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史学大家】论刘备--作者:马植杰 -- 温相

共:💬26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史学大家】论刘备--作者:马植杰

    据《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载: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嘱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先主传》裴注引《诸葛亮集》:

      先主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以上记述即历史上有名的刘备托孤。刘备对诸葛亮的寥寥数语,表达了他对亮的倚重和信任。一个饱经世态的国君,面对着自己明智不足的嗣子,并不是教给他用各种极术,保住皇位,而只嘱咐他像儿子对父亲那样听从老丞相的指引,以免不辨忠奸,危及大业。假若儿子不能继承堂构,与其把国事弄坏、社稷丧掉,还不如把皇位让给“功德盖世”的老丞相好呢!这种语言应是出自刘备的内心深处,不仅表达了备的意向和情款,而且也是可以令人理解的最好的处置办法。而诸葛亮在答话中所表现的忠贞无二、以死相报的口吻,同他以后不畏艰险、鞠躬尽瘁的伐魏事迹,前后掩映,令人感觉到他们君臣真是如同乳水交融、珠联璧合。非此君不能得此臣,非此臣不能答此君。这样的“君臣际会”,怎能不得到人们的同情与赞扬呢?无怪乎陈寿说这是“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资治通鉴》的注者胡三省也认为:“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刘备)之明白洞达者”。赵翼亦盛赞刘备托孤之语云:“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在这种罕见的君臣关系中,人们对诸葛亮的歌颂已达到极高的程度,可是对刘备的托孤,人们还缺乏足够的重视与评价。甚至还有个别人认为刘备托孤之语只是一种权术,这种看法未免流于狭隘和猜度了。

      刘备在军事上,诚然不具有第一流的韬略,他之所以能有三分基业和长期受到人们喜爱,还是因他善于用人和俱有较佳的作风。“三顾草庐”和“永安托孤”,就是以上两个优点加在一起的表现。刘备的用人待士,前面已提到一些事实。总起来看,刘备的用人有以下的长处与特点:

      刘备比较能知人,善于发现人才。例如庞统、邓芝、马忠等都因与备谈话而受到赏识。备与马忠仅谈过一次话,就给尚书令刘巴说:“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世不乏贤”这句话,看来简单,但非善于知人者是不能道出的。那些庸碌或多疑的君主就经常感叹无才可用,或用而疑之。刘备临死时,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是亮不以为然,后来亮初次伐魏,即用马谡为先锋,结果招致了街亭之败。说明刘备在知人方面,确实有高明之处。

      刘备不只善于发现部属的才能,对于人的品性也有很强的辨别能力。例如当备被曹操击溃于当阳时,有人言赵云已北去投降曹操,备立即以手戟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不久,赵云果然抱着备幼子阿斗(即后主刘禅)回来了。又如刘备领益州牧后,有人诬告李恢谋反,刘备立即“明其不然”。后备更提升恢为?蚪刀级健@罨衷谀现兄沼诹⑾铝撕艽蠊ρ?。

      刘备对部属往往能体贴照顾,全其孝道。例如当备投靠公孙瓒时,渔阳郡人田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后备为豫州刺史,田豫因母老,求归故里,备涕位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又如刘备在新野时,得徐庶而器之。徐庶后跟随刘备南逃,为曹操所追破,庶母被俘,庶因此向备请求到曹操那边去,刘备体谅其母子深情,还是忍痛割爱,令庶归北。

      刘备用人注重德才兼备。备进取刘璋时,梓潼县令王连守城不降,备“义之,不强?恳病薄<傲蹊巴督担?备对王连甚为重用。备对忠孝卓著而早死的将领霍峻甚为悼惜,曾“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刘备同其部属的关系,比曹操、孙权更加诚恳和互谅。刘备个人的作风也较检点。赵翼言:“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刘备在对待部属、百姓上,未见有屠城与灭人三族之事。至于曹操、孙权乃至司马懿均不能免此。如前所述,在赤壁战前,曹操已据有中夏,孙权亦有江东,而刘备则“众寡无立锥之地”。假若不是刘备在用人与作风方面有较好的表现,恐怕是不能成就其三分基业的。故我们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刘备是以用人和作风定三分的。

      刘备在历代帝王中,俱有显著的特色。他之所以为后人熟知并有较佳印象,并非由于偶然因素。他的军事才略虽不突出,但在用人待士方面,在历代帝王中是罕见的,对后世亦俱有广泛而有益的影响。

    • 家园 关于太祖立嗣的一点想法

      关于太祖立嗣的一点想法

      毛最后定下的接班人并非是华国锋,而是邓小平。

      有人说邓的复出是因为其保证永不反对文化大革命,我觉得这个说法值得探讨。邓公是何许人也:钢铁公司,绵里藏针;毛公乃是权谋大家,六经注我。对这二位而言,任何保证都不可相信。毛非常清楚邓一旦掌握最高权力,必然会否定他的文革事业。文革初期,毛为什么可将刘整死,而留邓一命,从邓一直是铁杆毛派来解释未免天真,我觉得毛内心是希望中国富强,面对着如何进行经济建设,他的内心里并没有什么把握,他留下邓是等于留下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刘被整死,权力之争是首要原因。对于路线之争,毛一贯没有下死手,美其名曰反面教材;对于权力之争,他一贯毫不留情。邓尽管不听话,但从来没有威胁到毛的权威,这是老毛放他一马的最主要原因。

      毛是武松,邓是老虎,华是绵羊。毛在文革初期留邓一命,他考虑到留下一条可供选择的路。那么后期放虎归山,则是一个自我否定,否定自己的文化大革命。否则,何不将反对派打入十八层地狱,这样再由坚持两个凡是的华国锋接班,岂不更稳当,何必留下以叶,邓为首的反对派。毛熟读明史,朱元璋的那一套他岂有不知之理。毛一生以斗争为乐,好胜之极,以他的性格不可能明确将邓指定为接班人。他一死,华、邓必然相争,毛自然料到羊入虎口,邓胜从而否定文革。毛虽心有不甘,也无可奈何。至于四人帮嘛,不过是老毛的政治宠物。

      毛自认为一生干了两件大事。对第一件,我无异议,第二件后人小子我认为是留下了邓,这也是我当年排长队去纪念堂瞻仰他的最重要的原因。

    • 家园 我认为

      ◆回 温相 所发:【史学大家】论刘备--作者:马植杰◆

      三国中,产权不一样,东吴是家族企业,孙权继承了祖上留下的产业.所以子承父业,没有疑问.

      曹操,是企业转制中的即得利益者,把国有资产据为己有.

      自然也要把产业想方设法留给自己的儿子.官僚资本,霸气十足,动不动搞批文.太子党是自然的接班人.根红苗正.

      刘备不同,几个苦孩子的股份制企业,所以自己操作失败,自己觉得还是愧对兄弟们的,所以下任如果是他儿子,刘备或多或少底气不足.白帝托孤,是真情,是悔恨无及下的表达.

      • 家园 刘备对儿子太失望了

        ◆回 索额图 所发:我认为◆

        刘备本人可能只是想恢复汉室,至于是不是自己的后代不太在意。

    • 家园 刘备用人

      ◆回 温相 所发:【史学大家】论刘备--作者:马植杰◆

      赵翼提到用人时指出,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以权相驭可以说是机,性情合与意气相投可以入于诚,而能兼三者之长者惟孔明。

      赵翼的话有不全面之处,但无疑是很有道理的。

    • 家园 so good,

      they are real historians. pls post more.

      ◆回 温相 所发:【史学大家】论刘备--作者:马植杰◆

    • 家园 也许

      毕竟是战乱时代, 袁家兄弟, 刘琮, 刘璋们的下场让刘备心寒. 而且刘备也承过陶谦的让.

      彝陵战后, 蜀势不振.

      让诸葛, 既是坚诸葛之心, 也不全是虚化. 诸葛取而代之, 至少可以保全子孙.

      在刘备能做到这一点, 心胸和见识都非寻常.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