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蓝风筝》 -- ▲▲▲

共:💬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蓝风筝》

    《蓝风筝》

    出品年代:1992年

    出品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萧矛

    导演:田壮壮

    演员:吕丽萍、李雪健、濮存昕

    剧情:本片透过小孩铁头的眼光,反映了自1953年至1967年的大陆历次政治运动。女主人公是铁头的母亲陈树娟,―生际遇坎坷。第一任丈夫被错划为右派,在北方劳改时被倒下来的大树压死。好友李国栋为照顾铁头母子,成了第二任丈夫,但在大跃进后期的大荒积劳成疾致死。第三任丈夫是老干部.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批斗致死,她也被划成反革命分子。本片以悲哀、灰暗的基调讲述几十年的故土旧事,透视埋在历史灰烬下的人的命运。

    背景《蓝风筝》是第五代导演执导的电影当中最直面政治历史的一部作品,但由于影片有香港及日本资金.故得以日本影片名义参加国际电影节。曾获日本第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奖。但由于中国电影代表团为此愤而退出东京电影节,因此该片与导演所受到的处罚最为严厉。

    ================================================================================

    非完全电影笔记:鸦雀有声的蓝风筝

    melzhou

    一、

      田壮壮那部《篮风筝》一开头就不吉,小主角铁头唱起乌鸦童谣,唱的虽是稚子之心舐犊情深,但电影中那一家子的命运并不清明。中国民间的乌鸦始终是不祥之物,虽然魏武帝曹操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佳句,可那是俊爽沉雄的帝王之气。日本神社亦有绕树的乌鹊,但据说是神鸦,可以带来吉祥。我不清楚《蓝风筝》的编导为甚么要选那阕乌鸦儿歌,但终究还是选对了。鸦雀有声,衬着电影的一片愁云惨雾,令我想到古时的词牌名“乌夜啼”,以至我隔了好几年再看,电影还未开始,竟亦随口哼得出那样的调调。

      《蓝风筝》拍于1993年,因为违反规定私自参加国外影展,国内观众竟始终无福在电影院看到。我当初看它是在回归前的澳门,从影音店租来VHS录影带。本来整部戏的色调就晦暗沉郁,加之录影带效果差强人意,看完两小时的戏,更有长亭连短亭、何处是归程的莫可奈何。好像日暮途穷,暮鸦聒噪,真想长啸一声吐吐胸中闷气。我近来对胡兰成先生的回忆录《今生今世》相见恨晚,一读三叹惊为天人。胡先生做过汪精卫政府的高官。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他遂隐姓埋名浪迹民间,四九年后还在大陆呆了一段日子,最后才经香港偷渡去日本。胡先生的身世自然众说纷纭,然他的文字好生了得,亦真不枉张爱玲一番情意缱绻。他写自己解放初期回杭州,避居相好秀美的家。那是旧日的官宦人家,但彼时已租住在一个小院落里,秀美睡的一间,隔层板壁听得见邻家的人声,可比夜航船里的人声,人家已不在闾巷,而是要在洪水中漂失了。胡先生的话恰好应了《蓝风筝》这部电影,讲的正是洪水中漂失的一家人,只不过已没有世家门第市井小民的分别,大家小家都在时代的洪水中载浮载沉,亦没有诺亚方舟,亦没有汪洋中的一条船聊可栖身。

    二、

      《蓝风筝》里的时代纵跨十五年,始于一九五三,终于一九六八。开头是苏联人民的伟大领袖斯大林大元帅逝世,铁头父母新婚燕尔;片尾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滔天洪水,铁头的走资派继父心脏病发,死于红卫兵的揪斗。那全是些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多事之秋,滔滔洪水似乎没有退却的一天。电影中有场戏以公私合营为背景,房东蓝太太为免遭街道干部叱为落后,不仅要将自己的小店交给政府,还得减租客的房租。我遂想起胡先生的书中亦有类似描写,他说那时如渔人撒网,一步一步收紧,发动乡下斗恶霸,城里逼公债。只见乡下人逃来城里,城里人逃往上海。还有一天在杭州,国军飞机从台湾飞来空袭,地面的高射炮还击,胡先生听到有小市民道:这打的都是公债,一炮一分公债。后来真成天罗地网无处可逃了,于是又有五七年的反右或曰阳谋。铁头父亲在图书馆工作,馆里开大会,非要凑够上级摊派的右派名额。正当大家面面相觑,不知该划谁为右派之时,铁头父亲起身出去方便。岂料他一番痛快淋漓,回来就成了众望所归的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需知这段黑色幽默并非编导杜撰,我就在某位老右派的回忆文章中读到过类似的荒诞故事。

      天罗地网织成,遂是一片鸦雀无声。铁头的生父被发配到东北兴凯湖改造,在伐木时死于一根倒下的树木。铁头的第一个继父是生父的同事,反右时曾嫁祸于铁头的父亲,因为良知未泯,后来时常照顾铁头母子,但他亦因肝病死于一个除夕之夜。铁头的第二个继父是北京的高干,但铁头母亲是为了生计嫁人,与他谈不上有何感情。电影的铺展叙述就像我上面的句子,平白无趣得有些沉闷,就连铁头的旁白说到三个父亲之死,亦只有寥寥数语。但我反倒喜欢这种平实与哀而不怨,不像谢晋《牧马人》我于青春无悔的虚张声势,亦不似张艺谋《活着》呼天抢地的滥情,因为彼时洪水中漂失的人家太多了,要么见多不惊,像今天国内大城市人行天桥上没完没了的乞丐;要么大悲不恸,隐忍内敛,然又哀到极处,所以那种沉闷亦不同于某些先锋青年玩艺术的苍白,而是杨绛先生小说《洗澡》和韦君宜先生《思痛录》那样的透视。其实《蓝风筝》每一个有名有姓的角色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敷演开来,成为又一部悲情电影,譬如铁头的两个舅舅,譬如大舅那位因反革命罪入狱的文工团女友,还有那位房东蓝太太,我小时候的街坊四邻就不乏这类人。但好在那些故事没有居高临下,都是点到即止,一如当时的生活让人淡出鸟来麻木得没有了感觉,就像阿城说的久居沙漠而不知是沙漠呀。

    三、

      田壮壮的电影我其实看得不多,但个人以为《蓝风筝》还是胜过他同代人所拍且名气更大的《活着》与《霸王别姬》,不为别的,就为了它那份平实与无趣。铁头的高干继父死那年,我的年龄正好如市川??的一部电影名字《我两岁》。虽然那个年纪还当不了田壮壮电影中的革命小将,但我还是记得祖母紧紧抱着我,在成都红卫兵的武斗枪炮声中逃奔;我亦记得小学生的自己呆头呆脑,拿起笔做刀枪书写批林批孔大字报;亦记得手擎一面小红旗,兴奋莫名高呼打倒死不改悔的走资派。田壮壮的年纪应该与我相仿,他拍《蓝风筝》倒是一点都不隔膜,不需要做太多的历史考据。当然我看《蓝风筝》亦一点都不隔膜,因为我们都知道墙上该挂些甚么样的革命宣传画,知道那时的人们穿甚么款式和颜色的衣服,小孩子都玩甚么游戏唱甚么歌谣,家里的摆设要怎样布置,居委会是怎样开会学习中央文件的。就算生活如何粗陋枯瘦,毕竟亦是这样过来的。所以看《蓝风筝》,我可以像伍迪?艾伦的角色走进电影不问理由,其实亦毋须问,因为戏如人生,那些点到即止的故事只是海面的一角冰山,而我就是洪水中载沉载浮的一分子,我知道那座冰山的全貌有多么狰狞可怖。我要做的就是坐下来,静静的看,不用理会摄影机是怎样移动的,不想这个镜头代表甚么那个画面象征何物,看电影有时侯就这么简单。

      《蓝风筝》的时代已去,但余威余悸尚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尤其令人担忧者,当为近些年来自觉或不自觉的集体失忆,亦就是俗话所说好了伤疤忘了痛,我们竟连《活着》那类的电影亦很少看到了。我不相信那些血泪斑斑的历史真的毋须再提,就算中国电影向商业化市场化高歌猛进(当然亦没甚么不应该),然始终还是有用影像讲述历史真情的责任。这倒不是唱高调,因为我本非盲目乐观者,只是看着别人拍出《官方故事》(The Official Story)、《铁人》(The Iron Man)、《地下》(Underground)、《烈日灼人》(Burnt By The Sun)、《九月的某四天》(Four Days In September)、《好男好女》和《悲情城市》之类的好片,甚至不惜花钱买别国的历史来拍所谓的巨片,我不能不有一丝担忧。《蓝风筝》的一班演员如吕丽萍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腕,他们的演技高低当然可以质疑,但他们恰好亦是洪水中沉浮过来的一分子,知道个中三昧。我倒不奢求他们演活民国世界甚至秦皇汉武时代的众生相,但要表现近几十年的风云变幻,应该个个都是出神入化的好手。历史当然不能重复,可对历史的记忆与思省却不怕重复,否则我们亦看不到《大街上的商店》、《再见,孩子们》、《最后一班地铁》甚至《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那样的电影了。我真怕有一天,今天的新新人类长大成人,再要他们来拍《蓝风筝》一类的电影,会不会就像我们看当代人拍的很多民国戏,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会说:你拍的哪里是民国,倒是有点像共和国。

    ++++++++++++++++++++++++++++++++++++++++++++++++++

    《蓝风筝》

    评等:四星

    导演:田壮壮

    电影长度:138分钟

      不知道中国是否真有句咒人的话:“祝你生逢其时”,但看过《蓝风筝》后,

    我能够了解此话背后是种怎样的心情。近来中国好片不断,本片可算是其中最杰

    出的代表之一。这是一部由单一家庭视角所见的整部中国现代史。

      片中的场景大部发生在一个北京的小四合院里。主角铁头于50年代初期在

    此诞生。他的父亲是个图书馆管理员。当时时局艰困,粮食短缺,但是人民的士

    气高昂。我们可以清楚感受到这个家庭和亲友们间的同志之爱。

      外面世界发生的事,比如斯大林的去世,跟日常生活里的急事相比,显得非

    常的遥远。随着剧情进展,我们对小屋里每个人的生活细节越来越熟悉,熟悉到

    连吃饭该怎么坐,晚上该怎么睡都晓得。

      但是外面的事还是侵入了这个平静的角落。片中有一幕,告诉我们人的生活

    因为随便一点小事,就可以整个翻个个儿。看得令人毛骨悚然。

      反右运动开始了,图书馆全体成员都被召集开会。显然大伙儿的自我批评还

    不够,这帮人里就是揪不出一个右派。会还没开完,铁头的爹就先出去解了个手。

    当他回到会场,发现所有人都盯着他看,全场一片死寂。他已雀屏中选,成为右

    派分子。

      他必须离开北京,到公社农场里劳动改造,接受“再教育”。他这一走,铁

    头和他母亲的日子,就再也不能像以前那么平稳安逸了。铁头的母亲后来再嫁了

    两次,她先嫁了个解放军军官,家里的老友,后来又嫁了个体贴的知识分子。我

    们通过这两次婚姻,看到这对母子的生活继续往下发展。

      《蓝风筝》的剧情由50年代开始,到60年代末文革为止。在那样的时代

    里,无时或止的政治风暴席卷全国,政治狂热分子则对一切不愿屈从的人施以无

    情的惩罚,普通人即使想过寻常的日子也已不可得。有时候,这样的政治运动起

    到了一种类似放大镜的功用:同样的行为,昨天还是对的,今天就变成错的。

      如果美国独立战争或南北战争时期就有电影的话,或许也能如本片一般,由

    日常生活和鲜明的记忆中取材,就能拍得如此荡气回肠。也难怪中国政府会将本

    片列为禁片。时间还过得不够,人们的伤痕还未愈合。虽然如今的中国已是一片

    资本主义的狂潮,《蓝风筝》仍会让人们想起,就在不久前,人们还在批斗右派

    分子,揪着他们敲锅游街。

      以片中大院的女房东为例,虽然她一次次试着紧跟当前的政治路线,但形势

    还是比人强。即使她是个再好的房东,她的阶级出身就足以定她的罪。我们也在

    片中见到强大的压力如何使朋友叛离、使家人反目,更见到不可预测的政治潮流,

    如何把每个人都逼到了疯狂的边缘。

      《蓝风筝》的导演田壮壮并不关心重大的政治事件,除非政治事件对小民的

    生活造成了冲击。正是故事中这种家常式的特质,突显出本片的重要性。就某种

    程度而言,《蓝风筝》与另一部杰出的华语片《霸王别姬》在时空上颇有雷同。

    但《霸王别姬》有性爱场面和北京戏班生活的异国情调作包装,《蓝风筝》中的

    角色却从不看戏,他们全住在一个屋檐下。但是如果这个社会少管些他们的闲事,

    他们的日子也可以过得温馨而丰足。

      写了这么多关于本片意涵的文字,读者可能要以为这是一部意识形态浓厚、

    要费点脑筋才看得懂的片子。那就大错特错了。这部片子的原材料,不过是日常

    生活以及人皆有之的本能:成家、养家、照顾孩子、仰赖父母。铁头是故事里的

    旁白者,他在片中说道,对他们家发生的事,他是越想越不明白。很遗憾中国政

    府未能允许本片在中国放映,也许是因为本片有可能象《阿甘正传》一样,触动

    人们心底深处的情绪吧。

      《蓝风筝》中的主要人物虽被政治和命运的大潮吞噬,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基

    本价值和需求,却是恒久不变的。

    (原载1994年9月16日《芝加哥太阳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