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折腾还是不折腾?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 -- 起于青萍之末

共:💬67 🌺14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折腾还是不折腾?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

    折腾还是不折腾?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

    河里因这个世界可能站在了转折之地,不少人去读毛泽东,其实中国社会最近的一个大转折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以为自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还算熟悉,中学听过,高考考过,大学学过。可冷不丁让人一问,细节什么都不知道,真是惭愧。我想跟我差不多的人一定有不少。最近读了一本书《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曾任胡乔木和陈云秘书的朱佳木写的,书中不少细节很有意思,也可以从中看出,社会大转型时的一些政治技术。

    公众都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很重要,其实就开会过程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不过是个过场,是个收尾,是个结果,重要的是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

    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从78年11月10日开始,一共开了41天,其中工作会议开了36天,十一届三中全会开了5天。

    朱佳木总结这两次会议的特点:1、是会议议题中途发生了违反主持人意愿的转移;2、是会议议期长;第三、畅所欲言,有闻必录。

    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第一点。中共历史上的中央会议开成这个样子,是有前例的,七0年庐山会议发生过一次;五九年庐山会议也有点像,不过那次是主持人自己转的向。

    会议原定的议题是:工作会议是讨论《关于加快农业发展速度的决定》、《农村人民公社条例》,商定79年、80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全会确定成立中纪委和组成中纪委领导班子。

    这些议题挺有意思的,中央不管是谁,上来先谈农业问题。后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必谈农业,估计也是这时留下的传统。

    从这些议题中可以看出,华国锋不想折腾。从七六年十月打倒“四人帮”后,华国锋面对毛泽东的遗产,陷入困境,既不能放下毛泽东这面旗帜,又要面对“文革”遗产的压力。正如毛泽东临终前所说的:这件事(指文革)还没完,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华国锋试图保持“文革”后的基本框架不动,通过经济实务和经济实绩摆脱合法性困境。这种想法遭到了老同志们的挑战,在77年的一次中央会议上,陈云就发出过试探,要求查“天安门事件”真像,华国锋事先打招呼,要求会上不议,陈云没理。陈云在会议上发言后,华国锋专程到陈云家央告了一个小时,希望陈云去掉争议的内容,以便登简报,陈云不答应,于是发言被留中不发。

    这次会议才开两天,陈云就杀将出来,这次也是有备而来了,而小平同志正在外国访问(布局的层次感甚好)。陈云讲得句句冲着华的框架去了,提出了要解决的文革中六大历史问题:薄一波“六十一人”团、陶铸问题、彭德怀问题、天安门事件、康生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我没找到,与最后华国锋认输后提的六大问题不完全重合)。药捻一点,烟火四起,13号华国锋等人再想把议题转回农业时,已经不可能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各组纷纷开始翻案,新帐老帐一起算。胡乔木对翻案的各种事实和现象提供理论武器,用以批判华、汪、陈(锡联)、纪(登奎)。正应了毛泽东的话:文革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

    随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人事重新做了安排,并破了党章规定的“全会不能选中央委员”的规定,增选了九位老同志为中央委员(这很体现以追求实效的中国特色)。把陈云、邓颖超、胡耀邦、王震选进政治局,并按小平安定团结、只进不出的意见,原有政治局委员人员不变,犯错误的先行脱离工作进行冷处理。

    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个人的小体会:

    反思往往以翻案起,以人事调整终;

    体制内的折腾还是不折腾,取决于中共中央委员会,取决于几百个中央委员、几千个高级干部之间力量对比;

    70年庐山会议毛泽东想不折腾,结果跑题了,成了个大折腾;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华国锋想不折腾,结果也是跑题了,是个大折腾;这既反映了主强臣弱和臣强主弱之间的差别,也说明了天朝是很重“军功”的;

    反思不能忘了笔杆子,没有理论武器,是做不成大事的。

    小花絮:

    陈云得到爱戴,一是资历老,二是爱护干部。他在困难时期,亲自调查大豆蛋白质含量,亲手计算人体所需量,毅然给十七级以上干部每月发2斤黄豆的事迹,被谷牧、韩光等多人反复提起。

    康克清提出给“西纠”、“联动”和“寡妇团”平反,也是这本书里说的,是不是拿康作挡箭牌,不得而知;

    特别法庭很多人要判江青死刑,陈云不同意,陈云说“党内不能开杀戒,开了杀戒不好向后代交待,如果你们一定要杀,一定要在会议记录上写上“陈云不同意””。

    叶帅的侄子叶选基告诉朱佳木,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工作会议上发言的前一天,专门去与叶帅沟通过。

    抓“四人帮”时,, 叶选基、刘思昆等子侄、女婿辈都很活跃,联想到毛远新,用子侄这或许也是老一辈的传统。

    • 家园 这个朱佳木,他老爹倒是在温相大人的新书中一再提起

      哈哈,可不是个好人,差点刘志丹和习仲勋、高岗等都死在他的手里。

      结果后来没轮到整死他们中央红军就到了陕北,倒是把他老爹派到江南,把个不听命令的高敬亭干掉了(好像是邓子恢的命令吧,幕后的再说,哈哈)

    • 家园 【原创】那年的农业政策—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2

      那年的农业政策—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2

      世道要变,总会有些稀奇事出来。早些年间,有个人,叫陈胜。因为迟到违反了法律,要被杀头,他害怕了,想造反。于是就弄了块绸子塞鱼肚子里,让人把鱼买去。绸子上写着:“大楚兴,陈胜王”。他还怕人不信,又找了俩人躲在庙里装神弄鬼,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结果一干人马还真跟着他反了个球的。

      再后来,没人因为他起事是撒谎,就看不起他,司马迁还专门给他写了一段,叫《陈涉世家》。

      嘿嘿,扯远了呀。咱还接着说朱佳木的《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上回咱已经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给前面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收尾的。而中央工作会议几个主要的议题之一是: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问题。结果让陈云一搅和,小平一拍板,就开成了翻案的大会,反思的大会,批判的大会,团结的大会(全体鼓掌!!!!)。会开成了这样,不少人还是很爽的,自然要给最初的会议议题结个尾。最初的关于农业的报告应该是李鑫主持起草的,会议一跑题,原来的稿子没法用了,李鑫也郁闷了。等会议开团结了,于是,就让胡乔木重写了一个:《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原则通过了。这个决议中提了加快发展农业的25项措施。

      朱佳木书中总结出主要有6项:

      1、规定在生产队统一核算的前题下,包工到作业组,联产计酬;

      2、规定粮食统购价从79年夏粮上市起提高20%,超购部份再加价50%,其他农副产品价格也相应上调;

      3、规定农药、化肥等农业工业品的价格在1979、1980年两年里降10%--15%,并把降价的好处让给农民;

      4、规定粮食征购指标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稳定在1975年的基础上,并减少50亿斤;

      5、国家实行低税和免税政策,大力发展社队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

      6、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在三五年内提高到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18%左右;

      其中,第一条无疑是“分田包产到户”的先声,那时的农民似乎也感觉包产后的生活变化。官方在08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时,也把“包产到户”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制度变革成就。

      其实,认为:“包产到户”大幅度提高了农业产量和增加了农民收入,是个制度幻觉。“包产到户”是人民公社的反动,当鼓吹“包产到户”的神奇功效时,有人经常忘了:人民公社正是“包产到户”的反动。“包产到户”几千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一旦作为人民公社的对立面出现时,就显出神奇的功效,这在逻辑上说不通嘛。从实践上看,一个实行了三十年的农业基本制度,最终发现面临的依然是“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无法解决制度设立之初的最低目标,很难说这个政策是成功的。

      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中的主要6项农业发展的措施,现在可以肯定地说,让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农民迅速提高产量和增加收入的,应该是后5项,后5项就是直接给农民发钱,见效最直接,最快速,但是没有长久持续性。

      因此说,就“包产到户”的功效而言,小岗村的示范效果是很可疑的,就像“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一样,肯定是假民谣。我感兴趣的是:在世道变化的年代,对多数人而言,似乎事实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变化!

      这个大众心理还真是有意思。

      对上世纪80年代农业制度问题的研究有兴趣的人,这篇文章还是可以读一读的:

      附:对“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中国吃饱问题”的探讨

      • 家园 包产到户在中国几千年都是管用的

        问题的关键只是在于抽成的比例和方式。

        历代大乱之后有圣人出,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哪次不是造出来一个“XX盛世”呢

        包产到户的问题在于王朝后期的崩坏,农民失地,再加上冰河气候的小循环,往往造成“完美风暴”。

        • 家园 “包产到户”只是“复辟”而已

          开玩笑的。

          几千年来,中国农业就是自给自足经济,新中国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人民公社”制度的确是打破自给自足农业经济,一步跨到“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瞎编的词,也不知道是否科学),这绝对是伟大的尝试。尽管多种因素使得这些个伟大的尝试失败了,但不影响其开创性。我认为失败的原因可以用经典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论来解释:当时的生产力实在比较低(以粮食单产论),所以受人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很大(稍微偷懒或者一有灾害就可能没有饭吃),所以只有改变生产关系以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回到“包产到户”的自给自足经济。当局者迷,大家都迷,把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粮食高产)误认为是生产关系改变(包产到户)的结果。“包产到户”几千年来都没有彻底解决的“粮食问题”,只是到了生产力大发展(出现了众多的高产粮食品种)才得以解决。

          我期待更大的生产力大发展,我期待袁院士早日推出人能够在稻蕙下乘凉的超级杂交(转基因)水稻。

          那时,适应最新生产力的新的生产关系是不是要出现呢?要不要回到“人民公社”或其演变的生产关系呢?

          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从哲学书上抄来的)!

          毛和当时的共产党人是不是从未来穿越回来得?

          • 家园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与历史相比,我们的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来自粮食生产本身的改变,我的意思是耕作模式,作物的品种,化肥的使用等等等等。这没有问题。

            但这不意味着承包本身不起作用。

            第二个问题是,承包释放了这种生产能力。释放了被人民公社抑制的生产能力。

            对第一个问题的承认不能否定第二个问题。

            说个例子,两个各方面都很相近的人最后他们的社会地位,财富,成就相距甚远。

            你说这是由于二者的社会地位造成的。这当然非常有可能。

            但是这不能否定两人个人努力的不同。

            主帖中的

            其实,认为:“包产到户”大幅度提高了农业产量和增加了农民收入,是个制度幻觉。“包产到户”是人民公社的反动,当鼓吹“包产到户”的神奇功效时,有人经常忘了:人民公社正是“包产到户”的反动。

            这种说法是难以接受的,它几乎在说改正错误是毫无益处的。

            它的这种说法的成立的前提是人民公社和承包在释放生产能力方面是等同的。而他恰恰是谈论二者的差异。

            • 家园 仅一家之言而已

              我其实并不否认包产到户的积极意义,毕竟它给了农民更大的自由,更少的硬约束(至少出门不用请假,但来自国家和集体的软约束并没有完全消失,比如仍然有公粮统购,集体提留等)。

              如果从社会化大生产角度看,这其实真是生产关系的退步,就像从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回到家庭经营作坊一样。但这并不见得一定就是坏事,只要适应具体国情就是好的,抓得住老鼠就是好猫。至于猫抓老鼠的本领增加,是因为猫本身积极性提高呢还是因为猫采用了新的捕鼠设备,或是两者兼有?我认为是两者兼有,但是捕鼠装备的提高是关键。

              归根到粮食增产这个问题,我还是坚持农业科技进步(种子、化肥、水利)这些才是最主要最关键的地方,再加上包产到户以后的劳动积极性高涨(这个没人能否定),粮食生产当然如虎添翼、突飞猛进。参看我以前的帖子:侠客梦:【原创】农村改革的零碎回忆

              在现今农民大量外出打工、种地积极性极大降低的情况下,只要保证种子和化肥投入,粮食单产仍然稳中有升。我认为,这个就可以十分明确地证明种子、化肥对粮食生产的决定性作用。

          • 家园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无法与封建时代的生产方式并存

            不管谁来管理中国,但凡是要中国进行工业化,引起社会动荡的结构调整不可避免。所不同的是动荡的区域与烈度。而很多人都把改革三十年对比建国三十年的稳定来看待国家发展,这个对比还需要对照彼时各自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于中国内政外交的影响。然后看当时的中国最需要的是什么。不如此,争论也最终会变成争吵。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话说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没小户农业了吗?

              连美国这样农业条件更好的,到内战时候,

              第一次工业革命算完成了的时候也还是农业

              占很大比例,内战后还有给每人/每户分地

              开发西部。中国这么人多地少的,还愁找不

              到工业劳动力。分田到个人小户跟工业化有

              什么矛盾。

              • 家园 那你不如先反驳下资本论里的相关内容

                链接在此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001074

                至于人多不多,与愿意不愿意干是两回事情,要不然也不会有羊吃人了。

                • 家园 法国就是典型的小农遍地的国家

                  法国大革命的这点成果还是保留了一下。但是这也是法国资本主义在制造业方面落后于英国德国——因为小农经济让制造业无法得到足够的劳动力——更早出现了资本过剩,结果成立金融帝国主义。

                  中国的农村制度,不是一个简单的小农制度可以概括的,包产到户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土地私有制,因为土地并不是私有的。这点区别很不起眼,但是很重要。

                  另外,还要考虑现在农业生产率的增长要比过去快得多,所以传统小农经济无法提供劳动力的劣势也被弥补了。

                  历史可以参考,但是并不简单重复。

                • 家园 不觉得这段是瞎扯吗

                  跑到地广人稀的殖民地的工人,变成独立

                  农民又如何,那见得影响工业发展了?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不都混成了工业

                  强国。原本人口多的亚非殖民地,宗主国

                  也压根没想让他们成工业国啊。

                  国家有限,例子穷举一下不就完了,还去

                  搬书本?马克思书里和实际不一样的多了。

                  越是土地兼并,还不是有更多失地农民,

                  能跑厂里当工人。到中国的例子,分田到

                  户了,还不是仍然大批农民进城当工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