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备战经济学兼为毛泽东时代辩护(一) -- 达雅

共:💬784 🌺1738 🌵10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大跃进不管怎么说有个基础都被忽视了

        del

        • 家园 大跃进饿死人的原因

          1,人们对经济规律认识不足,特别是对经济运动中的均衡认识不足

          2,随着全国卫生状况的改善和人口出生率的飙升,中国的人口和土地面积之间出现了很大的不平衡,亩产量虽然也在上升,但是产量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当天灾到来的时候,整个民族都非常的被动

          3,城市化在此前进行得过于猛烈,大量的农民进入工厂干活,导致土地闲置,这也是后来陈云整顿的时候把新入城的人动员回农村这个政策出台的原因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大跃进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扩大人力的投入来增加产量,我们知道GDP的增加包括三个要素---一资本、土地的投入的增加导致的经济增长,人力的投入的增加所导致的增长,科技管理水平提高导致的增长

          当时的中国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人力投入和资本土地的投入的增长方面已经到达了极限点---这个时候经济增长主要需要依靠科技的进步来带动经济的增长,但是科技管理水平的增长不是可以“大跃进”的

          在科技水平难以“大跃进”的情况下,企图依靠彻底的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而达到生产力的“跃进”是不科学的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有平常心,毛泽东的问题就在于太急于求成,所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以后邓小平就吸取了毛泽东当年过于急于求成的错误,提出“三步走”战略,这就是稳扎稳打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战略

          本来毛泽东并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提出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等等说明他其实是一个有高度的耐心的人,但是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以后,他似乎变得急功近利了

        • 家园 狂送花的结果。。。。。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哈哈。

        • 家园 我会专门写一篇《伟大的大跃进》

          但是可能要等到春节以后了。

        • 家园 周恩来有多少责任?

          大跃进有反冒进,反反冒进,反反反冒进的反复。毛主席自己都在这个期间批评过自己太保守,同样做这样自我批评的还有周恩来、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在大跃进里,主席的责任不可推脱,其他国家领导人的责任也不能因此委过。

          http://www.ccthere.com/topic/1964690/8

          记得周恩来是反冒进的,后来主席批评周恩来,搞了个反反冒进,总理被逼的做检讨,据说还差点被迫罢相。能把总理搞的这么狼狈的,除了主席,实在想不出谁还有这么大能耐了。胳膊扭不过大腿,他有多少责任?

          陈云在这些事情上记得也是差多不被逼的靠边站了的。热心点的大概也就是刘少奇了。

          • 家园 反反冒进是因为反冒进这个决定没有走组织程序

            中央的决定要下发必须至少在政治局会议上讨论通过,反冒进貌似没有讨论,直接下发。

          • 家园 周恩来把多快好省给删除了

            del

            • 家园 删除的好。

              毛搞出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粮食指标基本可看成12年翻倍。

              外链出处

              (二)大力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其他农作物的产量

              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在十二年内,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在黄河、秦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地区,由一九五五年的一百五十多斤增加到四百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一九五五年的二百零八斤增加到五百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由一九五五年的四百斤增加到八百斤。其中的沙荒地区、土地瘠薄地区、常年旱涝地区、高寒山区、无霜期很短地区、地广人稀地区、大面积垦荒地区,可以按照情况,另外规定增产指标。

              廖鲁言关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说明

              外链出处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中心,就是要求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迅速地、大量地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发展农、林、牧、副、渔等生产事业。特别是要求在12年内,把粮食每亩的平均产量,按照三种不同的地区,分别由1955年的150多斤提高到400斤,由1955年的208斤提高到500斤和由1955年的400斤提高到800斤,把棉花每亩的平均产量,由1955年的全国平均35斤皮棉,按照各地情况,分别提高到60斤、80斤和100斤皮棉。按照这种亩产量的水平,到1967年,粮食的全国总产量将比1955年的产量增加一倍半以上,棉花的全国总产量将比1955年的产量增加两倍。只要这项中心要求做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提出的提高农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各项要求,就将毫无疑问地随着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实现。

              高层的解释,这个粮食的全国总产量要增加一倍半,大约是9000-9500亿斤。开始加码。其他资料表明,还有更疯狂的,要在1962年用5年时间完成!

              再看看这个粮食产量倍增计划是怎么做到的:

              195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外链出处

              由于上述各方面的措施和其他有关的措施,由于农业合作化的开展和广大农民的努力,并且由于雨水及时,1955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获得了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3,680亿斤,完成年度计划的102%,比1954年增长9%。

              198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外链出处

              农业生产持续地全面高涨,农村欣欣向荣,这是全国经济形势以至政治形势日益好转的重要基础。农业总产值一九八一年比一九八○年增长百分之五点七,一九八二年预计比一九八一年增长百分之五,两年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五点三。尽管不少地方连年出现了严重的水旱灾害,粮食仍然连年增产,一九八二年预计达到三亿三千五百多万吨,比去年增产一千多万吨,超过了大丰收的一九七九年。

              56年到82年,27年的时间才勉强实现倍增!

              其他工农业计划指标是怎么冒进和大跃进的,也不难找。冒进合理,大概是很难讲通的。

            • 家园 一五计划

              1953年、1956年冒得比较猛,其余三年比较稳。所以一五计划成功的原因究竟应该归功于稳定还是突进,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同样的事实,不同人有不同的结论,从逻辑上都可以说圆了。谁对谁错,只有看实践了。

    • 家园 备战经济学兼为毛泽东时代辩护(四)

      四、把人当作螺丝钉使用

      备战经济学把人看作一种消耗性的资源。接下来就是,如何合理配置这种资源。

      且慢。人愿意把自己看作是一种消耗性的资源吗?用那个时代的话说,愿意把自己看作革命的一块砖或者一颗螺丝钉吗?

      有的人愿意,有的人不愿意。如果你采取有效的措施,大多数人愿意;如果你采取相反的措施,大多数人将不愿意。

      有效的措施包括:

      宣传教育。如果能够说服一个人,做一颗螺丝钉是高尚的、正确的或者必须的,那么他就能自觉地去做一颗螺丝钉。于是从政治局到党小组,一整套宣传教育机构被建立起来了。人们在党的引导下学习、思考。国家主席和掏粪工人握手,“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雷锋这样的典型被树立起来了,“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成为那个时代的高尚道德。绝大多数人,怀着对党中央对毛主席的信任和感激,自觉地成为革命的一颗螺丝钉。

      经济控制。如果能够在经济上控制一个人,那么就能迫使他为你工作。于是共和国迅速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绝对垄断的超级企业,变成了960万平方公里上的唯一雇主。所有的公民,只能向“公家”出卖劳动力。过去的自由职业者们被编入某个“单位”,连和尚道士都在经济上被国家管理起来。

      强制改造。如果仍然有人不做或者不想做一颗螺丝钉,那么,就开动国家机器改造他。这种改造一方面是为了让他最终成为一颗螺丝钉,另一方面,是为了给螺丝钉们一个公平:决不能让拒绝成为螺丝钉的家伙得到任何便宜,必须让他们付出足够的经济代价,必须让他们承担足够的道德羞辱;让他们去农村,去牛棚,去干校。另一方面,必须保全他们的生命,“一个不杀大部不抓”,并提供足够的食物和保健,因为当战争真的来临,他们仍然是“我方”的力量。

      “冷酷无情”、“没有人性”,反对毛泽东的人如此评价。但这本身就是脱离了战争危险之后的评价。战争规律不考虑人性,历史法则冷酷无情。要阻止战争,必须把整个国家最快速地打造成足够强大的战争机器,而为了打造这样的战争机器,就必须让全体社会成员成为螺丝钉。只有在打造好战争机器,确保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安全之后,我们才有资格谈论“人性”。温情脉脉的“人性”在赢得安全与和平后可以成为漂亮的点缀,但在赢得和平的艰苦过程中,必须被无情抛弃。

      但是,对于20世纪中期的普通中国人来说,1840年以来的历史已经让他们懂得,成为强大战争机器的一颗螺丝钉,已经是一种幸福。这意味着,他们不必再象先辈那样颠沛流离;也意味着,他们的后代可以享受和平;还意味着,即便自己在战争中粉碎,其他螺丝钉将接替自己的使命,保证整个战争机器碾碎敌人。——这是他们的先辈梦寐以求的幸福。

      于是,我们有了视死如归的战士,我们有了隐姓埋名的科学家,有了一私不苟的工人,有了辛勤劳作的农民,有了牺牲一个儿子再为部队送上一个的英雄母亲。

      这才是人性。普通中国人的人性。

      • 家园 你没有论证清楚核心问题

        兄台逻辑论述得清楚,本猫非常佩服。然窃以为过多在旁枝末节具体问题上纠缠了。兄台的核心观点,应该是:牺牲民生是为了备战。备战备得越好,敌人越不敢下手,战就越打不起来。和平了,就有条件后来搞民生经济了。

        那么,太祖搞的备战,备得怎么个好法的?战为什么打不起来?如果备得不好甚至不备,是不是就铁定要打起来?

        这个才是兄台最应该论述的问题。这是备战经济学最基础的东西,战略研判。如果备战备得不好也没打不起来,那么就是太祖战略判断严重失误,再辩护备战经济学具体怎么个没人性也是合理的,都会因为基础没有而不成立了。

        只有确定了基础正确,后面的旁枝末节正确与否才能有讨论必要嘛。进一步引申比如备战是不是备过火了,是不是有了两弹一星该收手了,或者有了工业体系就该差不多打住了,两弹一星都是多余的之类的问题,应该在基础肯定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说下去。备战是必要的吗?这个问题,一定要正面回答并论述清楚才好。

        另外,楼下井底望天问了句话,备战备了那么久,去越南拉练一看,不怎么样嘛。我揣摩他的意思是问,备战的效果到底怎样?备来备去还不抵从前,那还不如拉倒。先说这是我总结的他的意思啊。但这一点也很重要,备战结果究竟如何,也得说清楚。

        总而言之,旁枝末节没啥好说的,打起仗来人就不是人,命就不是命,乱世不如狗,打起来该牺牲的怎么也跑不掉,这些道理其实很简单,大家都知道,不必多说。备战花了民生的代价,花了那么大的代价,必不必要?值不值得?实际结果怎样?才是问题的核心。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