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千年大国梦—从〈卡廷惨案〉说起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168 🌺1044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千年大国梦—从〈卡廷惨案〉说起

    周末在家,看了几部买了挺长时间而又一直没来得及看的碟。其中有瓦伊达的〈卡廷惨案〉。这部片子看完之后,感觉很复杂,怎么说呢,实在有些一言难尽。在看片之前,这部由波兰的导演来演绎的波兰的历史悲剧,其中所蕴涵的情感,我已经能想像到。应该说瓦伊达处理还是相当成功,能收得住。除去最后的十分钟,全片的大部分时间虽然充满了悲伤,但还是显得舒缓含蓄的,甚至可说是哀而不怨。但影片也仅止步于情感,影片并没有对历史进行全程回顾。而是侧重描述这段历史发生的同时,受到事件影响的几个家庭成员的情感忧伤。甚至可以这么认为,影片比较煽情的。演员的表演比较表面,片中出现的演员除了最后自杀的骑兵中尉,从头到尾都保持着几乎不变的表情。全片最生动的片断是二战胜利后的波兰,当然,那也是瓦伊达最拿手的题材。后来,我想这部片子指向或许不是历史,而是现实。但要读懂这片子的现实意义,还是要回到波兰的历史语境中去。

    在由波兰的精英营造的本土历史记忆中,波兰是一个大国。波兰自966年梅什克一世建立皮雅斯特王朝以来,到16世纪国力达到巅峰,领土从波罗的海到里海,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人口逾千万,而在此前与条顿骑士团的多次作战中,也磨砺出一支足以傲视欧洲的骑兵队伍。然而波兰很快走向衰败。近代波兰衰败的原因很复杂,择其大端而言,除了国内复杂的民族宗教冲突冲突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波兰比较特别的社会构成。波兰拥有一个庞大的贵族阶层,这个阶层是在波兰长期的征战历史中形成的,而波兰贵族的人数之多,波兰的贵族占全国人口比例的10%,在当时的欧洲是非常罕见的,比如同时期法国的比例为2% ,俄罗斯则为4%。

    波兰贵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拥有很大的权力。其中有两个制度值得一提,一是“自由选王制”,波兰的权力并不是掌握在国王手中,而是掌握在贵族把持的议会手中,波兰议会在1505年通过宪法,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颁布新法律,不能征税,不能招募征集军队,不能对外宣战及媾和。波兰历代王朝不少国王,为加强王权做了不少努力,但最终都无果而终。1572年雅盖洛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去世后,因无子嗣,雅盖洛王朝中断,波兰的国王开始实施自由选举,波兰的所有贵族都可参与国王的选举,甚至外国的贵族也可以来选。波兰国王的选举,与其说得是选举,不如说是拍卖,价高者得。从1572自由选王开始,到波兰亡国。一共选出了11任国王,其中7人是外国人。这也埋下了外国干涉波兰内政的诱因。而波兰的议会又在1652年通过了一项制度:“自由否决权”。即议会的决议只有在所有人一致同意的前提下,方可通过,只要有一人否决,就告作废。

    由于这两项制度,波兰无法形成一个较有力的中央执政集团,家族各自为政。埋头经营自己的农庄。波兰一词源于“平原”,非常适合农业生产,至17世纪,波兰成为欧洲第一粮仓。而农业的发展却遏制了工业和城市发展。据当时的历史学家描述,波兰国内除了华沙,别的城市破败不堪,宛如盗匪巢窟。到17世纪下半叶,欧洲各国逐步实现了粮食自给后,波兰的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冲击。在经历了波俄,波瑞,波土战争后,国力迅速衰退。在17世纪末的北方战争中,彼得一世诱使波兰和自己结盟,最终不仅战胜瑞典,也完全拖垮了波兰。嗯,这里提下当时的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此人号称“强力王”,这倒不是说他文治武功有多强力。而指的是他在某项生理方面实在为常人所难及,比如说他的子女传说达到300多人。

    波兰的的贵族传统,当然不是一无是处。在波兰亡国之后,波兰的遗老遗少变成了民族的守夜人。在123年的漫漫长夜中,苦心孤诣维护着波兰的固有文化。很多志士仁人不断发起复国斗争。而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波兰特色的民族主义。当然构建此种民族主义的内涵的话语权是掌握在精英群体中。直到波兰第二共和国建立,这种民族主义也并没有取得全社会的认同。而波兰的二战的历史,事实上可以看成是旧精英团体的覆亡,及重塑全民族“集体记忆”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太多的鲜血,死亡以及无数个人的悲剧。

    《卡廷惨案》试图通过几个家庭的悲剧,涵盖这段历史,其实是也有自己的用心,影片基本聚焦在精英阶层的苦难上。这种手法和国内电影在反思文革时,多把注意力集中在某几个知识分子身上,是一样的。这除了唤起观众的同情心,也隐含着一个价值判断,那就是——这些人是因为坚持某种“正确”的事,而遭此厄运,导演通过操纵观众对他们所遭受厄运的同情,达到使观众在情感上对他们所秉持信念形成认同。《卡廷惨案》这部影片不是个案,而是反映了波兰在新世纪借助历史记忆,重塑自己民族内涵的一种努力。

    1918年独立后的波兰,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人口2700万,到战前,人口达到3400万。名义上的部队人数达到200万,实际约有150万。在表面上看,这在当时的欧洲还算有一定实力的。事实上,波兰也没把自己当成弱国,在国际关系最为波诡云谲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波兰在国际舞台积极谋求自认为该属于自己的位置。在波兰看来,奥匈帝国已经瓦解,苏联,既然苏波战争能打败它一次,就能打败第二次,德国已经成为衰弱的巨人。而欧洲最强的英、法两国都已经和自己结盟。那么,波兰是不是应该在本地区担负起更有挑战的角色呢?波兰政治精英,无论是毕苏斯基,还是德莫夫斯基,虽然他们之间的分歧是如此的显而易见,但政治精英们思考的前提均是基于两个假设,一是波兰是能够影响欧洲乃至世界均势的强国,因此也是国际舞台的主要行为体;二是波兰的领土绝不能局限于波兰族地区。

    虽然波兰人心雄万夫,但在具体的政策操做上,似乎又不是那么高明。对内,当局者希望波兰各民族都能“波兰化”,应该说,作为信仰天主教的斯拉夫人,“波兰人”具有很强大的的文化自信心。但似乎缺少几分包容。这里我所说的“包容”,必须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波兰在16世纪就通过在波兰境内实行宗教平等及宗教自由的法律,各种宗教派别都在波兰找到了栖身之地。然而宗教政策的宽松,却使民间的宗教冲突更加尖锐。宗教冲突只能导致一个后果,就是各派别更加坚信自己是唯一的真理化身。而对别的宗教缺乏“包容”。当时波兰的人口构成是:波兰人占65%,犹太人10.3%,乌克兰人7.6%,白俄罗斯人7%,德意志人4.8%,其余为俄罗斯人,立陶宛人,罗马尼亚人等。当局推行“波兰化”从构建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似乎是必要的,但由于当时波兰的政权属于军事独裁,政治精英在意识形态上相对趋同,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难做到平等包容,这就造成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降低。特别是“反犹主义”的盛行,影响更为深远。这里其实还能提出些很有趣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奥斯威辛是建在波兰?

    对外,波兰也很难说是“睦邻友好”。在波兰的6个邻国里,德国、苏联,立陶宛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四国与它关系不是那么融洽。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波将金化名在《布尔什维克》上发表文章指出:波兰实际上已经处于“两块磨盘”间,而德国正希望由于波兰的反苏,使得波兰被苏德这两块磨盘碾得粉碎。当然波兰自己并不这么认为,早在1933年波兰就向法国提议,由两国联手发动一场针对德国的惩戒战争。在遭到法国的拒绝后,波兰在抱怨被法国的出卖的同时,自己开始玩起翻云覆雨的大国外交把戏。

    而上世纪30年代最后几年,可以说得上是国际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而有远见的政治家都明白战争已不可避免,只是个时机的问题罢了。对于波兰来说,苏联和德国都是无法信任的。当然避免战争首先要立足于自身实力,在当时波兰最好的选择是加入由法国主导,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成立的小协约国,如果这几国互为犄角,守望相助,形成多边协作的集体安全组织 则局面应该会好一些。但波兰却一直对捷克的煤炭重镇特申地区抱有领土野心,两国甚至于因此兵戎相见。虽然捷克领导人总统贝纳斯多次试图缓和波捷之间的矛盾,最后都无功而返。而在希特勒对捷克下手的时候,波兰完全站到德国一边,事后如愿以偿的获得了特申。但这时的波兰也处于德国的三面包围之中。只是波兰自己倒是老神在在,外交人员穿梭于苏,德,英法之间,从目前公开的档案看,希特勒似乎一开始并没有将波兰吞下的意思,而是多次和波兰探讨,将包括但泽和波兰走廊在内的领土让给德国,而这部分损失,由德国帮助波兰从乌克兰获取。在遭到波兰的断然拒绝后,德国开始和苏联暗地协商瓜分波兰。大战一触即发。

    战前,波兰的军事部署看上去很有意思。波兰制定的对德作战方案(西方方案)甚至要早于德国,然而一直在攻守两端,犹豫不决。守不像守,攻不像攻。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样的军事部署的是完全失败的。不过,探寻一下波兰如此设防背后的指导思想也颇有意思。波兰的军事传统似乎对死守没有什么兴趣,对战场建设缺乏重视,他们更相信靠坚决反击就能赢得战争。波兰对德的防御是将部队沿着波德间1700公里的边境线,一字排开。精锐部队屯集西线,靠前部署。一方面拱卫煤、铁、石油资源及工业中心,另一方面一旦英、法对德开战,则西线重兵集团可迅速出动,兵锋直指柏林。波兰将战争的成败寄托于英、法为他火中取粟的决心上。不管怎么看,都只能说是一种误判。这是一场悲剧。这悲剧看上去似乎可以避免,然而却是实实在在的发生了。这对波兰是一出悲剧,对世界更是一次空前浩劫的序幕。

    应该说,波兰的贵族军人从不缺乏慷慨悲歌的壮举。早在“三次瓜分”波兰时期,波兰就爆发了波澜壮阔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曾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的波兰民族英雄库希丘什克率兵在克拉科夫与俄军血战。在即将全军覆灭之际,仰天长啸“波兰亡矣”,遂率贴身卫队冲向敌阵。意图战死沙场,以身殉国,最后重伤未死。不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老将率残兵回来后,却被议和派缚送俄国。(这段历史颇有争议,不过即使是虚构,也是出于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史实虽真假未定,但观念和传统是真的。)

    《卡廷惨案》一片,虽然海报上是以波兰军人为主体,但影片中着墨并不多。而在有限的篇幅内,影片着力表现的是波兰的军人气节。比如说开始上尉有机会逃跑,却以自己身属军中为理由,面对妻女的眼泪中,毅然留在战俘群中。在“战俘营的平安夜”这个段落中,波兰将军在平安夜集中所有战俘军官,动情地演讲:“自由波兰的希望在你们身上。”集中表现了波兰军官群体的集体荣誉感,和非常强烈的民族情怀。根据苏联方面的档案,影片的这些描写并非虚构。

    根据苏方档案记载,押送到苏联的战俘为125,803人。战俘运达苏联后,由内务部战俘事务管理局登记注册,建立档案。然后将普通军人和军官/宪兵/警察/间谍人员,分开关押。接着苏联在战俘营中开展思想政治学习,这里主要针对的是军官。经过数月的思想工作,有部分波兰军官改变自己立场,愿意帮助苏联。其中包括素有人望的安德尔斯将军。〈卡廷惨案〉中幸存的中尉,也应该是因此而获释。但绝大部分波兰军官还是保持了自己的军人气节。不仅在苏联人组织的思想学习活动上和政治教官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而且私下串联,并出版了多种地下刊物,在地下刊物中有大量的反苏反德言论。同时战俘营的特别科也侦查到波兰战俘在酝酿几个较大的逃亡和暴动计划。在1940年3月,苏联政治局通过决议,将被俘的波兰军官处决。代表波兰精英阶层的军官团体实际是为自己所秉持的民族理念而牺牲,求仁得仁,似应无憾矣。影片虽然在具体的历史上着墨不多,但还是能看出创作人员作了细致考证工作。举个例子,或许是出于保密的目的,苏联行刑所用的手枪是德制的瓦尔特手枪。影片中也反映了这个细节。

    二战胜利后,在冷战期间,波兰乃至整个东欧国家的民族意识建构中,苏联成为了“起点”,从这一点起,整个国家的政治文化身份完全由外力构建。这种构建的努力所形成的最终的结果和其初衷完全相反。它不仅没有使波兰形成现代性的以公民权益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反而唤起了民众的历史记忆。苏联本意是让波兰以“旧波兰”为“他者”,构建“新波兰文化”。而最终苏联自己成了“他者”。冷战结束后,由于“苏联”的解体,(即“他者”的解体)及“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波兰民族内涵也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潮都纷纷参与到对“波兰民族”内涵的构建中,而《卡廷惨案》则代表着文化保守主义。如同《卡廷惨案》中无处不在的“天主教十字架”和“祷词”,“天主教”成了保守主义的旗帜。而“文化保守主义”的视角中,“他者”毫无疑问是俄罗斯。而在“俄罗斯”扮演的种种“他者”形象中,《卡廷惨案》选取的是其“压迫者”的形象,而相应构建的是自身天主教圣徒般的“殉难”者形象,如片子开始时军装下耶稣残像所蕴含的隐喻。民族-宗教在这一刻是相通的。这提升了“波兰民族”的道德优越感。在文化保守主义者一遍遍的关于苦难的言说中,波兰人占据了道德高地。而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也能很容易理解当下波兰的“亲美”心态。波兰除了“俄罗斯”的指责,同时也隐含着对“欧洲”的埋怨。正如瓦文萨说的,波兰一直弥漫着“严重不信任欧盟的思想”。在波兰的国家战略思想中,其实将“美国”当成对欧洲大国强势地位的制衡器,如果从波兰的角度出发,渴望成为大国,积极谋求“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尊重的。但如果不考虑本国的现实力量,听任弥赛亚心态膨胀,过多干涉周边国家的内政,恐非波兰之福。

    关键词(Tags): #波兰(cpxxpc)#波兰(landlord)#卡廷(landlord)元宝推荐:萨苏, 通宝推:遥仰凤华,xiaobailong,联储主席,梓童,瓜瓜虎,晨枫,肥肥烤猪,真狼,strain2,Javacai,抱朴仙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个片子看过

      没有瓦伊达之前的作品好。波兰人志大才疏,才落得如此下场。仙人的文章里说,波兰人之前杀苏联红军也没手软,两拨人都是世仇。这个片子不好。

    • 家园 波兰人咋滴不会挑拨离间呢?

      从目前公开的档案看,希特勒似乎一开始并没有将波兰吞下的意思,而是多次和波兰探讨,将包括但泽和波兰走廊在内的领土让给德国,而这部分损失,由德国帮助波兰从乌克兰获取。在遭到波兰的断然拒绝后,德国开始和苏联暗地协商瓜分波兰。

      如果波兰人把希特勒的意思通报苏联,会不会取得比较有利的态势呢?

      • 家园 挑拨离间也需要点分量。

        无论德国还是苏联,只要排除掉外部干扰几个星期内都可以打垮波兰,这没问题吧。他们会把这种规格国家所说的风言风语当回事?这种背景下的挑拨离间形同求饶,希特勒和斯大林级别的人物还不是一眼看穿。

      • 家园 东欧诸小国,是被英法等战胜国设计出来的.希望能够防德防俄

        基辛格在多年以后说,设计出来的产品完全背离了设计目的.他们既防不了德,又防不了俄.

        这些小国边界犬牙交错,民族杂居,如果再翻历史书的话,几乎每一寸土地都有可争议之处.

        而这些小国的执政党,又都是民族主义政党(这是当时国际潮流),说他们算是法西斯党,也不算太错.

        这种情况下,别人打自己领土的算盘,那是没商量,可自己却又惦记着邻居们的土地.

        所以波兰不可能接受德国的建议,卖国贼的帽子当不起.

        而德国面对东欧,倒是游刃有余---

        对付捷克的时候,就问斯洛伐克,你想不想独立?不独立的话,我就力挺匈牙利对你的领土要求.....

        对匈牙利说,你想拿回来现在属于罗马尼亚的故土,那就得跟我走....

        对罗马尼亚说,你要是不上船的话,我支持保加利亚人还我河山的愿望....

      • 家园 俄罗斯今年又解密了一批档案

        具体的内容我没有读到,只看到几篇会议纪要之类的文章。不好多说什么,只能谈谈大概的印象。

        根据这批档案的话,大概是这样,波兰在二战前,自我期许是玩家。其主要的假想敌是苏联。国家基本战略是肢解苏联。据说为了这个目的,波兰和日本的情报机关有非常深的联系,而九一八事变可能也有波兰的幕后黑手。波兰之所以支持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目的也是为了围攻苏联。

        在这种情形下,波兰对苏联的破坏可能是无所不用其极。具体的细节因为没有读到编译的档案,所以没法说。但是让波兰和苏联合作的可能性总归是不大的。

        嗯,这是我一些大概的印象,不好说准确。而以后还有没有新的档案也不好说。

        • 家园 恰恰相反,波兰在国联几次投票都支持中国,反对日本侵占东北

          “波兰之所以支持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这种网络谣言还真是深入人心了。

          看来“谣言重复一万遍就变成真理”还真不是没有道理的。

          波兰当年是联合国行政委员会14个理事国之一。这14国是英、法、意、德、日五个常任理事国和爱尔兰、危地马拉、南斯拉夫、挪威、巴拿马、波兰、秘鲁、西班牙、中国这9个非常任理事。

          当年国联关于日本侵占东北的几次投票情况,我在网上找了一篇文献作为根据--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99年发表的“国际联盟对九一八事变的讨论”

          http://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1383.pdf

          1931年10月24日下午,国联理事会表决有关918事变的两项决议,

          一项是国联理事会提出的议案,要求日本务必于11月16日前撤军完毕。

          该决议投票结果是:

          日本反对 ,英、法、意、德、爱尔兰、危地马拉、南斯拉夫、挪威、巴拿马、波兰、秘鲁、西班牙、中国支持。

          另一项是日本提出的动议,要求中国“制止抗日行动,先行成立基本交涉原则,然后撤兵”。中国坚 决反对,其余12国(包括波兰)亦予否决。

          1932年3月11日,国联行政院一致通过和平解决远东争端决议案,(中日不参加投票)规定日本必须履行国联的历次决议,从中国全部撤军。波兰肯定也是投了赞成票。

          1933年2月24日,国联大会以42票赞成,日本1票反对,通过了19国委员会关于接受《李顿调查团报告书》决议,重申不承认伪满洲国。不用说,波兰也是投了赞成票。

          根据这些史料,所谓波兰支持日本侵占东北完全是捏造。

          通宝推:连续杀人,
        • 家园 大叔,你这个资料,是从哪里看到的?
        • 家园 无论如何,也应该让俩个大敌互相猜忌嘛~

          波兰贵族显然没脑子,搞阴谋比英国人差远了~ 也看不清世界的走势。

    • 家园 波兰在十六至十七世纪确实是欧洲第一大国(不算俄国)

      给大家看个地图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最后一句话里面所说的毛病

      我觉得俄罗斯更严重:

      但如果不考虑本国的现实力量,听任弥赛亚心态膨胀,过多干涉周边国家的内政,恐非波兰之福。

      东正教是有非常强的弥赛亚心态和“殉难”情结的,再加上俄国内的文化保守主义横行,并且在对二战苦难历史的反复言说中,俄罗斯人永远占据道德高地,以东欧、欧洲乃至世界的解放者自居,别人总是欠他们的,并且在强大苏联时代记忆的笼罩下,把干涉周边国家内政当成家常便饭,恐非毛子之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