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老毛的律诗 -- AleaJactaEst

共:💬72 🌺10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老毛的律诗

    近来网上评毛泽东诗的文章不少。看后有感而发,不吐不快。说毛诗好的多因为推崇毛泽东,说毛诗不好的多是批评毛诗不合格律,特别是不讲平仄和重字较多。我意单单以格律论诗或以人论诗都有失之偏颇之处。还是就诗论诗,兼顾格律和意境比较妥当。诗人作诗,往往律诗上最花功夫。律诗上也最能见诗人功力。所以我们评析老毛诗作水平,可以从老毛的律诗入手。

    什么是诗?诗不是把句子码整齐,押上韵就行了。从形式上说,既然是古诗,就要遵守古诗的起码格式。否则改叫自由诗得了。古诗中以律诗的格律最为严格。这格律又分为韵脚,对仗和平仄,并提倡少用重字。当然不以辞害意,如有佳句,境界甚高,可以不拘泥格式。今人写诗,平仄可以不太苛求。因为古人用平仄,是为了使律诗便于咏唱,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今人很少用古人的唱法诵诗了,而且现代普通话的音调也与古人不同。所以在平仄上可以不苛求。只要读起来,有诗感不拗口即可。不重字的要求要具体分析。像重字可以用在音韵效果上(比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中的三个黄鹤),以及重字用在叠字强调时(比如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另外在换用其它字,则不能达意的场合(比如“烟波江上使人愁”句中“人”字)。但是屡屡用重字,特别在不当用时仍用之,反映了作者的文字功力不够,遣词造句的能力不足。对于今人律诗,以上两方面可以不苛求。但是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应该是最低要求,否则就不叫律诗了。

    再说内容。诗要含蓄,有余味,律诗尤其要惜墨如金,五十六字字字不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营造出意境。切忌反复描写,画蛇添足,生怕读者不明白。更忌白话入诗,忌无味,平铺直叙。律诗四联,一联一法,最是讲究起承转合。初学者写律诗,常常容易四联反复,原地踏步。

    道理说了,不如解剖几只麻雀。先拿《长征》开刀。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门见山,直点主题。但是以标语口号入诗,略显粗白直露。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状写红军爬山。此联对仗不是很工整,乌蒙对五岭不妥,应可避免。只能算是宽对。另外高手对句,讲究不同义反复。上下联要有层次。再好一些的对句,叫流水对,意思上有展开。上联是下联的铺垫,下联是上联的进展。比如白居易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最好的对句是那种工整的流水对。老毛的这一联是在同意反复,原地踏步。此叫“合掌”,是作诗的大忌。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也是合掌。而且此联还是颔联的重复,只是山不转水转,这联转到水上了,缺乏意思上的转折。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老毛作诗如打仗,三渡乌江,四渡赤水。到结尾时山还没写够,调头又去说山。律诗写到这种罗嗦反复的水平在古人中是很少见的。网上流传一首据《长征》改编的打油诗:“当官不怕赴宴难,千杯万盏只等闲。鸳鸯火锅腾细浪,生猛海鲜走鱼丸。桑拿洗得周身暖,麻将搓到五更寒。更喜小姐肌如雪,三陪过后尽开颜。”此诗虽属打油,但状景写实,历历在目。尤其在起承转合,联句对仗,总体律诗水平上,可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再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颔颈二联“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对仗词性不合,联宽对都谈不上了。全诗四联基本是一个意思,“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犯单调重复之忌。

    《和柳亚子先生》:“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律诗中首联对仗的很少。毛在此联中欲对未对。只对上了前四个字。“未能忘”对“叶正黄”不恰。颔颈两联“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该对仗时却对不上了。还是功力不够。

    《到韶山》:首联“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崎岖拗口。“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对仗不工,“卷起”改为“漫卷”就好多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对仗不工。尾联“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因为中间缺乏过渡,显得突兀。

    《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此诗是毛律诗中写得最好的。只是颔联的出句好,对句不佳,看得出是为了对仗而滥竽充数。有狗尾续貂之憾。

    《送瘟神二首》:第一首颔联“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又犯了合掌老毛病,上下联同意反复。“人遗矢”嫌太粗。颈联“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又是合掌。第二首“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四句都是同意反复,车轱辘话来回说,没有起承转合。说到此,想起一段故事。文革时,老毛一个五七指示,各部委、院校纷纷办五七干校。卫生部深知余江的血吸虫没有消灭,瘟神仍在,在江西省选址时绕开余江,把干校选在庐山脚下。而清华大学则傻愣愣地去了余江。卫生部由于老毛的送瘟神诗,也不敢声张,睁着眼睛看着清华往火坑里跳。结果瘟神再次逞凶,许多清华的老师和干部也就“一样悲欢逐逝波”,我叔叔也在其中。老毛诗词给这一代人再次带来了灾难。

    《答友人》:此诗,无大碍,但意境平平,也不讲起承转合。

    《冬云》:此诗尚可,但属于论战诗,豪言壮语,气势压人,但意境平平,无回味。

    由以上分析,毛诗的水平不高。为什么在近代却流行,影响很大呢?唐代虞世南咏蝉诗曰“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谬改两字,来说明毛诗流行的原因。“居高声自远,何况籍秋风。”老毛地位亿人之上,一呼万诺,高高在上,气魄大口气也大。我等作诗,口气一大,定会被人讥为狂妄,不自量力。但老毛的狂妄,反被人尊为伟大。气魄大的诗,容易受推崇。秋风指文革。毛诗流行主要是因为文革。《诗刊》1957年就出版了毛诗,1963年又出单行本诗集。但毛诗并没有火起来。按当时老毛的领袖地位,不应如此。实是因为当时群众能读到古诗,瑕瑜互见。当时诗界的泰斗,也颇有些人不以为然。当然拍马屁者流亦多,如臧克家,郭沫若。

    文革时,百家俱废,独尊老毛。故人人皆读毛诗、诵毛诗。唱的是毛诗。邮票上是毛诗,战斗队以毛诗命名(百万雄师等等),写文章引用的还是毛诗。那时人们的历史和文学知识都是来自于毛诗和毛著的注解。这种铺天盖地的宣传让毛诗浸润到当代人的骨髓中了,毛诗得以深入人心,以致于出口就是毛诗。这就像那时代过来的人,现在唱起卡拉OK来还是样板戏、语录歌最拿手。

    我的观察,喜欢毛诗的人,大多数没有读过较多的古诗,没有真正领略到唐诗宋词的深邃文采。祖先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历代的诗词瑰宝,数不胜数。不要将自己的眼界局限于毛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句《龙江颂》的台词(时代的影响实在去不掉了)“不要让巴掌山挡住了你的眼睛。”通过提高对诗词的审美情趣,做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家园 毛主度来重庆时,蒋介石要求手下的文人写一首比

      《泌园春·雪》更好的词,只是国民党那几杆破笔实在上不得台面,于是便大肆造谣,说是有人代笔,反正说什么的都有,目的无非是想贬低毛泽东,时间能有多久就多久,至少当时起作用就行,这就是抹黑战术,现在民进党常用来对付国民党,活该。

    • 家园 毛泽东的书法和诗词,是有公论的

      这个公论非自共产党得天下始。

      没必要因人害文。连秦蔡书法尚要持平而论,胡兰成的书都可以公开再版。何况毛泽东这样几百年后还要争论不休的帝王。

      • 家园 请对“帝王”作一定义

        现在网上网下,都有人,如先生,称毛泽东为帝王。惟先生是学历史的,什么“没必要因人害文”,什么秦蔡,胡兰成,春秋笔法烂熟于心。但惟先生是学历史的,应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这里有请先生,先将“帝王”作一学术定义,然后再按其定义,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归于帝王之列。谢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蚂蚁对大象的尸体之前拉出的屎说

      我要吃光你

    • 家园 看到这么多人为润之讲公道话,吾心甚喜。
    • 家园 主席的气势!
    • 家园 腐儒岂识真英雄啊!
    • 家园 【原创】驳《老毛的律诗》,个人管见,欢迎指正!

      此文多苛求,实在不尽客观公正。本人不才,平日稍爱看些诗词,不敢说有甚心得,只对此文中提出的论点和论据提出些浅陋之见,望有识者指正。

      首先,文章中多次提到“合掌”,那么何为“合掌”?“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王力《诗词格律》第2章:诗律)。不过唐之前诗人尚不太重视此概念,到宋代以后标准严苛起来。但个人认为合掌的概念不可滥用。举个例子,如“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两句意思完全一样,才是合掌。而古代有人认为“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中“朝”“昼”意思一样,就算合掌,今人有人认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类似于合掌,明显都是立论太苛刻了。

      而作者恰恰就是在苛刻地滥用合掌概念。像“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上句说的是得病,下句才是死亡,并非一事,怎能算合掌?“坐地日行八万里”是说地球自转,“巡天遥看一千河”是写太阳系在银河系内的运动,也非一事。而如果把“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样凡是两句同写山、同写水的对句就算作合掌,甚至毫不顾这两联上下句写的明明是不同的山和水的话,那么我随便举几个例子,如老杜的《秋兴》八首中“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这些算不算合掌?老杜写得,老毛写不得?

      相反,在《冬云》里倒真有一句有合掌之嫌的,作者反而没有提出来,那就是“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再说对仗。

      作者妄评:“《和柳亚子先生》:‘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律诗中首联对仗的很少。毛

      在此联中欲对未对。只对上了前四个字。‘未能忘’对‘叶正黄’不恰。”

      不知作者如此批评此句的依据何在?!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况。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

      作者又说:“颔颈两联‘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该对仗时却对不上了。还是功力不够。”

      我不认为此诗颈联未对。而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这种情况。老杜又有《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也是颔联半对。

      也可能有一首诗中,颔联是完全不对的,全诗只有颈联是对仗的情况。如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以

      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

      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甚至可能整诗无一句对仗,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王琦注引赵宧光评)。

      莫非李白、杜甫、孟浩然也是功力不够??

      作者提了一下流水对,但老毛也有流水对的,著名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他就不提

      了,这一首《和郭沫若同志》连分析都没有,就此忽略,让人实在怀疑他选材的动机。

      白话入诗,作者认为是一忌,“略显粗白直露”,白话入诗的利弊可待争议,且不论。但他认为“人遗

      矢”嫌太粗,却看不出这是借用典故?“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倾之,三遗矢矣”。

      “老毛作诗如打仗,三渡乌江,四渡赤水。到结尾时山还没写够,调头又去说山。律诗写到这种罗嗦反

      复的水平在古人中是很少见的。”前面写的是五岭和乌蒙,结尾写的是岷山,不是一地,不是一事,不

      是一种感情,如何能说是罗嗦反复?假使此说能成立,那么我还说宋之问的名作《灵隐寺》(“鹫岭郁

      岧峣,龙宫锁寂廖。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是“作诗如走路

      ,先到鹫岭,再到灵隐寺。到结尾时山(飞来峰)还没写够,调头又去说山(天台)。写到这种罗嗦反

      复的水平在古人中是很少见的”呢!

      个人管见,毛诗未必皆是口气大,许多时候是境界大。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政治人物能写诗的不少,

      可作品能让人记住的有几人?气魄广大的又有几人?比如说这首《初晴落景》:“晚霞聊自怡,初晴弥

      可喜。日晃百花色,风动千林翠。池鱼跃不同,园鸟声还异。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请大家查查

      它的作者为谁?

      答案:一代雄主李世民。

      可见政治上有大抱负、大作为者,诗作上却不见得有同样的气魄。乾隆一生写诗数万首,可有一首有毛

      泽东的气势?

      同样,常人等作诗,口气一大,也未必定会被人讥为狂妄,不自量力的,李白的“刬却君山好,平铺湘

      水流”多么磅礴?“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何等豪迈?杜甫的《剑阁》“并吞与

      割据,极力不相让。吾将罪真宰,意欲划迭嶂”有多少雄心?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何等气势?怎么少有人讥讽李杜“居高声自远,何况籍秋风”的?

      “许多清华的老师和干部也就‘一样悲欢逐逝波’,我叔叔也在其中。老毛诗词给这一代人再次带来了

      灾难。”我估计这才是作者如此刻薄的缘故,以至于能写出“全诗四联基本是一个意思,‘皇帝轮流做

      ,今年到我家。’犯单调重复之忌”这样明显带着有色眼镜的评论的原因。

      当然,毛泽东诗词不会篇篇都是佳作,但是要就事论事,像这种带有明显情绪性的立论,许多观点是无

      端的吹毛求疵,从根子上就歪了,拿什么去说服别人?作者嘴上说“单以格律论诗或以人论诗都有失之偏颇之处。还是就诗论诗,兼顾格律和意境比较妥当”,可通篇下来,他又有几句在说意境?岂非难圆其说!

      最后还是引红楼梦里的名句来作结吧:“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曹雪芹的境界,明显要比作者高得多。

      元宝推荐:AleaJactaEst,
      • 家园 作者倒是让我想起了南朝钟嵘所作《诗品》

        因为孟德的诗“古直悲凉”少文彩而列为下品,可就是这个下品千古流传,谁还记得中品中有那个被司马懿处死的小白脸何宴呢。

      • 家园 唐是中国诗歌高峰,以后就江河日下了。乾隆是中国最杰出的帝

        王之一,但以诗词论,远不入流。你还没提他到处涂鸦的书法呢,与十全老人的文治武功比,简直是霄壤之别。

        想来有趣,一个单从奏折就能辩析出贪官的优秀政治家,居然不明白自己文才之差。呵呵,乾隆尚且如此,一介书生不能客观看毛泽东,江城兄宽谅吧。

        • 家园 本来也无大碍

          就怕这似是而非的观点误导了没怎么接触过诗律和词律的朋友们,有人也许会想“连老毛的诗词都敢批,他的水平一定……”,其实未必的。

          诗无止境,诗律和词律的规矩也是丰富多彩,可怜这原文作者带上了有色眼镜,就看不到万花筒般的变化那一境界了。

          • 家园 明代有个李贽

            专以打破诗词格律为乐事。

            宋以后的诗词,实在说已经失去诗人精神。在八股框架下,中国的文人正在走向萎落。

            毛泽东的豪情与气魄,实在是对中国诗歌的一次成功的拯救。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就这诗,看一遍,也心胸开阔神清气爽啊。JJYY的人,没事儿多读读毛泽东的诗词,对身心有好处。

          • 家园 er............

            了解主席的人应该知道主席不是特别注意自己的诗词,自称是 马马虎虎 的东西,最有名的例子当属田家英捡国宝.传闻重庆谈判时有人听说主席开会后会随便写些诗聊作消遣就有人专门在他身后捡纸条......

            评主席词偶比较喜欢竹内实的结论,结婉约豪放之长,而又超出两派体会一种新鲜感.......俺觉得典型的例子就是咏梅,结合主席自身的经历真是余味无穷......

            想批不是不可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方眼量如果不是出自主席之口估计很快就湮没在诗史之中.......

      • 家园 高,实在是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