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美国大院里新春贺岁《上》 -- 潘涌

共:💬31 🌺4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美国大院里新春贺岁《上》

    美国大院里新春贺岁《上》

    同网友在一起是我每天最开心的事,都说相见恨晚没想到成了要好朋友。一位网友向我吐出心底的话,自己爱写作,文笔也感觉不错,内容从来没见人写过,可问题是读者不多,问我有没有办法。我忙说这事好办,以后起网名,文章题目注意别忘了加上“大院”两个字,我见有人试过,点击率猛增,有个还超过万点。当然这是个非常不该开的玩笑。

    我在《作客》文章里谈过,去人家里作客与在饭馆里谈生意不一样,说话得顺着主人话茬子往下溜着说,在网上码字也是一样,得顺着网友的心思往下顺着码,这只说出问题的一个方面。你的文章一旦让网友感觉在敲打心灵,恨,恨到骨,爱,爱进心,这时网友会由衷发出反馈,接着是提携捧场,按现在时髦的话说是置顶加精加亮。这时候的你也会立马感觉自己的姥爷也姓毕,也会像小沈阳在成名之际第一件事在师父面前磕头感恩一样,在广大网友面前借新春贺岁之际屈膝俯身三磕九拜一声长谢。

    如今,我们又搬进了自己喜欢的大院,新的生活在一天天开始,过春节了,大家互相庆贺祝福之余,院中的才子才女总爱触景生情回忆一点过去的往事。我们安大七八中有位柳姓小姐,她相貌像柳,文章细致也像柳,下面我像端饺子一样端出她的贺岁文章,让大家仔细品一下那个“柳”字,立春之际,读点柳叶文章,一定会有不少感受:

    关于小时候过年的回忆其实就在眼前,长大出了嫁,就更怀念当时点点滴滴的琐碎事了。

    年前,爸爸照例领着我们大扫除。家中的每个角落都清扫到了。洗窗帘,换桌布,用煤灰权充去污粉把所有的锅、水壶擦亮。我大了,可以单独擦窗户玻璃了,爸爸犹不放心,拿了一条红色的尼龙绳绑住我的腰,笑意盈盈地用手紧紧牵住,跟着我进进出出一下午。家中的墙是用苹果绿的涂料刷的,这是爸爸最喜欢的颜色。可是爸爸却一定要买一幅开满桃花的布料作窗帘,我当时极力反对,不停地嘀咕:土死了,真是阿乡。可是爸爸得意地笑着,并不多加反驳,只是说它有春天的气息。遥想当年少年时期的我,除了叛逆,怎么能读懂老父亲对生命的感受和留恋呢?

    接下来就是准备年货。

    爸爸买来生的花生米,泡在调制好的盐水里,放少许糖,一天一夜后取出,用细盐炒出来。五香花生米是每年的必备年货之一。

    蒸大茏糕也是我们家的必备年货,广东人的糕点。买来的核桃去壳,费时费事。我就把整只核桃塞在门和门框之间,作关门状,只听毕卜之声刺心,但很快核桃仁就剥好了。至少切三两左右的肥肉丁备用。用姐姐带回来的广东片状黄糖熬成糖稀备用。糯米泡一天水磨出来沥水。取一只特大号的搪瓷盆,铺上一层猪油纱布,把糯米粉、核桃仁、猪油粒和稀黄糖汁拌在一起搅匀,然后置于煤球炉上,小火蒸一夜。第二天冷却后去掉纱布,切成片状用油煎或隔水蒸着吃,在我们童年的记忆里是人间至味。

    做斋,斋就是斋菜。妈妈年初一这一天一定要吃斋。做斋的原料主要是油豆腐、黄豆芽、粉丝、水发木耳、水发香菇和水发黄花菜,主要调料是红豆腐乳。起素油锅,备料放入锅中翻炒,把豆腐乳捻碎浇入拌匀,转入小火煮3小时,斋就做成了。我小时候不喜欢跟着吃斋。有白切鸡,熏鱼吃,谁还吃素?成年以后的年饭中,渐渐就喜欢吃了,肥鸡大鸭子吃腻了膈,这道菜是最受欢迎的。

    即使是在文革时期,年初一的早茶也是爸爸精心准备的。他用家中的一把印着粉红牡丹咖啡暖壶冲好一壶红茶,用鲜牛奶作伴侣。我到现在都奇怪那时他在合肥这个边缘城市怎么找到红茶的,且滋味丝毫不亚于现时常春藤里的Lipton。爸爸取出一套咖啡具,让我们都端坐在桌前。妈妈端上芝麻汤团,爸爸替我们斟上一杯红茶牛奶。一年的第一餐饭就在饮红茶牛奶中开始了,那时,这顿茶早餐我倒不觉得有啥好吃的,倒是爸爸那如承大事般的态度让我牢记到今天。

    柳条文章只有细心捋才能摸清纹路,等到编成大筐可什么也看不出来了。这篇文章初看,给人感觉写的是四十年前一个合肥普通人家过年,做饭用的是煤球炉,烧饭的家伙是大瓷盆,打扫卫生,换窗帘,只不过写得相当细腻。其实不然,柳小姐写的是一个曾经豪门大户的过年,只不过到了四十年前的过年,明眼人才能感觉到的,是这家大户残留的一点点遗风。柳小姐暗暗点出,物换星移,岁月变迁,人不可左右。

    所以柳小姐开始就说,回忆小时候过年,其实就在眼前。现在大家过年,谁家没有花生米,谁家不吃年糕,谁家没有肥鸡红烧鱼吃。那么,对过年最深刻的回忆是到了出嫁以后,也许这时的柳小姐嫁到一位东北南下干部家里,年饭变成了猪肉炖粉条,大葱炒鸡蛋,大扇饺子,于是就更怀念当时家里点点滴滴的琐事了。

    安徽同山西一样是藏大户的地方,有的多少代人不敢声张,一旦消息泄露出去,有面临砍头灭族的危险;有的自然没落,这时后代把牛皮吹上天也没人相信。我当兵的时候,有位河北籍战士姓岳,自称是岳飞岳云的后代,像这种情况只能当笑话听。大户所能左右的事是生养生息,教儿教女,潜移默化,将大户的家风一代一代传下去。也就是说,多少年以后的后代身上还能显示出老祖宗的骨风。这种现象表面上给人感觉是“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生儿打地洞”,实际上是熏陶,耳濡目染。

    安大同学中就有大户后代,胡移风不用考证是唐朝李姓大户后裔,唐朝李姓一支逃难到安徽西递隐藏起来,全部改姓胡,那里自古就有“假胡真李”之说,胡移风的爷爷在西递还有老宅。柳小姐可能是唐朝那个“柳”姓后裔,据我所知,柳姓一支曾逃难到山西南部隐藏起来,也就是那里的荒村野店,后来走出多名状元;另一支分散在广东广西,柳小姐可能属于广东那一支,所以,过年打年糕的时候一定要用姐姐带回来的广东黄糖。

    这些死里逃生大户后裔们身上有一种明显的骨风,不张扬,不显山,不露水,自己虽聪慧过人也千藏万盖,让人难以察觉。我们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位外籍老师对我说,将来你们中间英语最好,前途无量的是坐在前面那个不说话的女孩,他指的是胡移风,外籍老师这句话不仅让我恍然大悟而且让我好灰心,在这里想出头太难了。柳小姐也是一样,平时不声不语,写文章也不让人感觉在招摇过市,而是写出人家家里大年初一鸡鸭鱼肉,自己的母亲是吃斋饭。吃斋饭不只用素菜对付,而是油豆腐黄豆芽粉丝木耳香菇黄花菜用水先发再用腐乳调拌,最后用慢火炖三个小时。家里初一的情况就这样平和地记录下来了,剩下的自己琢磨吧。由此我们联想到当今受众人爱戴的总书记,他也明显带有这种骨风,这骨髓里的东西装模作样是装不出来的。

    安大女同学中叫“华”的特别多,国华,志华,振华,数下去一大堆,可以看出父母在小孩出生的时候期盼男孩,实在不行也女起男名,好好培养。胡移风的名字更显男性,我早就说过,除了名字不如张爱玲水灵外,英文才气早已是另一个张爱玲。柳小姐的名字叫“杰瑛”,“瑛”是美玉的意思,那个“杰”字很明显是男性名。所以,很小的时候,父亲“照列”领着这些“女起男名”的孩子大扫除,非常仔细,旮旮旯旯儿都扫了,大一点,开始学擦窗户玻璃,只不过,放心不下,用一根小红绳牵着,掉到窗户外面可麻烦大了。父亲把家中墙壁都涂成苹果绿,新窗帘一定要选成桃花样的,这里仿佛在说,杰瑛,杰瑛,快快长,长大了,长大了可要红花配绿叶啊。这是高手在用色彩视觉调教未发育的女儿。

    我是个只知书不达理的人物,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在军队大院中长大,缺少大户人家传统礼仪教育,二是十三岁起就碰上文革动乱,从此再没有“家”的概念。大学毕业快三十岁分到北京后才敢考虑自己的个人问题,当年那个“户口问题”如今绞得我好难受。当然找对象对我来说首选还是大院的,要是找了个北京满族后裔光每天给岳父母大人请安下跪我可受不了。

    谈了对象,又快过春节了,一定要节前先拜见准岳父母大人,也是空军的老干部,只不过刚回到北京,住在地方的居民楼里。我还专门问了一下,需不需要带礼品,是北京的桃酥呢,还是北京二锅头?对象说什么都不用带,去了就知道了。那天我很高兴,总算有吃饭的地方了。谁知到准岳父母家里,屁股还没有坐热,准岳父让我开始春节大扫除。我一听就火冒三丈:我在家里从来不擦桌子扫地,还能跑到你这儿大扫除。我二话没说转身骑车回到空一所。

    回到空一所冷静下来一两天后,觉得这件事这样结束怪对不起人家的,我潘涌还不是这种人,再说,对象也是空一所的,自己又刚到空一所,这事传出去名声也不好。于是我又主动开始切磋磨合,双方约好再去一次。我又去了,进门的时候,准岳父已干得汗流浃背灰头土脸,老楼房很脏,又是与人合住,邻居是一对满族老北京,从来不打扫卫生,吐痰用废纸一接就往屋里地上扔。

    准岳父见我来了,立刻停下来简单擦洗一下开始和我促膝长谈,一个抗战空军老干部,死都不怕的人,为了女儿的婚事,最后眼里竟噙满泪水。事都到了这个份上,我还能再说什么。虽然这桩婚姻最后还是没有经得起风雨敲打,不管怎么说,我们有了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好儿子,老岳父有了个提气的外孙子,大家又该知足了。

    直到构思这篇文章我才明白,春节大扫除不论南北都是男主人的事,那么,准备年菜年饭应该是女主人的事了。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穷人还是富人,大户还是小户,在早期发展的自然村和自然城市,大家都是比邻而居。我呆的美国康州纽黑文,见到一个富人大房,走不了几步路,就可见到一个平民小房。那么,在美国,可能都到一个商店买东西,在中国,可能都到一个集市购年货,东西一样,年货也一样,唯一区分的是量多量少,怎么才能分出礼仪高下家道深远呢。这就是女主人的功夫,能否做到精烹细做。

    我个人分析考证,对儿女“娇生惯养”一词是对中共建政后成长的大批干部子女用的,形容娇生惯养还有一个常用语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手里怕丢了,这事如果让魔术大师刘谦一做,握在手里也化。中国传统大户,不论是山西的还是藏在安徽老林里的,对自己的子女从不娇生也不惯养,特别对女儿一定要教会粗料细做,而且要一代代传下去,意思是说,以后一旦家境发生变化,也能一样过“讲究”的生活。四九年建政以后,许多城市出现了大杂院,把原来的豪宅划成许多小门小户,住进干部工人各类市井人物,几十年后,仍不断传出,某家人过年十分讲究,这个“讲究”就是粗料细做的意思。

    过年家家都要吃年糕,一般人家到集市上买现成的,“讲究”人家买来江米浸泡,用小水磨一点点磨,然后配上各种佐料用小火蒸一夜。花生米也是每家必备,成本也不高,是多子多福的意思,但“讲究”人家买来生的,用佐料调好的盐水泡一夜,然后用细盐翻炒。当然还有鸡要吃白切的,鱼要做成熏的。春节期间,总书记到井冈山过年,电视台特写了一个总书记熟练翻炒板栗和推水磨的镜头,还播出一段总书记的原声:小时候老人是这样教我的。不要小看这句话,潜台词的意思是说,当年安徽大户过节可讲究呢,栗子都是自己家里现炒。

    柳小姐可能不知道,安徽祁门红是世界驰名的红茶,出名要早于锡兰红茶或印度红茶,也就是我们后来见到的Lipton著名商标。我很小的时候就问过父亲,商店里的红茶颜色是黑的,为什么叫红茶呢?其它茶叶绿色就叫绿茶,带点花就叫花茶。不过懂得喝祁门红加糖加奶的人一般都受过英国文化熏陶,七十年代我在空工彭文汉英语教授的单身宿舍里喝过,那天,他放的伴侣是红糖,以后我一直寻找那个感觉,到现在也没有碰到。彭教授解放前南京大学毕业,最早在北京空军二高专教英语,培养侦听人员,文革后再也没有固定地点,四处飘流直到去世。

    彭教授呷了几口加糖的红茶渐渐坠入仙境,用英语讲起英国文学,我听不懂,慢慢地睡着了。

    《未完》

    02/05/2009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移风”“易俗”“兴无”“灭资”是60年代流行口号
      • 家园 胡移风是五九年生
        • 家园 扎根澳洲土壤的华人女翻译

          扎根澳洲土壤的华人女翻译

            胡移风是中国在澳洲获得澳大利亚文学博士的第一人,她曾受聘担任过澳大利亚第一任驻华大使费思(芬下加木)的公司秘书翻译工作。一九九四年,中国为澳洲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在澳洲现场翻译的就是她。

            今年金秋时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北京召开世界九国教育部长会议,讨论世界人口密集国家的教育问题。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出席会议并讲话,为其做现场同声翻译的还是澳大利亚国际会议同声翻译公司的高级经理胡移风博士。

            胡移风率领澳洲同声翻译专家工作组一行十人,圆满完成了北京国际会议多语种翻译任务。一位悉尼华人社区负责人评价说:“我们高兴地看到澳洲华人翻译家胡移风博士能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信任,率领澳洲同声翻译家工作组赴北京负责国际会议的同声翻译工作,这对我们在澳华人来说,无疑是件可喜的事情。”

            胡移风今天在悉尼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说,此次北京之行,澳洲的翻译家们还参加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并游览了长城、故宫等名胜古迹,他们都是带着对中国美好的印象回到澳洲的。

            一九九六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悉尼召开世界多元文化会议,负责此次会议同声翻译工作、为会议提供良好服务的也是胡移风博士。那时,基廷担任澳大利亚联邦总理,他出席会议并讲话,胡移风博士用纯熟轻柔的中国话为其做同声翻译,受到基廷的赞赏,并要她将个人履历资料报送到总理办公室。

            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负责人对胡移风博士的工作非常满意,并与她的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从那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在世界各国召开的国际会议,都有聘请胡移风博士负责会议的同声翻译工作。

            今秋在北京召开的世界九国教育部长会议,是胡移风第一次率澳洲翻译团前往自己的祖籍国,能为自己的祖籍国贡献一份力量,她感到非常兴奋。她说,由华人率领的澳洲同声翻译工作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会议上从事翻译工作,向世界各国展示了华夏儿女在世界上的重要作用和优良形象,也是为中国人争光。

            在澳洲,胡移风博士曾为许多国家领导人做现场同声翻译。由于她是澳大利亚文学博士,对澳洲的背景和语言非常熟悉,所以在翻译时文学性强,又加上东方女性的温柔性格,使她的翻译格外受到青睐。她的父母都是旅澳的华人艺术家,在语言能力和形象思维方面的熏陶,构成了她独特的翻译形象和风格,成为国际一流的翻译家。

            胡移风博士表示,中国在二十一世纪腾飞的盛世中,作为国际交流的工具——翻译工作将起重要作用,培养国际水平的高级翻译人才,将是中国在吸收世界人才资源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领域。世界上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都是祖国最宝贵的财富;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也是海外华夏儿女展现才华的舞台。

    • 家园 白切鸡、熏鱼——美味
    • 家园 绩溪龙川胡氏宗族溯源

      绩溪龙川胡氏宗族溯源

      汪效鹏

      据《龙川胡氏宗谱》记载:始祖胡炎,原居山东青州濮阳(今属河南),东晋大兴四年(318年),

      敕封散骑常侍兼中领军随元帝南下,镇守歙州(今歙县)。后于咸康元年(335年)元月,与绩溪华阳女

      王氏结为连理,并于两年后迁居地势“东耸龙峰,西峙鸡冠,南则天马奔腾而上,北则长溪(登源河)蜿蜒

      而来,羡其山水清丽,便卜龙川之口荆林里聚族而居”。经1600多年,传至当今的“锦”字辈,计历48世。

       龙川(今瀛洲乡坑口村)颇具藏龙卧虎之势,整个村落呈船形。胡氏子孙枝繁叶茂,人丁兴旺,于是

      自然地繁衍派生成东、西、南、北、中五隅(支),中隅为长房。胡氏宗族历代以来人才辈出,尤以明代

      中期为最:明成化戊戌科(1478年)进士胡富,官至户部尚书;嘉靖戊戌科(1538年)进士胡宗宪,被

      称为“奕世尚书”。其中胡宗宪为长房34世孙,与其族叔胡富相隔一个甲子年考中进士,现存的石雕精品-

      -奕世尚书坊,即为颂扬他们而立。牌坊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2年),仿木结构,三间四柱五楼,高

      10米、宽9米,其镂空浮雕的龙、狮、鹤、鹿及明代书画大家文征明手书镌刻的“奕世尚书”、“奕世宫

      保”具有极高的艺术阶值。村南登源河西岸,座落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川胡氏宗祠,此祠始建于

      宋代,明嘉靖年间胡宗宪(梅林公)敕封总督江南七省军务,文有徐谓(字文长)、文征明等出谋划策,

      武用俞大猷、戚继光等冲锋陷阵,采用“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剿抚兼施”的抗倭战略,终于荡平倭寇。

      显赫战功使胡宗宪的仕途登峰造极:官封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并加太保。衣锦还乡便大兴土木,于嘉靖

      26年(1547年)建成这座三进七开间、建筑面积达1564平方米的祠堂,清光绪24年(1898年)大修,

      1988年至1993年间,又按原规模与风格,各级政府投入资金30万元全面整修。龙川胡氏宗祠除具有徽州

      古祠的特点外,其内饰雕刻精美,天井、门楼、廊庑、祭堂、寝厅的梁坊、梁脐、斗拱、雀替、柱拱、柱

      基、隔扇等建筑构件上木雕千姿百态。祠堂前进中间前方大梁雕刻的“九狮滚球遍地锦”,后方大梁雕刻

      的“九龙戏珠满天星”枝艺高超;正厅三面几十扇落地窗门下截平板花雕的荷池胜景、梅花鹿生态写真栩栩

      如生;后进两侧窗门雕刻的几十个花瓶插花图案,瓶与花无一雷同,均属全国罕见,被专家们誉为“木雕艺

      术殿堂”。祠内有一特异现象:500多年来均不见蜘蛛踪迹,是何原因不得而知,不过少了蛛丝污染的木雕

      就更显风采。龙川全村几乎清一色胡姓,唯有一家丁姓,这有一个传说:龙川是条船形,而船在大河大海

      中航行没有铁锚就无法停船靠港,因此特从外村请来一位丁姓守护祠堂,丁姓犹如铁锚把大船钉住就安宁

      稳当了。奇怪得是这家丁姓数百年来代代单传,如今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却又是生了男丁。龙川人说坑口

      是块风水宝地,经常聚百年之地气,采日月之精华,经过若干年便有人物涌现。不知是冥冥之中上苍自有

      安排,还是龙川人在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熏陶中具备了非凡的能力,斗转星移,龙川仍然人杰地灵,她以

      丰厚的底蕴和难尽的谜底吸引着世人的关注!

      明清两代,绩溪徽商鼎盛。龙川胡氏有大批子弟外出经商,有的告老还乡,有的迁徒定居外地。19世

      纪初,龙川胡氏中隅44世裔孙胡永源十六七岁离乡,辗转到了江苏泰州黄桥,先在一家杂货铺当伙计,稍

      有积蓄后与徽州同乡合股开了一爿“裕泰和”茶叶店,自己仍在原店打工。积蓄渐丰后又到季家市独资开了

      一家“胡永泰”茶叶店,不久“裕泰和”同乡退股,胡永源便开始独资经营。 

      胡永源独生子胡树铭(45世)子承父业,经营黄桥、季家市两店,生意兴隆。

       胡树铭生有四子。长子、三子夭亡,二子胡炳华继父业从商,“裕泰和”、“胡永泰”日益发达。四子胡

      炳衡(胡锦涛祖父,46世)喜读诗书却屡试不第,抑郁成疾中年亡故。胡炳华、胡炳衡各有二子:胡增

      鑫、胡增金,胡增麟、胡增钰,“锦”字辈为48世,共有13人。泰州胡氏家族凝聚力特别强,从胡永源开始

      直至“锦”字辈幼年,数代不分家,几十口人居住一起,口操绩溪乡音,奉行龙川乡俗,隔堂子孙,视若嫡

      亲。胡永源祖孙三代均归葬故里龙川,牌位入龙川宗祠受族人祭祀,胡锦涛祖父胡炳衡筑墓龙川对岸三间

      岱,其父亲、祖父坟莹地点皆清晰可辩。

       胡锦涛父亲胡增钰,生于1917年,在泰县姜堰上完高中后,一直担任小学教师;母亲李文瑞娘家江苏

      东台,毕业于南通女师。他们1941年在上海结婚后就返回泰州大家庭,与母亲陈氏一起居住生活,1942

      年12月生下胡锦涛后还育有二女。胡增鑫(长房)之女胡锦霞大胡锦涛一岁,1948年随母回绩溪瀛洲坑口

      老家居住,现为绩溪县政协委员。据她介绍:“增”字辈四房没有分过家,她年幼时就生活在大家庭

      中。“锦”字辈目前分布在泰州、北京、上海、芜湖、马鞍山、南京、绩溪等地。胡锦霞说锦涛小时很文

      静,大人看书,他也拿上一本书,坐在小凳上入神地看。胡锦涛在泰州读完小学、中学,考上清华大学后

      才离开。胡锦霞讲胡锦涛曾在履历表籍贯栏中填过“泰州”,受到父亲训导后从中学开始就一直填“安徽绩

      溪”。

      胡锦涛在团中央主持工作期间,在一次全国团代会上对安徽省代表说:“我的老家在徽州地区。我是绩

      溪人。”他在贵州工作期间,与笔者的老师、绩溪长辈族亲胡寿民(今已故)有过信件联系,笔者虽未亲见

      回信,可胡老先生曾亲口告知笔者,胡锦涛在信中说:感谢家乡父老的关怀与支持,代向家乡父老转达亲

      切的问候。

      1990年春,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绩溪籍全国人大代表许家政将胡寿民老先生的信由西藏代表团转

      交胡锦涛。第二天(4月2日),胡锦涛电话约许家政在会议开始前见面,他在听取了胡家政有关绩溪情况

      汇报后说:“我目前在西藏,既帮不了家乡的忙,也没有机会回老家看看,你回县后找机会代我向绩溪的父

      老乡亲问好,向故乡的县委、政府致意。”

      1992年3月25日,在京参加七届五次会议的许家政,接到胡寿民先生从绩溪寄出的信件,要他再见一

      见胡锦涛,并附有转交给胡锦涛的信。3月27日,胡锦涛又约许家政开会前在人民大会堂见面。许家政重

      点汇报了绩溪91年水灾及之后海内外、中央各部委捐赠大批钱物的情况,介绍了绩溪人民救灾抢险、重建

      家园中的感人故事。胡锦涛过问了瀛洲大桥(跨登源河,距坑口2公里左右)的建造进度。他说今后凡是能

      办到的,一定尽力帮助。

      绩溪人胡锦涛从来没有忘记家乡,尽管他还没有到过故乡。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祖国要强大、民

      族要昌盛,肩负的责任重大,一县一乡的小范围事务应该置于大局之外。绩溪的老百姓理解、支持、拥戴

      老乡胡锦涛,当然也希望胡锦涛稍有空闲时,回老家看看。

      外链出处

    • 家园 一餐饭就在饮红茶牛奶中开始了

      红茶奶道-潘哥家的文化沿革

      唐朝李姓一支逃难到安徽西递隐藏起来-难怪安徽人口复杂,民风嫖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