈奴军队。抵达龙城后杀了匈奴一个措手不及,歼敌7百后凯旋而归,从此一战成名。按照战损比例来看,这一战实际上是汉军被匈奴“燃烧”了。不过由于卫青袭击龙城得手,使得匈奴在心理大受影响,而刘彻也得以将此战宣扬为振奋人心的胜利——当然代价是有点大了。

      卫青是奴隶出身的青年将领,少年时的最大愿望是不挨打挨骂吃饱饭。他改变命运的契机源自于姐姐卫子夫得宠于刘彻,而他飞黄腾达的动力则是对匈奴作战中的卓越表现。刘彻一向喜欢重用自己的亲信之人,不论是昔日的韩嫣还是今天的卫青都是如此。卫青没有令自己的姐夫失望,他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建立了名垂青史的丰功伟业。不过在公元前129年的这一战中,他的胜利也实属侥幸。在自己的龙城被偷袭后,军臣很快做出回应。就在秋高马肥之际,彪悍的精锐匈奴骑兵频繁进入渔阳大肆杀戮。刘彻不得不将韩安国派遣到那里驻防,实力未损的匈奴仍然是悬在汉帝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刘彻和他的将军们要做的就是趁这把剑还没有落下来时,事先斩断匈奴的双臂。与汉帝国紧张而又有序的筹措不同,匈奴帝国则在纷乱和迷茫中挣扎。虚弱的军臣时日无多,对于由谁在老单于身后“收继”这个帝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上层的动荡导致整个社会结构的紊乱,以至于匈奴在这最关键的时刻掉了链子,始终没有组织起对汉朝的致命打击。

      就在这风雨欲来的时候,一小股偷渡者跨越边境脱离了匈奴帝国的控制区域。他们是张骞及其妻儿、随从等人,当然还有那位忠诚的甘父。这个落魄的大汉使团经过艰苦跋涉终于抵达了目的地月氏,但是迎接张骞的却是一张张冷漠的面孔。原来月氏在国王被匈奴“行为艺术家”老上砍头并做成酒杯后,立原来的王后为王逃至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他们征服了原住民的国家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园。对于远道而来的张骞一行人,月氏贵族们冰冷地表示我们已经忘记了仇恨,你们吃完饭就回去吧。

      因为这块远离匈奴的新家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再加上他们不相信远在千里之外的汉朝可以支援自己,所以月氏人已经不想返乡复仇,只想太平地生活下去。他们的态度完全出乎张骞的预料之外,回想着出塞十余年来的日日夜夜,回想着葬身在刀兵、饥渴和疾病中的同伴,回想着穿越遍地火焰般的戈壁滩和翻越葱岭的冰天雪地的苦旅……他该怎么办?是瘫倒在地像杀猪一样地惨叫还是扑过去抱着对方的腿流泪恳求?抑或是破口大骂:你们这帮没种的龟孙然后愤然离去?以上选项都不是,张骞留在月氏整整一年,他以汉朝使者应有的尊严耐心与月氏上层沟通,反复以利诱之,以情劝导。虽然最后月氏还是不愿与大汉结盟,但是张骞在返乡的时候却已是胸有成竹。因为在一路的跋涉中他已经拉拢了西域国家大宛、康居,甚至是被月氏驱逐的大夏,同时四处打探摸清西域诸国的天文地理和民族人文等详尽情报,一个新的目标在他心中逐渐清晰起来,那就是西域新兴的强国乌孙。张骞是个开拓者和宣传家,他的足迹将西域和汉朝联结起来,被匈奴奴役的民族和国家通过他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汉帝国新一轮的外交战也由此拉开了序幕。张骞的旅程是开天辟地般的历险记,后人正是沿着他的足迹踏出了丝绸之路的伟大传奇。不过现实总是残酷的,张骞等人为了躲避匈奴专门从羌人地盘返汉,不曾想这时候羌人已经归顺了军臣。于是张骞这些人送上门来的俘虏立刻被逮捕,由匈奴骑兵部队移送龙城法办。于是张骞又见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军臣单于阁下,这次军臣还是没有杀他,只是下令将他们关押起来,不过这次老红娘军臣可不愿意再给张骞送去一个匈奴老婆了。

      • 家园 不果断的方式根源于自身的虚弱

        于是张骞又见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军臣单于阁下,这次军臣还是没有杀他,只是下令将他们关押起来,不过这次老红娘军臣可不愿意再给张骞送去一个匈奴老婆了

        这军臣不杀张骞,后必有大患。老底儿张可都知道

        不用英雄气概来折服张,而想用儿女情长来笼络,笼络不成又不杀,这样不果断的方式应当是根源于也暴露了自身的虚弱

    • 家园 【原创】第二章 第四节 出塞曲 2

      2.马邑阴谋和变色龙

      雁门郡的马邑城地处汉匈边境地区,历来是军事重镇,同时也是走私贩的天堂。由于汉匈关系时断时续,所以关市交易也是时有时无。这样就导致特产品和奢侈品的供应难以满足双方上层人士的需求,更加上汉匈双方对于战略物资一直采取封锁禁运的措施,于是中原的铁器、铜器、食盐和丝绸布匹与塞外的良马、珍珠都成为紧俏物资。既然紧俏自然会身价倍涨,而出于对暴利的追求自然会催生出大胆的不法之徒来。马邑的汉朝官吏早就曾发现过有些汉人走私贩通过不法手段走私违禁品大发其财,不过这些人手眼通天还真不好予以法办。走私贩的领袖是聂壹,他知道自己的钱来路不正,所以早就开始贿赂朝廷高管来寻求庇护,受贿者名单中就有理想派人士王恢大人。要说王恢一心贪赃枉法也有些冤枉他,因为聂壹在送上钱的同时也提供了关于匈奴的若干情报。他表示自己忠于祖国大汉,之所以接触匈奴纯粹是志愿为国家刺探敌国情报——业余爱好是顺带搞点走私。在王恢的鼓励下聂壹献计说匈奴因为刚和亲不久所以对汉朝警惕心不强,而且又信任汉朝边民(尤其是他这一类的),所以可以设计引诱军臣率部前来劫掠,汉军预先设伏便可一举擒之!

      刘彻激动了——这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不,是聂老汉(聂翁壹)来赐给大汉的呀!自己对于无法一击击溃匈奴苦恼多年,问题竟然被一个走私贩给解决了!刘彻立即同意采纳聂壹的计策,他下令调集5位将军分率30万精锐部队秘密进入马邑周边的预设伏击战场。这5位将军是卫尉李广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材官将军和御史大夫韩安国护军将军。全军总指挥是韩安国,约定在军臣单于进入马邑时纵兵出击合围匈奴。其中王恢、李息和李广3部从代郡出兵,主要攻击匈奴的后勤部队。

      一切策划停当之后,聂壹再度潜入匈奴境内,由于他在走私这一行已经是声名卓著了,所以顺利见到了军臣单于。聂壹对军臣说大单于啊,小人这次来卖得不是一般的货物。军臣问你卖的是什么?聂壹说我特地前来卖马邑城。接着他痛诉革命家史,说马邑官吏严重地妨碍他的经营活动,伤害了他的感情,所以他打算干掉马邑县令献城投降匈奴。只要大单于率军前往接收,满城的子女财宝便都归单于所有了。军臣听完后连连摆手说老聂啊,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我军臣现在是小丈人刘彻的老女婿,咋能干这缺德带冒烟的不义之事呢?这么说吧——你准备啥时候动手?

      聂壹跟军臣商量好后又返回马邑,他这人行事果断,到第二天就按照约定的暗号把几颗血淋淋的“汉官”人头挂到城墙上了——全是城里的死囚,算是提前行刑了。军臣的探子见到信号后立即回报,于是军臣不顾年事已高亲率十万骑突入武州塞进入汉境。军臣此行果然一帆风顺丝毫没有遇到抵抗,当他来到距离马邑百里之外时,只见牛羊遍地却不见一个汉人存在。匈奴士兵们大喜四处抢掠牛羊,他们的首领却驻马不前起了疑心——这情况让人不能不怀疑,以往抢掠就算汉军不敢抵抗,至少汉民也知道奔逃躲避。可如今一个人都没有还牛羊遍地也实在太奇怪——聂壹杀掉汉朝官吏可信,但要说他杀光了全部驻防汉军外带边民则绝无可能。从这一点来说,汉军的设伏计划实在是玩得太过火,抢劫也是有技术含量的,让惯犯忽然发现银行里空无一人遍地现金的话,他肯定也会考虑是不是警方下的套不是?

      军臣立刻攻打附近的汉军卫所,捉到武州尉史(匈奴传说是雁门尉史)。这位尉史纯属软骨头,他把汉军的伏击计划和盘托出。军臣一听连忙撤退,在走出边境的时候他对尉史说:“我得到尉史,是天意,天让你向我报告。”于是封尉史为“天王”,匈奴全军而退。王恢听说军臣跑了,想想自己带兵不过3万人,万一匈奴合兵一处肯定抵挡不了,干脆就没去执行攻打匈奴辎重部队的任务。刘彻寄予厚望的这场大规模伏击就次窝窝囊囊地结束,双方都白跑一趟,唯一的牺牲这就是那几个死囚。

      刘彻决定惩罚令自己失望的人,主要就是王恢。他痛恨王恢这种平时是高谈阔论的理想派,轮到自己行动时又变成明哲保身的理性派的变色龙。于是王恢被迫自杀,而聂壹也赶紧改名换姓带着全家逃出雁门。他的后代改姓张,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三国时代的名将张辽。军臣返回匈奴后又气又恨,没想到自己被刘彻这个嫩娃娃给耍了。于是汉匈磕磕巴巴持续了70余年的和亲政策再度断绝,不过这次是第一次由匈奴宣布断绝的。从此后战火四起,匈奴骑兵像疯狂的狼群般在汉朝边境线上四处进攻,关于匈奴入侵的警报数不胜数。但奇怪的是关市贸易却依旧正常进行:因为匈奴舍不得放弃汉朝财物,而汉朝也故意保留这个交流渠道,以作为将来和谈的管道。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正式揭开了序幕,和亲和纳贡被完全放弃,只有刀兵才能决出胜负。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战争竟然持续了43年之久。

    • 家园 【原创】第二章 第四节 出塞曲 1

      第四节 出塞曲

      1.短暂的蜜月期

      公元140年,新即位的汉武帝刘彻派时年60岁的博士公孙弘出使匈奴。军臣知道刘彻年龄幼小,对于未来的汉朝会对匈奴采取什么政策也没有把握。公孙弘见到军臣后照例问好,然后重申了刘彻延续和亲政策继续和平共处的意向。迎接他的照例是军臣的傲慢和中行说的刁难,可是刘彻的低姿态却也的确获得了匈奴上下的欢心。刘彻递过来的橄榄枝上果实累累,因为皇帝实在太年轻,没法送能结婚的公主过来,所以除了继续和亲之外还有其他诱人条件。例如刘彻提出恢复因军臣背盟而撤销的关市,恢复每年赠送匈奴大批如金帛、丝絮等贵重礼物,并加倍给予“饶给之”。这下军臣“龙颜大悦”,这时的军臣已步入老年,昔日里的暴戾之气也减少了许多,于是“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汉与匈奴的新蜜月再度上演,军臣时常派人带着几匹骏马来到长城要塞下,由胡巫祈祷祝福后送进关内转交刘彻,这也是他善意的表现。需要指出的是匈奴在这段蜜月期内也是不老实的,虽然不再有大规模入侵,可是小动作却不断。

      公孙弘虽然带着军臣恢复和平的答复返回,可是他在匈奴所受的无理待遇和他软弱退缩的表现却让刘彻愤怒。年轻的皇帝大怒,认为公孙弘丢了汉家脸面,于是倒霉的公孙弘只好提出辞职。刘彻从此便下定决心要讨伐匈奴,他让自己的好友韩嫣学习胡人的兵器和阵法。韩嫣是韩王信的曾孙,年少漂亮聪明伶俐,他常与刘彻同起居,出入宫禁。刘彻希望自己的宠臣能建功立业,可是韩嫣却先在宫中与妃子们折腾出了奸情。皇太后王娡得知后大怒立即下令韩嫣自杀,少年刘彻的“首席大将”就这样“香消玉殒”了……虽然失去了好友,不过刘彻却没有停止学习匈奴战法的脚步,他任用归降的匈奴人训练汉军骑兵,一支强大的汉军在他的手中飞快地壮大成长起来。

      汉代的“西域”主要是指敦煌、祁连山以西、葱岭以东和天山南北的地区,大致上就是现在的新疆。西域分为两路,天山北路是天然的优良的牧场,当时已为匈奴所有,属匈奴右部,归右贤王和右将军管辖。天山南路气候干燥,可耕种地区狭小且难以放牧,在汉初形成三十六国,多以农业为生,兼营牧畜,有城廓庐舍,故称“城廓诸国”。三十六国从其地理分布来看,由甘肃出玉门、阳关南行,傍昆仑山北麓向西,经且未、于阗至莎车为南道诸国。出玉门、阳关后北行,由姑师沿天山南麓向西,经焉耆、轮台、龟兹至疏勒为北道诸国。在南北道之间,就是一望无际的塔里木大漠。西域的居民主要有氐、羌、突厥、匈奴、月氏和塞人等各族,人口总计约三十余万。在刘彻上台之前,天山南路诸国也都被匈奴征服,归属常驻焉耆的匈奴僮仆都尉管辖,向往来诸国征收粮食、羊马,成为匈奴帝国的重要补给线。而葱岭以西的大宛、乌孙、大月氏、康居、大夏诸国由于距匈奴较远,尚未直接沦为匈奴的属国。

      公元前138年,刘彻接到一份奏报:有匈奴叛逃到汉朝的人士提供了当年老上单于击破月氏,将月氏王的头盖骨做酒杯,而月氏人立志报仇却苦于没有盟友相助的消息。这份迟到23年之久的新闻立即激起了刘彻无比的想象力:派使者找到月氏与其结盟共击匈奴,切断匈奴的西域这支右臂!不过要想寻找到传说中的月氏人,必须穿越匈奴帝国才能到达。这是一项极其危险的任务,所以刘彻采用海选的办法来招募志愿者,汉中人张骞最后获得了冠军头衔。张骞获胜的优势在于他有一位忠诚的匈奴翻译甘父,这位甘父是他的奴隶。于是张骞率领由一百名随从人员组成的使团从长安向着河西走廊进发,结果在匈奴境内被匈奴右贤王的巡逻骑兵抓获。右贤王将俘虏们送到军臣那里。军臣了解到张骞是出使月氏的使者后忿忿地说:“月氏在我的北边,汉朝人怎么能往那儿出使呢?我如果想派人出使南越,汉朝肯任凭我们的人经过吗?”张骞还是走运的,虽然那时候还没有外交豁免权,不过由于还处于政治蜜月期,军臣不想杀害汉使破坏邦交。当然他也没有傻到放任张骞西去寻找自己的老冤家月氏,于是张骞一行人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软禁生活。说起来军臣还是很人性化的一位单于,他给张骞送去了匈奴女子为妻,张骞也坦然接受并生了儿子。不过军臣的感化政策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攻心效果,张骞心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在茫茫草原上他等待着报答君命的时机。

      公元前135年,老迈的军臣单于派来使者求和亲,目标是22岁汉朝皇帝刘彻的亲生公主。对于这种老牛吃嫩草的要求刘彻很是烦恼,因为他已下决心最后是要同匈奴翻脸的,但现在是否到了翻脸的最佳时机了呢?未曾可知。汉朝的国力此刻已经是相当强盛了,《汉书食货志》中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而边境地区的粮食储备和戍边屯田人员也已经相当充实,军队一直在严格训练,战马足有数十万匹,这些都足够支撑相当程度的战争消耗。可是数十年来汉朝被匈奴压迫骚扰形成的巨大畏惧感却不是可以轻易消除的,此外刘邦的那场失败也是前车之鉴,更何况此刻的匈奴比冒顿时代更为强大。于是刘彻的大臣们便分成了主战与主和两派,双方的领袖人物分别是大行王恢与御史大夫韩安国。

      王恢平日里负责接待匈奴等各国使者,受尽了窝囊气。他劝刘彻与匈奴决裂,不必再送公主去塞外受苦。因为以匈奴的人品而言实在是毫无心意可言,这么多年来他们总是在和亲后背盟,而汉朝为了求和又得加倍给予礼物,这样反反复复不仅消耗了国力,而且让匈奴的胃口越发贪得无厌。总有一天他们的要求和超过我们所能承受的极限,那时候照样还是得决裂开战。匈奴人口不过数十万,抵不上汉朝一大郡,如果下决心一战,是可以获胜的。

      相对于理想派人士王恢的慷慨激昂,韩安国则继承了当年理性派人士季布的衣钵。他提出两个现实性问题:第一、汉朝从来没有打赢过与匈奴的大规模战争,不能将一些边境上的小规模战术性胜利视之为可以必然获得战略性的胜利。毕竟以身经百战的刘邦和他手下那些经验丰富的大将们都奈何不得冒顿,更何况久违战争的我们与今日之匈奴?第二、匈奴人口是少,而且居住分散,与汉朝人口根本不成比例。但是他们是游牧的蛮族,毫无居住地可言。汉军出塞不容易捕捉到匈奴主力决战,而匈奴则随时可以集结大军入塞报复,汉人都是定居的农耕民族,人民被土地拴着做不到坚壁清野,如此一来谁的损失更大还用说吗?

      由于韩安国的从军经验比王恢丰富,所以绝大部分大臣都认可他的意见,刘彻只得暂时按捺住自己的雄心,向草原派出了自己的公主——虽然照例宣称是亲生女儿,可是以南宫的例子来看似乎同样颇为可疑。再加上此时刘彻自己也年轻,所以还是宗室女的可能性更大。公元前134年,王恢送公主和亲。回来后痛斥军臣傲慢无礼,和亲公主受尽欺凌的惨状,激起了满朝文武的无比愤慨。恰逢上一年冬天曾有匈奴入寇的警讯传来,李广和程不识率军在云中和雁门戒备了整整半年。这下刘彻终于下定决心和军臣翻脸,这一老一少两位统治者之间的对决地点就发生在马邑。

    • 家园 花!
    • 家园 花!!!!!!

      CCHERE排版不好,没有只看LZ功能

      整理成PDF了,没有地方上传

    • 家园 【原创】第二章 第三节 单于们的黄金时代 下

      让我们将猎骄靡的故事暂时先放下,先来看看新一代匈奴领袖军臣的状况。老上留下他的是一个稳固而强大的匈奴帝国,其疆域已扩张到超过汉朝领土面积的4倍之多。除此之外,还有那位忠诚又狡诈的国师中行说在竭力辅佐他。当然,还有一大堆后妈等着军臣同志收继,在这一点上中行说先生是一点忙都帮不上了……

      军臣单于是个性情中人,具体表现在公元前160年刚娶了和亲公主收了大笔嫁妆,公元前158年冬天就宣布断绝和亲大举率军入塞。如此做法实在令人寒心,汉朝嫁一个公主过去——虽然是宗室的公主,连两年的平安都保证不了!中行说先生在其中倒了多少坏水虽不得而知,不过很有可能是他挑唆军臣以攻汉来立威。此次匈奴分兵两路各3万骑攻入上郡和云中,汉朝百姓被杀掠甚重,匈奴兵锋横扫汉境直至长安。经过一月左右的蹂躏后,汉文帝终于从各地调来援兵,匈奴军队照例拍马便走,汉军照例至边塞止步,只有无数双愤怒的目光射向那些远去的胡儿背影。

      公元前156年,48岁的汉文帝刘恒驾崩。这位由政变将领推上宝座的皇帝性情坚忍,虽然他踏着吕雉亲属后代的尸体上台,可是在对匈奴的政策上依旧延续了汉初以来的和亲安抚政策。没办法,没有实力就只能做缩头乌龟,逞能的下场惟有国破家亡。他面对着的是匈奴帝国上升时期的三位单于,所能做的就是在严加防御的前提下不断从内地向边境充实人口实施屯垦,并大力鼓励养马。这一时代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官马制度的确立,汉为了对抗匈奴发展骑兵,专门建立了饲马制度。国家颁行“马复令”用免役的办法鼓励民间养马,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管的马政机构。中央任命太仆(就是齐天大圣当过的弼马温了)管理,在地方设有马丞负责。这些官员负责马匹的饲养以备军用。刘恒在个人生活方面非常俭朴并提倡薄葬,轻徭役与民休息并废除肉刑,并尝试解决尾大不掉的诸侯国问题。由他开始的“文景之治”为汉帝国默默积累力量,他的国家和人民在痛苦中默默忍耐。

      在公元前162年向老上单于送出和亲公主的时候,刘恒布告天下说:“我不英明,不能施恩德于远方,因而使境外有些国家时常侵扰生事。边远地区的人民不能安定地生活,内地的百姓辛勤劳动也不得歇息,这两方面的过失,都是由于我的德不厚,不能惠及远方。最近连续几年,匈奴都来为害边境,杀我许多官吏和百姓,边境的官员和将领又不明白我的心意,以致加重我的无德。这样长久结下怨仇,兵祸不断,中外各国将怎么能各自安宁呢?现在我起早睡晚,操劳国事,为万民忧虑,惶惶不安,未曾有一天心里不想着这些事情,所以我派出一批又一批的使者,在路上礼帽车盖前后相望,车子的辙迹道道相连,为的就是让他们向单于说明我的意愿。现在单于已经回到从前友好相处的道路上来了,考虑国家的安定,为了万民的利益,亲自跟我相约完全抛弃细小的过失,一起走和平的大道,结为兄弟之好,以保全天下善良的百姓。和亲的协议已经确定,从今年就开始。”

      刘恒一直到死都在忍耐,但是军臣不想忍耐,他在刘恒驾崩前一个月再度大举入塞。垂危中的刘恒派御史大夫翟青到匈奴军中求和,军臣傲慢地答应和亲。公元前155年秋,新即位的汉景帝刘启将一位宗室的女儿送上了通往塞外的漫漫不归路……

      要说匈奴对汉朝休养生息积累实力的后果毫无预见是不公平的,因为一个帝国在它的上升期需要如树木伸展枝叶一般地拓展其影响力,而两个强大帝国之间毫无缓冲区域的结果就只有不断碰撞,最后决出胜负。汉与匈奴互为天敌,和亲换来的是喘息时间,只要力量的天平还没有大幅倾斜到一方压制另一方,和平就绝不会到来。可是匈奴并没有彻底毁灭汉朝的实力,于是从冒顿时期开始反复入侵其实也是一种主动出击削弱对手的手段。匈奴以不足汉一大郡的人口要想保持对汉的优势,惟有不断地依靠掠夺和杀戮来打击敌人、壮大自己。在这种思路支配下,出现的情况就是如《史记李广传》所言的“汉文、景之世,匈奴军臣单于最为强盛,肆行侵掠,候骑至雍,火照甘泉。”。军臣和中行说从没有放弃过对中原的监视,他们在等待机会,一个能够彻底压倒汉朝的机会。他们其实并不需要等待多久,因为汉帝国内部正酝酿着一场超级风暴。

      公元前154年,匈奴帝国最大的机会来临了:“七国之乱”爆发。虽然七国之乱的爆发有诸多起因,例如刘启当年因为下棋的纠纷打死了吴王刘濞的王太子的旧怨,以及刘启一上台就按照晁错的办法过于急促地开始削藩的新仇等等,不过说到底还是因为一个原因:大伙都姓刘,都是老流氓阿邦的嫡系子孙(刘濞是刘邦的亲侄子),为何唯独你小子能做皇帝?刘启开始幻想能够通过杀尽晁错九族的下作手段争取和平,但是叛军公开打出给汉帝国换新老板的口号彻底让他绝望了。就在中原大打出手的同时,一份来自赵王刘遂的邀请摆在军臣的眼前。对于这种天赐良机军臣自然不会放弃,他率军赶到汉朝边境准备实现当年冒顿“原游中国”的夙愿。可惜造反的刘家王爷们实在是不争气,只三个月就完全失败。造反的七个诸侯王六个自杀一个被杀全部完蛋,汉军再度赶到边境严阵以待。看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就此拉倒,军臣气得恨不得给刘遂改名为刘未遂。

      对于军臣的意图刘启自然心知肚明,傻瓜才会相信匈奴使者所说的“单于特来协助皇帝平叛”。贼心不死的军臣此后又开始频繁入塞劫掠,为此刘启不得不在公元前152年连送两位公主和亲,其中有一位是他自己的亲生女儿。从送亲生女儿和亲这一点可以看出匈奴对汉朝威逼之极,以至于刘启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的牺牲了。而由于有那位“挨千刀”的中行说存在,宗室女冒充皇帝女的戏码就此宣告结束了。军臣收下宗室女公主和嫁妆后立刻大婚,一度完蜜月就派遣使者去跟刘启说:刘先生,我们之间的感情破裂了。刘启纳闷说:这是怎么搞的,刚送去新娘你们单于就变卦啊?使者宣布经过权威专家中行说公公的鉴定,你们送来的是赝品!并且经过追查后发现此前的每一位新娘都是赝品!合着我天地所生、日月所置的匈奴大单于这么多年都是做你们诸侯王的女婿啊,你们汉朝皇帝从刘邦那老东西开始就做了我们匈奴这许多年的便宜老丈人,这个帐要怎么算才好?其实汉朝送宗室女和亲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每一位宗室女都在行前接受过册封,在法律意义上的确是公主身份。前两代的单于之所以不计较是因为公主是否皇帝亲生并不重要,冒顿和老上看重的是和亲这种汉朝带有臣服意味的外交表态。中行说出塞几十年见过多位和亲公主,为何直到这时才忽然“恍然大悟”提醒了军臣呢?其实这是匈奴对于丧失了消灭汉朝的最后机会感到焦虑的表现,他们对于“文景之治”的长远效果心知肚明,但又无法予以有效干扰,所以只能以这种无赖的外交逼迫和威胁来维持自己的强者姿态。当然,对刘启而言他还没有与军臣翻脸决裂的把握。匈奴依旧处于最强大的时期,汉朝只得继续保持守势。该牺牲就得牺牲,哪怕是皇帝的亲生女儿!于是在郑重道歉之后,刘启15岁的女儿南宫公主在泪眼朦胧中泣别长安,踏上了不归之旅。以上记载见于宋代的《册府元龟》,而在《史记》和《汉书》则没有详细的记载。不过在《史记外戚世家》中还说,在武帝为母亲找回失落在民间的女儿时,皇太后还召平阳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俱来谒见姊”,这样看起来,似乎刘启再度忽悠了军臣一次?不管怎样,这一年的确是连送出两位和亲公主。为了平息军臣的怒火,并拉拢匈奴各阶层人士,除了送上公主之外,汉与匈奴又再度开通关市做起了生意,一时之间和平共处似乎又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流,军臣在志得意满中暂时放下了屠刀。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到了公元前148年春季,汉朝燕地边境居民再度听到了暌违16年之久的胡骑呼哨!对于这次匈奴背盟入侵汉朝是有心理准备的——已经被背盟了那么多次,倒是这次和平能持续这么长时间才是怪事一桩呢。刘启在这一时期已经初步抚平了内战创痕,他继续招募徙民充实边地,并大力扩展养马业。至此汉朝的军马生产已经颇具规模,属于官府的马匹发展到了40万匹。这就为以后的大反击做好了充分的条件,没有强大的骑兵是不可能战胜匈奴的。汉军骑兵已取代战车成为军队的主力军种,并且有了轻骑兵和重骑兵之分。轻骑兵基本无甲,武器以弓箭为主,骑乘较矮小灵活的战马;重骑兵着甲,武器为戟、矛和环首刀等近战武器,骑乘高大健壮的战马用于冲锋陷阵。汉代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出现了更适于马上作战的环柄长铁刀环首刀,这种武器刀脊厚,刃锋利适于劈砍,成为骑兵的重要武器。一般来说汉代的骑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张弩)等。这一时期骑兵作为机动兵力的战术也得以发展,汉军在与匈奴作战中就大量采用了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战术,这也是汉军在实战中“师从”匈奴的结果。除此以外,还提拔了李广、程不识和郢都等一批卓越的将领守御边境。其中雁门太守郢都被匈奴畏惧如神,直到他去世为止,匈奴不敢进犯雁门,平时只好在草原上用树枝扎起郢都的人像然后乱箭飞射泄愤。程不识用兵严禁进退有据,与匈奴作战鲜有败绩。而李广则更留下“飞将军”的千古美名:匈奴入侵上郡时,李广率百余骑与匈奴数千骑相遇。汉军士兵想掉转马头往回奔,李广说急忙说:“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于是李广率军不退反进,一直走到离匈奴不到二里的地方才停下来。匈奴军队看见这一小股汉军竟敢跑到自己面前下马解鞍躺在草地上休息,实在是摸不清头脑。匈奴人比较淳朴,一般没有自杀的风俗,所以也认定面前这些汉军不会是来寻短见的,此外汉军也没有将精神病或脑瘫患者集中编队的习惯,所以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了:此为诱饵,后有伏兵!看着匈奴骑兵果真不敢进攻,李广心里更是有底。忽见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瞭望,李广飞身上马冲上前去射杀匈奴将领接着回到队伍中继续休息。这时天色已晚,匈奴军队始终不敢前来攻击。毕竟他们身在汉境,害怕在夜间中伏受袭,于是大伙商量出一条妙计来——第二天早上李广起来一看,匈奴已经趁夜跑路了……由此李广更是威名远扬,以至于军臣专门下令:遇到李广一定要捉活口,他要亲眼见见这位传奇英雄:“令军中,得李广,必生致之。”

      虽然汉朝已经国力大增,可是刘启还是谨慎地保持守势,因为他面对的实在是一个庞然大物般的匈奴。对于匈奴而言,在军臣时期的确已经膨胀到帝国的巅峰。但是巅峰也即意味着下降即将来临,从他对背叛的猎骄靡奈何不得已经可以看出,匈奴的国力达到了临界点,再也无力扩张一步了。对于汉朝,虽然军臣试图以反复无常的故伎予以控制,可是他始终没能阻止敌人积蓄力量的过程,充其量只能减慢速度而已。就在这次背盟之后,刘启第一次没有派使者恳请和亲,而是整军备战。就在第二年,史无前例的事情出现了:不满军臣统治的匈奴徐卢、于军、赐、陆疆、仆黯、范代和邯郸等小王和部落首领率众归降,这是匈奴贵族第一次大规模归降汉朝,他们都被封为列侯。在此之后,匈奴贵族和官僚投奔中原的趋势有增无减,公元前145年,匈奴东胡王卢它之归降汉朝,也被封为亚谷侯。这一系列的高层背叛是匈奴帝国由盛转衰的危险信号,从冒顿时代开始的内部稳固的优势已经转移到汉朝方面了。

      军臣意识到汉朝积蓄国力已达到危险的程度,尤其是汉朝骑兵力量的迅猛发展使他不寒而栗。此时中原已经是“庶众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汉军又改良了马甲和马鞍,使战马能得到护甲保护并便于骑乘。由于马匹众多,自然带动了民间的兴趣。汉朝社会崇尚骑射作乐,从皇家上林苑伴驾至民间聚会,汉家子弟都以驱骏马竞风头为荣,骑着母马出门竟然会遭到耻笑。就在公元前146年,御史大夫卫绾奏禁马高五尺九寸以上、十岁以下的成年马出关,也就是说此刻汉朝的马匹数量已不亚于匈奴,甚至有向草原倒流的现象。军臣不肯坐以待毙,他决定将敌人扼死在襁褓中。为此他于公元前144年大举进攻上郡的汉军养马场夺取战马,此战中汉朝官吏和士卒抵抗到底,牺牲2千余人。公元前142年,匈奴攻入雁门,太守冯敬战死,匈奴屠城而归。这一系列较量说明匈奴的实力尚在,虽然它已经开始摇摇欲坠;而汉朝已不是毫无抵抗能力的婴儿,匈奴难以再度深入汉境骚扰。公元前141年,怀着无法降服匈奴的遗憾,48岁的刘启含恨而终。他为了自己的帝国奋斗一生,牺牲了老师、好友,甚至是心爱的女儿。他将皇位留给了16岁的儿子刘彻,怀着无限的担忧和希望离开了人世。刘启远去了,在他身后是他和他父亲历经两代励精图治后积累起来的丰厚家底,在新任皇帝刘彻手中即将发生震撼世界改变命运的大事件。

    • 家园 【原创】第二章 第三节 单于们的黄金时代 上

      第三节 单于们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174年,本名稽粥的老上单于登上了匈奴帝国的王座。这位根正苗红的新任统治者是冒顿长子,他的老爹非常善于总结他的祖父犯下的错误,没有在继承人问题上闹出什么纠纷来。老上单于一上台,汉文帝刘恒连忙知趣地送上和亲公主和大笔嫁妆。于是草原上的婚庆典礼又再度上演,不过这位新郎已经结过不少次婚,冒顿的老婆们都已被他的儿子收编了。

      匈奴的收继婚姻制度一直被中国古代历史学家们诟病,视为“禽兽行也”。毕竟以儒家观念来看后妈也是妈,暗中流口水可以,公然将其变成自己老婆的就是禽兽了。在中国历史上娶了后妈的皇帝有一些,没有一个不被视为昏君、色鬼的。最有名的是隋炀帝杨广,其次还有唐高宗李治,在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统治者中也有这样不畏世俗眼光追寻真爱的性情中人。有趣的是,他们几乎都有游牧民族的血统。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将收继婚称之为转房、逆缘婚、挽亲、续婚和蒸母报嫂等等,不仅在游牧民族中广泛存在,在上古时期的中原王朝中也曾有过如此风俗。随着宗法伦理观念的出现,这种风俗在中原逐渐湮灭。不过在匈奴民族中,收继婚却也是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婚姻、宗法、继承和赡养制度。

      匈奴施行族外婚,也就是氏族部落内成员是不得通婚的。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制度并行,不能将匈奴的一夫多妻与汉族的一夫一妻多妾相混淆,两者毫无共同之处。收继婚只是匈奴在婚姻形式中的一种,并不是说匈奴的婚姻都是收继婚。《汉书匈奴传》说匈奴的收继婚是“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但对于有很多儿子的该如何分配这些后母与死者有兄弟和儿子时又该如何分配并没有详尽的解释。但至少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收继婚只能在家族内部实施,绝不可能让外人来“收继”本家族的寡妇。

      匈奴人的性观念与中原不同,他们不禁止未婚女子的婚前性行为,同时对已婚妇女与夫家内部成员的偷情也比较宽容。与外人不得收继本族寡妇一样,这种观念也表现出匈奴人重视种姓与宗族血缘的“纯净”,外族人不得染指,本族却可宽容,正所谓“恶种姓之失也,故匈奴随乱,必立宗种”。这种观念延伸之后,也可以理解匈奴人对于挛鞮家族成员争夺单于王位毫不在乎了,毕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上台的单于总是挛鞮的后代。

      不过匈奴虽然对未婚和婚外性行为宽容,他们的另一项风俗却令人发指:杀首子。《汉书元后传》中说:“羌胡尚杀首子以荡正世”,也就是说匈奴对于出嫁到本家族的女子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在不能确定其生父是否是本家族成员的情况下,一般的处理方式是杀掉以免后患。毫无疑问,这也是他们维护种姓纯洁的一种手段。

      收继婚的另一项功能就是解决财产继承和寡妇赡养问题,但是并不是一切寡妇都可以被收继,在匈奴的习惯法中有如下几项被严格遵守的戒律:

      一、生母不得收继。以单于为例,亲生母亲被称为母阏氏,不但不得收继也不得被他人收继。母阏氏随同单于生活,由儿子负责赡养。而被单于收继前单于阏氏及其未成年子女也都由现任单于负责赡养。

      二、是否收继死者的其余妻子,由年龄而定。年龄老者一般不被收继而是由其成年儿子赡养,年龄小者则一般被收继。

      三、身份显贵的贵族母阏氏,如匈奴诸王的生母一般不被收继,匈奴诸王的母亲一般随其子生活,受到赡养。

      四、不被收继的前单于阏氏并没有类似中原那样的皇太后或太皇太后之类的尊号。

      五、单于收继婚与一般匈奴家庭收继婚不同,由前任单于的政治继承人而不是长子或长弟按照辈分和年龄顺位收继。

      六、被收继寡妇的未成年子女也一同被收继,其未成年儿子自动失去父亲财产的继承权和对后母的收继权。

      刚才说到老上单于收继了老爹冒顿的若干老婆,那么是不是整个匈奴帝国也都归其所有了呢?其实匈奴的继承制度并没有如此简单,收继后妈进行赡养是一回事,收继冒顿的那些财产部众则是另一回事。《汉书》中记载单于的儿子们在成年之后都要离开父亲的营地被分配到各地居住,他们可以拥有划分给自己的牧场和部众,一般是一万骑。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何头曼当初会给冒顿这个隐患那么多的军马,实在是迫于习俗情非得已。除了匈奴之外,当时的西域游牧民族如乌孙等也有此风俗。当所有的成年儿子都分配到财产之后,单于最终所余财产都归幼子所有。这个习俗在后世的蒙古帝国也可以看到,例如铁木真去世前吩咐将自己财产和军队的绝大部分都按“幼子守灶”的习俗留给了小儿子拖雷。需要指出的是,匈奴的妇女们是没有继承权的,而只能被人所“继承”。因为她们没有独立的法律人格,被视为家长的附属品。即使贵为单于的“居次(公主)”,也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财产。

      话说回来,汉朝送到匈奴的公主自然是按照正常的政治婚姻嫁过去的。截止目前为止,汉朝和亲的公主都是宗室的公主,没有一个是皇帝的亲生女儿。虽然如此,必要的排场礼仪可是一点都没有缩水。每次随着公主去匈奴的宫女和宦官也有不少,因为总不能让光杆公主一个人嫁过去受罪,总有一批垫背的奴婢也跟着去草原。以草原之艰苦,连公主都往往少年夭折,这些奴婢的命运更是可想而知。历史上反抗这种命运的人并不是没有,其中最有名的一个便出现在初次前往老上单于那里和亲的队伍中。此人是一位宦官,准确的说是一位受过教育的有一定地位的宦官,他的名字是中行说。在公主出发前,上级领导找他谈话:中行啊,组织上打算派你伴送和亲公主出塞,你要珍惜这次境外工作的机会,好好表现不负重托云云。没想到中行说当下就表示自己不愿干,这也可以理解,一般来说被送到匈奴差不多也相当于判了死缓一样。对于汉朝来说,中行说不过是个鼻屎大的小宦官,他的个人意见自然不会影响组织上的既定安排,于是中行说临行前恨恨地说:“必我行也,为汉患者。”狠话是放了,可是有关方面置若罔闻,权当是临上“刑场”的中行说在胡言乱语。没想到此人出塞之后,果然投靠了老上单于,他以自己过人的阴狠狡诈彻底出卖了自己的祖国,成为汉朝的心腹大患。

      在遍地文盲老大粗的匈奴中忽然多出一个有文化的汉人奴才,自然是令人瞩目的。老上对中行说非常重视,《史记》中记载“单于甚亲幸之”。而中行说的确不是光会“放嘴炮”,他以自己对汉朝宫廷政治与经济军事形式的透彻了解,为老上改革匈奴帝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智囊作用,被老上尊称为“国师”。中行说在匈奴数十年,辅佐三任单于孜孜不倦地同自己的祖国作斗争,真是悲剧啊……

      由于经济文化都极端落后于汉朝,所以匈奴帝国的高层人士是相当“哈汉”的。他们穿着汉朝进贡来的锦衣,吃着中原风味的美酒美食,颇有只恨生在塞外,一心向往中土的风尚。中行说针对这种情况对老上谏言:匈奴的人口还没有汉朝的一个郡多,之所以能保持强大就在于服装饮食与汉朝不同,在经济上不必依赖汉帝国,如今单于改变匈奴旧俗追求汉朝的服装饮食,而汉朝所给的东西也不过是其总数的十分之一二,长此以往则匈奴人早晚要动心归化汉帝国了。

      中行说很了解汉人政治家以“汉化”来瓦解蛮族的传统办法,例如春秋时晋国也对戎狄采取过和亲政策。公元前569年,晋悼公姬周在魏庄子的建议下决定“和戎”。他用中原的美酒佳肴和女乐换取对方的马匹、毛皮,又互相通婚建立统治者之间的亲戚关系。这样,蛮族部落不但不再是晋国的边患,还心甘情愿地出人出力替晋国打仗卖命。后来魏国的手段更是高明,他们用互市的办法拉拢北狄,用锦衣玉食换取大量的牛马、毛皮、弓箭等战略物资。大臣子顺说宽袍大袖的服装并不适合马上穿着,美酒佳肴吃完就没了,这些对蛮族其实都没什么大用。相反,蛮族日渐沉迷于中原的锦衣玉食后会逐渐丧失自己的优势,到时候可以一举歼之。

      老上对于这些历史故事极为上心,他按照中行说的建议让士兵穿着汉朝衣服在荆棘丛中策马奔驰,结果衣服当然变成了破布条,于是向匈奴人证明汉朝衣服不及匈奴的服装坚固完美;又将汉朝的食物悉数扔掉,以证明匈奴的饮食更加方便美味。最后老上宣布恢复冒顿时期的政策——“得汉食物皆丢弃之,以示不如乳酪之美也;得汉衣物皆撕裂之,以示不如裘皮之便也。”这样一来,匈奴的汉化过程被中行说硬生生地阻止了。如此一来汉朝政府持续多年的“和平演变”策略便一下子落空,匈奴人仍将在野蛮中保持其可怕的军事实力。

      虽然在风俗上制止了汉化,但中行说在外交斗争中却用“以汉制汉”的手段向汉朝发难。以往汉帝国在致匈奴帝国的国书的开头都要写上一句:“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而中行说则要求匈奴致汉帝国的国书都要比汉朝的长一寸,所用的封印悉数加大,国书的开头语更是傲慢的写道:“天地所生、日月所置的匈奴大单于敬问汉朝皇帝无恙”。这样一来使得匈奴人的自尊心大为满足,也使得他们的民族认同感进一步增强。针对匈奴人不善于言辞的特点,中行说亲自上阵与汉使辩论,为匈奴的风俗习惯乃至于国家政策辩护。这样的辩论会实在是艰苦,外加他还戴着一顶“汉奸”的帽子容易被人抓住小辫子痛击,所以中行说干脆不准汉使多说话,只让其遵照要求将匈奴所要的东西一律保质保量的准备好就行,否则就以军事打击作为报复。

      中行说的军事打击并不是一句空言,他竭尽全力帮助老上富国强兵。每年秋马肥,单于与各部酋长大会蹛林,核查各氏族部落一年户口增减和牲畜繁殖情况,以便核实军队数目和征收赋税。反对汉化的中行说又毫不犹豫地采用了汉朝先进的税赋计算和管理征收知识——“疏记”,也就是将中原先进的数学知识教给匈奴官吏。他还帮助匈奴完善司法体系,树立单于威严。匈奴法律极其简单,《史记》记载:“其法,拔刃尺者死,坐盗者没入其家;有罪小者轧,大者死。狱久者不过十日,一国之囚不过数人。”在每年的龙城大会中,各路官吏都要向单于禀报这一年来自己辖区的各项事宜,包括各位贵族是否有越轨谋叛事宜。中行说以自己在汉朝宫廷中的经验伺候老上,又建议加强对匈奴贵族的约束进一步加强王权,使得老上的威望和权势更加膨胀。当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匈奴帝国的新一轮征战也就揭开了序幕。

      老上不是个遵守和亲盟约的人,终其一生他始终对汉朝保持高压政策。匈奴的骑兵入寇频繁,而中行说的刁难欺凌竟然曾使得汉朝派去谴责的使者宋忠不敢见单于而还。就在公元前169年,时任太子家令的晁错上书评论匈奴战事,提出了两大意见:一、武装投降的匈奴人,给予汉军的装备对抗匈奴;二、招募贫苦的百姓到边地屯戍抵抗匈奴入侵。晁错的建议对于应付匈奴人不间断的小骚扰还是很有效果的,尤其是武装忠于汉朝的匈奴人这一条意见在后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为了支援逐渐增加的屯边者,汉朝在第二年还规定招募民众输送粮食到边境者可以拜爵。可惜这两招并不足以应付老上和中行说早已酝酿的“大手笔”进攻:公元前166年,公元前166年,老上单于率领14万骑大举入塞进攻朝那、萧关,杀死北地都尉孙卬,不但掠走财物无数,还出奇兵焚毁了刘恒的回中宫。匈奴的斥候骑兵到达了雍州、甘泉,迫近长安。刘恒大惊之下连忙以中郎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率车骑10万人守护长安,又任命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宁侯魏遬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做陇西将军,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前将军,派出大军抵御匈奴。当听说宫殿被焚后,刘恒龙颜大怒准备亲征匈奴,后来经群臣、太后苦劝后才冷静下来,避免了白登之围再现的危险。老上在汉地逗留了一个多月,见汉朝大军迫近才撤退出塞。汉军依旧是送君送到关塞口,君的仇恨永不忘……在这一次战争中,飞将军李广以良家子的身份初上战场,斩杀匈奴人颇多,被任命为汉中郎。此后数年之间,匈奴连年入侵,云中、辽东二郡每年被杀掠人口万人以上,而汉朝又无力还击匈奴,只得向老上示好,许以和亲和“岁贡”。老上也接受了汉朝讲和的请求。两国相约以长城边塞为界,互不侵扰。

      老上对汉朝的侵扰实质上只是一种牵制性措施,因为他的主要目标并不是汉朝而是老冤家月氏。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贤王背盟进攻汉朝控制下的河南地时,势力有所恢复的月氏趁着匈奴兵力东移之际出兵西攻乌孙,杀死乌孙昆莫(王)难兜靡后夺占其地。乌孙本是西域小国,当冒顿征服西域时降服匈奴,所以月氏攻乌孙既是为了抢夺生存空间也是为了打击匈奴势力。乌孙被攻灭后部众离散,难兜靡的继承者猎骄靡年仅一岁,由忠诚的大臣傅父布就翎侯抱着逃往匈奴境内,被冒顿单于收留。这位傅父布就翎侯的本名是布就,傅父是保护人的意思,翎侯则是他的官位。猎骄靡的到来后来被匈奴人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描述如下:躲过月氏追杀的布就把猎骄靡藏在草丛中离开寻找食物,等他返回时赫然发觉有母狼给这孤儿喂奶,另外还有乌鸦叼着肉在一旁飞翔。布就认为这是上天的神迹,恨不得像二当家的一样大呼:“月氏、乌孙你们别打了,快来看上帝!”,得知这神奇的表现后,冒顿也大为怜惜猎骄靡,于是养育他长大,后来还将收罗到的乌孙部众都交给猎骄靡统帅。当猎骄靡长大成人后就任新的乌孙昆莫,率领部众配合匈奴讨伐月氏。公元前161年,17岁的猎骄靡随同老上单于的大军踏碎月氏国度。匈奴军队斩杀月氏王后,老上将其头盖骨制成了恐怖的骷髅酒杯。从此后猎骄靡成为匈奴经营西域的代理人,他率军帮助匈奴平定西域,俨然就是匈奴的忠仆。这是匈奴版本的“赵氏孤儿”故事,30余年后被匈奴俘虏又逃回的伟大外交家、旅行家和大间谍张骞传递给汉武帝刘彻,由此坚定了刘彻结连西域以图匈奴的宏伟战略构思。不过对于匈奴而言,孤儿猎骄靡后来的所作所为变得有些不地道:就在手捧“月氏酒杯”后没多久,老上单于便追随自己的苍狼父亲魂归天国了。新任的匈奴领袖是军臣单于,但他一上台便得到意外的惊喜——猎骄靡占据了月氏人留下的伊犁河流域牧场宣布独立了!军臣大怒,派遣奇兵偷袭却遭惨败,再加上猎骄靡那传奇般的身世,使得匈奴不敢再对这位上天眷顾的英雄兴起刀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