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备战经济学兼为毛泽东时代辩护(一) -- 达雅

共:💬784 🌺1738 🌵10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初看有点道理,实际上是个伪问题.

      所谓"备战经济"掩饰不了毛不会搞经济的真相.

      也许用"不想"这个词,代替"不会"更确切.

      据黄克诚回忆录,毛在进北京前,问黄掌国后主要任务是什么,黄说经济,毛说阶级斗争.

      以这样的心态搞经济,不过是为阶级斗争服务,当然要消灭民族工商业,当然不搞民生经济,就连备战经济都谈不上.

    • 家园 备战经济学兼为毛泽东时代辩护(五)

      备战经济学要求把人,而不仅仅是劳动力作为稀缺资源使用。新中国采取宣传教育、经济控制、强制改造等措施为把人当作资源提供了可能性。接下来的就是,如何配置这一稀缺资源。

      在50年代的中国,最稀缺的人,是大学生。为了合理配置这些宝贵的人,新中国对自己的教育体系进行了大手术,这就是著名的“院系调整”。

      “院系调整”这件事情,如今说好的不多,裸骂得不少,例如上纲上线到“大学的终结”云云。但从经济学的角度,这是一个合理分配稀缺资源的范例。

      首先,稀缺资源向最有效率的部门集中。当然,这个效率不是和平经济的效率,而是备战经济效率。或者说,向工业化集中。“全国高等工科在校生人数由1949年的30,320人,增加到1957年的163,026人(约5倍多),工科学生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26%增加到1957年的37%, 工科院系、专业得到了很大加强,新建了一些旧中国大学所没有的重工业专业。”“之后,少数学校设置了原子能、自动化、计算机等新技术专业”[1]。工科教育的大发展,为日后的工业化提供了智力资源保障。

      其次,被压缩掉的是可替代资源。“院系调整”中,大幅度压缩的是人文学科,这是如今被骂的原因。但是,相比于高等理工科人才必须通过高校培养,高等文法人才培养的可替代性要好得多。共产党、解放军本身就具有大规模培养文科人才的能力,事后看也完成了替代的任务。

      第三,调整是“全国一盘棋”,兼顾了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正如中共中央指出的:“无论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目标着眼,或是从国防观点着眼,高等学校的设置分布都不宜于过分集中。学校的发展规模,一般不宜过大。高等工业学校应该逐步地和工业基地相结合。”[2]

      第四,调整具有超前性。连大骂这次调整的[3]都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在高等教育领域里提前建立了到1956 年才在经济领域中全面推行的计划体制。”四年,恰好是一届大学生。

      作为备战经济人力资源配置一部分的“院系调整”,从历史的角度看,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思考范式。以往中国知识分子总是重道德而轻技艺,知概念而不知原理,两千多年来在“君子”“小人”的圈圈里转不出来,遇到事情先抢占道德高地喊口号,却不考虑事情“是什么样”“该怎样干”。这种遗毒一直遗留到今天大部分文科生,尤其是茅于轼这样的。“院系调整”以后,学文科的不吃香了,“学好数理化”成为此后几十年中国父母和孩子的共同追求,于是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彻底改变。例如,在西西河,不管左派右派,要说服人,就得“拿数据来”。

      [1] 马永斌,董冰. 院系调整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

      [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 (1949一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P134.

      [3] 李刚. 大学的终结——1950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J]. 中国改革,2003年第8期.

      • 家园 教育也能计划么

        我看你整篇文章这个那个,唯独没有提到教育规律。

        其实我觉得你不应该叫什么什么经济学。而应该叫备战改造计划。

        作为一门学科,是客观的,遵循事物内在规律。不是我要把这个社会变成怎么样,而是我要认清这个社会内在规律是如何。

        就如任何一门你学过的理工学科一样,先有依据再有结论,没有依据的理论只能叫猜想。

        就如牛顿三大定律一样,牛顿通过实验和推理发现了这一客观规律,而不是牛顿命令世界必须按照自己意志运行。牛顿提出理论前后,世界,社会,每一个物质,都没有变化。

        可惜我没有看到这一点。正如你说的,要说服人,就得“拿数据来”。希望你也认识到这一点,首先你要拿出论据,证明比如“这是可替代资源”,证明“兼顾了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然后再来谈论点。

        例如,我觉得现在学校发展的现实就是否定了你所谓的“兼顾了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调整具有超前性”。各个大学都在往综合性大学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苏联式的专科教育模式已经被淘汰了。

        目前的几次专业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的案例,等于否定了以前拆分学校的做法。你说的超前性,目前看来不知道是超在什么前面。

        感觉你所提的这几点都很难,你能讲透一点就很不容易了。

        这实际上也是你们的一个内在逻辑矛盾,过去的做法和目前的做法是矛盾的,除非教育规律在1976年发生了转折,不然你必须自圆其说。

        • 家园 目前的几次专业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的例子,你自己没搞懂为什

          么把,每次都看你跳出来出丑,替你不好意思啊~

        • 家园 "通才教育"不过是ZRJ短期行为的幌子

          现在大办综合性大学是大学扩招的结果,而大学扩招是前总理ZRJ的短期行为,目的在于:

          1)逼老百姓从口袋里拿钱出来;

          2)缓解国企工人下岗的压力。

          当然了,不能大张旗鼓地说:“我就是要逼你们拿钱出来”,于是就说要“通才培养”。结果就是,让孩子们多读几年书,然后博士当90硕士用,硕士当本科用,本科没处用。

        • 家园 现在的高等教育搞得好不好,就业市场已经给出答案了。

          从我的角度看,本科生,上了工作岗位就成了技术骨干的可能性已经小了很多。更多情况下是本科所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更多时候需要重新在实际工作中学习。而这恰恰是教育缺乏计划的表现。

          另外,到目前为止纯文科,包括一些纯理科专业的学生依旧不受就业市场见待。盲目扩大这些高等教育部分根本就是在浪费国家资源,浪费广大学生的青春。

          • 家园 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两个体系。不是所有人都去从事科研工作

            大学扩招唯一的好处大概是青年人多开开眼界吧,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生。

            • 家园 目前高校实际的还是地域招生制度,实际上扩招没有给偏远地区

              带来过多的好处。扩招的名额往往会被高校所在地吸纳。而坐拥大多数高校资源的绝不会是什么偏远地区。

              而且,在具体情形中可能区分什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吗?谁上大学最后不想找份好点的工作。哪一个大学招生时不是以工作好找为名的?

              想想一个人,来自某偏远地区,上完大学,把父母的血汗钱都花的差不多了,最后得到了一个工作不好找,因为受的是“文化教育”的结果。你说这还有天理没有?摆明了是制造一大堆,游手好闲,高不成低不就,没有任何职业技能,没事在社会上晃荡的无业青年。

              开眼界?我打零工都比上大学开眼界,也是上大学,上的那是高尔基的大学。

    • 家园 当年为了备战,铸造了八十亿个毛主席像章.

      按平均每个成本七毛算.合人民币五十六亿元.折合大米三百九十四亿三千六百六十一万多斤.

      也就是广大的神圣的毛主席像章让万恶的帝国主义吓破了胆,不敢贸然侵略我伟大的共产主义中国!

      • 家园 由不得您不信,确实这样。

        您家老佛爷当初怎么没想起这个招数呢?对了,老佛爷怎么没让您陪葬呢?是不是因为孙军长滴炸药啊?

        • 家园 您水平越来越高

          您家老佛爷当初怎么没想起这个招数呢?对了,老佛爷怎么没让您陪葬呢?是不是因为孙军长滴炸药啊?

          当然,是指您人身攻击的水平越来越高~~~

          还好葡萄不搞这一套,要不然时间一长,我方就不战而胜了,干脆连辩都不用辩了——人品和水平在那边摆着,还有谁会来信你们的话啊?

          • 家园 谢谢,看来你还能知道谦虚,有进步。
          • 家园 不战而胜是别想了,看你这5年一点进步都没有怎么有可能呢?
            • 家园 多谢夸奖

              那是您,而不是别人,一直在说我5年没进步,所以在很多人的眼里,这也许还是对我的夸奖。

              您还曾经提到,是我过去收集的那些“垃圾文章”害了我,那么您的意思是说,没有那些“垃圾文章”我的水平其实可以与您一样高?

              不过呢,您怎么说我我也不在乎,重要的是也有人过去几年说我在进步,最近还夸我世界观已经稳定了,剩下要做的只是去求证。我也挺高兴,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